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⑪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⑫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1)、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全①~⑨段的主要情节。

①“我”想吃螃蟹;②;③;④母亲捞起螃蟹;⑤

(2)、阅读文章①~④段,说说母亲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有哪些?
(3)、第⑧段画线句子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4)、品味第⑨段划线句子:“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说说母亲为什么“咬咬牙”?又为什么“闭起双眼”?
(5)、文章题目“母亲的心”有哪两层含义?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新闻资料

      新昌日报记者讯  2016年4月25日,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作家冯骥才专程到新和成梅溪湖项目考察,并就古村落保护、地域文化传承等问题和县领导作了交流,并在现场为如何充分利用文化遗存、推进项目建设一一把脉。

材料二:欠文学的太多

      熟悉冯骥才的人都知道,他从二十多年前起,就开始做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并且一发而不可收,关注范围越来越广。从木版年画、口头文学到传统村落、唐卡,他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将它们“抢救”到纸面上,一卷卷大部头的著作接连公之于众,无一不充满了使命感。与此同时,他的艺术创作却慢了下来,有时会觉得“欠文学的时间真是太多了”。去年,作家出版社邀请他在二十年前刷子李、泥人张等“俗世奇人”系列小说的基础上续写18篇新作,他也不得不挤在国庆长假的七天里一口气完成。

      “当你把镜子擦清楚了,你自己也就看清楚了。”十几年来,通过“实打实地和社会接触”,74岁的冯骥才竟有些恍然大悟之感——“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材料三:阅读影响人生

      因为过于急功近利的人是不会读书的。如果你仔细观察,有这样读书传统的城市,人是有气质的。‘阅读改变人生’,这个词稍微大了一点,我倒觉得‘阅读影响人生’更恰当。因为阅读并不是简单地给你知识和娱乐,而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了我们的气质,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影响了我们对真善美的崇拜。阅读和教育、艺术熏陶一样,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耳濡目染的,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我们的城市,主办者每年举办一次读书节,读者来参与交流,就会把这个城市的阅读传统继续下去,把阅读的气氛培养起来。读书特别重要,读书不是被动的,是心灵和生活的需要。”

材料四:寻找小说里的“桃仁”

      小说是什么?冯骥才把小说比喻成一个“桃”,一般人读小说,就像吃桃,觉得水多肉甜,很好吃,吃完就把桃核扔了,“有心的人,把桃核拾起来,拿榔头一敲,里边还有一个桃仁。桃仁跟桃肉不是一种滋味,是另外一种食品。”冯骥才说,小说家不会简单地写一个故事,他一定有更深

      层次的思考,比如《红楼梦》,你可以把它当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感情纠葛故事来看,也可以把它作为封建大家庭的命运来看,也可以把它当成人生的哲理来看,关键是,在阅读的同时学会思考。“你需要寻找作家放在小说里的‘桃仁’。”

材料五:“四驾马车”如何排序

      冯骥才曾将文学、绘画、教育、文化遗产保护并称为 “四驾马车”,那么,“四驾马车”如何排序?“‘作家’更重要,我们的时代更需要作家对生活的思考。但我现在用的时间最多的是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最近的15年。国家对上一个历史阶段、农耕时期的文化创造和历史的财富,要有一个家底,所以必须要做名录。天津市有很多文化遗产也进入了国家的名录。留下自己的历史,就是留下城市的记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记得住乡愁。’乡愁怎么记?要凭着城市的文化遗产来记忆。天津市现在保留下来的城市文化遗产的版块,在全国来说算是一流的。比如说,五大道、解放路中街、文化街、鼓楼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村落也要有名录,“我们有七千年以上农耕历史,到现在保留下来的村落共有200多万个。2000年有360万个村落,2011年还剩下270万个村落,10年间,失去90万个村落。经过审批,目的是要保护5000多个传统村落。大家想想,《神鞭》《三寸金莲》重要,还是文化遗产保护重要?”冯骥才有一个历史观:“什么是历史?历史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现在。如果明天看,我们的村落没有了,找不回来了,我们看到这一点了,只有今天把它保护好。所以我愿意放下我的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文化遗产保护。”

      几年前他上《艺术人生》时,主持人朱军问他会把作家、画家、院长、教授哪个身份放在第一位,他选择了作家。那时他觉得,无论是画画还是文化遗产保护,他都更关注其中的文化价值和生活审美,而这些都来自于一个作家对于艺术和土地的情感。但现在,他为自己选择的第一身份却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跟‘有知识的人’的区别就在这儿。”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痴心石

       ①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的看。树太大了,不好整棵的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的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②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③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

       ④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癖,可是他们包涵。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⑤有一次,我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为难。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不去。”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⑥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妈妈迎了上来,责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⑦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各捧着一块石头。

       ⑧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⑨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 , 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节选自《三毛文集》,有删改)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别时

冰心

    哪有心肠?然而竟被友人约去话别。

    回来已是暮色沉沉。今夜没有电光,中堂燃着两支蜡烛,闪闪的光影,从竹帘里透出,觉得凄清。

    走到院子里,已听见母亲同涵和杰断断续续地说话。等我进去时,帘子响处,声音都寂。母亲只低着头做针线,涵和杰惘然地站了起来,却没有话说,只扶着椅背,对着闪闪的烛光呆望。

    我怀疑着,一面向母亲说着今天饯别的光景,他们两个竟不来搭话,我也不问。

    母亲进去了,我才问他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涵不言语,杰叹了一口气,半晌说:“母亲说……她舍不得你走,你走了她如同……但她又不愿意让你知道……”

    几个月来,我们原是彼此心下雪亮,只是手软心酸,不敢揭破这一层纸。然而今夜我听到了这意中的言语,我竟呆了。

    忽然涵望着杰沉重地说:“母亲吩咐不对莹哥说,你又来多事做什么?”

    暂时沉默——这时电灯灿然地亮了,明光里照见他们两个的脸都红着。

    杰嗫嚅着说:“我想……我想不要紧的……”

    涵截住他:“不,我不许你说!”声音更严厉了。

    这时杰真急了,觉得过分地受哥哥的呵斥。他也大声地说:“瞒别人,难道要瞒自己的姊姊?”他顽固地抵抗着。

    我已丧失了裁判的能力,茫然的,无心地吹灭了蜡烛,正要勉强地说一两句话——

    涵的声音凄然了:“正是不瞒别人,只瞒自己的姊姊呢!”

    两对辛酸的眼光相触,如同刚卸下的琴弦一般,两个人同时无力地低下头去。

    我神魂失据地站在他们中间。

    电灯又灭了,感谢这一霎时消失的光明!我们只觉得湿热颤动的手,紧紧地互握着,却看不见彼此盈盈的泪眼!

一九二三年七月二十三日夜,北京

【注】冰心,原名谢婉莹,文中的“莹哥”。于一九二三年七月二十五日乘船赴美国留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写字的故事

李冰

    ①写字能有什么故事呢?对用电脑写字的人来说,无非就是敲敲打打,我是写毛笔字的,关于写字,实在有很多的事情可说。

    ②说起学写字,还得从家乡说起。我的家乡是北方的一个普通小村,山清水秀,村里有个姑娘叫娥子,因为生得俊俏,方圆几十里都有名,求亲得人快踏破了门槛,可娥子就是谁也不应。

    ③有一天,娥子要嫁了!嫁的人是邻村老赵家的二林,二林又黑又瘦的,长得也不济,大家伙都有些纳闷儿。

    ④二林是倒插门儿,就是落户到娥子家来。不久,便开始教我们写毛笔字,写毛笔字在我们村上是很光显的一件事。村子上只有老王头有毛笔,逢年过节或哪家娶媳妇的时候,他才肯摆出来写一写,可去年老王头过世了。

    ⑤二林写得一手好字!人也和气,即使我们跟他捣乱,他也不生气,还是耐心地教。后来,我们才知道,娥子嫁给二林没别的,图的就是这手好字,二林教我们写字的时候,娥子总是躲在一边美滋滋地看着。

    ⑥在我的记忆中,娥子家房后那棵正在开花的大槐树是十分清晰的,满树的花在阳光下灿烂娴静,我觉得它特别像娥子。墨香和花香混在一起,有种很特别的味道,我是在朦胧中喜欢着娥子的。

    ⑦在我爹眼里,二林是靠着一手好字才娶了个俏媳妇。于是,爹设法在城里给我找了个老师。老师名叫黄绮,刚从牛棚里放出来。黄绮老师教我写字时是极少让我在宣纸上写的,他总是让我捡一些废旧的报纸回来,用湿布在上面擦一擦,这样一来,被擦掉油光的报纸就抓笔了。字只有写到十分把握时,老师才允许我在宣纸上写一张。这时候我会用十二分的小心铺好宣纸,浓浓地磨好一砚墨,用笔一舔,雪白的宣纸,黑生生的字。写完之后,再轻轻按上一枚艳红的章。洒脱委和的气息立即扑面而来,心头顿时会涌起一种生命的喜悦。

    ⑧在书法道路上,我一直在探索着古与今的契合点,寻找着独属自己的风格。

    ⑨去年春天,我回了趟老家,归乡时节,恰逢槐花盛开,雪白的花一片片的,开得满山满沟。山中寂无一人,只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我在山石中禹禹独行,石块屹然矗立,岁月雕下的沟痕凝重清醒,浑然构成一种张力,透出华夏文明的古老与厚重,而上面的落花则显得潇洒飘逸。

    ⑩苍石与落花,我的心不由为之一动:凝重如苍石卧地,潇洒似落花飞空,这不正是我要追求的书法风格吗?

(选自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选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