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2019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试卷
【思想长征】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人民网、新浪网等组织了一次关于“五四精神”的网络调查。受访者中,40.2%选择“爱国主义”,23.4%选择“民主精神”,20.8%选择“科学精神”,15.6选择“创新精神”。
【制度长征】
材料三: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这次会议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同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预示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材料四:美国《时代》周刊一直以其对中国革命的特殊关注而受到世人注目。1949年2月7日,毛泽东的图像首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见右图)。
【经济长征】
材料五:1978年的中国,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有无数的中国人的命运因中国的变化而改变;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前进的每一个脚步都将引起全世界目光的关注。
——《开辟中华民族全面持续发展繁荣新时期——解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
【教育长征】
材料六: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士绅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以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洋务教育逐渐迈向近代化。……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开设的新学堂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方面。
——摘编自方建春《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一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民意检测
农 | 工 | 商 | 学 | 军警 | 律师 | 新闻 | 其他 | 未详 | 总计 | |
把东三省让给日本 | 2 | 2 | 7 | 3 | 4 | 20 | 38 | |||
去打日本 | 59 | 42 | 200 | 482 | 31 | 2 | 14 | 268 | 1098 | |
依赖国联处理 | 2 | 5 | 10 | 1 | 3 | 3 | 21 | |||
抵制日货 | 5 | 18 | 4 | 21 | 2 | 3 | 3 | 56 | ||
一面用外交,一面用武力 | 2 | 5 | 3 | 6 | 1 | 1 | 21 | |||
其他 | 1 | 5 | 3 | 10 | ||||||
合计 | 70 | 66 | 226 | 514 | 45 | 3 | 1 | 25 | 294 | 1244 |
——《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周年纪念特刊》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1933年版
材料三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和孙中山对民族国家的设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张提出该设想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并列举抗战时期的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观念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时间 | 重大历史事件 |
19世纪40年代 | 鸦片战争 |
19世纪50年代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9世纪60年代 | 洋务运动 |
19世纪末 |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
20世纪初期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