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单选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容易
专题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
比较内容 |
中国1952年产量 |
印度1950年产量 |
美国1950年产量 |
钢产量(人均) |
2.37千克 |
4千克 |
5383千克 |
发电量(人均) |
2.76千瓦时 |
10.9千瓦时 |
2949千瓦时 |
材料二:
时间 |
内 容 |
1951年 |
中央财经委员会(简称中财委)试编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粗略纲要.由于……战争还在进行.这个计划不可能作为正式的计划。 |
1952年 |
中财委开始第二次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尽管时间仓促,经验和数据不足,这个计划还是包括了大量的内容;8月,中央组织代表团访问苏联,苏联同意帮助中国设计一批企业并提供设备。 |
1953年 |
中国按预定时间表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入边实施边编制的状况。 |
1954年 |
历时近四年,五易其稿,第一个五年计划总算有了一个可以拿出采的初稿。 |
1955年 |
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终于在实施两年半后才定案。 |
材料三:1953—1957年,全国工业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我国过去所没有的一些工业部门,包括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企业等,
从无到有建设起来。
材料一:如下表
1895—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
总计 | 上海 | 武汉 | 天津 | 广州 | 杭州 | 无锡 | 其它 | |
厂矿数 | 549 | 83 | 28 | 17 | 16 | 13 | 12 | 380 |
资本额(千元) | 120288 | 23879 | 17240 | 4219 | 5791 | 1552 | 1422 | 66185 |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抗战前,中国数量有限的工厂,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七七”事变后,政府即下令沿海各厂矿迁入内地。从1937年7月到1940年底,三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内迁厂矿区域分布,以四川为最多,占内迁总数54.67%,湖南次之,占29.21%,陕西占5.90%,广西占5.11%,其他各省占5.11%。这些内迁厂矿,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自吴景平、曹振威《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如下图
1952—1955年沿海与内地工业产值比重(%) 1957年比1952年部分工业品产量增长(%)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