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绍兴市2019届高三语文高考科目考试适应性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重构孩子基因一事上,个体父母的自由抉择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根据经济学理论,只有当个人选择导致“负外部性”时——也就是说,当危害带来的代价由完全没有参与交易的第三方来承担时,社会危害才会形成集成式影响,举个例子,一家公司可能通过向当地的河流倾倒有毒废料而获益,但它会影响到附近社区成员的利益,类似的效果已经在Bt转基因玉米上体现出来:它能够制造毒素杀死一种欧洲当地的害虫玉米螟,然而,它也会因此误杀帝王蝶。这里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是否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由生物技术方面的个人选择带来负外部性,因而导致整个社会受累?

(摘编自福山《我们为什么担忧“基因编辑”》)

材料二:

    这种类似的基因“军备竞赛”会对下面一类人产生特定的负担,这些人,由于宗教或其他原因,不愿对孩子进行基因改造;如果周围的人都在这么做,对他们而言想要坚持放弃的决定就会愈加艰难,因为担心会阻挡孩子的前程,尽管人们在担忧未曾意想的结局和不可预见的代价,人们心中所隐藏的深层的对于生物技术的忧虑却一点儿也不是功利主义的。终极意义上,毋宁说人们担心的是,生物技术会让人类丧失人性——正是这种根本的特质不因世事斗转星移,支撑我们成为我们、决定我们未来走向何处。更糟糕的是,生物技术改变了人性,但我们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我们失去了多么有价值的东西。

(材料来源同上)

材料三:

(《中国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的认知与态度研究报告》)

材料四:

    我们以遗传技术再造自己,是为了活得更久、更健康,超过我们与生俱来的DNA容许的寿限。首先我们会重新安排基因来减少疾病,培养替换器官,并普遍迟滞高龄带来的众多折磨。这就会把我们带往21世纪20年代晚期,那时我们就能创造出分子尺度的纳米机器,编程运用来弥补我们的自然演化局限,投入应付DNA始终无力处理的工作。

    一旦这些进展到位,我们就不只会延缓衰老,还能逆转其进程,逐一处理每颗分子来清理、重建我们的身体。我们还会把这些机器,安顿在我们脑中现有的数十亿神经元当中,借助它们来强化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记忆力会得以改良,我们会发令创造出崭新的虚拟经验,把人类的想象力提升到我们现有未强化的脑部连想都无法想的水平。一段(相当短暂的)时间之后,我们就会借助逆向工程,改造人脑创造出一种威力强大无比的数码版本,于是我们也就由此发展成一种完全数码形式的物种。

    到时我们就会演化成另一个物种。于是我们就不再是智人,而是种智脑,也就是半数码、半生物的活物,而且将来还会凌驾于其他所有生物之上,拉开它的DNA和演化命运之间的差距。同时,我们也会成为一种能操控本身演化进程的生物,从而开创自然界崭新的局面。

(节选自《重返人类演化现场》)

(1)、下列对材料三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众支持基因编辑技术在中国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但对其疾病预防层面的应用支持度最低,显示了某种忧虑。 B、公众对使用基因编辑技术预防与治疗疾病有较高意愿,在中国进行基因编辑研究可以回应公众的切实需求。 C、改变肤色、增强运动能力、提高智商等增强型应用领域的公众支持度支持率均低于三成,需要提升公众的认知水平。 D、当前普通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医学应用态度积极,公众期待差异不大,其中治疗和预防型的应用最受支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Bt转基因玉米能够制造毒素杀死一种欧洲当地的害虫玉米螟,然而它也会因此误杀帝王蝶,这也是“负外部性”的体现。 B、如果一些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提升其社会竞争力,这种基因“军备竞赛”就会对其他人产生特定的负担和压力。 C、预计到21世纪20年代晚期,我们就能创造出分子尺度的纳米机器,能够运用编程来弥补我们人类的自然演化局限。 D、如果我们能操控自身演化进程,终止演化,就会成为凌驾于其他所有生物之上的新物种,从而开创自然界崭新的局面。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基因编辑”可能的前景和问题。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出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人”)会将之看成是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

    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他们制定的标准严谨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为习惯。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一提菜篮,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和恒久的品质。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著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如同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长青唯一的道路。

    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我曾经多次到海外游学,你从孩子们的身上,可以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和束缚。这样的孩子从小没有被沾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

——时寒冰《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

材料二:

    “对创新者的崇拜”、“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匠心。“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创造性。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

    “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这就是创新,就是总理说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

——节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

    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胡编、搜奇媚俗、善恶不辨,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娱乐至死”,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每年都有不少粗制滥造的新剧拍完就直接“进了库房”。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引动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北京初冬的一个早晨,戴着蓝色棒球帽的潘老先生,蹬起一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行在清华大学校园里。车轮子不时滚过枯黄的落叶,一路把他从北边的宿舍楼,带到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这年,潘院士已经年过80了。

    对这位“身陷”焊接领域50多年的专家而言,年龄不是衡量他是否已经“老”了的唯一指标。这位老院士像年轻人一样,玩微信、看微博,家中电脑QQ“噔噔”上线的声音不时响起。尽管已过耄耋之年,他可以不借助眼镜,轻松地翻查手机号码。他自由穿梭在铁块拼接起来的焊接机器人和墙角的缝隙间,俯下身随手拣起一块普通成年人掂得动的钢板。当然,他还能清晰地说出某个发动机焊接转子的转速、直径以及气压值。这位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摊开双手,自信地说:“我现在研究的课题,是焊接领域的前沿,比如‘高超超临界’,仍是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

    他和年轻的同事吃饭时,时常念叨他的西南联大。2012年11月3日,在“西南联大建校75周年纪念大会”上,潘际銮和一百多位老校友,他们中的很多人双手抚着桌沿,颤颤巍巍地站着,齐声唱着西南联大的校歌。他们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时,潘际銮的心里“激动不已”。

    1980年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填了一张表”,简单地写下完成的工程成果,而且“当时也没发几篇论文”。“我所获得的荣誉,都不是我追求的结果。”潘际銮说。不少接触过潘际銮的人一致评价他,“对名和利,不敏感”。(节选自陈璇《不合时宜的老派院士》,《中国青年报》2013年11月27日)

材料二:

    高中毕业时,云南省会考,我拿了全省第一,被西南联大录取。我父亲一直怀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受他的影响,我选择了机械系。西南联大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每学期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一,没有一个人能在联大随随便便就混到毕业文凭。当时的教室是土坯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夏天像蒸笼,冬天寒风穿堂入室。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屋顶上叮叮当当作响,老师得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风声和雨声。

    1948年我本科毕业,1950年赴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深造,从此选择了焊接领域作为我的终身职业。当时有人笑话我:“学焊接?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吗?”实际上,焊接是非常重要的。火箭、导弹、军舰、航母都是焊出来的,清华的第一个核反应堆是我负责的,建秦山核电站时,我也是顾问。

    我常说,这辈子我做事有两个驱动力,年轻时候父母很少过问我的学习,靠的是“兴趣”。后来是“成就感”,当自己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成绩、为国家建设解决了实际问题时,那才是最快乐的时刻。

(节选自《潘际銮自述》,《环球人物》2015年第22期)

材料三:

    潘际銮知道焊接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一定会在新中国的未来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1952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1955年夏天,潘际銮返回清华,又在清华大学建立焊接教研组,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组主任,成为我国第二个焊接专业和焊接教研组的建设者。60年代,他率领一支队伍,承担了由清华大学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历时3年终于成功完成了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为了解决反应堆中的燃料棒和控制棒焊接问题,他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

    潘际銮获得了很多荣誉,如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等。谈到这些荣誉,他说:“那只是奋斗的结果,绝不应是奋斗的目标!”他始终认为,只有当自己的创造发明获得成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时,才会享受到人生真正的幸福。

(节选自《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战狼Ⅱ》2017年7月27日晚8点01分正式上映:上映4个小时过亿,25小时过3亿,46小时过5亿,上映5天突破12亿人民币。上映笫一周周末以合计1.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成为全球票房榜的冠军影片。仅7月30日一天,就拿下3.597亿,刷新了华语影史单日票房第一的纪录。8月6日15时50分,票房已达30.06亿元。8月7日22时15分,综合票房超33.92亿元。8月8日,第12天观影人次突破一亿,也是中国电影市场自1998年以来的观影人次新高。8月11日凌晨,票房(含服务费)突破40亿元,打破2016年周星驰执导的3D喜剧电影《美人鱼》此前创下的33.92亿元记录,打破国产电影历史最高票房纪录。截至8月18日,《战狼Ⅱ》在中国市场的累积观影人次也正式达到了1.4亿,成功超越了《泰坦尼克号》北美市场观影人次1.38亿的记录,荣登“单一市场观影人次”全球榜首。截至8月19日16点10分,国内累计票房已经破了50亿大关。海外票房100多万美元,全球票房已超过《蜘蛛侠:英雄归来》,全球票房成功跻身全球T0P100票房影片榜,也是亚洲电影首次入榜,打破了好莱坞电影对该榜的垄断。(百度)

材料二:

    吴京说,影片一开始那一场一镜到底的海中打戏,他差点淹死在海水中。因为他来海南多次,每次潜水都是带着氧气下潜的,但这次拍戏不能带氧气,为了下沉快,他还背了4公斤铅块,“沉倒是沉得快,可想换口气时却上不到海平面上,差点淹死!”单这一个镜头,就拍摄了将近半个月时间,吴京总共跳水26次。在第一次尝试“水下一镜到底”的拍摄时,他泡了13个小时没上岸。而整片最不允许错过的就是“坦克漂移”。这项技术没有什么技术资料可查,坦克从小斜坡90度旋转并且猛烈撞击,吴京从坦克里滚出来。无论是对手戏还是悬念紧张感,迅疾有力的视觉让镜头有了层次感。而且还听说,吴京为了让观众体会生死之战的惊险,有很多可以用替身的镜头都亲自挨了打。会打戏的导演是有的,敢亲自豁命打的不多!为了让爆炸现场真实,最近的时候,吴京距离炸药只有1米。在拍摄过程中,吴京流血、受伤更是稀松平常的事。被钢板砸伤手臂,在高空管道上不慎摔倒,被碎石擦伤眼睛,手腕被卷进铁链……对于像《战狼Ⅱ》这样一部动作戏而言,无论做多少防护还是难免会受伤,但吴京坚持全部亲自上阵。吴京说他喜欢真实地拍,先爆炸,然后这边拿着吹风机一吹,那种感觉眼睛里露出来的无论是惊慌还是专注,是不一样的。这种真实的东西是比较难弄,这么多年中国观众被好莱坞的大片给堆积起来了观影经验,观众可是骗不了的,还是要用诚意,用真实来打动。(搜狐)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袓国!”影片结尾,在镜头缓缓推近的一本中国护照旁,印着这样一段话。支撑这段话的,是近年来中国一次次从危险环境中成功撤离本国公民的振奋人心的故事:2010年,海地地震,中国政府包机将48名同胞安全送回袓国;2011年,利比亚动乱,中国政府协调派出91架次民航包机、12架次军机,5艘货轮、1艘护卫舰,租用35架次外国包机、11艘次外籍邮轮和100余班次客车,短短8天,35860名同胞全部安全撤离;2015年,也门战乱,中国派出3艘军舰,撤出中国公民613人……令世界惊叹不已的高效有序的国家行动,成为中国国力增强的有力印证。一位澳大利亚友在某电影评分站中给《战狼II》留言写道:“令我震撼的是,中国军人不仅救走了中国公民,还同时救走了那些没有人理会、习惯了受人排挤的非洲人。”这份人道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同样有其现实依托。在也门撤离行动中,中国军舰搭载巴基斯坦等10国公民225人平安撤离。护佑同胞撤离,参与世界维和,持续投入护航,面对一系列新时期的新任务,中国军人以血性与担当践行着“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的铁血誓言。(人民日报评《战狼Ⅱ》:中国军人铮铮铁骨已超越西方个人英雄主义)

材料四:

    在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举行了庆祝建军90周年阅兵,铁流滚滾、鹰击长空,大国重器排山倒海,解放军将士意气风发,人民军队改革重塑后的全新亮相,展现向世界一流军队逬发的强大气势。和朱日和阅兵一样,《战狼Ⅱ》也正是以刚健的姿态、英雄的血性、爱国的热忱,激发出了强大的共鸣。从实战的沙场,到银幕的战场,上演的都是英雄颂歌、铁血传竒。虽然吴京饰演的原特种兵冷锋,因个人原因被开除军籍,但“一日为战狼,终身为战狼”,当所在的非洲某国爆发内战,他和其他人一起全力保护中国公民和无辜百姓顺利撖离战区。燃烧的热血,最让人沸腾。《战狼Ⅱ》中主角凌厉的拳脚间所体现出的强烈责任感,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充满了阳刚之美。冷锋式的果敢、硬朗,打出了动作片应有的刚猛血性,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式的超级英雄。而祖国这个关键词,更是激起了很多人心中的爱国热情。有人感叹:原来爱国主义也可以这么震撼荧幕!我们前不久发表的任仲平文章中,有这样的句子:“伟大队伍孕育伟大精神,扫除萎靡不振与精神衰败,塑造生机勃勃、强健刚毅的精神气质,唤起整个民族顽强奋斗、自强崛起的伟力和雄风。”从朱日和到“战狼”,呼唤的正是这样的一种雄毅刚劲的时代气质。(人民日报:《战狼Ⅱ》为啥火得“不像话”)

    《战狼Ⅱ》就是一部爱国主义旗帜高高飘扬的大片,冷锋再有虎胆,若无强大的国家机器作龙威,再怎么只身犯险,也无非是个人英雄主义在抖威风。该片好就好在,在枪林弹雨中,在一幕幕刺激眼球、震动耳膜的视听奇观里,俨然是个体和集体在相亲相爱,在深情相拥。(凤凰评)

    袓国强大了,中国崛起了,中国人为自己国家感到自豪,这个民族自豪感、爱国的这种情绪,这把干柴在每个人心里面已经晒得透透的,我只是往里扔了一些火柴,然后就是漫天的大火。所有的观众的爱国情绪才是这部戏真正的成功之处。(吴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新一代人工智能也将改变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说。当下,人工智能正在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催生新需求、新产品、新产业,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

    国际管理咨询机构埃森哲发布报告称,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27%,制造业、农林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将成为从人工智能应用中获益最多的三个行业,人工智能将推动这三大行业的年增长率分别提升2%、1.8%和1.7%。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处在了爆发前夜,很多人把人工智能视为下一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赋能”人类生活,硬件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传统制造企业要抓住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摘编自刘坤《如何迎接人工智能热潮》)

材料二:2004—2019中美AI产业企业增量走势及预测图

(《2017年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实际增量数据截至2016年)

材料三:

    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后,有着来自政府、企业、资本的多重推力。

    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斗人工智能”被列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国际上,英、美、韩、日等也纷纷布局人工智能,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2013年,百度成立全球首家深度学习研究院;Facebook、谷歌等巨头也不约而同提出了“人工智能优先”的战略转变。互联网数据和咨询公司IT桔子近日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分析与创业投资盘点》收录了467家AI企业和636起投资事件,其中,人工智能总获投率为67.65%,高于其他行业2-3倍。

    但是,商汤科技CEO徐立直言,国内人工智能创业大多扎堆在应用层面,创业者使用开源算法,找到某个垂直领域便套上“人工智能”概念扎进去,但真正从算法层出发做“原创技术”的人并不多。“而这块才是核心,是最需要厚积薄发的。”

    就国内而言,人才储备方面还相对薄弱。来自领英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有195万,中国只占2%,排名第七。

(摘编自张意轩、王威《人工智能需要翻越三道坎》)

材料四:

    人工智能技术注定会改变我们的世界,它注定会重断定义工作的意义以及财富的创造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它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现象,甚至改变全球的权力格局。

    随着它的进一步发展,会不可避免地对就业造成冲击。很多岗位和职业会逐步消失,与工业革命及信息革命不同,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并非单纯指向某些特定岗位和职业,如传统制造业中的手工艺者被流水线工人所取代。

    人类正面临着很难妥善共存的两个发展前景:一方面我们迎来了仅用少量人力就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发展时代,而另一方面,大量人员也将因此而下岗和失业。

    人工智能是一个“强者更强”的产业:数据越多,产品越好;产品越好,所能获得的数据就更多;数据更多,就更吸引人才;人才越多,产品就会更好。

    一言以蔽之,最大程度地缩小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经济失衡和贫富差距,已是当下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差距不仅体现在国家内部,也体现在国与国之间。

(摘编自李开复《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真正威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慧交通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我国高度重视智慧交通的发展,交通运输部近年来提出了要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基础设施两个体系,也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改革的意见》,而智慧交通成为其重要手段,扛起了引领交通现代化的大旗。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各种交通问题凸显,发展智慧交通可保障交通安全、缓解拥堵难题、减少交通事故,还可提高车辆及道路的运营效率,促进节能减排。

    (摘编自王贝贝《“十三五”中国智慧交通发展趋势判断》)

材料二:

    2018年中国网民短途出行交通方式选择频率调查

   

    2018年中国网民长途出行交通方式选择频率调查

   

    (注)分数越高代表率越高,满分为5分。

    (数据来源于“艾媒咨询”)

材料三:

    目前,我国城市智慧交通普遍缺少顶层设计,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智慧交通框架体系。同时,随着各地交通系统规模扩大,设备故障点也呈几何级数增长,运营维护单位忙于应付设备故障,维修成本过高。另外,以现在的技术手段,人、各类交通工具在时间、空间上留下的痕迹信息都会被采集到,但这些数据汇聚起来,并不一定产生有价值或者价值高的信息,也消耗了大量的存储空间资源。

    当前对智慧交通信息安全问题重视不足。在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的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存在信息泄露、伪造、网络攻击等安全问题。

    智慧交通的建设运营要各部门群策群力,但现状是各部门都有其各自的业务系统,难以协调一致;我国智慧交通系统项目的建设先于行业统一标准的推出,许多地区的智慧交通系统自成体系,标准互不统一。

    目前很多中小城市的智慧交通还是比较低层次的操作,还没有“大交通”的概念,当下所谓的智交通其实只是管控。而各地还或多或少地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影响了系统运行效率,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维护和再建设成本。

    (摘编自姜秀明《浅析智慧交通的未来》)

    材料四: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智慧交通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既可识别车辆特征、交通违法行为等信息,也可实现平面二维的展示,让城市交通参与者变得透明,从而实现了“所见即所现”。通过仿真试验寻求现实交通问题的最优解,获取交通设计方案的评价,为交通规划和整改提供决策辅助。

    我们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收集起来的人和交通数据,通过AR实景指挥作战系统将其深化应用。系将所有交通资源和信息集约在一张实景地图上,实现道路交通从“治”理到“智”理的转变。不过,智慧交通在做好自身行业的同时,还需要横向的延伸,与智慧城市的各行业如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智慧环保等做到相互服务,避免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

(摘编自赵锦祥《智慧交通在智慧城市的深入应用与发展趋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年龄

总能做到

大多数能做到

偶尔能做到

完全不能做到

10—18岁

22.4%

56.3%

20.7%

0.6%

19—29岁

20.2%

62.4%

16.8%

0.6%

30—39岁

19.9%

60.4%

18.1%

1.6%

40—59岁

29.1%

58.3%

10.7%

1.9%

60岁及以上

38.7%

48.0%

10.5%

2.8%

合计

26.4%

57.6%

14.4%

1.6%

2017年上海统计局对不同年龄市民垃圾分类投放行为的调查

材料二:

    我国生活垃圾主要处理方式为填埋与焚烧,其中填埋占主要地位。填埋处理具有方法简单、技术门槛低的特点,是我国长期以来广泛采用的处理方式,但填埋场占地大、使用年限短,不但可能影响地下水和土壤环境,还会造成大量有机质的浪费,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相悖。与填埋不同,焚烧处理占地小、能极大程度地实现减量化并产生电能,近年来发展迅猛。在我国大城市及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生活垃圾可回收比例和垃圾热值较高,因此在确保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分类回收的前提下,宜采用以焚烧为主的处理方式,既能满足减量化的要求,又可产生清洁能源;在其余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热值较低,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因此更适宜采用填埋为主、结合堆肥等资源化技术的处理路线。

    农村生活垃圾全量收集难度较大,运输成本高,收运过程易产生二次污染。根据有机垃圾易腐的特点,考虑运输和处理的经济性,农村有机垃圾适宜就地处理(例如堆肥)。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化,未来可将农村与城市垃圾进行区域一体化利用。

(摘编自金宜英《生活垃圾分类后去往何处?多元化方式将取代填埋》)

材料三:

    让群众支持生活垃圾分类,不能让大家在花花绿绿的分类图前犯怵,而是要让他们觉得分类有趣味,易掌握。目前,生活垃圾分类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前端介绍得很详细,后端利用却很粗放。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两者对应起来。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无疑分别自成体系,有模糊不清的垃圾,丢入其他垃圾桶中,高温焚烧肯定有效。湿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区分,除了汤汤水水,其余既可发酵,也可被焚烧,两种资源化利用方式都可以,不必纠结哪种方式更优而唯一指定类别。总体上,厨余垃圾处理系统相对较弱,觉得不好生物降解的都可归到其他垃圾中焚烧掉。厨余垃圾处理产生的残渣最后也是送去焚烧发电厂,具有兜底的地位。

(摘编自殷明励《生活垃圾分类要和后端利用结合起来》)

材料四:

    网约垃圾“上门回收员”顾名思义即客户通过线上预约,线下回收小哥上门“取件”。目前,全国已有数千名上门回收员。

    据介绍,从事“上门回收员”这一新兴职业的大概有两种,一种专职从事垃圾分类工作,另一种则是在相关工作中兼职。专职回收员的工作一般分为定点回收和上门回收。有的人上午做定点回收,下午上门回收。比如之前垃圾分拣公司的员工,此前这些公司只负责接收“游击队员”回收回来的垃圾,并进行分类打包,再出售给不同类别的垃圾处理公司;而现在,公司中的一部分员工直接向居民进行回收,做起了专职回收员。而兼职人员则包括小区的清洁员、物业公司员工等,他们原本已有一份工作,垃圾回收为他们增加了一些收入。

    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用户使用垃圾回收程序也很方便。比如在支付宝平台上,打开支付宝“城市服务”,选择“垃圾分类回收”,按流程提示选择好上门地址、上门时间,就能坐等社区回收员上门,称重、计算价格之后,卖废品所得会自动转进居民设置的提现账号。针对低价值的回收品,可按重量兑换“能量”。如,1公斤塑料瓶可兑换1公斤“能量”,随后在环保商城里兑换实物或优惠券。

(摘自温婧《垃圾分类催生网约上门回收员》)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