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学会联合开展了青年创业者调查。调查显示,受访的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40岁(80.8%),他们从最终的全日制学校毕业时多为21~25岁(60%)。在这一群体中,仅有9%选择了在校期间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且这些在校创业者多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值得关注的是,接近一半(46.8%)的创业者在毕业4~9年后才进行首次创业。超过半数(55%)的创业者把创业动机归于发现了适合的商机,比如有好的创业项目或有好的政策机遇,另有22%左右的创业者创业是想自己当老板或想出来闯荡一番。

    受访者普遍认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创业前还应有一些相关工作经验,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应先就业后创业;对创业者来说,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在创业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

附图: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进一步鼓励以及工商注册等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的加大,全国高校毕业生创办私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而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对的首要难题。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食药监局副局长刘蓉华针对一些学生落入信贷陷阱的现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增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并普及信贷知识,保护大学生远离非法网络借贷平台。她建议将大学生使用网络金融借贷纳入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从校园开始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摘编自中国工商报网《完善信用体系  助力创业创新》)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您认为政策效果会知何?

杨德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以休学创业来说,学生在创办、经营企业一段时间后能够再回到学校,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因为它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是对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一种保护。我曾与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合作进行过一项研究,在对多种因素进行控制后发现,能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制度,会使处于其中的人们更愿意去创业,创业效果也会更好。允许休学创业等许多新政策就属于这类性质的制度,肯定能够鼓励一部分人去创业。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

(摘自2017年4月6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陈博群是安徽师范大学2013级空乘专业的大四学生,他发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鼓励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这令他为之振奋。他在校期间经历了数次创业。在这个最好的创业时代,陈博群仍面临着很多挑战。大二那年,他创办了服务合肥市大学城师生的送餐网络平台“点小二”,但不久就以失败告终。

    陈博群此前的不少创业伙伴在毕业后选择就业。他们发现,自己找工作比同龄人要得心应手,实习期也表现得更好。

    这些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已经通过创业获得成长。从报税到企业运营,从和人打交道到发掘市场需求,他们都已在创业期间实践过了。

(摘编自新华网《大学生创业,过程比结果更重要》,2017年3月16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调查对象是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创业者是主动创业,只有少部分是被动创业。 B、材料二表明大学生创业往往面临难以筹到启动资金的困境,对此有关部门应完善信用体系,助力大学生创业。 C、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出台很多扶持政策,材料三指出允许休学创业的政策将促使在校大学生争相创业。 D、材料一表明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材料四报道陈博群创业失败的经历意在提醒大学生创业需谨慎选择时机。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在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后,四家媒体关注到大学生创业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报道,表现出较强的时效性。 B、材料一引用北大及专业机构的调查数据,材料二引用国家工商总局的研究报告,显示了信息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C、材料三是访谈节选,针对访问者直截了当的提问,受访者对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效果毫无保留地表明了乐观态度。 D、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问题,材料一,四关注大学生如何进行创业,而材料三关注的则是政府扶持政策的效果。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

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甚至火山喷发等。但各地区的雾霾天气中,不同污染源的作用程度各有差异。

    雾霾天气自古有之,刀耕火种和火山喷发等人类活动或自然现象都可能导致雾霾天气。不过在人类进入石化燃料时代后,雾霾天气才真正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能源迅猛消耗、人口高度聚集、生态环境破坏,都为雾霾天气的形成埋下伏笔。

    雾霾的形成既有“源头”,也有“帮凶”,这就是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一旦污染物在长期处于静态的气象条件下积聚,就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摘自《自然科学》,2013)

(二)

1月18日晚,北京气象局再次发布雾霾黄色预警,空气质量六级污染。治理空气污染为什么那么难?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说明,那就是因为这意味着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要发展还是要环保?几十年来,中国经济高歌猛进,伴随的则是环境破坏触目惊心。拿这次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来说,就包括工地、工厂的减产甚至停产。事实证明,“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好”往往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痛下决心,即便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要保护环境?空气污染还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的数据,北京空气污染源中,机动车直接和间接的排放占22%,煤炭污染占16.7%。前者指向人们的出行,后者指向冬季的取暖。如果说取暖问题上选择的余地不大,那么有车一族,能不能尽量多乘公交少开车?想买车的人,能不能尽量选择小排量车?

(摘自2013第3期《Vista看天下》社评,有删改)

(三)

    雾霾的泛滥非一朝一夕所形成,治理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应该在顶层统一设计下,动员全民参与、全民行动。政府要加强管理,对于一些重污染企业坚决重拳治理,在现有基础上治理并保护好碧水蓝天,杜绝以发展名义放纵污染;对于具有排放污染源的机动车辆进行适当的限行或禁行,鼓励民众以公共交通工具代行,减少开车出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另外还要借用舆论工具,传播环保知识,全面动员广大民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

(摘自2014年2月23新华网董国昌文《雾霾治理亟需全民行动》,有删改)

(四)

9月29日,《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0》在北京发布了。蓝皮书指出,2016年中国一共出现8次大范围的、中度到重度的持续性雾霾天气,与2015年相比减少3次。总体来看,雾霾治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摘自2017年10月6日中新社报道《雾霾治理初见成效》,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5G(the 5th generation)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英文简称。每平方千米数十太比特/秒的流量密度,每小时500千米以上的移动性,毫秒级的端到端时延……5G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性能指标都比4G有一至数个数量级的提升。

    对于在20年间经历了移动手机制式从2G、3G一路狂奔到4G的很多人来说,会自然而然地把5G想象为一种更加快速的手机通信技术。不过,5G与以往各制式的移动通信技术不太一样:它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无线技术,而是多种新型无线接入技术和现有无线接入技术集成后的解决方案总称。更为重要的是,从5G开始,移动通信技术不再单纯解决移动状态下人和人、人和互联网之间的实时交互问题,而是与人工智能、机器人、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聚集在一起,成为以智能化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可以预见,云和数字化转型会成为支撑5G应用发展的地基;增强现实技术(AR)和虚拟现实技术(VR)将加速5G应用于具体的生产生活场景;数十亿的传感器连接形成的智能管控将成为5G发展的巨大推力。

    随着5G的兴起,我们再一次看到技术变革带来的重大改变和机遇。5G时代,不仅意味着无处不在的“超级网速”,还将为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智能家居、虚拟现实等新科技深度融入生活打开大门。

    (摘编自沈可、付智《5G关键技术及典型应用》,《科学》2018年第四期)

    材料二:

    早在2013年2月,当时的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就联合成立了IMT-2020(5G)推进组,对5G频谱问题、关键技术、标准化等问题展开研究和布局,成为全球首个由政府主导和规划的国家5G试验。目前,中国在全球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究方面率先实现技术突破,中国主推的5G技术方案已有多项纳入国际标准。

    企业方面,三大通信运营商、华为和中兴作为中国5G军团的主力军,一直积极参与5G标准的制定工作,有序推进5G商用的建设进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作为全球5G产业的领军者,早在2009年华为就启动5G相关研究,至今已至少投入6亿美元用于5G研究和创新,在全球已经建立11个5G研究中心,引进各国相关人才,参与5G研究的全球专家超过数千人,目前已经获得全球首张5G产品欧盟无线设备指令型式认证,其5G产品获得欧洲市场商用许可。中兴通讯近两年将5G作为战略重点,2017年,中兴通讯的5G全球合作版图已经扩展到全球多家运营商,并计划在2018年底或2019年初发布5G商用移动终端。运营商方面,上个月,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公布了自己的首批5G试点城市名单,同时,中国移动成立国内首个具备基于5G最新标准端到端能力的开放实验室,将为各类创新应用提供定制化的5G端到端技术服务。

    (摘编自王萌《5G,大过想象》,《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5月4日,有删改)

    材料三: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9月9日报道:中美两国的设备制造商和电信服务商正争相测试并开始推广未来一代无线网络,它将比现有的4G标准快100倍。政府也参与其中——中国对此的推动更大。

    报道称,虽然5G经济学仍在酝酿之中,但推动者说潜在的回报是巨大的。近年来,中国对于5G技术的资金投入不仅大幅领先欧洲、俄罗斯和日本等,甚至超出美国240亿美元。

    拥有最大规模和最可靠网络的国家在研发技术上可以抢占先机,速度更快。占市场主导地位的设备供应商可以让国家情报机构和军方在监控和扰乱对手国家网络中占据优势。报道称,根据一些标准来看,中国正在领先。自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领导的委员会便与中国移动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协作进行测试和研发。这一国家主导的态度以及巨大的国内市场确保华为之类的中国公司可以销售大量5G设备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宝贵经验。

    在美国,大部分试验是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威瑞森电信公司、三星电子公司和诺基亚公司等主导的。

    (《中美展开5G主导权之争》,摘自《参考消息》2018年9月11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报道,5月27日,在贵阳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无人驾驶、虚拟试衣镜等“黑科技”引人关注。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无人驾驶车辆是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最终方向,通过使用计算机、传感器和其他技术设备使车辆在没有驾驶员的主动控制和连续监测下可以安全行驶。

    当前,特斯拉、谷歌、百度等科技巨头纷纷布局无人驾驶领域。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在公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智能汽车新车占比达到50%,到2025年新车基本实现智能化,到203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2100万辆。参考2015年全球汽车年销量突破8000万台,中国销量接近2500万台。庞大的汽车销量和消费者对科技的需求,使中国有望成为最大的无人驾驶市场。

(摘编自《中商青报网》2018年6月11日)

材料二:谷歌和百度公司无人驾驶汽车技术专利历年申请和授权情况

【注】由图可知,谷歌的无人驾驶研发技术专利多于百度,但百度发展势头迅猛,未来2—3年内可积累起可观的专利数量,有赶超谷歌的可能性。

材料三:

    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各地自动驾驶路测规定陆续出炉。2017年12月,北京市颁布国内首个自动驾驶路测规定,首批自动驾驶测试试验用临时号牌也已对外发放。据悉,百度拿下了首批路测牌照并进行了公开测试。在今年3月,上海市也发放了第一批自动驾驶测试试验用临时号牌,其中上汽和蔚来两家企业获得路测牌照。此外,继北京、上海后,重庆市也出台了相关的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管理细则。

    无人驾驶前景广阔,科技公司、汽车企业等都想涉足其中。目前,国内的BAT,华为等科技巨头也正积极布局无人驾驶汽车,产业格局不尽相同。而国内自主品牌车企也已展开无人驾驶领域的探索。

    综合安全风险、政策风险等因素,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化会遵循着低速到高速、封闭到开放的路线走。目前的无人驾驶技术不能做到完全载客运营,但在货运、封闭园区等细分领域,技术需求相对较低,无人驾驶车辆可以逐步代替传统车辆,率先实现商业化。

    继共享单车之后,共享汽车成为下一个风口行业,汽车共享的未来或是无人驾驶。无人驾驶技术将使分时租赁和网约车合二为一,对网约车、分时租赁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无人驾驶也必然会跟汽车共享联系在一起。仅从近期阶段看,与汽车共享出行合作,是推广普及无人驾驶技术的最好选择。

(摘编自《科技日报》)

材料四:

    无论有人驾驶,还是无人驾驶,上路都要依法行驶。尴尬的是,法律总是滞后于社会生活,现行道路交通法规均是在“第一次汽车革命”后才实施与规范了的,都是“有人驾驶”,这让“无人驾驶”难免无所适从。

    无人驾驶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不止中国独有,全球都处于探索阶段。2016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发布《国际道路交通公约(维也纳)》修正案,这是无人驾驶首次在法律层面得到许可。修正案规定,在全面符合联合国车辆管理条例或者驾驶员可以人工选择关闭该功能的情况下,将驾驶的职责交给车辆的自动驾驶技术,可以应用到交通运输当中。

    迄今,美国、德国、日本的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及法律规范,也都在紧锣密鼓进行当中。

(摘编自人民网《实现“无人驾驶”还有多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动驾驶给整个通信行业提出新的要求,比如需要更大的带宽、更低的时延来支持这些信息的分享。

    “没有5G支持,自动驾驶L5是不可能实现的。”李俨表示,5G新空口的整体框架已搭建完毕,现在考虑的是如何在5G框架下对C-V2X车联网技术做增强。

    有了5G的C-V2X技术,会改善自动驾驶。如果自动驾驶汽车只基于自身的传感器做出判断,这就相当于是没有经验的司机只会盯着前面一辆车,对于很多潜在的危险难以感知。只有突破视距限制,把感知能力扩展到非视距,才能让自动驾驶汽车像一个熟练的司机一样从容应对行车环境。这其中离不开C-V2X的技术支持。

    “5G新空口会进一步增强移动通信能力,在5G新空口的框架下,C-V2X会实现非常好的演进,进一步支持自动驾驶。”李俨说。

    节选自《5G前夜,蜂窝车联网(C-V2X)何以成后起之秀?》《新华网》2018年8月30日》

    材料二:

    2019-2026年中国5G宏基站建设规模预测

   

    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三:

    5G手机什么时候才会商用?5G手机是否能像现在的智能手机一样轻薄?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移动芯片厂商、5G领头企业——高通给出了答案。

    日前,高通产品市场高级总监沈磊在接受Cll4采访时表示,基于在无线通信领域的众多积累,包括对5G标准、技术、产品等的标准和洞察,高通成功研制出5G毫米波及6GHz以下射频模组系列,这些产品将大大简化5G智能手机的设计流程,加速5G终端产品的上市进程。

    沈磊透露,高通将助力OEM厂商在2019年上半年推出首批5G手机。届时,5G智能手机的下载速率可高达5Gbps,下载一部高清电影仅需要几秒钟。而借助于高通高度集成的射频模组,5G手机能做到和现在的4G手机一样轻薄。

不同于2G、3G和4G,5G将用来支持增强的移动宽带、具有高可靠性和超低延迟的通信以及大规模机器间通信三大类主要应用场景。这就需要更大的带宽、更短的时延和更高的速率。要想达到上述愿景,5G频率将涵盖高、中、低频段,即统筹考虑全频段。

    节选自《5G手机也能轻薄?》《中国通讯网》2018年8月21日

    材料四:

    “但5G并不是简单的4G加1G,带来的也不仅仅只是更快的传输速率和更高的网络带宽,也将带来更高的可靠性,更低的时延,能够满足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行业应用的特定需求。”耿卫红说。

    比如,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一毫秒的网络时延有可能导致车毁人亡,这个时候就需要高带宽、低时延、广覆盖的5G网络。5G时代,时延的标准会从秒级进入到毫秒级,也就是时延低于1毫秒,这个是人根本察觉不到的。

    今年3月,中国电信、中兴通讯、百度公司在雄安新区完成国内首个基于5G网络实况环境下的无人驾驶车测试;河北移动、华为公司和保定长城汽车公司则完成首个5G-V2X自动远程驾驶启动及行驶测试。测试中,无人车转向、加速、刹车不在话下。

    今年4月,重庆宣布将建立基于分级自动驾驶的智慧交通及自动驾驶演示验证与示范平台。5月17日,工信部相关人士提出将在5G和车联网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应用。

    “在未来的5G时代,产生移动数据的终端将不仅仅是智能手机,而是包括物联网里的数以亿计的各种智能设备,例如汽车、摄像头、家用空调、冰箱等,实现大规模的机器间的相互通信,实现从端到端的全覆盖。”

    业内人士畅想,未来,清晨醒来,卧室的灯将自动开启;来到卫生间,洗脸水已自动调至适合温度,数码牙刷记录并上传牙齿以及口腔的实时数据;坐在无人驾驶汽车上,就可以召开会议。

    节选自《5G来了,你准备好了?》《安徽日报》2018年6月12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近视患者有多少?统计数据显示,6个亿!其中,更让人忧心的,是我国青少年的近视率,已经居世界第一,而且近年来,仍然不断呈上升趋势。以上海为例,上海眼病防治中心的监测数据是,2016—2017学年,上海小学生的近视率为47.2%,初中75.8%,高中达89.3%。

    数据触目惊心,防控近视,十万火急。为此,今年8月2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共同起草综合防控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未来几年的综合防控目标。

    到2030年,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东城区教育部门,发布了本辖区未来几年的防控目标,并出台一系列具体措施。

    具体措施是,除了落实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限制作业时间外,北京东城区教委还表示,要继续增加学生们的户外体育锻炼时间,确保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的实效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们的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将严禁学生把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除了课业负担,手机等电子类产品的过度使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证明,是造成我国青少年近视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北京东城区教委对学校电子类产品的限制,实施效果值得观察。

(摘编自央视网《我国青少年近视率世界第一防控近视刻不容缓》2018年9月14日)

材料二:

    微观来看,近视发病率居高不下关系到下一代的学习质量和个人发展;宏观上看,近视并非“小事”,它折射的是教育、家庭和社会的短板。

    近年来,虽然“减负”和关停补习班的呼声不断,但部分追求高升学率的学校和家长依然过于看重学习的量。素质教育应该看重的是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解决课外负担重是让学生享受高质量教育的必要条件,因此,学校应该建立与高质量教学相匹配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和教师考核体系,不要让“减负”只是一句承诺,甚至成为一块“心病”。

    近视折射的也是家庭教育、社会发展的“短板”。

    互联网时代,当手机、平板电脑触手可及,忙于工作的家长们是不是都应该承担起家庭责任?不要把陪伴的时间“让位”给电子产品。另外,网络信息的传播也应该加强监管,从源头上避免无效、无用的信息“流入”青少年群体,让孩子从游戏机前、“小视频”前回归到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中。

    对近视这件小事的关心,体现的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决心。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一次视力普查引发相关部门的担忧,因此推广的眼保健操,伴随了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但这些年来,青少年视力问题却被忽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正是对相关问题的“不够认真”,才导致了青少年的视力状况的“超乎想象”。

    孟子说:“胸中正,则眸子暸焉”。关注近视这件小事,便是“胸中正”的体现。政府部门、学校、医疗卫生机构都要直面防治近视的问题,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摘编自“浙江在线”《近视问题不能“近视”》,作者陈宁)

材料三:

    在加拿大,中小学学生家长在每学期期末都会收到一封来自校方的“爱眼信”,信中详细阐述了视力保护的重要性、用眼卫生的注意事项、定期接受视力检查的方法等内容。由于在加拿大的医疗体系中,眼科是少数设有直接门诊的专科之一,家长可以根据校方的建议,每半年带孩子到指定诊所接受定期的检查和治疗,如果医生认为有必要为孩子配眼镜,他们会为孩子验光,并配一副合适的眼镜,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另一方面,加拿大教育部严禁拖堂、补课等行为。由于许多学生坐校车上下学,校车准时发车,过时不候,所以,老师一旦拖堂,只得自己开车将孩子送回家。加拿大各中小学也不提倡多留作业,低年级基本无作业,高年级学生被要求当堂完成作业,孩子们几乎从未把作业带回家。加拿大教育部发言人称:“比起写作业,我们更希望孩子们能去自然中探索体验,学校的许多作业都与观察报告有关,多探索多体验能让孩子们在写观察报告时有更多的思路。”

(摘编自《各国为完善“近视迹象清单”做了什么?》《北京青年报》2018年9月15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区块链技术是伴随加密数字货币逐渐兴起的一种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分布式计算范式,以块链结构存储数据,使用密码学原理保证传输和访问的安全性,数据存储受到互联网多方用户共同维护和监督,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公开、数据不可修改等显著优点。

    区块链本身即为一个大型海量数据库,记录在链上的所有数据和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任何节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区块链平台进行信息查询。任何第三方机构无法将记录在区块链上的已有信息进行修改或撤销,从而便于公众监督和审计。这种体现为“公正性”的技术优势,使得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选举、保险、知识产权、慈善公益等领域都具有广泛深入的应用价值。具体到共享经济当中,能够形成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信用体系提供保障。

    智能合约是当一定条件被满足的情况下,就可以在网络信息平台和系统中得到自动执行的合约。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系统兼具自动执行和可信任性的双重优点,使其可以帮助实现共享经济中的诸如产品预约、违约赔付等多种涉及网上信任的商业情景,使共享经济更加完善可靠。

    (摘自许华磊《区块链技术与共享经济》,《光明日报》2018年1月18日)

    材料二:

    区块链将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在司法、执法等领域,区块链技术与实际工作具有深度融合的广阔空间。比如,运用区块链电子存证,解决电子数据“取证难、示证难、认证难、存证难”等问题。将区块链技术与执行工作深度融合,把区块链智能合约嵌入裁判文书,后台即可自动生成未履行报告、执行申请书、提取当事人信息、自动执行立案、生成执行通知书等,完成执行立案程序并导入执行系统,有助于破解执行难。

    也要看到,包括区块链在内的最新科技成果,在应用初期难免出现不成熟、不规范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区块链等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标准体系研究,制定专门法规,为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指引。完善与电子数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助于更好厘清开放共享的边界,明确数据产生、使用、流转、存储等环节和主体的权利义务,实现数据开放、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之间的平衡,进而促进科技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

    (摘自巩富文《以区块链赋能社会治理》,《人民日报》2019年11月21日)

    材料三:

    深圳市统一政务服务App“i深圳”9日正式发布区块链电子证照应用平台,该平台已实现居民身份证、居民户口簿等24类常用电子证照上链,将减少市民携带纸质证明办事的不便,同时尽可能保护市民的个人隐私。

    据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方面介绍,该平台下月起将实现线下办事窗口授权用证上链全市全覆盖。今后市民和企业在办事时,可以通过直接授权、扫码授权等形式,授权他人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特定业务调取电子证照,系统即可实现对办事中的电子证照进行自动化调用录入。

    据悉,在电子证照应用中引入区块链技术,可以借助区块链的多中心化同步记账、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和数据不可篡改等特征,确保电子证照信息可信任且可追溯,让政务服务各参与主体共同建设、共同维护、共同监督,从而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增强电子证照的安全性与可信度,提高办事效率。

(摘编自新华社深圳2019年12月9日电)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