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慈溪市2018年小升初语文学业水平测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垃圾分类

材料一:

    目前,世界上有超过60亿的人口,大家每天生产生活,会产生多少垃圾?或许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再也没有存放和填埋垃圾的地方了。我们将被垃圾包围。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垃圾分类”就成了发达国家的一种时尚,在不少发展中圆家也渐成趋势。比如巴西,街头整洁的垃圾分类箱宛如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一位市长甚歪把垃圾分类箱放在市政大厅的正门口,作为该市的荣耀。其实,对于勤俭的中国人来说,“垃圾分类”并不陌生,有人或许还记得小时候把牙膏皮攒起来换糖人,用橘子皮泡茶、制药,收集废布头打补丁等等。

    如果你还不清楚垃圾分类的意义何在,那就让我们看看不分类的垃圾是怎么处理的吧。传统的处理方式只有填埋。填埋垃圾的成本有多高?你可能难以想象。仅以北京市为例,日产垃圾就达到12000吨,需要占地60公顷;被废弃的垃圾填埋场不能用作耕地,也无法建成生活小区。

    如果进行垃圾分类,就可以拣出一部分尚有利用价值的垃圾,这些垃圾将被运到工厂进行回收再利用,从而减少垃圾总量。那么,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该怎么办呢?其中一部分如厨房垃圾等,还是只能填埋,不过是科学地填埋:用推土机或压路机压实,覆盖一层土,再放一层垃圾,这样逐层填埋,最后覆盖一层30厘米厚的泥土。经过这么处理,2—5年之后便可以在上面钻孔采集沼气,再将沼气用于发电。我们都知道,沼气的产生是有条件的,比如不能把生物类垃圾和破铜烂铁埋在一起,这也需要垃圾分类。

    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中,绝大部分是可以燃烧的,燃烧就能释放出热能,有了热能,自然就可以发电了。据测算,垃圾中有机可燃物所含的热值普遍较高,焚烧2吨垃圾产生的热能大约相当于1吨煤。当然,前提条件还是要进行垃圾分类。

    我国是个“垃圾大国”,全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到5%。 如果能分类处理,必将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

材料二:某地区对民众关于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进行问卷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

内容

比率

清楚各类垃圾的具体分类方法

25.4%

一直坚持分类存放、投送垃圾

8.2%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符合阅读材料意思。

①巴西一位市长把垃圾分类箱作为该市的荣耀,是因为垃圾箱十分整洁。

②用推土机或压路机压实垃圾,覆盖上30厘米厚的泥土,这就是垃圾科学填埋法。

③作者列举用牙膏皮换糖人等事例是为了说明垃圾分类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

(2)、材料一中第345自然段,先运用的方法说明“填埋垃圾的成本很高”。再介绍垃圾分类的好处:。(每一处字数不超过15字。)
(3)、“焚烧2吨垃圾产生的热能大约相当于1吨煤”一句中,“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全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到5%”,请联系材料二,说明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针对这样的现状,如何推进垃圾分类实施,请给主管部门提两条建议。
(5)、某小区为宣传垃圾分类工作,准备了3条口号:①“细节决定成与败,分类决定废与宝。”②“垃圾分类人人做,做好分类为人人。”③“请帮垃圾找个合适的家,谢谢!”如果只能选择一条挂在小区里,你会推荐哪一条?请说明理由。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一提起卫星,同学们可能马上会想到一个大大的圆球。啊!那你们可没完全说对。卫星的形状可多了,有球形的、罐头形的,还有煤气罐那样的,以及锻炼身体的哑铃形的,也有的像纺锤,像风车,总之样子很多。有的卫星还拖着长长的尾巴,长着“翅膀”。

    卫星为什么有这么奇怪的形状呢?原来这是根据卫星的容积、科学研究目的、动力要求等决定的。首先看为什么做成球形的。几何知识告诉我们,同样表面积的物体做成球形时容积最大。我们知道,初期的运载火箭推力有限,如果把卫星制成球形的,就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它的容积,装更多的仪器。那么为什么又制成旋转体呢(圆柱、棱柱、煤气罐等)?因为这样形状便于保持稳定运行,不至于随意乱翻乱滚。还有那张开的“翅膀”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人要吃饭才能学习、工作,卫星里的仪器也要有动力才能工作。有些卫星上的动力是靠太阳能来供应的,这样除了卫星外面要“身披铠甲”以外,还要像帆船一样,给卫星装上帆板,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翅膀”。这“翅膀”上敷设的东西和卫星表面的“铠甲”一样,都是硅片制成的太阳能电池片。卫星上拖的长长的尾巴是无线电天线。这么一打扮,卫星可真像一个宇宙飞行的“怪物”了。

    但是,尽管外形千差万别,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都包括这样几部分:轻合金的坚硬外壳,科学研究的仪器,灵敏的自动控制系统,动力装置。靠这些“五脏六腑”,卫星就可以自由飞翔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乔家大院——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之丰而令世人瞩目,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

    大院为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①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项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房都为瓦房出檐,偏院为方砖铺项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的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楼六座。各院房项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纵观乔家大院,斗拱飞檐,彩饰金绘,建筑考究,工艺精湛,整体呈“囍”字形,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因此这座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如今,乔家大院业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民俗胜地,而且,也成为许多影视剧拍摄时争抢镜头的宝地。

实用类阅读。

人类的保健卫士

①当你望着那无边无垠,郁郁葱葱的森林,心中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为什么人们都喜爱森林呢?如果说啄木鸟是树木的保卫者,青蛙是农作物的卫兵,那么,我要说,森林就是人类的保健卫士。

②森林对人类的贡献是很大的。当你走进森林,就会感到这里的空气清新,它使你忘记忧愁,精神振奋。为什么在森林里会有这种感觉呢?原来它是一座氧气制造厂,也是二氧化碳的巨大消耗者。人们需要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来到这座工厂你就会感到舒心、惬意的。据测算,二百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只要一公顷的森林就用掉了,而一公顷的森林一天可造六七百公斤的氧气,足够七八百人一起呼吸用。随着工业发展,城市人口猛增,人们就会感到城市里的噪音大。森林却又具有吸收噪音,消除污染的作用,所以它又是净化看城市的功臣。还有组成森林大家庭的兄弟姐妹们,也都有一技之长,它们都能放出植物杀菌素,杀死有害细菌和害虫。有人测验,一公顷柏树林一昼夜可放出五十公斤植物杀菌素,所以森林内的细菌就很少,一立方米空气的细菌含量多则三四百个,少则五、六十个,而空旷地每立方米空气就有细菌三四万个。可见,森林卫士的本领还真大呢。

③森林有这么多妙用,难怪城市里的人们都要邀请森林这个家族的成员到街道旁、公园里、花圃中安家落户,美化我们的环境,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都来植树造林,迎接这人类的保健卫士到我们身边来安家落户吧。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