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色小屋

    每天,我和妈妈还有妹妹简尼去公园的时候,都会经过一幢黄色的房子。就它那么一幢,孤零零地站着,有点旧,阴森森的,有点可怕。

    有一天,我一个人爬上了黄房子的木栅栏。院子里怎么有一个小男孩呢。他向我招了招手:“来啊,一起来玩儿。”

    我小心地从木栅栏上跳下去,踩在石子路上。我朝他跑去,就在这时候,我看见草地上一只老虎妈妈正跟它的孩子们在玩儿呢,它们看见我低低地吼了一声。可那个男孩子已经跑到水池边去了。

    我跟到水池边,哇,水池里溅起了大水花。一只白色的海豚从荷花的叶子之间跳了出来,向我甩甩尾巴,好像是在打招呼呢。咦,那个小男孩呢?花房那边传来了他的叫声:“快来看呀。”

    我走进花房发现西红柿的枝条上缠着什么,不时发出咝咝的声音,还一扭一扭的。天啊,是一条蟒蛇,它向我吐出舌头。可那个小男孩却不在了。他跑到苹果树下去了。我赶紧追过去,却看见一只鹈鹕停在树上,大口大口地吃着苹果。鹈鹕看了我一眼,嘴巴下的大口袋动了动。那个小男孩把旁边的垃圾桶打开了。我跑过去一看,一只大熊猫正在里面看报纸呢。它眯缝着眼睛,不住地点头。看到我,大熊猫立刻脱下帽子跟我问了声好。可是那个小男孩已经跑进屋子里去了。

    我急急忙忙跑过去,小男孩却把门给关上了。我踮起脚尖还是够不到门把手,我按了按门铃,可一点回音都没有。

    现在我也经常在去公园的时候,经过黄房子就让妈妈抱起我看一看那里的院子。有草地、金鱼池、花房还有苹果树、垃圾桶、石头的小人。可院子里一个人也没有,也没有人叫我。可我想我一定还会再遇见那个小男孩的,到那时候他一定会这么对我说:“嗨,来啊,一块儿玩儿吧。”

(1)、“我”在哪里发现了什么动物,它们分别在干什么?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①黄色的小屋和院子中真的有小男孩和动物们,他们很友好。

②黄色的小屋和院子中并没有小男孩和动物们,这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③黄色的小屋和院子中并没有小男孩和动物们,这说明“我”非常贪玩。

(3)、如果给短文换个题目,你觉得下面(  )最合适。
A、恐怖的小屋 B、我和小屋 C、我和小男孩 D、小屋历险记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两根指头的声音

    黎枫是一个高中生,9岁那年,他因顽皮触碰到高压线,从此失去了左臂和右手的3根手指。开始的时候,他万念俱灰,年少的他心中充满了绝望。后来在父母及老师的开导下,他才渐渐平复下来。

    有一次,一个伤残人报告团来做报告,父母打算带他去听,好让他知道别的伤残人是怎样奋斗的,以此鼓舞他的斗志。他很高兴。可第二天他又不快乐了,父亲问他原因,他说:“他们做报告时,我怎样为他们鼓掌呢?”

    父亲看着他的眼睛说:“两根指头也可以鼓掌呀!”那几天,他学会了打响指,听报告的时候。他以打响指代替了鼓掌。

    有一次他和同学们讨论理想,大家异常激动,有个同学站起来,两手握紧拳头大声说:“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拼搏,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黎枫的眼睛黯淡了,他的理想也是成为一个企业家,可他却不能像那个同学那样用双手去拼搏。

    回到家中,他一直闷闷不乐,在母亲的关切下,他讲了白天发生的事。母亲没说什么,默默注视他,一会便转身向门外走。忽然,一枚硬币从母亲手中落到了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他忙跑过去,把那枚硬币拾起来还给母亲。母亲握着那枚硬币说:“孩子,你看,拾起钱两根手指就足够了!”他一下子愣住了,心中的震撼是无法形容的。

    他对我说:“从那以后,我就明白了,拼搏不只用两只手,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健全的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月光启蒙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苦涩童年的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来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在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慢慢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虽然过着清贫的日子,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又叫数来宝)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

    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鲤鱼和泥鳅

宁书科

    我在青铜峡工作20余年,学会了捕鱼。青铜峡濒临黄河,渠道如网,湖泊、水坑星罗棋布,是个捕鱼的理想所在。我有两张渔网,每到星期天便外出捕鱼,每次都能捕到很多鱼,但大多是鲤鱼。自己吃不完,便送给邻居们分享。

    一次一位邻居向我要几条泥鳅,说是当药引子治病。可我几次都没有捕到泥鳅。是泥鳅太狡猾了吗?不,从我数年的捕鱼经验来看,泥鳅并不狡猾,那为何捕不到呢?原来每次撒网抛出去,泥鳅闻声就朝泥里钻,极难捕到它。鲤鱼就不同了,听见撒网声,就跳到水面上逃跑,水面阻力小跑得快,但渔网抛出的速度更快。鲤鱼被渔网罩住后,________往下钻,________继续抬头跑;此时只要它能低头钻下去,或许能逃过一劫。它的悲剧就在这里。

    再者,我在捕鱼前,首先要观察一下水面,看看水中是否有鱼,我在岸边静坐不到十分钟,便有鲤鱼跃出水面,发出“啪啪”的击水声。它首先暴露了自己的位置,捕它就“有的放矢”了。

    鲤鱼失败的教训首先是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炫耀自己;再就是不肯低头、不愿钻到污泥里去。它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就在所难免了。泥鳅和鲤鱼恰恰相反,该低头时则低头,该钻泥时就钻泥,它不像鲤鱼一样一辈子困在自以为是的“网”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藏在心中的鲜荔枝

    小时候,我很不懂事,爷爷一生病,家里人都急得团团转,只有我最开心。因为来看望爷爷的叔叔、阿姨时常会留下一些奶粉、罐头之类的“好东西”,爷爷又总是说:“我不爱吃。”于是这些好吃的便成为我的“囊”中物。可是,八岁时由吃引起的一件事却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使我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变化。

    这一天,爷爷又病了,咳得很厉害。姑姑拎着一大袋东西来看他。“准是又有好吃的啦!”我想是,便偷偷地藏在卧室门外看。果然姑姑从袋子里拿出来蜂王浆等补品,还有一大串鲜荔枝!“爸,这是你最爱吃的鲜荔枝!”姑姑边说边剥给爷爷吃。那晶莹的荔枝肉馋得我直流口水,可惜就在这时我被妈妈叫走了。

    回来时,姑姑已经走了。爷爷知道我最爱吃鲜荔枝,就招呼我说“小王琴,来,来,这个爷爷不爱吃,你拿去吃吧。”我感到奇怪,便问道_____爷爷_____刚才姑姑不是说您最爱吃吗_____噢_____爷爷以前爱吃_____现在不_____不爱吃啦了_____“太棒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我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爷爷在一旁默默地笑着看着我吃。

    当荔枝所剩无几时,妈妈给爷爷端饭来了。见此情景,她怒不可遏地呵斥道:“小琴,你怎么把爷爷最爱吃的鲜荔枝给吃了!”说着就将剩下的几个荔枝夺了过去,放在了爷爷的床边。听了妈妈的话,我委屈地哭了。爷爷赶紧地说:“没关系,我……我不爱吃……”

    我低着头走出了爷爷的房间,这时我才明白,关非爷爷不爱吃,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时起我心中便藏下子这串鲜荔枝。

    以后,我发现身边有许多像爷爷那样的人,他们以种种“不爱,不喜欢”为借口,把好处让给了我。而我不再不像小时候那样不懂事了。我也学会了“撒谎”,告诉他们:我也不喜欢,给您吧!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条军毯

    1942年2月,我们护送刘少奇同志到山东去。开始的几天,每天露宿,我们都给少奇同志安排住处,可是少奇同志总是等战士们都有住处,才走进自己的屋子。后来一到宿营地,我们就给战士们安排住处,让他们早点休息,减轻少奇同志的劳累。谁知道这样办更使少奇同志(担心  操心  关心)了,他亲自给战士们安排住处,自己却住在最简陋的房子里。

    有一天晚上,少奇同志住在一间农具棚里,农具棚没门,只好挂上一条破毯子挡风。二月的夜晚还很冷。我怕少奇着凉,就拿了条军毯去看他。我走到棚子前面,看见破毯子洞里漏出一道微弱的光。朝里一望,少奇同志正在烛光下看书。他看了一会儿,放下书,搓一搓冻僵的手,看着蜷着身子睡在他身旁的警卫员,就把盖在自己腿上的一件大衣轻轻地盖在警卫员身上。我看到这情景(感动  激昂  激动)得直想喊:“少奇同志,您的健康要紧啊!”但是我怕惊动了少奇同志,没有喊。

    少奇同志看见我,放下书问:“怎么还没睡?”

    我点了点头,把军毯盖在少奇同志的腿上。少奇同志(推让  推手  谦让)了半天才收下。我很高兴,回来看看战士们都睡得挺好,就睡下了。

    我虽然少盖了一条军毯,身上有点凉,心里却热乎乎的。

    我慢慢地睡着了,朦胧中觉得越睡越暖和。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那条军毯仍旧盖在我身上。原来,我睡着的时候,少奇同志又把军毯给我盖上了。

    我去见少奇同志,少奇同志没提军毯的事情,头一句就问:“战士们睡得好吗?”我回答说:“睡得很好。”少奇同志点了点头,笑了。

课外阅读。

战胜命运的孩子

    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hǎo  hào)绘画,想当美术家。

    然而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突然眼睛瞎了。两个孩子非常伤心,痛哭流涕(tì  dì),埋(mái  mán)怨命运对他们太不公平。

    恰巧,有位老人打他们身边经过,听见了他们的怨恨。老人走上前去,先对耳聋的孩子比划着说:“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接着,他对眼睛瞎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

    两个孩子听了,心里一亮。他们擦干眼泪,开始新的追求。

    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地感到耳聋反而更好。因为他可以避免一切喧嚣的干扰,使精力高度专注。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地也觉得失明反倒(dào  dǎo)有利。因为他能够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使心思无比集中。

    果然,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了美术家,名扬四海;眼瞎的孩子后来成了音乐家,饮誉天下。

    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见了那位老人,他俩非常激动,拉住老人连连道谢。

   老人笑着说:“不用谢,事实证明:只要努力,当命运堵塞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留下另一道路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