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慈溪市六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①儒家士大夫的社会身份是由“士”与“大夫”构成的,他们需要承担“士”的文化创 造和“大夫”的政治管理两个不同的社会职能。
②儒家士大夫首先是“士”,即从事文化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学者群体。作为学者文人的 士,他们往往要从事价值建构和知识创造。“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者群体,并不依附于 某一种具体的政治集团,故而他们秉持的思想视角、政治倾向有一定的超脱性。作为一个相 对独立的知识群体,他们的政治观念、思想形态往往体现出超现实的甚至是理想主义的色彩。
③但是,儒家士人还有一个强烈愿望,就是能够有机会进入权力核心成为“大夫”。他 们意识到,必须参与到“治国平天下”的系统,才有可能实现自己创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 想。所以,儒家士大夫特别希望与封建君王展开政治合作,参与到封建君王主导下的政治体 系与经世治国活动中去。而士人一旦分享了封建君王的权力成为“大夫”后,就成为朝廷命 官,进而在国家政治上承担起相应的政治治理责任和社会责任。
④儒家士大夫拥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就需要承担文化创造和政治治理 的不同职能。因不同的思想视角、社会立场而拥有不同的价值理念,最终又形成了儒学内部 的多元思想和不同学派。儒家士大夫既可能因为坚持“士”的书生气而追求理想主义和价值 理性,故而与君王产生矛盾、形成冲突;也可能因追求“大夫”的立功而坚持现实主义和实 用理性,并在追求政治功利的过程中与君王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由此可见,尽管儒家士大 夫是思想信仰大体一致的社会群体,但由于这一群体中的每一个体对“士”与“大夫”不同 社会身份的认同、不同思想视角的认识偏重,在思想观念、社会职能上的政治实践中往往会 有很大差别,从而形成了内部分歧很大的不同思想体系和派别。儒学内部的思想形态和各学 派之间的差异,根源于儒家士大夫拥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在两千多年的儒 学衍化中,出现了许多思想与学术的分野,产生了不同形态的儒学,如果追溯源头,均与 “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认识偏重有关。
⑤汉代以后,统治者的“独尊儒术”只是让一部分儒者步入庙堂,成为国家政治的组成 部分,其学术思想也成为了国家学术和官方意识形态,使儒学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政治功能。而另一部分儒家学者则留在民间,他们主要在民间继续从事儒学的研究和传播。对于这两种 儒学,学者们分别称为庙堂儒学与山林儒学。显然,庙堂儒学与山林儒学的分野表现出儒家 士大夫对“大夫”与“士”的不同职责的强调。庙堂儒学的学者倾向于“大夫”的政治责 任,所以,他们关注儒学的政治功能,注重儒学体系中有关典章制度、国家治理、社会教化 等涉及经邦济世的社会功能。山林儒学的学者倾向于“士”的学术情怀,关注儒学的思想创 造和文化批判。
(选自2017年4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