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陕西省澄城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疯狂的苇荡

张西祥

    刘木犁怎么就疯了呢?我问邻居,问村长。这个走路斜着一只膀子,在人流中一插一插像犁地的人,居然掂起猎枪去追他亲孙子,疯得分不清前头跑的是兔子还是孙子。村长说:“这事恐怕还要从苇荡说起。”苇荡我知道,就是村北那片大水洼子,方圆上千亩。村长嘱咐说:“苇荡那地方你可别去了,木犁一直都掂着土铳躲在苇棵里,说不定从哪里冒出来给你一枪,集镇上几个打渔打鸟的,都被他撵得像孙子,胆小的跑到家还大病一场。”我似信非信说:“这家伙年轻时以打猎为生我知道,怎么如今疯得连人和野物一起打了?”村长说:“怪就怪在如今他不打野物,只打人,不管是谁走近苇荡,他冷不丁就给你一枪。”“那他藏在苇棵里吃什么,喝什么?成仙了?”村长说:“他儿子每隔三五天背去半蛇皮袋冷馒头,像喂狗,朝滩涂上一撂,调头就跑。”从村长的嘴里我知道,木犁疯的原因很简单,木犁是想做一回真正的爷爷。这辈子拖着一躯残身子,木犁自觉得丈夫没做好,父亲也没做好,女人丢下他和儿子回黄土垄了,孙子要上学了却没钱。乡长那回在镇头上的大鸿宴应酬,说要给苇荡找个专门守护员保护野生动物。没想到这话爬进木犁的耳朵。木犁志在必得,揣上干粮赶到乡政府准备背水一战加上软磨硬磨。乡长说:“此人可以考虑。一,形象不好的人知耻而后勇,优点在于敬业,好使;二,便宜,要是雇个像样的,好赖也得七八百,这样的人给他个二百文就打发了,先试着用两个月再说。”

    木犁守苇荡头一个月,果然拿到二百元,孙子也果然有了新书包、文具盒和走进校门的新衣服。那是木犁浑身脱了一层皮换来的——就在做看守的第四个晚上,木犁拼死命抓住几个张网偷水鸟的贼,几个贼也轻而易举抓住了木犁。直到木犁被乱拳轰击得鼻青脸肿,木犁的两只手依然像铁钩,紧紧钩住人家要去见乡长,人家随即提起腿把他的头杵进湖里喂水。村长说木犁就是这样受刺激的,也不知搭错了哪根神经,一头扎进深不可测的苇荡再也不露面。可是你见不到木犁,木犁却能看见你,只要有人走近苇荡,木犁不分良莠“咚”地就是一土铳,霰弹在苇叶上留下“唰”的暴风疾雨声,来人即便侥幸逃得了性命,也自觉被打穿了几根神经。好生生有鱼有野味的苇荡,却藏着火药桶,时不时要人的命,四方那些靠着苇荡找钱,靠野味打牙祭的贼胚子最先嚷嚷起来,众多电话接连打到乡长的办公桌上。乡长拖着不管,集镇派出所的压力就大了,于是端着真家伙的三个警员威武雄壮地呵斥,举着家伙凌厉尽致比划,就是听不见枪响;疯子不仅先声夺人开了第一枪,还抱起土铳没头没脑冲上来,结果可想而知。没想到这一番折腾还带来正面效应,疯子的骁勇被四方乡邻渲染出传奇色彩,苇荡也就此安宁下来。在苇荡安宁的大半年里,有人看见消失多年的琵鹭和天鹅又来筑巢生养。

    我再次回乡时,贸然听说木犁死了。村长在说到木犁死时,是吞吞吐吐的,总不肯说原因。我连灌了他几杯,村长就硬着舌头说:“木犁死的事只有俺和木犁的儿子知道,木犁的儿子那天又去撂冷馒头,猛发现前几天撂在滩涂上的馒头原封没动。儿子似有预感,找到用芦苇搭的窝棚子,爹是直挺挺躺在一把干草上,早凉了。儿子觉得事情重大,哭两声猛地转身就跑。”儿子是在村外的田头上遇见村长的,村长说:“如今你爹好赖也算半个吃官饭的人了,走,这事俺得给乡长汇报。”乡长一听,说:“这下可咋办?以后苇荡谁看守?”木犁儿子说:“这也是俺要向乡长汇报的,你看俺能不能接爹的班?”乡长神情古怪地说:“你不行,你怎能守得住?”见木犁的儿子好求歹求,乡长忽然想起说,“你要真想接班也成,不过你得瞒着所有人,不能说你爹死了。关于你爹的后事,就由村长和你这做儿子的隐蔽着料理吧。”村长和木犁的儿子回到苇荡深处,埋完木犁,木犁的儿子一屁股坐下来,才彻头彻尾大哭了一场。

    那之后,木犁的儿子在看守苇荡时,惬意而轻松,每隔三五天只去苇荡走一趟,背着蛇皮袋说是给爹送馒头,谁也不知袋子里装的是不是馒头,回来还不耽误做田上的活。于是每隔三五天,就听见苇荡的深处响一枪,二层小楼上就有人看见长发垂腰的木犁。在木犁上方的蓝天上,水鸟儿在翻飞,青云在游走,一番泰平景象。

    我狐疑地问村长:“你是在忽悠我吧?我在村头上碰见木犁的儿子时,那小子分明一个板刷头,那苇荡里长发垂腰的是谁?木犁的鬼魂么?”村长醉眼朦胧诡谲一笑,凑近小声说:“在苇荡深处的窝棚里,木犁留有一顶假发套,是用驴尾巴做成的……”。

(选自2016年2月《短篇小说》)

(1)、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语言很有特点,幽默诙谐,比如“斜着一只膀子,在人流中一插一插像犁地”,让读者如见其人。 B、木犁疯了,他疯的原因是自觉得丈夫没做好,父亲也没做好,孙子要上学了却没钱,内心愧疚万分。 C、苇荡里有野味,木犁却不让人靠近,严重影响到了附近村民的生活,导致了百姓的极大不满,纷纷反映到政府。 D、木犁的儿子要把木犁的死讯告诉村里人,可村长意识到如果告诉了村民,苇荡将很难保护,出于保护苇荡的目的拦住了他。 E、小说运用了倒叙和设置悬念等技巧,让小说变得情节富有波澜,引人入胜,还起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2)、小说以“疯狂的苇荡”为题,有什么好处?
(3)、小说结尾写木梨的儿子接班,有人认为儿子的这一做法值得称道,也有人认为他的做法欠妥,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头

朱红娜

    郝老师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这张照片。在空荡荡的破旧房子里,墙上这张镜框精美的24寸彩色照片显得异常夺目,给整个破旧房子增添了无限的光辉。每天郝老师都会小心翼翼地擦拭一遍,让它保持一尘不染。每当看到这张照片,郝老师就感到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谁说不是呢,全村甚至全镇全县的人们都羡慕郝老师,有几个人除了在电视上谁亲眼见过市长呢?而郝老师是被市长亲自接见并授牌的。

    五年前,市长刚刚从副市长成为市长,就把教育当作最重要的工作,发动了一场名为“寻找全市最美教师”的大型活动。在山旮旯里秀村呆了三十几年的郝老师,突然就像埋在某个角落的金子,被人“挖”了出来,金光闪耀,市长看到眼前一亮。

    其实当年郝老师不是不想走出大山,是走不出大山。走不出大山不是因为他腿脚不好,是因为他有高中毕业的文凭。秀村唯一的老师退休了,学校成了无人看管的荒野,本该规规矩矩坐在教室上课的学生就像笼子里放出来的公鸡,满山遍野地乱跑。高中毕业的他就被村支书强推硬拽上了讲台,成了郝老师。当同龄人纷纷出门打工的时候,他也曾经想出去,但一张张熟悉稚嫩的小脸像一块块磁铁吸住了他,让他动弹不得。当同龄人的儿子成了他的学生时,郝老师依然孑然一身。村支书做通了村里一位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女孩的工作,让她嫁给郝老师。新婚之夜,郝老师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头上大哭了一场,坐到了天亮。

    此后,郝老师就把学校当成了家,把学生当成了儿女。一批批学生毕业后都走出了大山。只有郝老师陪着这越来越少的的学生,最后学校只剩下两个学生。

    郝老师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能以受表彰的方式走出大山,走进市里,见到市长。当市长亲手将大红匾牌授予郝老师的时候,郝老师的手抖得差点将牌子掉到地下。镁光灯照相机闪得郝老师头晕目眩,但市长亲切的笑容让他感觉很温暖。第二天,市长给他授牌的大幅照片刊登在了报纸的头版头条。他不惜花费他半个月的工资将照片放大装框,端端正正挂在房子最显眼的墙上。

    几天后,郝老师接到县教育局的文件:文件标题是《关于任命郝民同志为秀村小学校长职务的通知》。

    接下来一个多月,郝老师还被要求在全县乡镇做事迹报告,秀村小学被迫放假,郝老师只好利用周末给学生将课补上。

    自从被市长接见了以后,每天,郝老师准时收看新闻,看到电视上的市长神采奕奕,他就好像自己上了电视一样兴高采烈。他见人就讲市长如何如何重视教育,如何如何待人和蔼……他把所有的他能想到形容好人的形容词都用在了市长身上。

    好久没在电视上看到市长了。这天,郝老师像往常一样准时等着看新闻,他惊呆了:市长因为违纪被“双规”。郝老师胸口一阵揪痛,竟倒在了电视旁。

    醒来后的郝老师仿佛一头暴怒的狮子,一跃把照片扯了下来,高高举起,用力往地上一摔,哐,精美的相框顿时被摔成碎块,郝老师仍不解恨,迅速捡起碎块,连同鲜艳的照片,一把丢进正在燃烧的柴火堆里。火光映照中,郝老师的泪水晶亮晶亮的,滴滴答答。

    几天后,郝老师接到县教育局的文件:文件标题是《关于免去郝民秀村小学校长职务的通知》。

    这一夜,郝老师再次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头上大哭一场,又坐到了天亮。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22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①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头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④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⑤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⑥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⑦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⑧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⑨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和古人对话

赵雨宏

一次,在一位朋友家里说话。朋友家有很好的音响设备,我们交谈时,客厅的喇叭里放着一张弹奏古琴的唱片。开始我并不留意,然而那奇妙的琴声终于拨动了我的心弦,使我忍不住中断话题,仔细谛听那仿佛来自远古的声音。

这是非常奇妙的声音,单纯,娓婉,使人联想起在山间的泉水。这是在月光下流泻的泉水,晶莹清澈,蜿蜒曲折,跌宕起落,时而一脉如壶滴,时而汹涌如奔马。水花撞击着岩石,发出清脆幽远的回响。沉浸在这样的琴声中,使人很自然地想起王维的诗:“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王维的诗句,简直就是琴声的绝妙写照。这琴声,也使人想起《礼记·乐记》对音乐的描绘:“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累累乎端如贯珠。”想得更玄一些,仿佛能想见一个宽袍长发的哲人,面对着流水,思绪起伏。抑扬顿挫的琴声就是他自由自在的思想在天地间飞翔。

 “那是《流水》,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结知音,弹的就是这曲子。”朋友向我介绍道。

数千年前的琴曲能否流传到今日,我很怀疑。不过,这琴声确实古意盎然,没有丝毫现代人的浮躁和张狂。在七根弦上,能弹出如此美妙而富有内涵的曲子,实在是让人惊叹的事情。古代的文人,曾经将抚琴作为必修的功课,所谓“琴棋书画”,弹琴列在首位。古代文人的生活中,有不少和弹琴有关的轶事。最出名的就是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琴声能代替语言,表明心迹,沟通感情,使两个陌生人成为知己。这样诗意的传说中,凝集着中国人的才情和智慧。诸葛亮在城头弹琴退兵的故事,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读《三国演义》,这是最令人难忘的情景之一。如此戏剧性的场面,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不太可能发生,这也许是民间故事和小说家创作的结合。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诸葛亮的琴艺和琴声没有一字描绘,只是交代情节而已,然而这样却留给读者留下了阔大的想象空间,诸葛亮怎样才能在琴弦上弹出他的镇静,弹出他的大智大勇,这需要怎样的心理素质和艺术技巧?且去自由想象吧。司马懿必定是深谙琴艺的,他能在从空中飘来的琴声中听出弹奏者的思想和心情 , 只是他无法识破一个智者绝顶高超的骗术。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我看过现代人演的这出戏,演员靠的是脸部表情,诸葛亮的指上的功夫是无法表演的,而那迷惑了司马懿的琴声,更是难以展现。历史上有关弹琴的著名故事,还有《广陵散》,这是一阙叙事曲,表现战国时聂政刺韩王的传说,据说早已失传。《广陵散》的失传,曾被许多人演绎,《世说新语》 中有《广陵散绝》,不到百字,把故事写得惊心动魄:“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日:‘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司马昭不理那么多知识分子的请愿,杀了嵇康,后悔时已经来不及。嵇康被杀头前弹的《广陵散》,应是此曲最后一次在世间回荡。一个临死的人,能沉着地将一段复杂的叙事曲弹完,也是不可思议的奇事。其真伪,恐怕也无从考查了。

一位在大学教书的朋友喜欢古琴,业余时间也自习操琴,是现代都市中难得的雅士。听说我对古琴有兴趣,朋友便赠我一张古琴独奏的唱片,演奏者是龚一和戴晓莲。演奏的曲目中,有《流水》、《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等名曲,竟然还有《广陵散》。我不明白,这已经绝响的古调,如何又在今人指下复生?或者,关于它绝响的故事,本来就是无中生有的民间传说。对于唱片里的古曲,我宁信其真:这就是古人弹奏的《广陵散》,就是嵇康临刑前弹过的《广陵散》。这样的曲子,人们是不应该轻易忘却的。听着这些使人回肠荡气的古琴曲,遐想古人曾经历过的情境,只觉清风袭人,松涛、月色、水光扑面而来,也有金属的撞击声,有铿锵的英雄气概。这样的情境,已经难以复返。于是自然地想起刘长卿的《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李白当年听着这些曲子,曾经这样感叹:“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此刻,在古琴的余韵中,我推窗远望,既无碧山,也无秋云,唯有新建的高楼和正在施工的脚手架,陈杂在天地间,压迫着我的视野。这样的景色和古琴曲毫无关联。此时,不妨学韩愈,听琴时闭上眼睛,把自己想象成一片云叶:“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打开的密函

[美]爱尔斯·爱辛格

    这个军人不该打开密函的封口……

    有好长一段时间总部没有任何消息传来,看起来部队要在那里待上整个冬天了。附近的田野上最后的草莓都掉落下来腐烂了。哨兵们孤零零地坐在树干上看斑驳的树影。敌人在河的对岸没有发动攻击。

    有一天早上,部队派他带信到总部。他把信送到后,他们问了几个问题。等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他们交给他一封封了口的信,规定他在天黑前要带回自己的部队去。他们指示他走捷径,并在地图上指给他看。但令他很不高兴的是,他们还派了一个人跟他一起回去。他们警告他要小心,然后就叫他出发了。司机常常有意无意地回头看身后带着密函的男人,好像要确定他的“货物”是否安在。这使他很生气,更让他相信他的上司一点都不相信他。

    密函里到底装了什么?那天清晨他听到有人说河的对岸有动静,但这些谣言总是随时随地都可听到,而且很可能是上司故意说了要让部队静下来。同样地,派他送信也可能只是一个诡计。他告诉自己最好能知道信的内容是什么,因为他们现在走的路线是在敌人的监视范围内。如果他们问他为什么打开信封,只要以此为理由就可以了。他摸摸口袋里的信,并用手指碰一碰封口,想打开它的欲望就像发烧一样让他全身发热。

    有个地方却有一棵树干弯曲往下长,车子在紧急刹车后停在一堆泥上。引擎熄火了,鸟类的叫声使得丛林比以往更沉寂。司机开始试着找出车子的问题,当他趴在车子下,这个男人不再迟疑,打开信封,很小心地还将封口保留原状。他靠在车上读这封信,上面竟然写着要把他射杀。在司机从车底爬出来并宣布一切妥当之前,他赶快把信放回他胸口的袋子。

    他相信司机是他们派来的杀手。司机突然转头说:“我们将有一个宁静的夜晚。”这听起来真是最讽刺的话。这个男人终于忍不住拿出他的左轮枪。

    当第一声枪声响起时,他以为自己提前开枪了。但假如他的同伴已经中弹,那他的灵魂一定又出现了,因为他加速继续开车。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他才发现中弹的不是司机而是他自己。他的手臂松垂着,左轮枪也掉了下去。在他们到达树林之前,更多的枪声响起,幸好他们都躲过了。在前面的那个鬼转动他那高兴的脸面向他。

    “能通过真幸运,”他说,“那块平原被敌人监视着。”

    “停车!”男人大喊。

    “不能在这里停车,”司机回答,“我们最好再进去一点。”

    “我受伤了。”男人绝望地说。司机往前开一点路然后停车。他先止住血,再把伤口包扎起来。他说了一句他惟一能想到的安慰话:“我们快到了。”

    “等一下!”他大声地说。

    “有什么要紧事吗?”司机不耐烦地说。

    “信……”男人说。他把它从口袋拿出来。在他最难过的时刻,他用不同的角度来看这封信。命令里说要把带信者射杀,却没提到名字。

    “拿着它,”他说,“我的外套上都是血。”

    假如他的同伴拒绝拿的话,事情就明朗了。一阵沉寂后,他觉得信被拿走。

    “好吧!”司机说。最后的半个小时在安静中度过,时间和距离都变成狼的叫声。他听到有个声音问:“他还醒着吗?”但他紧闭着眼睛。“你照顾他,”司机说,“我必须赶时间。”

    这个男人希望他们赶快来替他包扎伤口,但当他疲倦地睁开眼睛,却发现只有他一个人。房子里有很多来来去去的声音,说话声,走路声,还有关门的声音。他试着坐起来,但发现自己异常的虚弱。房子附近愈来愈吵了,一定有特殊事件发生了。

    当他醒过来时,他发现他的伤口已经包扎过了。司机正弯腰看他,一名军官站在床头,他才了解自己还没死。

    “信呢?”他说。

    “它被你的血弄脏了,但还看得清楚。”军官回答。

    “我该自己送的。”他说。

    “我们正好及时赶到,”司机打断说,“敌人展开一场大突击。”

    “这正是我们在等的消息。”军官在转身离开时又评论道。在门口,他又转身补充说:“幸好你不知道信的内容。我们有特殊的密码代号!”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毒死了村长的狗

陈永林

    村长的狼狗竟被哪个吃了豹子胆的人毒死了。

    村里人都担心村长怀疑自己毒死了那条狼狗,便都去村长家向村长表明自己的清白。当然去村长家不能空手,都拎着鼓囊囊的包。村长听了村人的表白,说,谁毒死了我的狗,我心里清楚。村里人就说,那就好,那就好。村里人很想知道村长怀疑谁毒死了他的狼狗,但又不敢问。村长便说,村里这么多狗,可为啥单单毒死我的狗?

    村长这话传到村里那些养了狗的村里人耳朵里。那些养了狗的村人惶惶不安。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们都毒死了自己的狗。但他们都装模作样地站在村头骂:哪个短命鬼毒死了我的狗?毒死了我的狗的人有命做二十岁没命做三十岁……啥恶毒的话都骂出口了。他们心里暗笑,自己骂自己还骂得这么起劲。

    村里再没一条狗了,一到晚上村里变得死静。原来村里不是这只狗叫,就是那只狗叫。有时一只狗莫名其妙地叫一声,村里所有的狗都跟着叫起来。村里人总要被吵醒几次。特别是那些上了年岁的人,晚上本来很难睡着,好不容易睡了,又被狗叫声吵醒了,只有睁着眼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熬到天亮。他们心里都感激那个毒死了村长的狗的人。

    如果不是二狗想讨好村长,那么村长的狗被毒死的事就会成为无头案。可是二狗有许多事要求村长。二狗想当村里竹器厂的厂长,二狗想在公路旁申请一块宅基地,这些事都要村长点头。二狗就找到村长拍着胸说,村长,我一定要查出谁是毒害你狼狗的凶手。村长说,这事就算了,查出谁是凶手又有什么意思呢?村长这态度很让二狗失望。但二狗又一想,村长表面不支持他追查凶手,不见得心里也不支持他追査凶手。二狗这样一想,很为自己的聪明高兴,很得意地笑了。

    二狗四处寻找线索。二狗的工作得到全村人的支持。二狗尽管没说是村长让他追查凶手,但二狗话里弦外之音让村里人觉得二狗追查凶手是村长授意的。村里人很是羡慕二狗。如果村长不信任二狗,会让二狗干这事?因而村里人对二狗极热情,二狗到谁家找线索,谁都会递烟递茶,有的人还下面条下鸡蛋,还留二狗吃饭。吃饭时二狗当然坐上席。谁都不敢怠慢二狗,都担心二狗怀疑自己毒死了村长的狗。二狗怀疑谁毒死了村长的狗,那么村长自然也怀疑谁毒死了他的狗。

    通过几天的调查,鸟蛋成了二狗怀疑的对象。村长的狗在被毒死前的几天,鸟蛋还拿扁担打过村长的狼狗。那时鸟蛋还说要毒死村长的狗。二狗找到鸟蛋说,你拿什么毒死了村长的狗?鸟蛋忙说,二狗,你莫乱说,我哪敢毒死村长的狗?二狗说,你没毒死村长的狗,那么是谁毒死了村长的狗?鸟蛋说,我干吗要毒死村长的狗?二狗说,你恨村长的狗!村长的狗咬死了你十几只下蛋的鸡,那天你拿扁担打了村长的狗。这就是你作案的动机。鸟蛋急了,我的好二狗兄弟,你真的别乱猜疑,我有这心也没这胆。我如果毒死了村长的狗,我全家人都没命过年。二狗听不进鸟蛋的话,二狗去村长家报喜,可村长到沿海农村考察去了。

    但全村人都知道鸟蛋毒死了村长的狗。村里人在路上遇见了鸟蛋,都冷着脸不搭理。鸟蛋主动打招呼,村里人也聋子样没听见。村里人都想疏远鸟蛋。如果跟鸟蛋亲近了,会被怀疑是鸟蛋的同谋,谁会那么傻?再说疏远了鸟蛋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那就是亲近了村长。鸟蛋便见一个村里人就解释,我真的没毒死村长的狗,我如毒死了村长的狗,那我就断子绝孙。村里人说,毒没毒死村长的狗,自己心里最清楚。

    鸟蛋去了村长家,对村长的女人说,大嫂,你要救救我,现在全村的人都说我毒死了你家的狗。全村的人都不理我了……

    村长的女人打断鸟蛋的话,村里人咋都说你毒死了我家的狗,咋不说別人毒死了我家的狗?

    鸟蛋的腿一软,扑通一声跪下来,大嫂,你也以为我毒死了你家的狗,这真冤枉我,我如果毒死了你家的狗,出门就遭雷打死……村长的女人再不理鸟蛋了,任一脸泪水的鸟蛋跪在那儿。

    村长考察回来时,鸟蛋已疯了。疯了的鸟蛋一见人就说,我没毒死村长的狗,我没毒死村长的狗。鸟蛋翻来覆去的就这一句话。村长很痛心,他叫来了二狗,狠狠地扇了二狗一巴掌,都是你这狗日的办的好事!二狗挺委屈,村长,你的狗真是鸟蛋毒死的,他恨你的狗,有作案的动机……

村长打断二狗的话,放屁!我的狼狗是我自己毒死的!二狗不懂,愕愕地望着村长。村长说,我这狼狗不是条好狗。一到晚上不管什么人到我家里来,它狂叫着要咬人,吓得人都不敢进我家的门了。

    二狗听了村长的话,脑子开窍了,因为有了那条儿狼狗,那些送礼的不敢进村长家的门,村长自然恨它。二狗说,那真不是条好狗,是该毒死。

    后来,二狗当上了竹器厂的厂长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

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和互相影响则质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这样,唯物辩证法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这是清楚的,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

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植物和动物的单纯的增长,数量的发展,主要地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样,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同一个国家吧,在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的情形下,社会的变化却是很大的。帝国主义的俄国变为社会主义的苏联,封建的闭关锁国的日本变为帝国主义的日本,这些国家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长期地被封建制度统治的中国,近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正在变化到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的方向去,中国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整个地球及地球各部分的地理和气候也是变化着的,但以它们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相比较,则显得很微小,前者是以若干万年为单位而显现其变化的,后者则在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在革命时期)内就显现其变化了。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

唯物辩证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呢?并不排除。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

(摘自毛泽东《矛盾论》)

材料二:

古代哲学往往把宇宙观局限于世界的起源或者世界的本质问题上,很少深入世界存在的状况问题上。亚里士多德设想,构成物质的元素有四种,即火、水、气、土,还有一个难以感知的“以太”物质,这五个元素是所有物质形态之本原。亚里士多德也讲“运动”,不过是基于宇宙观下的次级范畴来论述的。老子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万物产生于“道”,至于“道”的运动,遵循“有”“无”转化的规律,“有”“无”转化之外,没有另一种发展态势。换言之,万物之源才是宇宙观。

黑格尔的宇宙观与“运动”不可割舍,他认为,万物彼生此灭,却有一个规律,否则逻辑乱套,“绝对理念”是具体物质生成的“先验”。但是,如果“绝对理念”是静止不动的,就没有新的东西出来,“矛盾体”是构成新概念和事物的动力,“绝对理念”是发展的。黑格尔宇宙论的实质是“绝对精神”产生物质世界,宇宙之中的“精神”的运动外化为物质的运动,“运动”仍是宇宙观的次级层面的范畴。所以在旧哲学中,通常把关于存在及其规律的学说当作本体论,把关于认识形式及其规律的学说当作认识论,发展观还没有归于宇宙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旧哲学,它对物质概念的解释有所不同,它的物质观是辩证的物质观,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故对物质的解释已经融合和扩展到物质的转化与多样性上。马克思在多种场景阐述物质,如自然物、实践、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等,像实践、生产方式、矛盾、原子、真空等都可以被认为是物质现象,这个宇宙在物质的基础上全部统一起来了。恩格斯对物质的解释已经与运动关联起来,认为物质和运动具有统一不可分割的属性。列宁对物质定义的解释,已经把物质本体论与认识论基础结合起来:“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物质的解释,已经把本体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统一起来,但仍然没有明确提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就是两种宇宙观。

毛泽东概括的“两种宇宙观”,与历史上局限于本体论的两类宇宙观不同,毛泽东提出的“两种宇宙观”,是把宇宙观扩展到了方法论和实践层面,从而深化了这样一种认识;世界观的问题也是人们实践领域的基本问题,从方法论层面、从实践领域观察世界,可以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看作“两种宇宙观”。

(摘编自蒋显荣《<矛盾论>对唯物辩证法原理的原创性贡献》)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