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吉安市2019年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清朝在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过程中,从双方对等的代表卫兵人数,到写制、签署、互换,及最后使用拉了文译本,都严格遵循了已有的国际法原则。但在官方材料中,清政府极少谈及这次谈判的经过。材料表明(   )
A、清政府被迫放弃了朝贡体系 B、沙俄的实力较为强大 C、清政府开启外交近代化 D、中国的主权遭到侵犯
举一反三
明清时期的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但仍是中国政治和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明以来边疆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朝中叶以后,开始逐步改土归流——把土司改为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土司苛索花样繁多,土司家婚丧、寿诞、生子、盖房、过节都要征派。地处边隅的土司,“无事近患腹心,有事远通外国”,致使西南边疆的统治十分不稳定。清世宗任命鄂尔泰为云贵广西三省总督,进行改土归流。在改流地区,设置了与中原地区同样的府、州、县及镇、协、营、汛,派驻官兵,并着手改革许多落后的剥削方式及陋规恶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下表反映了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一些历史人物的主要思想。


中国

西方

主要思想

黄宗羲(1610—1695),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和“工商皆本”的思想。顾炎武(1613—1682),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民治”主张。王夫之(1619—1692),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伏尔泰(1694—1778),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了人类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权利。孟德斯鸠(1689—1755),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卢梭(1712—1778),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地方自治开始向近代转变,治安法官取代郡长,逐渐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斯图亚特王朝时期(1603-1688年),经历两次内战和共和国的实验,地方自治权限得到很大发展。18世纪,治安法官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地方自治发展到鼎盛时期。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世纪后期开始出现国家立法机关主动控制地方自治主体的现象。1835年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1894年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规定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地方逐步仰仗中央财政支持,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

--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

材料二:西方地方自治观念传入中国,始于道光年间,在内忧外患之下,:1907年清政府的地方自治序幕在江苏的“上江”(上元和江宁)两县拉开,自治局、调查局、调查官署局等自治机构先后成立)同年,清廷令各省设立咨议局。)1908年开始,清政府先后颁布《洛议局章程》、《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等,从而形成了由城镇乡自治到府厅州县自治的等级地方自治架构。但地方自治未脱离“官治”,自治章程严格规定业务范围、活动规则;在相关政策的宣讲过程中,出现了民众误会、反对等现象。1909年,各省议员赴京请愿速开国会,遭到清廷坚决拒绝,矛盾很快激化,地方自治运动逐渐脱离政府的控制。

--编自丁旭光《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研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