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宜兴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山脊

谈歌

    ①褐色的大山裸露着粗壮的骨骼,暴虐的山风狂笑着在绵延几十里的山脊上疯跑。

    ②年轻的副部长沿着崎岖的山路攀上山来。十几个随从紧紧跟在他的身后。两年以后,这里若再找不到新的矿点,十里之外,那座赫赫有名的、喧腾了半个世纪的矿山,就要弹尽粮绝,永远地归于沉寂了。

    ③年轻的副部长仰头望去,目光焦灼。

    ④山脊上,3座几十米高的钻塔,逼入云端。

    ⑤两个月前,这3台钻机被47条汉子推上山脊,在海拔数千米的高山上,引吭高歌。过了一个月,钻机的歌声低哑了。这一个月见不到蔬菜,喝山涧里的泥汤汤过日子,山脊上的汉子们无法忍耐了。

    ⑥请假走了一个,又走了一个,又走了……还有人要走。年轻的分队长急哭了。

    ⑦这天,年近60岁的前任分队长从医院里跑出来,上山了。走了的7个人,也被这凶神似的老汉像逃兵一样带了回来,满脸惭愧。

    ⑧大队派人追到山上,央求老汉回去。

    ⑨“软骨头的都走,我不走!”老汉吼。

    ⑩47条汉子齐声吼:“老汉不走我们也不走!”

    ⑪老汉笑了。钻进的歌声又重新雄壮起来……

    ⑫年轻的副部长终于攀上了山脊,挥一把汗,检阅着他的士兵。最后,目光盯住了满身泥浆的老汉,皱一下眉,叹口气:“您的身体?”

    ⑬老汉笑了:“不碍。”

    ⑭“您还是下山的好。”副部长用商量的口气说。

    ⑮老汉收住笑,摇摇头:“找不到矿我不走!”

    ⑯副部长从秘书手里接过挎包,取出两瓶“五粮液”塞到老汉手里,说:“少喝点。”

    ⑰老汉笑弯了眉:“找到矿再喝。”

    ⑱副部长告辞下山,走下去十几步,又停住脚,回头望,老汉正含笑望着他下山。

    ⑲一年零9个月过去了,山脊上钻出了大矿。

    ⑳最后3个月,老汉瘦成了一根柴。他一手按着腹部,一手扶着机台,豹子一样的眼睛盯着旋转的钻杆。47条汉子流着泪,在老汉越来越弱的吼声里干活。终于,在新大矿发现的第二天,老汉说了句“大家喝五粮液”,便含笑倒下了。

    21 喜报和丧讯同时发出。

    22 大队领导来了,年轻的副部长也来了。

    23 还未起灵。47条汉子让老汉安睡在山脊上,那两瓶酒,被47条汉子轮换拿着,洒在老汉周围。一下子温顺了的山风,默默地从老汉身上掠过,带走了浓郁的酒香。

    24 年轻的副部长,缓缓地走到老汉身边,猛地跪下,伏在老汉身上,悲痛欲绝地哭喊着:“爹——!”

    25 凄绝的喊声,在山脊上传得老远,老远……

(1)、简析文章开头第①自然段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老汉的形象。
(3)、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标题“山脊”含义的理解。
(4)、小说结尾揭示了老汉与副部长之间的父子关系,这样安排有何妙处?谈谈你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纽扣的方向》,完成文后的题目。
  我匆匆穿过潮湿阴暗的街道赶往医院,坐在了母亲病床旁边。母亲灰白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双眼闭着,但不时微微颤动,仿佛正想着心事。我望着她暗忖:“母亲是否知道我来了?是否知道我是她儿子?”
  我把手伸到大衣的襟下,摸到一颗缝在里子上的旧纽扣,就在我胸口的上方。它是棕色的,扁圆形。关于这颗纽扣的来历,一切恍如昨天。
  我们一家四口住在美国东部一座大山深处,过着勉强温饱的生活。
  我儿时满脑子幻想,总觉得不该待在这地方,一有机会就逃跑,但无非跑进深山或沿着河流走到下游去。不过,这阻碍不了我,有一次,我因为觉得在家里受到了冷落,又逃跑了。
  这次我跑进了树林。我这么做,就是天真地要让母亲知道她不对,要让她难过。
  我在树林里又冷又饿,只好在寒夜的月色中跌跌撞撞地奔回家。但母亲不见了,她这时应该在家的。
  火炉熄了,屋里很冷。我奔出门口,在坚实的泥地上绕屋跑了一圈。接着,我沿河边朝400米外一位邻居的家跑去,沿途不断有又尖又硬的灌木枝条抽打着我的脸。
  “孩子,你妈妈不在这里。她白天来过,没说什么,只把你妹妹留下,就匆匆忙忙跑了。”
  “跑了?为什么?她怎么可以这样对我?”也许母亲早就想逃离这个地方。毕竟,她在家里有什么好做的呢?这里没钢琴,也没谁懂得欣赏她那动人的歌喉。可她为什么竟把我一个人丢在这儿?
  我走到岸边,捡起几团泥巴扔到河里,扔向柳树。这时,我看见有棵柳树上挂着母亲的一件旧外衣。
  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划过脑际:母亲跑了,跑到河对岸的肯塔基州去了!我朝四周不停地大喊:“妈妈!”直到声嘶力竭。
  我走到那件外衣前,觉得它是母亲已离弃我的象征,把它扯了下来撕碎,扔在地上使劲用脚踩。有一颗扁圆形的棕色纽扣脱落在了我手掌上。
  最后,我把那外衣抛到了河里。
  回到家,我不想进屋,便去马棚找了张给马盖的破烂毯子,裹住身体坐下,希望这毯子能帮我抵御寒夜的潮湿冷风,融化结在心头的冰。
  第二天早晨,我还在那里守着。晨曦徐徐越过山脊照到山谷里了,我看见母亲沿着泥路朝着房子走回来,身上的披肩和头上的红发泛着金光。她走路姿态优雅,我们谁都比不上。
  母亲见到我时一言不发,我看得出她在生我的气,怪我昨天的出走。
  炉火生起了,屋里渐渐暖和起来。我悄悄走进厨房,坐在屋角的木柴箱上。母亲说话了,她说上游有个妇人病了,她曾去帮忙。
  “可我在河岸上看到了你的外衣。”
  “我的外衣?我把它给了邻家的女孩穿。我有披肩,她却连外套都没有。你知道,她身体不是很好……看来她并没把衣服穿回家去。”
  母亲看着我,知道我正在想什么———她昨天离家出走了。
  她缓缓地说:“坚强的人是不会逃避困难的。但如果前面有美好前程,他们会去追求。”
  母亲给我端来早餐,有饼干和熏猪肉。我知道她原谅我了,可我始终没告诉她我曾怎样对待她的那件外衣。
  岁月流转,此时我坐在洁白的病房里,握着母亲的手,手指轻抚着大衣内那颗纽扣。我这辈子曾经几千次要逃避困难,但只要摸摸这颗纽扣,逃避的念头就立即打消了。
  我紧捏着纽扣,心里知道:母亲无论要往哪里去,总会知道自己的方向。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加州牛肉面

    穿过五月花广场的时候,林郁急匆匆的脚步声第一次放舒缓了一些,还仰起了脸迎着夕阳金色的余晖。恰好教堂敲响礼拜的钟声,成群的鸽子从喷泉劲射的水柱旁掠过。几位黑人摇滚乐手走过来,向他露出了好看的白牙。

    今天是个美妙的日子。林郁不禁哼着《美丽的加利福尼亚》,找了一家加州牛肉面馆,正经八百地坐在餐桌旁,接受美国女招待的服务。一年多来,他一直在这样的馆子干洗盘子的苦差,至今也没有品尝出加州牛肉面和咱们的兰州牛肉面有什么不同。

    好了,总算幸运,他设计的小童凳,终于被一家儿童用品超级商场的老板点了头。美国佬真痛快,看中了,一下就拿出5000套的订单。在加州,成功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同是武汉来的一位电脑工程师,为停车场晒太阳的小汽车设计了折叠式钢丝白布蓬,起了个俏皮的名字叫“汽车太阳镜”,从老美的荷包里掏出大把大把的钞票,如今开了两家公司呢。

    回到寓所,林郁却不敢陶醉,伏在设计图上精心修改。这是一组竹节、树兜、蘑菇形状的小童凳。一个个富有中国园林的山野情趣,又有那么一点点西方抽象艺术的现代韵味。或许,这就是美国佬乐意说OK的妙处所在?

    楼道里响起沉重的脚步声,接着响起沉重的关门声。林郁知道,这是邻居——一位著名的台湾流体力学专家回来了。他原来好风光,供职于一家高科技军火公司,年薪让大陆人想都不敢想。偏偏“冷战”降下帷幕,经济萎缩,以高科技军火工业闻名的加州倍受打击。他被炒了“鱿鱼”,这几天正被迫在街头擦皮鞋。“皮鞋,也需要流体力学吗?”林郁觉得有点开心。

    加州牛肉面真不容易吃啊!林郁为自己庆幸,不禁抓起床头的拉力器使劲拉了一下,仿佛要试试自己的力量。在用尽力气撑开最后一个回合时,他一眼瞥见床头妻子和女儿的照片,眼角一下迸出了泪花。

    一切努力都十分顺利。林郁同家乡的一家工艺品出口公司订了货,还点名挑选著名的星海钢琴厂承担油漆工艺。他要让小童凳闪烁中国国漆的古典光彩,柔和而凝重,体现东方文化的高雅与悠远,征服加利福尼亚和整个美利坚。

    样品很快送来加州,果然出色,宛如一套精致的工艺品。国漆的光泽沉静温润,又拉出了木纹、竹斑……很适合贵夫人们去娇宠她们的小宝宝。美国的童凳太没文化,不是一段粗糙笨拙的原木,就是冷冰冰的钢制组装品。

    林郁特意借了台湾流体力学家的高级轿车,去超级商场送样并确定交货期。他已胜券在握,让国内提前生产了5万套。

    “NO,NO,”一位经销主管连连摇头,“林先生,你为什么修改设计,给这么有魅力的作品穿了一件多余的外衣?”

    完全出乎意料,林郁急忙托起一只“蘑菇”说:“瞧,只有中国才能制造出这么美妙的工艺品……”

    “NO,孩子们不需要工艺品。他们只需要最原始、最自然、最亲切或者能唤起好奇心而动手去组合的东西。”

    林郁懵了,只顾选择一些美丽的词语,夸耀中国的传统国漆工艺。

    “NO,在我们美国人看来,越是漂亮的东西越不可靠。顾客们有充分的理由这么怀疑:只有非常糟糕的木料,才用得着刷这么好看的油漆……尽管我个人对你们国漆工艺充满敬意。”

……

    林郁又找到了一家加州牛肉面洗盘子。半夜三更,饥肠辘辘扒拉牛肉面时,他依稀觉得味道与中国的牛肉面不太一样。

抬起眼,窗外一派灯红酒绿。加州不是他的家,但加州牛肉面还得吃下去,吃出味道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雪后“吃春”

蒋子龙

    春从哪儿来?一说是东风吹来,“风含和气满谷春”;一说是由鸭子的羽毛带来,“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说是大雪送来,“飞雪迎春到”„„我欣赏这最后一种说法。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冬天是白色的。雪给大人们带来希望,即“瑞雪兆丰年”,下雪就是“下粮食”、“下好运”,即便围在热炕上扯闲篇,心里也是踏实的、温暖的。大雪还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给他们带来只有冬天才能玩的各种游戏和无尽的欢乐,甚至可以选一块地方把厚厚的积雪清理掉,撒上粮食,在粮食后面布好机关,因雪封大地而觅不到食的各色的鸟儿们,便会飞扑过来自投罗网。

    雪是大自然的精神,是冬天的福音,滋补和呵护天地万物,洁净和拢住人们的灵魂。这样的冬天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改变了,变得枯燥干冷,灰不溜秋。无雪的冬天让人们烦躁不安,甚至会拖累年节变得模糊、混沌。然而,就在我对下雪已经不抱太大希望的时候,有一天早晨收拾泳具准备去游泳馆,一开门陡然发现门外的世界大变了。

    灰暗而拥挤的城市被层层叠叠的洁白所包裹,白得透彻,白得清亮,连被清洗过的空气都凉沁沁带着一股清香。高高低低的建筑、树木、线路、管道……城市能分出多少层横面,就有多少层洁白,足可称得上“银色三千界,瑶林一万重”。

    马路上积雪没脚面,人很少,车也很少,有些街段雪如处子,我的自行车在上面轧出了第一道辙印,破坏了雪的平整和宁静,既有些不忍,又有一种独享的快乐。自行车已无法再骑,只能推着它碾出嘎嘎的声响,一如心的欢快。

    每天在游泳馆里的一个多小时,常常是我一天当中最轻松愉快的时候,大雪之后更有一种异样的兴奋。泳友们说的全是雪,脸上挂着雪花般的笑容。游泳完了我仍不想回家,要饱览这难得的雪景,便推着自行车拐进堆山公园,山上山下一片皑皑,清绝幽香,纤尘不染。白雪同阳光相辉映,熠熠耀眼,天地间变得明亮而辉煌,原本冰凉的雪,却成了欢乐的温床,奇异而迷人。来山前赏雪的人很多,所有人在雪地上都变成了孩子,大家都想在未被踩踏过的白雪上留下自己的脚印,都想摸一摸雪或将雪攥成雪球……

    我绕到山的背后,人却很少,只有一老者在山坡上弯腰寻觅着什么东西。我以为他掉了钥匙或手机之类的物件,白雪上落黑物,应该很容易找到,便上前帮忙寻找,他却提醒我道:“小心别踩了!”我顺着他的手指看去,在一块石头下面,洁白的一层薄雪上面托着两片翠绿的嫩叶,水灵灵、肉嘟嘟,格外喜人,真是“动人春色无须多”。老者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扒开雪层,将这棵神奇的小植物拔出来,十分珍爱地托在掌心上,比一根手指长不了多少,大小一共4片叶。我大为惊奇:“这是草啊还是菜?这么冷的时候还能钻芽长叶?”老者一笑,甚为得意:“对了,它稀贵就稀贵在最冷的时候冒头,喜欢长在石缝里、断崖下,或不被人注意的角角落落,平时紧贴着地皮,一下雪就支棱起来,好像给春天报信。”

    “好一个春嫩不惧寒!”

    “你如果拿它当草,那也是仙草,实际上它是一种野菜,土名叫‘吃春’。”

    “吃春?”我咂摸着老者话里的韵味,吃到它就等于吃到春天了?还是春天想吃它才乘雪来到人间?这正应了古人的名句:“春色先从草际归”。有了这样一场雪,春天就开始发芽,渐渐会变得芬芳。这样的春,才是新春,年也才称得上是新年。

    老者掰了两片“吃春”的嫩叶递给我,我放进嘴里慢慢品尝,微甜、多汁,后味还有一丝淡淡的清香。老先生告诉我,明天早晨来可能会多找到几株钻出雪层的“吃春”。于是我们约定,明早继续到这儿来“吃春”,然后分头下山。

    我走到堆山的东侧,从远处东湖的湖面上传来阵阵喧闹声,冬泳者把靠近码头的坚冰砸破,清理出一块十几米见方的水面。一半裸老头站在码头的高台上,做英勇就义状,振臂高呼口号,然后纵身跳入水中,轰然激起一阵大笑。其他人也纷纷仿效,呼喊着各种各样滑稽口号跃入水中。破冰垂钓者则远离嘻嘻哈哈的冬泳者和看热闹的人,在湖的深处星星点点布开阵势,像白棋盘上的黑子一样均匀。

    我推车走出堆山公园。市区主要大道上洒了盐水,被汽车轮子反复轧过之后如同新翻过的土地,雪花洗净了车轮自己却变黑了,雪泥堆出了一道道垄沟。街道上车多人多,碰撞的多,摔跤的多,却很少生气吵架的。挨摔的人乐乐呵呵,看摔跤的人也乐乐呵呵。一场大雪,居然使紧张、烦躁、牢骚满腹、火气旺盛的城里人变得和善了。人们一旦取得了跟大自然的和谐,会感到幸运和快乐。未春先有思,人们的心里已经有了春意。

    也许是为了保存这场难得的大雪,雪后气温一直很低,把松散的雪花变成坚固的整体,抗拒着来自外力的摧残和阳光的溶化。在城里的背阴处和人们较少踩踏的地方,仍然保留着一层光滑结实的残雪,记录着天地间曾经有过的洁白。

    并以此迎接热热闹闹的新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大地的恩典

杜怀超

       ①在江南,我时常遥望家乡的那片竹林。

       ②对于竹子,我处于一种远距离的仰望或者审视中。它于我,或如千年的深潭,或如捉摸不透的阵风,空行处唯有水声一般漫漶过来:竹林深似海。这也不是雨打竹林的声响,猜不透道不出其中深藏的未知和遮蔽的隐语。

       ③对于竹子,父亲与我看法截然不同。父亲是从一根竹扁担开始与竹耳鬓厮磨的,磨得光亮的半月型长扁担,与父亲时常纠缠在一起,使得父亲瞬间有了担山填海的力量,一种承担着苍茫大地的力量,养活了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和竹子挨得那么近,皮肤挨着皮肤,骨头连着骨头,以至在手搬肩扛之间,我听到了骨头与竹节的窃窃私语声。当然,父亲总是默不作声,至疼痛处他也只会咧嘴一笑。

       ④我不理会父亲对竹的迷信和虔诚。在我六岁开始扶起歪歪斜斜的竹毫,在宣纸上战战兢兢地涂抹下重重的一笔后,弃笔逃离。但父亲就像老鹰捉小鸡般又把我抓回来。我老老实实地重新捡起竹毫,继续在宣纸或者红纸上描摹虔诚、图腾和吉祥。

       ⑤父亲也完全不理会我的委屈,他只纠结我对竹毫的亵渎和无知,以致多多年来,我一直在书桌前,挺直身子,坚守着对竹毫的执笔姿势。父亲呢,在门前的田畴上,种下一片竹林。四季里,把竹子枝条捆扎起来,做一柄扫帚,在旷野里扫荡着秋天。

       ⑥我是在历史的河流里认识竹简的。最初的文字里,竹简是一座立体凝固的雕塑,在时间的刻刀里留下他们刀砍火烧的背影。父亲不懂竹简,即使竹叶大的象形文字,他也是看不懂的。但这不能阻止他对文字的向往。在我夜晚习字的空闲里,他也会郑重地拿起竹毫,在空中比划一番,那举止与深情,分明是我多年后仰望庙宇般的神圣或对万物生灵般的虔诚。确实也是,一行行端庄的文字,当我们给予它生命,谁能窥尽其中的叱咤风云?在竹简深处,或者说在竹海深处,父亲是无法窥知内部世界的,诸如竹子的暗语与象征,比如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此父亲是一片茫然。

       ⑦父亲要做的就是怎样从文化的战场转移到生活的舞台上。对文化他没有发言权,而在生活的漩涡里,他就是自己的主宰者。他可以从竹枝上取下一节,打磨成祖母手中的捻线陀,纺麻线、棉线;他可以用竹片打制成厨房里的砧板,甚至可以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用上好的竹青编织成憩息的竹席、躺椅之类。父亲对竹席有着独特的情怀。即使在农历的五月或者秋收正午,只要有了它,疲惫与艰辛就会逃得无影无踪。累了就和衣而睡,醒来则投入劳作。他侍弄庄稼、竹子的模样和我在纸上写生字没有两样。在旷野里不停劳作、奔跑的父亲,正是一棵竹子,一棵在风中奔跑的竹子。在一起十年的光阴里,凄风苦雨,冰刀霜剑都没有折弯它,即使在最黑沉沉的深夜里,依然发出铿锵的回音。

       ⑧父亲对竹子或竹制的事物,总是有着命里的熟稔和暖温。即使老了,他依然握一支竹质拐杖,继续保持挺拔的身子,在大地上行走。他从老家来江南,看到我书房里摆放一盆花草,我告诉父亲它叫文竹,他竟然不以为然。看着眼前纤弱的盆中之竹,他迷茫的眼神里还有一丝轻蔑。文竹,文竹,这也能算竹?是的,一段文字的力量怎么能比得了一件竹器的重量,也没有春笋从大地深处,穿破一冬的禁锢,直刺云天的竹子。父亲临回老家时,居然在门前给我种上一丛竹子。

       ⑨心情低谷时,我总会搬一竹椅,陷在里面看父亲种的竹林。当竹子看我时,我不知道父亲是不是在老家也一样地打量着我?父亲曾对我说过,竹子是很神秘的,一夜之间可长高一米呢,最终同大树般高大,它还能开花呢。事实上,见过竹子开花的人并不多,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竹子根本就不开花。父亲说这话时发出罕见的叹息声。后来我才知道,竹子终身只开一次花,花上数年、数十年的时间积蓄,一朝迸发,然后死去。花期就是死期。对着老家的方向,我泪眼婆娑

       ⑩我很少给父亲买什么礼物,一是他会心疼我花钱,二是他的喜好我也不甚清楚。后来我给他寄去产于江南的礼物﹣﹣一整套用自然生长的竹子提取原生态纤维素制作的衣物,他竟甚是欢喜。父亲一生爱竹,就让竹子从他的手足、皮肤、血脉和骨骼出发,与父亲融为一体吧。父亲来电说,这衣物有竹子的味道呢。我哑然失笑,如果夜晚仔细倾听的话,它还会和你一同呼吸呢!

       ⑪念及此,我看到一株高大挺拔的竹子,正走向大地上菩萨般的父亲,直至生命深处,随即竹涛涌来

……(节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