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239 类型:开学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单选题

  • 1. 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 贵族逐渐平民化 B . 姓氏逐渐普及化 C . 宗法制逐渐瓦解 D . 社会逐渐平等化
  • 2. 唐高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 .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户部 B .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 .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3. 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还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
    A . 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B . 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C . 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 . 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 4.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朝,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 .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 .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 .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 5.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 . 封建政治制度日趋衰落 D .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 6. 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纸”字的构成,从“糸”,是因为其初丝絮为之,于水中击絮也。“氏”声,是因为纸平滑如砥。据此推知(    )
    A . 早期的纸其原料与丝有关 B . 造纸术出现于东汉时期 C . 东汉时期的纸价廉物美 D . 纸已经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 7. 下列宋代词人中,有一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这位推动了宋词突破性发展的词人是(    )
    A . 柳永 B . 李清照 C . 苏轼 D . 辛弃疾
  • 8.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属于(    )
    A . 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 B . 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 C . 维新运动中的维新派 D . 辛亥革命中的革命派
  • 9. 陈旭麓认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这一“波潮”(    )
    A . 表明先进分子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 B . 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 C . 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D . 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 10. 据1937年国民政府对农村调查所得资料估计,地主占有大约40%-50%的耕地。而且,在土地肥沃的东南地区,土地所有权更趋集中,地主约占全部耕地的60%-70%,而在贫瘠的西北旱地区域,土地所有权反而比较分散。影响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 . 地区间租佃关系发展程度有别 B . 不同区域土地政策实施的差异 C . 地区间农业商品化程度的差异 D . 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 11. “组织起来”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农业生产领域早在延安时期就出现了互助组等,建国后更是推广到全国各地,出现了初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据此可知,这一思想( )
    A . 基于对小农经济弊端的考虑 B . 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C . 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 . 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 12. 同1978年相比,1982年我国的工农业产值增长32.6%,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已较为明显,而且,失调的经济比重也有所调整,国民经济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 . 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逐步展开 C . 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全面展开 D . 国家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 13. 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    )
    A . 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 B . 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 C . 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 D . 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
  • 14. 罗马法中最为完备的是它的私法部分,其中关于妇女的立法主要集中在监护、婚姻和财产继承上,对后世各国有关妇女地位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说明罗马法(    )
    A . 以保护妇女合法权益为出发点 B . 充分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性 C . 已经兼顾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 D . 对妇女法律问题做了有益探索
  • 15. 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人间喜剧》是该类文学的代表作 B . 这类文学在英国的代表是雪莱 C . 中国“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具有类似的文学手法 D . 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 16. 1896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指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1898年张之洞出版《劝学篇》,提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中体西用”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的主张 B . 张之洞把西政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 C . 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D . 19世纪末,“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 17. 《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思想是(    )
    A .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 . 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 C . 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 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
  • 18. 中西文化论战中,观点异彩纷呈。以后的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证明,以下论点中相对客观的是(    )

    A . 杜亚泉:“(中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B . 李大钊:“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 C . 《新青年》:“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 D . 陈独秀:“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
  • 19. 下表是美国《纽约时报》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部分新闻的标题,从中反映出(    )

    新闻标题

    时间

    外蒙古试图赶上20世纪的发展

    1959年8月3日

    民间音乐在肯尼亚衰颓

    1959年11月8日

    埃及学生要刷牙,学校免费提供牙刷和牙膏

    1960年4月22日

    巴布亚人离开石器时代

    1960年7月1日

    牧童上了开罗的电视

    1962年11月25日

    电视的影响在日本扩大

    1967年8月17日

    西贡姑娘的服装用超短裙代替了袄代

    1969年3月31日

    A . 资本扩张的加速趋势 B . 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样化趋势 C . 文明的同质化趋势 D .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20. “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费孝通曾经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的阐释。下列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
    A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B .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C . 乾隆时期的文化专制 D . 21世纪初美国单边主义
  • 21. 恩格斯称赞某作家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该作家属于的文学流派是(    )
    A . 古典主义 B . 浪漫主义 C . 现实主义 D . 现代主义
  • 22. 《欧美文学》中写道:“不少作家将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最新自然科学成果用之于文学创作。”19世纪后半期,将最新自然科学成果用之于绘画创作的美术流派作品是(    )

    A . 《自由引导人民》 B .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 . 《日出.印象》 D . 《格尔尼卡》
  • 23. 新浪潮电影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一经出现即风靡全球。这类电影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与爱情,主张即兴创作,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    )
    A . 对时代的困惑和迷茫 B . 对社会问题的典型再现与剖析 C . 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D . 对工业化带来的精神满足
  • 24. 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梁启超认为:“自由者,奴隶之对待(对立)也。……辱莫大于心奴,而身奴为末矣……若有求真自由者,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这说明两者(    )
    A . 主张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B . 追求思想自由和平等 C . 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 D . 否定对传统权威的迷信
  • 25. 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    )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9

    A .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 B . 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 C . 儒家思想重人伦轻科技 D .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
  • 26. 据《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中资料统计:明朝取得御史资格者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据此可推知明朝(    )
    A . 非进士不可为御史 B . 对官员学识要求高 C . 监察体系十分完备 D . 御史文化素质较高
  • 27. 有人说,17世纪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19世纪,达尔文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牛顿力学体系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理论中 B . 达尔文进化论是对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 C . 牛顿和达尔文的成就分别在不同领域给神学以致命打击 D . 科学以其威力迅速战胜神学是必然的
  • 28.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 .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 .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 .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 29. “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这句话出自(    )
    A . 董仲舒 B . 朱熹 C . 陆九渊 D . 王阳明
  • 30. 陈独秀认为“东西洋民族不同,而根本思想亦各成一系,若南北之不相并,水火之不相容也”“西洋文明远在中国之上”。他的观点(    )
    A . 深受社会各界认同 B . 颠覆了儒学正统地位 C . 具有选择的策略性 D . 不利于西方文明传播

二、非选择题

  • 31. 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中英小麦价格(单位:每公石公分银)

    年代

    中国的小麦价格

    英国的小麦价格

    1701—1710

    1711—1720

    1721—1730

    1731—1740

    1741—1750

    1751—1760

    1761—1770

    1771—1780

    1781—1790

    1791—1800

    25.20

    24.17

    23.34

    26.16

    29.88

    42.74

    44.96

    29.73

    42.01

    51.29

    65.20

    68.21

    61.60

    55.76

    46.08

    63.05

    73.44

    84.19

    88.21

    138.56

    材料二: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导致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

    ——摘编自迈克·亚达斯《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 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后50年间,中、英两国的小麦价格变化各呈现出怎样的趋势?结合中英两国的社会实际,分别指出中、英两国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
    (2) 指出材料二中国际贸易存在哪些问题?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二战后上述问题采取的重要举措,并简要说明其积极意义。
  • 32.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对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思想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 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 指出孟德斯鸠的代表著作及治国主张。以材料二为样本,对孟德斯鸠的治国主张加以评价。
    (3) 用材料三的观点解释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作用。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