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19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材料一:《大秦帝国2:纵横》讲述的是商鞅变法后日趋强大的泰国惠文王时期,君臣携手,纵横捭闺,一次次突破外交困局和险局,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
材料二:启良先生在《中国文明史》中说:秦朝建立后,实现了“海内为郡县,法令为一统”。郡县是相对于分封而言的,二者之不同,既是中央对地方控制方式之不同,亦为王权的大小之不同。
①西汉 ②东汉 ③西晋 ④东晋
【广阔的国土疆域】
中国幅员辽阔的疆土也在漫长的历史巾逐步形成,我叫做“百国之和”,是成百上千个国家慢慢整合起来的。
【独特的语言文字】
基辛格在《论中国》这本书里讲到,中国人使用的语言,是3500年前由甲骨文延伸过来的。甲骨文是什么概念?就是比古希腊城邦共和国早1000多年,比古罗马帝国早1500多年的文字。
【独特的经济发展】
引用复旦大学史正富教授的观点:一个战略性的中央政府,一个竞争性的地方政府,加上竞争性的企业,这三者合在一起,形成了三维经济,或者叫混合经济。还有一点特别要强调的是,政府能够进行中长期的规划。
【独特的社会政治】
如果一定要把世界上的国家分成两类,那么只有两种,不是民主与专制,而是良政与劣政。良政可以是西方的模式,西方有为数不多的国家治理还是可以的,我们中国大陆整体的治理水平远远超过别的国家。同样劣政也可以是西方模式。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一 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材料二 战国时期,各国竞相变法,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
(变法)行(推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高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富裕充足)。民勇于公战(为国家打仗),怯于私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邑大治(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摘编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