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2018-2019年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模拟试卷(四)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不能没有规则

    约翰晚上出去,爸爸妈妈规定,必须在10点前回家。但是有一天,约翰没有按规定的时间回家,是后半夜才回来的。回家时怕父母发现,他就从后窗跳进屋子。第二天早上,爸爸见窗下有一个凳子,就把约翰叫起,说:“你这样做是很危险的,不是怕你会摔伤,而是说别人发现有人在跳窗子,就有可能开枪。”在美国,这是最危险的。然后,爸爸又重申了按时回家的规定,并告诉他这样做的道理。年老的祖父意味深长地说:“孩子像牛一样长得越来越大,需要的牧场也越来越大。但不管牧场大小,我们还是要用栅栏将牧场围起。”

    生活不能没有规则。规则就是人生的红绿灯。这看起来是在限制,实质是在保护。红绿灯是城市交通的指挥官。如果没有控制,整座城市将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人也一样,没有“红绿灯”的限制,将会无法无天,闯下大祸。

    中国世贸组织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一次和几个朋友在瑞士公园里散步,上厕所时,他听到隔间“砰砰”地响,很是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出来后,一位女士着急地说,儿子进厕所十几分钟都没出来,她请他帮忙看一下。龙永图折回到洗手间,打开那“砰砰”作响的隔间,见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在弄抽水马桶,却怎么也冲不出水,累得满头是汗。你看,小孩也懂得上厕所不冲洗违反规定。尊重和遵守规则是一种教养、一种风度、一种文明、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品格。没有这些,人便无法在社会上生存和立足。没有规则,社会也无法得到和谐与安宁。

(1)、联系上下文给词语选择恰当的意思,填序号。

①红绿灯是城市交通的指挥官。这句话中,“红绿灯”具体是指

②人也一样,没有“红绿灯”的限制,将会无法无天,闯下大祸。这句话中,“红绿灯”具体是指:

A.交通信号灯。           B.  红灯和绿灯。            C.生活中的规则。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引用小约翰的事例,目的是想说明

引用瑞士小孩的事例,目的是想说明

文章中正反两个事例都说明了:“”。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含义。

“孩子像牛一样长得越来越大,需要的牧场也越来越大。但不管牧场大小,我们还是要用栅栏将牧场围起。”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妈妈喜欢吃鱼头

    在我依稀记事的时候,家中很穷,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肉。每次吃鱼,妈妈先把鱼头夹在自己碗里,将鱼肚子上的肉夹下,极仔细地捡去很少的几根大刺,放在我碗里,其余的便是父亲的了。当我也吵着要吃鱼头时,她总是说:“妈妈喜欢吃鱼头。”

    我想,鱼头一定很好吃。有一次父亲不在家,我趁妈妈盛饭之际,夹了一个,吃来吃去,总觉得没鱼肚子上的肉好吃。

    那年外婆从江北到我家,妈妈买了家乡很金贵的鲑(guī)鱼,吃饭时,妈妈把本属于我的那块鱼肚子上的肉,夹进了外婆的碗里。外婆说:“你忘啦?妈妈最喜欢吃鱼头。”

    外婆眯缝着眼,慢慢地挑去那几根大刺,放进我的碗里,并说:“孩子,你吃。”

    接着,外婆就夹起鱼头,用没牙的嘴津津有味地嗍(suō)着,不时吐出一根小刺。我一边吃着没刺的鱼肉,一边想:“怎么妈妈的妈妈也喜欢吃鱼头?”

    29岁时我成了家,另立门户。生活好了,经常买些鱼肉之类的好菜,每次吃鱼,最后剩下的,总是几个无人问津的鱼头。

    而立之年,喜得千金。转眼女儿也能自己吃饭了。有一次午餐,妻子夹了一块鱼肚子上的肉,极麻利地捡去大刺,放在女儿碗里,自己却夹起了鱼头。女儿见状也吵着要吃鱼头。妻子说:

    “乖孩子,妈妈喜欢吃鱼头。”

    谁知女儿说什么也不答应,非要吃不可。妻子无奈,好不容易从鱼鳃(sāi)边挑出点没刺的肉来,可女儿吃了马上吐出,连说不好吃,从此再也不要吃鱼头了。

课外阅读

一扇窗,风景更美

    一个美国的小男孩天生就有一只奇丑无比的大鼻子,因为这只大鼻子,他在学校几乎成了每个同学嘲笑的对象。他因此而成天闷闷不乐,不爱和同学打交道,不愿参加班上的集体活动,只是常常趴在教室的最后一扇窗户看风景。他的老师玛丽亚发现了小男孩的忧郁。一次课后,她走到小男孩身边问:“你在什么呢?”

    “我看见一些人正在埋葬那条可爱的小狗。”男孩子悲伤不已。“那我们到前面的一扇窗户边去看看吧。”玛利亚牵着小男孩的手到另外一扇窗户边,“孩子,你看到了什么?”窗外是一大片玫瑰花,开得芬芳而灿烂,小男孩的悲伤顿时一扫而光。“孩子,你开错了窗户了。”玛丽亚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说,“你知道吗?在老师的心目中,你的鼻子是最可爱的“但大家都笑我啊。”小男孩深感委屈。“那是因为你没有换一扇窗户,把你鼻子最可爱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啊。”恰好学校有一个小型话剧演出,一个角色很符合小男孩。在玛丽亚的指导下,小男孩鼓起勇气参加了,并获得了成功。因为他的大鼻子,人人都记住了这个校园里的小明星。后来,小男孩参加美国在线节目的演出,也名声大振。再后来,他进入好莱坞,成了最受欢迎的明星之一。这个小男孩叫斯格特,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滑稽明星之一。是的,当我们因某些缺陷而愁闷苦恼时,我们是否想到要换一扇窗?换一扇窗,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你将开启的是成功的大门。

课外阅读。

哑巴渡

    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渡口,摆渡的人是一个(    )的哑巴老头,乡亲们都管这儿叫哑巴渡。

    哑巴老人的船总是干净而清爽,船舷擦得亮亮的,闪着桐油的光泽,一点也不像他(    )的脸。哑巴老人的船摆得又快又稳,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在岸上一吆喝,他就会从船舱里出来,再(    )地把过河人送到对岸去,春夏秋冬,从不间断。在这里过河的人,不用担心会耽搁行程。

    河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流淌着,日子在(    )中逝去。哑巴老人在这里默默地把船摆过来,渡过去,人们已经习惯了河水、渡船和哑巴老人的存在,好像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直到有一天,哑巴老人生病被送进了医院,大家才怀念起以前只用一双粗大的手说话的哑巴老人。人们想起他摆船的稳当。想起了他一毛钱的渡河钱。想起了他冬天半夜里穿衣解缆就为了送一个行人过河。哑巴不在了,人们觉得船上空落落的。

    一天,乡里突然来了个老将军,手里捧着哑巴老人的骨灰盒。哑巴老人得的是肝癌,死在医院里。他把一生摆渡的钱全捐了出来,想在这条河上建一座新桥。

    就在新桥建成剪彩的那天,老将军含泪讲述了一件让人震惊的往事:在红军长征的一次战斗中,为了拦截追击的敌人,还是“红小鬼”的老将军奉上级的命令配合班长炸掉石桥。摆渡的哑巴老人就是我的班长!

    阳光下,洁白的桥身闪烁着三个大字:哑巴渡。一位老红军生前在这里炸掉一座桥,摆了一辈子渡,死后又留下了一座桥。

课外阅读

我读鲁迅

①我读鲁迅的高洁。面对黑暗中来自四面八方的诘难,他从不屈服,他是“彷徨”在黑暗中忍不住要“呐喊”的勇士。他自比为雪,“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他笔下的雪,是漫漫长夜中的一点微光,是万物皆浊中的一片清新,显得那么孤傲、高洁,恰似鲁迅其人。

②也读鲁迅的幽默。《采薇》中借伯夷、叔齐的传说抨击可笑的封建卫道者,让“不食周粟的商朝遗老”大啃同祥生在商朝土地上的薇(一种野菜),毫不留情地剥下了忠君的画皮。《肥皂》 里把脖子上的泡沫比喻成螃蟹吐出的白泡泡,《狂人日记》里对“吃人者”入木三分的刻画,《高老夫子》中对不学无术的主人公上历史课的描写,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

③还读鲁迅的坚韧。面对“朋辈成新鬼”的惨痛事实,他毫不退缩,更要“怒向刀丛觅小诗”,向敌人讨还那“拖得越久,越要付出更大的利息”的血债。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敢爱,敢憎,因为爱得忘我,所以憎得深切,谁能说他不是“奋然前行”呢?

④我读鲁迅,不仅读他的杂文,他的诗,也读他自己。他的阅历之丰富,知识之渊博,更像一本读不完的书。凝视着《鲁迅文集》上那个清瘦的老人头像,带着几分敬畏之情,“读”他瘦削的面颊,他炯炯的眼神,他那“一”字形的浓须……

⑤他少年时为拯救人民于危难之中,三改志愿,选定文艺工作者便笔耕不辍。为了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他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临终前依然不改“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他不仅有作为文学家的明智,更有作为革命家的长远眼光。

⑥读金庸、琼瑶的小说,或可斜倚床头,信手一翻:读巴金、冰心的文集,则须备上香茗,月下品读;然而读鲁迅,则要正襟危坐,宁心静神地细细咀嚼。我愿这样读鲁迅,直到他的所有被我读懂为止。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