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227 类型:期末考试
序号 | 试剂 | 实验现象 | |
a | 品红溶液 | 红色褪去 | |
b | 酸性KMnO4溶液 | 紫色褪去 | |
c | NaOH溶液(含2滴酚酞) | 红色褪去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用化学用语解释FeCl3溶液呈酸性的原因:。
②下列实验方案中,能使FeCl3溶液pH升高的是(填字母序号)。
a.加水稀释 b. 加入FeCl3固体
c.滴加浓KSCN溶液 d. 加入NaHCO3固体
操作 | 现象 |
向反应瓶中加入6.5 g锌粉,然后加入50 mL 1.0 mol·L−1的FeCl3溶液,搅拌 | 溶液温度迅速上升,稍后出现红褐色沉淀,同时出现少量气泡;反应一段时间后静置,上层溶液为浅绿色,反应瓶底部有黑色固体 |
收集检验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 | 集气管口靠近火焰,有爆鸣声 |
已知:Zn的性质与Al相似,能发生反应:Zn + 2NaOH = Na2ZnO2 + H2 ↑
① 结合实验现象和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出现红褐色沉淀的原因:。
②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反应后溶液为浅绿色的原因:。
③ 分离出黑色固体,经下列实验证实了其中含有的主要物质。
i. 黑色固体可以被磁铁吸引;
ii. 向黑色固体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产生气泡;
iii. 将ii中剩余固体用蒸馏水洗涤后,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
iv. 向iii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无变化。
a. 黑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b. 小组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无法确定黑色固体中是否含有Fe3O4 , 理由是。
操作 | 现象 |
将5 mL 1.0 mol·L−1的FeCl3溶液与0.65 g锌粉混合 | 溶液温度迅速上升,开始时几乎没有气泡 |
将与0.65 g锌粉混合 | 溶液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 |
小组同学得出结论:在1.0 mol·L−1 FeCl3溶液中,Fe3+的氧化性比H+更强。
装置 | 现象 |
电解一段时间时,阳极石墨表面产生气体,阴极石墨上附着红色物质,烧杯壁变热,溶液由蓝色变为绿色 |
装置 | 现象 |
电解相同时间时,阳极石墨表面产生气泡,溶液仍为蓝色;阴极石墨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绿色;U型管变热,冷却后阴极附近溶液仍为绿色 |
丙通过对现象分析证实了甲和乙的观点均不是溶液变绿的主要原因。丙否定甲的依据是,否定乙的依据是。
i. 电解CuCl2溶液时可能产生[CuCl2]_ , [CuCl2]_掺杂Cu2+后呈黄色
ii. 稀释含[CuCl2]_的溶液生成CuCl白色沉淀据此丙认为:电解过程中,产生[CuCl2]_掺杂Cu2+后呈黄色,与CuCl2蓝色溶液混合呈绿色。
丙进行如下实验:
a.取电解后绿色溶液2 mL,加20 mL水稀释,静置5分钟后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
b. 另取少量氯化铜晶体和铜粉,向其中加2 mL浓盐酸,加热获得含[CuCl2]_的黄色溶液。
c. 冷却后向上述溶液……
d. 取c中2 mL溶液,加20 mL水稀释,静置5分钟后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
① a的目的是。
② 写出b中生成[CuCl2]_的离子方程式:。
③ 补充c中必要的操作及现象:。
丙据此得出结论:电解时阴极附近生成[CuCl2]_是导致溶液变绿的原因。
由上图可得到的结论是,结合平衡移动原理简述理由:。
初始pH | pH = 10 | pH = 12 |
1小时后H2O2溶液浓度 | 0.13 mol·L−1 | 0.07 mol·L−1 |
1小时后pH | 没有明显变化 | 没有明显变化 |
查阅资料:HO2-+H2O2=H2O+O2+OH-。
①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1小时后pH没有明显变化的原因:。
②从反应速率的角度分析pH过大,H2O2溶液漂白效果会降低的原因:。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