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阶段检测八年级语文试卷
中国石拱桥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于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赵州桥横跨在浚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艮,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麓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水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屋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卢沟桥在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也是值得纪念的。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在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起各种型式的公路桥与铁路桥,其中就有不少石拱桥。1961年,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名叫“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12.5米。在传统的石拱桥的基础上,我们还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其中“双曲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新创造,是世界上所仅有的。近几年来,全国造了总长二十余万米的这种拱桥,其中最大的一孔,长达150米。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中国传统纹样之云雷纹
①云雷纹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最常见的几何纹样之一,在古代各种器物纹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猜测说云雷纹脱胎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涡纹,有延绵不绝、生生不息之意。
②在田自秉所撰写的《中国纹样史》中,对云雷纹有如下的描述:云雷纹,由云纹和雷纹组成。云,《说文》:“山川气也。从雨,云,象云回转形。”雷,《说文》:“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即由柔和回旋的线条组成的是云纹,用方折角回旋的线条组成的是雷纹。
③“云纹”的演变和发展十分复杂。到春秋时期,“云纹”出现了简化和物象化特征。秦汉时期的“云纹”形式更为丰富,主要体现在漆器上,纹路以变幻多姿的云气为主体。
④“云纹”发展到唐代,更加写实和具象化,其中多以S形、波浪形等形式构成其骨架,显祥和之气,被称为“祥云”。
⑤唐代以后,“云纹”的用途更广泛。辽代“云纹”波折曲线增多,云尾变长。金、元时期的“云纹”,不仅出现在日用器具上,还出现在建筑构件的装饰上。到了明清时期,“云纹”大量出现在纺织物、瓷器、玉器、硬物类家具等器物上。
⑥同时,“雷纹”也出现了多种变化,商周青铜器上已有“曲折雷纹”“勾连雷纹”等,后来又出现了“方形雷纹”“长方形雷纹”等。青铜器上的“雷纹”,常作连续式排列,部分用金银丝、金银片、绿松石等镶嵌,显得富丽堂皇。
⑦“云雷纹”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有拍印、压印、刻画、彩绘等表现技法。在粤系铜鼓上,鼓面中心是太阳纹,周围是密布的“云雷纹”,反映了南方民族对太阳和云雷的崇拜。如广西民族博物馆的“101号云雷纹大铜鼓”,鼓面直径约165厘米,残高约64厘米,重299千克,体态硕大厚重。纹饰铸造也相当精细,鼓面中心的太阳纹放射着8道光芒,外圈突起的同心圆弦纹分成5道晕圈。
⑧《论衡》有记:“云雷在天,神于百物。”云雷纹源于自然,表现了原始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云雷纹在历代文学家、艺术家的千锤百炼下也日趋完美,同时又以它不同时期的独特民族风格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其美学思想也始终贯穿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材料二】
南国早报南宁讯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中心的支持下,“数字民乐,乐美广西——AI助力广西民乐传承”展览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此次民乐展览以广西全区地图为画布,将马骨胡、天琴、侗族琵琶、壮族会鼓、黄泥鼓、蜂鼓等11种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民族乐器置于其上,并在地图中植入互动装置,参馆游客轻触互动按钮,便可欣赏到这些广西特色民乐。此次展览聚焦广西本土特色民族乐器,旨在运用AI科技,让更多人感受广西民乐的魅力。
【材料三】
广西民族博物馆常设展厅
常设展厅名称 | 展览内容 |
五彩八桂 | 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传统文化展。介绍广西各民族基本情况、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方式、节日传统等。 |
霓裳羽衣 | 广西民族服饰展。介绍民间传统纺织工艺,展现百变多样的服饰特征与文化特色。 |
穿越时空的鼓声 | 广西铜鼓文化展。介绍山寨铜鼓声、铜鼓的发展演变、当代铜鼓艺术的传承发展、铜鼓装饰艺术等。 |
班级开展“科学家精神”专题学习活动,小文整理了如下材料,并进行了分享。
材料一:
2023年7月24日,中国科协、教育部印发《“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行动旨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精神,增强科学探索好奇心,真正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立志为党成才、为国奉献,成为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者、传播者、践行者。
2023年8月18日,记者采访了参与“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的院士,了解到自2002年12月起,活动已在全国开展科普讲座2000余场次。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把科普讲座比作“播种”,他说:“我们是在给孩子们播撇科学种子,激发他们的兴趣,推动他们去探寻。”
2024年5月14日至5月17日,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为广州中小学校·送来43场科普盛宴。据悉,此类“院士专家校园行”已成为广州中小学生科学教育品牌项目,今年计划举办百场活动。
(整理自《光明日报》《广州日报》等报刊)
材料二: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记录了19世纪以前236位中国籍科学家,其学科分布情况如下表:
学科 | 地理学 | 工程 | 技术 | 化学 | 农学 | 生物学 | 数学 | 天文学 | 物理学 | 医学 | 合计 |
一门 | 30 | 21 | 19 | 5 | 18 | 12 | 27 | 41 | 4 | 59 | 236 |
多门 | 12 | 7 | 18 | 4 | 2 | 9 | 10 | 13 | 4 | 2 | 81 |
[注]“多门”所在一行的数字是指对两门及以上学科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人数、即除了对该门学科有贡献之外还对其他学科有贡献的科学家人数。
数据显示,中国古代科学家中,对两门及以上学科有贡献的科学家人数达到81人。如陶弘景在医药学、化学甚至天文、地理等领域都取得较大成就,张衡的成就涉及天文学、地震学、机械技术、数学乃至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这说明,我国古代科学家往往学识广博,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富有创新精神。
(整理自《中国古代科学家整体状况统计研究》等)
材料三:
“邓稼先在‘抢时间’完成人生最后一件大事——他要和于敏联名上书中央,建议加快我国核试验进程。”……许鹿希至今记得,病床上的邓稼先手握密封的信件,对她说:“这份建议书比你我的命都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对与数学家周毓麟院士的书信来往记忆深刻——周毓麟不仅对杜祥琬寄给他的论文内容给予非常具体的指导,还在来信中提出“另起一行的数学公式是否该退两格”的问题。“这位比我大十几岁的老先生对我的影响很深。”杜祥琬说。
袁隆平在写给母亲的书信《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中说:“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段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整理自《光明日报》)
材料四:
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优秀基因,“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经世致用”“兼收并蓄”,在历史上和当今时代都发挥了独特作用,是孕育科学家精神的沃土。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与统一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干事创业的使命感、责任感与紧迫感,破解发展难题,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重大成果,也孕育形成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整理自《党建》《人民日报》等报刊)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