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中原名校中考语文第三次大联考试卷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阅读能力是一种竞争力,信息获取能力也是一种竞争力。不要觉得碎片化信息有害,如果你能够对碎片化信息有效分析的话,①。遗憾的是,大多数人拒绝这些。他们觉得,信息太多,内心抗拒这些扑面而来的信息。不要觉得信息太多对你是坏事,你需要的是学会“降噪”,有效过滤掉那些你不需要关心的内容。这是这个时代对你的要求,适应,②;拒绝或是不能适应,最终会被这个时代淘汰。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地球有各式各样的衣裳,五颜六色,绚烂多彩,而且会随岁月的更替而改变。
         ②蓝色的衣裳是海洋湖泊,冬天暖和,夏天凉爽。这是因为水所能吸收容纳的热量特别多,使1立方厘米的水升高1所需的热,足以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气或是5立方厘米的花岗岩也升高1。当阳光强烈时,水把大量的热吸去,起到了降低气温的作用;当天气转冷后,水又把热陆续放出来,使气温不致降得太低。
        ③地球上约有71%的面积遮盖着蓝色的衣裳,而在大陆上又有大约1/5的土地穿着黄色的衣裳。这是沙漠或半沙漠地区,它使那里的气温热时特别热,冷时特别冷。不是雪中送炭而是火上浇油,起着与海洋相反的作用。在沙漠中,昼夜温差常常达到好几十摄氏度。
        ④黄色衣裳之所以产生这种效果,一方面由于它本身吸收容纳热量的能力比水要差许多,同时也因为它不能像海洋那样经常把大量水蒸气输送到空中,使那里的空气保持比较潮湿的状态。
        ⑤                                  。它拦截阻挡着太阳射来的热,同时也阻挡地面的热向宇宙中散失,假使没有大气,被太阳照着的地方就太热,而晒不到的地方又太冷了。空气中还含有水蒸气,其含量越多,吸热能力就越强,所以海洋上潮湿的空气比沙漠上干燥的空气更能吸热保暖,调节温度。
        ⑥在高山上,空气稀薄,水蒸气的含量也少,热量来的虽多,去得也快,到了一定程度,支出更超过了收入。那里常常终年被积雪所掩盖。
        ⑦两极也是终年穿着白色衣裳的地区,那里因为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阳光是斜射的,阳光在大气中旅行的路线长,沿途被拦截阻挡掉的热就多,所以到达地面的热量少,因此两极的气候严寒。地面得到的热量已经少了,白色的衣裳更将这些热大量反射掉。刚落下的白净的雪能把射到地面的90%左右的热反射回去,这就使温度更低了。
        ⑧包括两极和高山地区在内,地球上约有1/10的陆地终年穿着白色的衣裳。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穿上白衣裳的地区就更多了。这些白色的衣裳对地球上的气候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气象学家吕炯等已发现,北方海洋的结冰量和我国长江流域旱涝现象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至于那种面积广大的终年积雪的地区,更是冷空气的制造厂,广泛地影响着天气的变化。
        ⑨能够使地球上冷暖干湿更加适合人类需要的,是绿色的衣裳。植物掩盖着地面,掩盖得最密的是森林,它对改善气候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惜的是,和我国辽阔的领土面积比较起来,森林面积显得太少了。
        ⑩地球的衣裳和气候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我们必须要使它穿得合适。这是有可能做到的,目前也正在做。修水库、扩大水田是为了使陆地上有更多的地区穿上蓝色的衣裳;黑化冰川,使白色衣裳变黑的工作也已开始了。还有更多的为大地剪裁衣裳、描龙绣凤的工作要我们进行。我们一定能使地球上的气候一天天变得更好。

班级准备开展以“人是否要活得纯粹”为辩题的辩论赛,邀请你参加。

材料一

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不要活得太完美。人生不可活得太完美,也不可活得太纯粹。人不要把自己活得太干净,要学会让自己的人生容纳一些东西,容纳一些自己看上去,不那么完美不那么幸福的东西。因为太过于追求完美,不论现实的生活有没有满足自己的期望,最后都会产生物极必反的灾祸。

有智慧的人,不会把自己活的太“纯粹”。在《道德经》“以道佐主”之中,阐述的就是让我们学会用道的温和来应对自己人生的道理,用不偏不倚的适度状态,一切顺应自然,才是一个好的结果。《道德经》之中,有这样一句话:“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事物达到强盛的极点时,就会走向衰亡,就不会叫做道,不道就会造成败亡。“道”就是遵循自然,一切适度。

(节选自百度文库《人不要活得太纯粹》)

材料二

真正将艺术纯粹性鲜明表达出来的是明清以后的艺术家,并且这种表达有着越来越明显的主观意识。这个观点的中心旨意皆在于表现自我情感的关键性功能,还有其在文艺创作中的指导性作用。以徐文长为例,牡丹本来代表着富贵,然而,徐文长却喜用泼墨之法,为什么如此?他曾经讲过:“余本窭人,性与梅竹宜,至荣华富贵,若风马牛弗相似也。”这就是一种非常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是对艺术纯粹性的主观发挥。而邵梅臣则同样将艺术自我表现的纯粹性提升到了极高的地位,他说,稀奇古怪是我的做法,虽然可能被外界认为并不值钱,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万钱不卖的。上述种种观点均可以说明,自我意识在绘画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是传统情感与传统理论在新时期的重新审视与解构,是肯定人欲与回归人性的必然选择。

(节选自黄胜《论艺术的纯粹性》有删改)

材料三

当面对选择和判断的时候,一个人要有理性,这种理性不为外界的知识、欲望、社会要求等等因素制约和强迫,而是出于生命的原初和固有,独立于一切经验,可以被称为“纯粹理性”。在“纯粹理性”引导下做出的决定,往往体现出人的最大自由。陶渊明不能跟那些强权人物合作,因此他既坚持了一般的社会正义立场,又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到了个人的“理性”,即任性而为,由着性子来了。这个“天性”来得更自然也更合理。一个人追求生命的宽容、放达以及真正意义上的心灵的幸福,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这是一种被解放了的幸福感,陶渊明诗里表达这种情绪的诗句是非常多的:“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归鸟》)“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连雨独饮》)“任真”二字说得多么透彻。

陶渊明身上有两个方面非常突出,一是入世的忧心,二是出世的愿望。这二者是矛盾的,不能够协调的。入世不用说了,他在诗中多次表达了不为世用、不能一展抱负的痛苦;他出世的愿望也是明显的,他由衷地追求和喜欢恬淡的生活。这两个方面都是真实的,但其中的一个却更为本真,那就是从人的世界回到自然的世界。

(选自张炜《纯粹理性》有删改)

材料四

孙均一出场,职务是亲兵营副统领,能做主的就是管理手下的小兵。再说满江红这个局,孙均其实一开始没打算入,可能对他这种刀口舔过血的人来说,好好活着往上爬,就是第一要务。空有一身武艺却只能在一个院子里使出来的孙均,真的甘心做秦桧的“走狗”吗?我不这么认为,而他的转变也有很多维度。

首先,长姐如母,姐姐对孙均甘于现状的态度表达了激烈的不满,把他赶出家门,这样他有了雪夜的一次深思。其次,精忠报国,不仅是张大背后的四个字,我想他这么快发现,一定是因为他见过太多岳家军,他们的不畏强权与坚毅,再一次助推孙均思想的转变。

最重要的是自我觉醒。外界的因素可能是诱因,可能是助力,但最根本的,还是孙均自我觉醒的念头,这个念头不是一个时辰的任务带来的,而是他说的“时时刻刻想,也时时刻刻不想”,不难理解时刻想,想自己存在于世给刽子手们当走狗的意义,想岳元帅忠君爱国却被莫须有罪名构陷的无奈,想抛开水深火热环境里的勾心斗角当个普通人。

忍?忍不下去了啊!表面上是张大等人切断了他的退路,是他手下要被拿去祭旗,但实际上,只不过是孙均心里的小火山爆发了。

将军意气,挥斥方遒,从来不是孙均的底色,孙均的底色是千千万万个看似麻木的国人的觉醒与抗争。他们在生活的重压之下,还保留着心底那颗微弱的火种,只待一个契机,便可星星燎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