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广西柳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毕业班3月模拟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记者从2018年12月27日下午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于当日开始提供全球服务。这标志着北斗系统服务范围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北斗系统启动研制,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先有源后无源,先区域后全球,先后建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

    截至今年l2月,北斗系统在轨工作卫星共33颗,包含l5颗北斗二号卫星和l8颗北斗三号卫星。2019至2020年,还将发射11颗北斗三号卫星和1颗北斗二号卫星,在巩固亚太区域服务同时,还将进一步提升全球服务性能。根据计划,我国将于2020年全面完成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建设,2035年将建成以北斗系统为核心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PNT)体系。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8日)

材料二:

(摘编自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不同于世界其他任何一个系统,北斗是唯一一个使用了地球静止轨道、地球倾斜同步轨道和中轨轨道的卫星导航系统。GPS,格洛纳斯、伽利略都是仅使用中轨轨道。

    北斗使用了更加高轨的静止和倾斜同步轨道,卫星轨道运转周期为24小时,其信号会长期覆盖指定区域,且卫星之间形成的数据通信链路也能校正误差、进一步提高精度。

    我国重点覆盖的区域是亚太地区及“一带一路”地区,系统建成后,这些地区均将获得优于GPS系统的精准定位。

    其他所有定位系统只接收太空信号,不与通信卫星进行任何交流。而北斗的接收机可以和卫星进行交流,最典型的应用是可以发布140个字的短报文.就像现在人们平时用的“短信”,既能够定位,又能显示发布者的位置。

    在海洋、沙漠和野外等没有网络的地方,安装北斗系统终端的用户可以定位自己的位置,并能够向外界发布文字信息。该技术将被用于紧急救援、野外作业、海上作业系统。

    更重要的是,北斗的短报文功能可以实现双向通信,提供的指挥端机可进行一点对多点的广播传输,为各种平台应用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国防、民生和应急救援等领域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摘编自中华网军事2018年11月20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分类应用中,位次排列在前三名的产业是车辆监控、信息服务与车辆导航,占据着总份额的69%。 B、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主要应用于民用方面,在测绘和绘图、海用、授时、娱乐消费、军事,通信等方面的应用微不足道。 C、2013年至2018年,我国卫星导航市场规模呈现稳步递增的趋势,2018年开始大幅度提高,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可达到4000亿元。 D、我国北斗导航产业市场在2013年时规模较小,仅146亿元,到2018年,市场规模翻了接近两番,预计2020年可达到l080亿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北斗三号基本系统的建设完成,中国自主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北斗系统,正式为世界用户提供高精度的服务。 B、北斗系统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制,按“三步走”发展战略,需要在轨工作卫星33颗,走出了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道路。 C、北斗系统重点覆盖的区域是亚太地区和“一带一路”地区,这些地区获得的数据通信链路能校正误差,其精准定位优于GPS系统。 D、北斗系统建成以后,无论什么人,无论在什么时间,无论在海洋、沙漠和野外等任何没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随便定位自己的位置。
(3)、与其他定位系统比,北斗系统有什么突出特点?请简要概括说明。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青龙偃月刀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稣稣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叱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腑六脏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笑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三北”造林记

    在三北——西北、华北、东北,有一群人,为了生存,为了明天,奋力前行。漫漫30多年征程(1978年始),他们构筑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中国三北防护林。

    这条“绿色长城”跨越三北,见证了亿万三北人生存环境和命运的改变,与古老长城共同挽起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未来。

英雄史诗

    30年前那个春寒料峭的黎明,陕西定边农民石光银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全国联户承包治沙先行者。

    当年,为了承包350亩沙地种树,石光银卖骡子卖羊。所有人都认为他脑袋被驴踢了。这里黄沙一片,哪见长过一棵树?

    于是石光银有了个外号“石灰锤”。“石灰锤”的意思是“傻子”。“石灰锤”认准的事就是板上钉钉。

树真的种活了!在乡亲们惊异的目光中,石光银大手一挥,把招贤榜贴到乡政府门口:要想栽树你就来,我出树苗你来栽!在石光银的带领下,127户浩浩荡荡开进“狼窝沙”。结果是铩羽而归。新承包的这5.8万亩沙地,像它的名字一样险恶。

    一年失利,来年再战。三战“狼窝沙”,终于大获全胜。

    山河巨变,绿荫遍野,三北人构筑了一座当代中国的生态长城,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

大漠逐梦

    陕西靖边,农民牛玉琴把一根木杆往沙丘上一插,杆头系块绿头巾,用羊粪蛋计数,跨大步量出自家承包的1万亩荒沙:“治不了沙,我就死在沙里!”

    牛玉琴,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西北女人,一个堪比豪杰的巾帼英雄。夕阳西下,点点金光在青翠的枝叶间跳跃。64岁的牛玉琴微笑着,身后白里透红的蜜桃挂满枝头,拖曳在地。“再过半个月,这些蜜桃就可以上市了。今年蜜桃又要大丰收。”牛玉琴的儿子说。

    在牛玉琴的诉说中,我们一步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1985年,她和丈夫张加旺承包了万亩荒沙。每天天不亮,全家男女老少一起出动。架子车拉着树苗,两道车辙,几行脚印,伸向再也不用借锅借米的梦中好光景。

    一次,她突发阑尾炎,到医院做手术,伤口没长好就跑回来种树。没工夫去医院拆线,她抄起一把剪树枝的剪刀,撩起衣襟,“咔嚓”一剪子下去,一咬牙,把带着血丝的线从肉里抽了出来。

    她没料到,还有更痛的病在等着她。加旺病了——骨癌。她独自挑起全家担子。安葬好丈夫的第二天,她就带着造林队开进了沙漠。

    一场暴雨令她浑身透湿,发起高烧。她拔下一根缝衣针,给自己十指放血。不管用,又找来大把干辣椒面,泡到开水里,连喝两大碗。天亮了,摇摇晃晃进了林地。

    那几年,牛玉琴倒霉透顶,几乎山穷水尽。

    卖!她卖口粮、卖水缸、卖皮袄、卖棺材,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全都卖了,换钱买树苗。

    不知多少人劝她改嫁,把林子卖了,过几天好日子。牛玉琴就一句话:“树,我不能卖;人,我不改嫁。”

    她腰上挂着一只小小的铜铃铛,那是结婚前加旺送她的定情信物,已戴了48年。铃铛摇曳着她和丈夫共同的富裕梦。为了这个梦,再累,再苦,她不放弃。

    年复一年,牛玉琴种树出了名,还作为改造人类生态环境杰出代表登上了联合国讲坛。人一出名,流言也跟着来了。有人说,她这个英雄掺了沙子,造林的亩数是虚报的。牛玉琴的儿子气血翻涌,要跟人家拼命。不动声色的牛玉琴摁住儿子。

专业人员来了,精确测量后得出结果:牛玉琴治理荒沙1.7万亩,植树100万棵以上,植被覆盖率40%以上。

此招一出,谣言顿消。

    如今她治沙11万亩,已达到行政区划允许范围的极限。无沙可治的牛玉琴,感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多年后,她在回忆录中写道:“艰难的生活磨炼出我坚强的志气。”

    这是一个逐梦人无梦可逐的痛苦和惆怅。

    30多年来,勤劳智慧的三北人民创造了人间奇迹。三北工程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工程之难,效果之著,为世人瞩目、惊叹。

    车行迅疾,语声渐远。极目远眺,遍染绿色的沙丘与依旧褐黄的沙丘交错而立,相互守规。我们不禁遐想,这黄丘与绿丘是否也会喁喁私语?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10月29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十三五’规划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后的首个五年规划,公报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用很重的篇幅强调坚持绿色发展,释放出党中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重恩说。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8月4日,中央电视台开始在新闻联播节目推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系列报道。报道称,塞罕坝主动修复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活标本。

三代人用了55年的时间,将昔日飞乌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林场的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

今天的塞罕坝,绿水青山带来真金白银,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林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张尼)日前,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督察组将分别进驻吉林、浙江、山东等8省份,这也标志着中央环保督察将实现对31省份的全覆盖。此前批次的督察中,已有上万人被问责。新一轮督察风暴又将揪出哪些环保“顽疾”引发外界关注。

从另一组数字上也能看出中央环保督察取得的成效。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近日透露,此前的中央环保督察中,初步罚款约8.8亿元,立案侦查1183件,拘留1103人,约谈13593人,问责11390人,切实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环境问题,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地球是你我共同的家园,建设美丽家园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一起参与、共同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只当坐而论道的旁观者,而应成为躬身践行的参与者,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或许个人的力量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的,但聚沙成塔、积土成山,众人汇聚起来的力量就是磅礴伟力,唯此方能绘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幽静宜人”的美丽中国图景,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摘录自《南方网》)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那里的世界只剩下一种人

    ①他,或她,在楼梯台阶上倚墙或栏杆一坐,打开书本,台阶这尺多见方的空间,便是其私人属地。于是,楼梯左右两侧,自上而下,有序无声,便有两行书室。若哪处空着两个台阶,就有人悄无声息地坐进去,好像坐进阶梯教室那么自然。

    ②那两行个体书室里的人,用心捧着那一本本书。上下楼梯的人,小心翼翼地,生怕侵犯了左右两行私家属地。我从他们的世界路过,轻轻地走下楼,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③这就是京城著名的楼梯——从三联书店的一楼通往地下一层的楼梯。

    ④席地而坐是三联给予读者的特权,读者可以一天24小时不花钱享受“悦读”。我不由得想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里可谓“书架前,书堆间,书人不释卷”。

    ⑤一眼镜男,肤色与衣裤的颜色和他身前身后的一架架书的色系相近,感觉他在这地上一定坐了很久很久,坐到和书架们长得越来越像。有人在那两行书架间找书,走到他跟前,只能从他腿上跨过去,他已经穿越到他书中的世界里,并不知道有人从他的世界穿越过去。

    ⑥一书生搬了一厚摞书,在书架间找到一张塑料凳,立刻在此凳上安营扎寨。他坐下后,先长出一口气,然后双腿合拢,权当书桌,把那堆书码放在这“桌”上,再用眼镜布擦擦眼镜片。安家完毕,他靠在身后的书架上,双脚前又是高高的书架。他的“家”在书山的谷底,光线是绝不充足的,但他是绝对满足的。那架势,好像要一本一本细细读来,沉醉在自己的家园。

    ⑦一个小女孩,她光洁的长发,纯白的泡泡袖,婴儿肥得可爱。她在“学术研究”的牌子下,吃力地来回抱起一摞又一摞的学术书籍。据说她的家长要买很多的书,可是腿脚不便没有很多的力气。她一定不懂学术,可是她一定与众不同。

    ⑧又两行书架间,一对少男少女都在读自己的书。少男,白T恤,黑框镜,牛仔长裤。少女,白帆布鞋,天蓝裙,松松地挽了条发辫搭在肩上。突然就想起“花前月下”4个字,那又如何比得上书前书下的诗意和对精神旅途的思恋?

    ⑨有一种两层的用来取书的梯子,能坐在梯子上的是佼佼者了。一个小男孩,脖子上挂着家门的钥匙。左手握一瓶打开的矿泉水,右手捧着一本翻开的书。坐在“高岗”上,喝口水,看看书,这孩子是这个书店里“头等舱”的享受者了。

⑩书店一楼靠窗处和地下一层都有一行小方桌,桌上有一个小台灯,桌旁可以坐两个人。比起书架间的“书人雕像”,这两行桌旁坐的都是神仙了。我累极的时候偶见有一空座,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怎么会有这样的好运呢?我真要当一把神仙了。想想吧,我拥有了一把椅子和一角桌子!

    ⑪饭馆、市场,到处都是嗡嗡的人声,但这里,似乎回到默片时代,那银幕上打着的文字是:他在读书,她在读书……

    ⑫三联有一种带万向轮的购书篮,拉动的时候,才让人惊觉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声音”。那声音,一下把我拉回到好多年前,哈佛的一个雪夜。那时,我陪先生在燕京学社访问。他天天读书到凌晨3点,无论如何也读不过来燕京图书馆的藏书。有一晚我们在学社复印了一千页书,直到凌晨4点多,我们拖着带万向轮的购物车走进寒夜的雪地,嫩黄的路灯,把冬雪染成暖色调。我们踩在积雪上的声响,使这幅暖色调的画面有了音响,有了动感,有了快感。我真想谱一曲《雪夜波尔卡》,如果我会作曲的话。

    ⑬世界上最光明的灯,是书。如果有一天没有了纸质书……不,我相信我不会见到这一天。

    ⑭忽然又想起渥太华的国会图书馆,在一层层19世纪的拱形顶下,有一个显得格外小的门。推开那扇小小的门——哦,天!这是什么地方?我好像走进了一幅辉煌的经典油画。那阔大灿烂的三层楼,好像歌剧院的三层包厢。一本本书像贵族似的坐在一层层一格格包厢里,俯视着一个个走进来的深怀仰慕之情的本国人、外国人。图书馆的不少工作人员在工作,却没有一丝声音。他们被定身在这幅油画里。

    ⑮走出国会图书馆,回头再看看那扇小小的门,想起那个“石门开”的童话。只要在山前叫一声“石门开”,山洞就大开了,里边堆满了耀眼的珍宝。

    ⑯电脑可以取代图书馆的库存,但是永远不能取代图书馆的雍容美丽。

    ⑰走出三联,偶回头,才发现沉沉夜幕里大玻璃窗内的书店这么明亮这么温暖,好像我在台下观看舞台上的灿烂,又似听到美声的歌唱:啊,我的太阳,灿烂的阳光。

    ⑱此刻,我站在北京午夜的街头,望着三联书店的耀眼和美丽,想着,那里的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那里的世界,只剩下一种人:读书人。

(取材于陈祖芬的同名散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春节上映的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成了一个热议的话题。因为原著作者是刘慈欣,因为主演是吴京,更因为这是一部以大片标准呈现的中国原创硬科幻。《流浪地球》将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前沿的科技“无缝对接”,并用高密度的细节把这两大板块铆牢 , 宇航服、强化外骨骼、行星发动机等细节的设定完全不输给《环太平洋》等海外大片,片中地球坠入木星时的大气流失逸散,空间站中的重力变化,也都有相对严谨的表现。

    “这个梦想已经很久了。”刘慈欣曾说,“我最想做的莫过于把我写的小说拍成电影,哪怕就一部。”作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小说拉向世界顶尖水平的作家,他面对中国电影工业时却曾经无力。原因很简单,科幻电影往往代表了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作为一种类型片,科幻电影还原并视觉化科幻理念,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更需要参与者对科学有足够的理解,而中国科幻的银幕呈现一度并不尽如人意。《流浪地球》弥补了此前中国原创科幻电影因欠缺科学逻辑而导致的硬度不足的最大短板。

    《流浪地球》是一部硬科幻电影,也是一个纯粹的中国故事,它表现的亲情观念、英雄观念、故土家国情怀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影片故事中,因为太阳加速老化,将要吞没地球,于是地球上建起了许多行星发动机,将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为什么不建造飞船飞离地球?”无论是原著小说中的人物,还是现实中的海外电影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影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既关乎科学设定,也反映出中国文化对家园的理解。导演郭帆说,将地球带走,“带着家园流浪”的想法表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情感。正是这样的人文内核,撑起了与好莱坞不一样的属于中国的科幻大片。

    对故土的眷恋,在影片中通过一家祖孙三代在灾难面前的选择体现出来。吴孟达扮演的姥爷看上去谨慎得有些懦弱,却为了外孙、孙女牺牲了自己。吴京扮演的航天员父亲为了任务十多年没有见到儿子,倔强的他和叛逆的儿子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话可说,却最终两代人合力完成了保住地球家园的使命。在飞出太阳系的科幻背景下,传达的是中国人最熟悉也最刻骨铭心的主题——回家。

    观众会发现,在这些平时含蓄而内敛的家庭成员之间,有着东方式亲情的默契——他们彼此依赖却并不表现出来,小心地保有着一份温度。这样的温度激发了对家国责任的热度,灾难面前,没有超级英雄,每个平凡人都是英雄。

    对于科幻类型片而言,《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工业的一次投石问路。它的走红,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考维度——硬科幻为根本,用本土文化意义讲述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展现我们对未来和世界的思考,才能突破好莱坞式科幻的既有审美,才能以中国气派打开新的科幻空间。

    (取材于王磊的文章)

    材料二:

    科幻文学一般分为软硬两类。如果把软科幻放在坐标系的左侧,最左端的,应该是类似《哈利·波特》这样的作品。《星球大战》之类的作品也是典型的软科幻,尽管有了太空与科技的元素,但仅仅是作为背景而已。科学技术深度参与到情节发展中,故事发展受科学规律制约的作品,则属于硬科幻。刘慈欣的《三体》等小说,在科幻的坐标系中,已经接近最硬、最技术化的一端了。

    人们对硬科幻有两种误解:一种是只要不符合现有技术,就是伪科学。另一种误解是只要是科幻,随便怎么“幻”,都是可以的。把科幻的“科”,等同于现有技术,这会压抑科幻的空间。而把科幻的“幻”当作了奇幻的幻,又会降低硬科幻的质量与魅力。“科”与“幻”应有边界,遵循一定的范式,从而达到逻辑上的合理与自洽。幻想的对象可以是新发现、新技术、新规律。除了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之外,也可以对社会、经济领域进行幻想。幻想不必符合现有科学原理,但却要整体自洽,符合文学作品的整体世界观。硬科幻,不但有作为“幻”的构想的新技术,还有作为“科”的技术推理过程,后者是硬科幻文学独具的审美魅力所在。科学上要合理,不等于一定不脱离现有技术,但如果技术过程是已知原理主导的,则要求过程有科学上的合理性。比如,在《三体》中,用核弹推动光帆飞船,虽然人类的技术现在达不到,但对于其中光压、冲量等科学原理的阐释是合理的。

    当然,科幻文学毕竟不是论文,自洽与合理都可以有例外。“科”范畴的推理过程,可以退而求其次,达到“接近合理”即可。所谓接近合理,即需要查资料、动笔推算,才能发现瑕疵,这是可以接受的。但一望即知的低级错误,硬科幻文学应该尽量避免。“科”范畴的技术设定作为基础框架,可以免于审视。比如,时间穿越这个技术设定,作为科幻文学作品的初始逻辑基础,应该免于审视,否则,多数作品都无法成立。影片《流浪地球》最主要的框架是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这也存在地球地质结构经受不住、发动机推力不足等问题,但这属于小说的基础框架、逻辑起点,应该免于审视。作为背景的经济、社会设定是可以忽略的。如《流浪地球》的超级工程是否会引发经济的崩溃,抽签是否符合道德等议题,就可以免于审视。

    刘慈欣说:“所谓科幻的思维方式,是指要把整个世界构建在一定的科技层次之上,这个世界是自洽的,是有一套自我逻辑的。”他的小说对硬科幻的原则遵循得非常好,既恢弘瑰丽,又充满各种奇思妙想的技术细节,已经是世界顶尖水平。可以想见的是,未来这些作品改编成电影,在“幻”的自洽性与“科”的合理性上,都会有值得期待的表现。

(取材于《新京报》的文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