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14 山水画的意境

仔细阅读课文《山水画的意境》第二段,说一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可以被取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①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论幸福还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严。做人比什么都更重要,不管你在其它方面多么春风得意,如果做人失败了,你的人生就在总体上失败了。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唯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入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作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我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的人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阅读《让家书文化走进生活》,完成第下面小题。

让家书文化走进生活

刘金祥

    ①家书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目断鳞鸿,这样的文化传统代代相因、世世相袭,融入百姓生活,升华为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维度——家书文化,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文化现象。

    ②在我国传统社会,家书是传递情愫和信息的基本途径。无论人在何处,修一封家书、报一句平安,就可化解千里之外亲人的担忧挂牵,令其安心宽慰。特别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家书的价值尤显珍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这些墨迹长存、余温犹在的经典诗词,是先贤心系桑梓、寄情亲人的生动写照。

    ③当今社会,互联网实用又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人们只需轻点手机屏幕,便可诉说心曲、互道衷肠。这样一来,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通过键盘敲打出来,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

    ④同样,家书作为一种优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也需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熏陶。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所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所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书对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

    ⑤所以我们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倡导手写家书,让笔墨文字所蕴含的温情暖意抚慰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让家书文化永远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

(有删改)

阅读何冠军的《蓄积爱的“利息”》,完成后面小题。

       ①最近一段时间,暴雨洪水、九寨沟地震等灾情牵动人心。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人们守望相助,一幕幕温馨场景暖人心田,于无声中播洒着正能量。

       ②有时候,爱与善虽深藏于心底,但总能汩汩流淌、传递温度。学者陈之藩早年留美时,曾接受胡适400美元的资助。他回国后寄支票表示感谢,胡适回信说:“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纯粹的爱心与善行不求回报,而是在每个受助者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以期生根发芽。

       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爱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一个社会缺乏爱,哪怕物质再充盈,人们的内心也容易遭遇寒流。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爱本质上是给予而非获取”。真正的爱,它能在每个人身上唤起生命最深处的生机,只有人人都是给予者,人人才能成为受益者。

       ④从个人视角来看,“爱的利息”似乎微不足道,但却能通过传导效应,形成星火燎原之势。青岛“微尘”群体就发端于个体,他们一直以来匿名捐款,促动了更多市民以“微尘”名义投身公益事业。一束微光只能驱散手掌大的影子,一片光则能点亮整个世界。

       ⑤现实中,也应警惕爱的给予被庸俗化。有时候,一些人时时处处追求收益最大化,即便是助人也要精心包装、商业运作、绩效评估,帮与被帮成了“真人秀”;有时候,一些人举着喇叭玩慈善,用“钱山”“钱墙”吊人胃口,使受助者遭遇了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善行义举,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值得鼓励,可是如何施行、分寸何在,应当细细思量。

       ⑥人能影响环境,环境也在塑造着人。一些人时常慨叹道德滑坡,忧虑价值扭曲,但你怎么样,环境就会怎么样,你日行一善,社会就会多一份光热。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是那个营造社会氛围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社会进步。很多事情只需举手之劳,就可以为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⑦每个人都是爱的出发点,也是爱的中转站。真诚拥抱世界,用心善待他人,积小善为大爱,爱的利息自然会与日俱增。

                                                                                                                                                   选自《人民日报》(______)年08月21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痛定思痛说“戾气”

陈鲁民

    ①这些天,最使人悲痛而无语的消息,莫过于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真相浮出水面:一名女乘客因自己不慎错过下车点与司机发生激烈争执,多次用手机殴打司机头部,司机还击之余来不及控制方向盘,致使车辆失控冲断护栏坠入江中,十几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

    ②其实,像这样的人并不罕见。如果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坐过站、袭击司机”以及“抢方向盘”等关键词,搜索结果居然达40多起。就在万州公交车坠河惨剧发生仅仅一天后,北京也有一名坐过站的乘客拿着一个装满牛奶的包装箱直接砸向了正在开车的公交车司机,还要抢司机方向盘!幸好司机及时刹车,才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除了公交车,还有在飞机、高铁上闹事的……

    ③痛定思痛,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惨痛悲剧?除了肇事者的目无法纪,漠视规则,极端自私任性,还有一条就是戾气太重。戾气的主要成分是火气、怒气、怨气、恶气,而这四种气在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带来好结果。从字形来看,“戾”就是关在房子里的一只狗,因为关太久了,一旦放出来,就会乱咬乱叫。这位女乘客,明明是自己没注意司机报站而错过下车点,却丝毫不顾公共安全,不考虑其他乘客的安危,大吵大闹,大打出手,疯狂挑衅,结果就如同网友形容的那样,“本来只多坐了一站车,却一下子坐到了人生终点站”。面对区区小事,一个戾气十足的人撒泼,胡搅蛮缠,甚至因此闹出人命,全车无辜者陪葬,其戾气惊人至此,是典型的“垃圾人”。

    ④毫无疑问,戾气已成了当今社会公敌,“垃圾人”已成危害公共安全的极大隐患。

    ⑤戾气的产生,虽有客观原因,譬如受到不公正待遇,受种种不良现象影响,工作环境不好,生活压力太大等,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素质太差,缺乏教养,缺乏公德意识,缺乏法治观念。因而就会戾气十足,不管不顾,见谁怼谁,不计后果,并把这种恶劣情绪常态化,弥漫在一切空间,浸淫在每一个细胞,迁怒于任何觉得束缚自己的规则。其结果是毁掉自己的心情,破坏了他人的幸福,影响了自己的情绪,毒化了他人的生活,早晚必定酿成更严重的事故。

    ⑥平心而论,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不尽如人意处总会存在,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动进步力量克服那些消极现象,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调节心情,提高修养水平和文明素质,不要堕入戾气的陷阱,不当危害社会的“垃圾人”。譬如说,遇事冷静一些,决不跟人瞎起哄,被人当枪使;与人和善一些,宽以待人,严以责己;吃亏时大度一些,看轻身外之物,不必过于计较;争执时谦让一些,少发偏激之语,不干极端之事。如果人人如此,戾气自然就无发生之源,亦无藏身之地,“垃圾人”也会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⑦戾气是人精神上的可怕病灶,“垃圾人”是和谐社会的大敌。我们如果不及时遏制戾气的蔓延滋长,不打击形形色色的“垃圾人”,正常的社会秩序就无法得知,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幸福指数就要大打折扣。拒绝戾气,不做“垃圾人”,既是保护他人,也是爱护自己,更是净化社会,端正风气,真真是善莫大焉!

(选自《成都晚报》2018.11.06,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淡泊之心自高远

覃光林

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南北朝人慧能的这首码子,世世代代被人们所传颂。高僧淡泊名利的思想,以一种“世间万物皆空”的意念去面对尘世间的事物,以一种心中静若水,处世波澜不惊的心境去面对外界的诱惑,受到了后人的敬佩和称赞。

②“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这个词,在字典里的意思是:不追求,不热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朗如日月,清如水镜。

③淡泊之心,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尘世繁杂,谁又能真正静心于其中,哭过、笑过、恨过、痛过,不过是一场蹉跎;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有不公、难过、愤恨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处理方式。要经历一些事情,才真正看清人情世故,才真正体会人走茶凉的苦楚,也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人生的价值。常怀淡泊之心,才能让尘世的种种规划为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真正的淡泊,不是力不能及的无奈,不是心满意足的自赏,更不是碌碌无为者虚伪的自嘲。淡泊,是一种功名利禄,繁华于我如浮云的心境,是一种坚守人生之道的气节。淡泊,抑或是仕道受阻后的醒悟,繁华过后的心归。但无论如何,淡泊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永远纯净,目光永远辽远,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毅。

⑤漫漫人生路,看风起云卷,花开花落,蓦然回首浅浅一笑。守一颗淡泊之心,拥一份淡然之美。一切随心而为,嬉笑怒骂皆自由才是生活的本意,亮化自我心灵,放眼悠悠天地,淡泊之心自然高远,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贪如火,不遇则燎原;欲如水,不遇则滔天”。

⑥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轰轰烈烈是暂时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平淡中度过。只要怀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就一定能获得生活馈赠的那份幸福和快乐,成功赋予的那份慰藉和乐趣。用一颗淡泊的心,怀着感恩的信念,对父母,对朋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保持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被我们浸染了内心的色彩,如果我们先把内心描绘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⑦人贵有淡泊之心,有了淡泊之心,面对失败才能不灰心丧气,面对成功才会不骄傲自满,始终保持一种平和淡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有了淡泊之心,才能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去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做世间功名利禄的奴隶,也不为凡尘中各种烦恼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升华;有了淡泊之心,我们才能抛开一切名利的束缚,让人性回归本真状态,从而获得心灵的充实,丰富、自由、纯净。

⑧学会淡泊,你就获得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拥有淡泊,才能体会超然的人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