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台州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一)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87岁的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黄旭华是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人,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为什么后来学起了造船?据黄老回忆:“那时日本人入侵,我们被迫离开华南沿海家乡,往内陆转移。轰炸一来,必须躲到掩体中。那时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1945年,黄旭华考取了交大的造船系。

    投入核潜艇研究,则是20世纪50年代了。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研制核潜艇,很快获批。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上。

    此后的30多年里,他的父母和八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则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他一面。

    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的。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确定可行性,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

    经过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1964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试航,1974年交付海军,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了后事。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

    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之后,核潜艇开始下潜。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咔咔”的声响。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平安上来后,他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黄老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放声大哭……

(1)、填空:阅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黄旭华的人生经历。

立志上天入海→→取得巨大科研成果

(2)、在进行核潜艇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遇到了哪些困难?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不知他是干什么的。

②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

(4)、第⑦段的画线句子中,作者为什么要详细交代具体的年份?
(5)、黄旭华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邓稼先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第小题。

老汪栗子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儿女

朱自清

    ①我现在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想起圣陶喜欢用的“蜗牛背了壳”的比喻,便觉得不自在。新近一位亲戚嘲笑我说,“要剥层皮呢!”更有些悚然了。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自然“子孙崇拜”,“儿童本位”的哲理或伦理,我也有些知道;既做着父亲,闭了眼抹杀孩子们的权利,知道是不行的。可惜这只是理论,实际上我是仍旧按照古老的传统,在野蛮地对付着,和普通的父亲一样。近来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渐渐觉得自己的残酷;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叱责,始终不能理解﹣﹣象抚摸着旧创痕一样,我的心酸溜溜的。

    ②你读过鲁迅先生的《幸福的家庭》么?我便是那一类的“幸福的家庭”!每天午饭和晚饭,就如两次潮水一般。先是孩子们你来他去地在厨房与饭间里查看,一面催我或妻发“开饭”的命令。急促繁碎的脚步,夹着笑和嚷,一阵阵袭来,直到命令发出为止。他们一递一个地跑着喊着,将命令传给厨房里佣人;便立刻抢着回来搬凳子。于是这个说,“我坐这儿!”那个说,“大哥不让我!”大哥却说,“小妹打我!”我给他们调解,说好话。但是他们有时候很固执,我有时候也不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叱责还不行,不由自主地,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们身上了。于是哭的哭,坐的坐,局面才算定了。接着可又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妻是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吃完了,纷纷爬下凳子,桌上是饭粒呀,汤汁呀,骨头呀,渣滓呀,加上纵横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吃饭而外,他们的大事便是游戏。游戏时,大的有大主意,小的有小主意,各自坚持不下,于是争执起来;或者大的欺负了小的,或者小的竞欺负了大的,被欺负的哭着嚷着,到我或妻的面前诉苦。我大抵仍旧要用老法子来判断的,但不理的时候也有。最为难的,是争夺玩具的时候:这一个的与那一个的是同样的东西,却偏要那一个的;而那一个便偏不答应。在这种情形之下,不论如何,终于是非哭了不可的。

    ③这些事件自然不至于天天全有。但大致总有好些起。我若坐在家里看书或写什么东西,管保一点钟里要分几回心,或站起来一两次的。若是雨天或礼拜日,孩子们在家的多,那么,摊开书竞看不下一行,提起笔也写不出一个字的事,也有过的。我常和妻说,“我们家真是成日的千军万马呀!”有时是不但“成日”,连夜里也有兵马在进行着,在有吃乳或生病的孩子的时候!

    ④我结婚那一年,才十九岁。二十一岁,有了阿九;二十三岁,又有了阿菜。那时我正象一匹野马,那能容忍这些累赘的鞍鞯,辔头,和缰绳?摆脱也知是不行的,但不自觉地时时在摆脱着。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日子,真苦了这两个孩子;真是难以宽宥的种种暴行呢!阿九才两岁半的样子,我们住在杭州的学校里。不知怎的,这孩子特别爱哭,又特别怕生人。一不见了母亲,或来了客,就哇哇地哭起来了。学校里住着许多人,我不能让他扰着他们,而客人也总是常有的;我懊恼极了,有一回,特地骗出了妻,关了门,将他按在地下打了一顿。这件事,妻到现在说起来,还觉得有些不忍;她说我的手太辣了,到底还是两岁半的孩子!我近年常想着那时的光景,也觉黯然。阿菜在台州,那是更小了;才过了周岁,还不大会走路。也是为了缠着母亲的缘故吧,我将她紧紧地按在墙角里,直哭喊了三四分钟;因此生了好几天病。妻说,那时真寒心呢!但我的苦痛也是真的。我曾给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磨折,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这虽是气愤的话,但这样的心情,确也有过的。后来孩子是多起来了,磨折也磨折得久了,少年的锋棱渐渐地钝起来了;加以增长的年岁了理性的裁制力,我能够忍耐了﹣﹣觉得从前真是个“不成材的父亲”,如我给另一个朋友信里所说。但我的孩子们在幼小时,确比别人的特别不安静,我至今还觉如此。我想这大约还是由于我们抚育不得法;从前只一味地责备孩子,让他们代我们负起责任,却未免是可耻的残酷了!

(有删改)

阅读

细水长流

蓝雪冰儿

①父亲说, 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 他是个苦命的娃。 也的确, 父亲十二岁丧父, 不得不辍学到 石灰窑工作, 一干就是一辈子。

②后来, 有人说, 老刘命好, 三个闺女乖巧孝顺; 也有人说, 老刘命好, 夫妻俩没红过脸, 恩爱  有加; 还有人说, 老刘命好, 从来不跟人闹意见。 父亲乐呵呵地说, 细水长流嘛。 别人不懂父亲这话 是什么意思, 摸着脑瓜皮说, 老刘可真逗, 说你命好, 你还不乐意咋的? 是啊, 别人觉得, 细水长流  和命好放在一起, 这是哪跟哪啊? 但我最明白, 父亲的意思是说, 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 水长流, 情才会长在。

③初为人妻, 继为人母, 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 ”挂在嘴上, 当然, 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 但是, 今年夏天, 父亲的“细水长流 ”刚一 出口, 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

④这个夏天, 老天爷太吝啬了, 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 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 打了 蔫。 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 心急如焚。 可是, 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 根 本修不出渠来。 再说, 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 平时见不到人。

⑤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以去浇地时, 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 父亲得令而行, 两人不顾炎炎  烈日, 在棒子地里穿梭, 割伤了脸, 衣服都湿透了。 最终用三个小时, 浇了三家的地。 中午, 我赶回  娘家, 替父母准备好午饭。 母亲向来身体不好, 回到家, 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 一个劲擦汗; 一 向  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 喘着粗气。 我埋怨他们, 这么大的岁数了, 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

就是旱死了, 不就一年没收成吗? 母亲一 听, 跟我急了, 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 我  不敢再接话, 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 母亲便自言自语, 三个小时, 差点把命搭进去, 不知道那两家知  不知情。 父亲说, 干了就啥也别说, 细水长流。 母亲吼道, 水都干了, 还流啥? 父亲一 向害怕母亲, 见母亲发脾气了, 连一 口粗气都不敢出。

⑥傍晚, 母亲又跟父亲唠叨开了, 按理说, 他们没出力, 总该给点钱吧! 父亲说, 也不是人家让 咱们浇的, 爱出不出吧。 这次父亲没敢说出细水长流这句话, 但还是那个意思。 母亲没有像中午那样 发火, 但心里还是不高兴。

⑦晚饭后, 我跟父亲唠嗑, 父亲说, 这人啊, 愿意活得累呢, 就会累; 愿意活得轻松呢, 就会轻 松。 我说, 是啊, 细水长流。 父亲笑笑说, 可是, 你妈有的时候, 就是不明白这个理。 我说, 妈活得 比你累。 父亲说, 所以, 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 再说了, 夫妻之间也是一样, 不能啥都计较, 还是 那句话, 细水长流。 父亲说完, 嘿嘿笑了几声, 好像在女儿面前掩饰对老伴的体贴。

⑧我再次回到娘家, 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 丫头, 还是你爸说得对, 真的是细水长流。 原 来, 前几天, 左右两户人家赶回来浇地, 一看地早就浇了, 便把水费给了母亲, 还特意拎来了他们从 城里带来的新鲜水果, 表示感谢。 母亲一边给我拿水果, 一边说, 你也要记住啊, 这人啊, 可不能太 计较。

       ⑨我瞧了一 眼父亲, 窗外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选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