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卷(四)

修改时间:2025-02-18 浏览次数:9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某导演在拍摄电视剧《隋文帝》时,布置了四个场景,其中有一个是错误的,它是(      )
    A . 从北周统治者手中夺取政权 B . 征发大量民工开凿大运河 C . 指挥大军灭掉陈朝 D . 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 2.  《全球通史》一书指出:“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最直接的作用是 (  )
    A . 严重削弱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B . 为普通士人做官参政提供了机会 C . 不利于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 D . 提高了高门权贵子弟的地位
  • 3. 《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转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港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这说明元代泉州(  )
    A . 海外贸易繁荣 B . 外国使节增多 C . 造船技术发达 D . 文化生活丰富
  • 4. 宋高宗看到楼璹(shú)绘制的《耕织图》,对此题材大为赞赏,专门召见了他,并将《耕织图》宣示后宫,一时朝野传颂。这表明南宋统治者(  )
    A . 重用贤能 B . 发展文教 C . 劝课农桑 D . 勤于政事
  • 5. 与北宋相比,南宋山水画的重心从峭拔雄浑的山移到柔媚委婉的水;从“秋水共长天一色”移成画面的留白,表现为“一角”“半边”。这折射出(  )
    A . 崇文抑武的方针 B . 南宋的偏安 C . 女真族的崛起 D . 宋朝文化昌盛
  • 6.  《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      )
    A . 城市商业繁荣 B . 科学技术领先 C . 民族关系发展 D . 对外交流频繁
  • 7. 唐朝坚持开明的民族政策,这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下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   ②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③日本派遣唐使来到唐朝       ④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8.  据考证,世界上现存三百多件元青花瓷,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宫博物馆有40件,伊朗国家博物馆有32件。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元朝 (   )
    A . 统治疆域较为辽阔 B . 中外交通四通八达 C . 对外关系缓慢转型 D . 对外贸易比较发达
  • 9.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著名诗人陆游提到的“大散关”曾经是下列哪两个政权分界线的一部分(  )
    A . 北宋和辽 B . 北宋和金 C . 南宋和辽 D . 南宋和金
  • 10. 三省六部制是西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该制度的积极意义在于(   )
    A . 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官员权责不清的弊端 B . 中央有明确分工与制约,减少了决策失误 C . 有利于选贤与能,保证中国古代政治清明 D . 完全解决了长期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11. “科举以诗赋文章作试题,并不是测试应试者的特殊文学天才,而是测试他们的一般文化素养……中国居然有那么长时间以文化素养来决定官吏,今天想来都不无温暖。”材料主要说明了(   )
    A . 科举考试的目的是提升中国人的文化素养 B . 科举考试选拔官吏时注重其文化素养 C . 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诗赋文章的发展 D . 用考试选拔官员彰显了公平公正原则
  • 12. 在黄巢起义的打击下,唐朝各地文臣出身的节度使或是纷纷被杀,或是狼狈逃亡,取而代之的或是地方武人,或是朝廷任命的武将,从而造成“天下诸侯,半出群盗,强弱相嗟……国法莫能制”的局面。这反映出黄巢起义(       )
    A . 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B . 促使节度使职权的进一步扩大 C . 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D . 削弱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
  • 13. 隋朝虽昙花一现,但对后世影响深远。下列有关隋朝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是一个统一全国的王朝          ②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王朝

    ③是一个善于创新的王朝          ④暴政导致其灭亡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14. “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合十忘生死,宏愿心中藏,普度众生……”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是(   )
    A . 玄奘 B . 鉴真 C . 阿倍仲麻吕 D . 郑和
  • 15. 庙号早在商朝时就已设立,一般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李渊被后世尊庙号为“高祖”,主要是因为他(    )
    A . 升任太原留守 B . 消灭割据势力 C . 建立了唐朝 D . 杀死隋炀帝而定天下
  • 16. 宋高宗看到楼璹(shú)绘制的《耕织图》,对此题材大为赞赏,专门召见了他,并将《耕织图》宣示后宫,一时朝野传颂。这表明南宋统治者( )
    A . 重用贤能 B . 劝课农桑 C . 发展文教 D . 勤于政事
  • 17. 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收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下列属于唐朝“大出”的史实是(     )
    A . 鉴真东渡日本 B . 玄奘西行天竺 C . 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D . 立“唐蕃会盟碑”
  • 18. 宋代商铺林立,有的商铺为了招揽生意,开始以印刷广告的方式宣传自己的商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上述材料反映了宋代(  )
    A . 坊市制被打破 B . 商业贸易繁荣 C . 纸币广泛使用 D . 政府重视商业
  • 19. 初一学生小雪特别关注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她将第二单元整理出一个大事年表,据表我们可以得出该时期的主题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 . 烽火连天,战争不休 B . 闭关锁国,各自发展 C . 和平共处,相安无事 D . 政权并立,时战时和
  • 20. 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发展,学生数量和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这表明科举制度(       )
    A . 加强皇帝在选官上的权力 B .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 . 是官员选拔的重要渠道 D . 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时期时局动荡,远离朝政、逍遥自然成为士人的追求,他们赏识能够洞察世事的女性;对女子的评价也打破“三从四德”的标准,赏识知晓道义忠正廉洁的女性,以衡量君子德行的准则去评判女子;注重内在修养,明理善辩的女性得到了士人的赏识,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

    ——摘编自王阳《从〈世说新语·贤媛〉看魏晋士人的女性观》

    材料二:盛唐女子在着装方面表现出了较为大胆的反传统意识,将开放性元素使用在服装之上,描绘着盛唐面貌。(一)女着男装。盛行于开元天宝年间,首先流行于宫中,后成为普通妇女的服饰。(二)胡服。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交往甚多,丝绸之路上商队络绎不绝。在陕西昭陵唐墓出土的陶俑中,那些窄袖紧身、脚穿皮靴的妇女形象,就是唐代妇女崇尚胡服的真实写照。(三)袒露装。……(四)女着戎装。魏晋南北朝以来少数民族妇女尚武的习俗在这一时期仍得以流行,妇女特别喜欢穿戎装。

    ——摘编自何琳《从张萱〈捣练图〉看唐朝女子的着装》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士人阶层的女性观,并分析其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盛唐时期女性着装的特点,并分析其折射的社会背景。
    (3) 材料一、二的作者运用了哪些类型的一手史料进行研究?
  • 22. 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贞观初期,洛阳东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宁,道路萧条。……(经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成熟),流散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抱着,怀着)粮,取给于道路焉。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忆昔》

    (1) 材料一中的“此河”是指哪条河?“此河”开通于哪位帝王在位时期?
    (2) 材料二描绘了唐朝出现的哪一治世局面?当时,唐太宗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3) 材料二中“开元”是唐朝哪位皇帝的年号?诗中称他的统治为“全盛日”,你认为取得全盛的原因是什么?
    (4) 归纳概括,以上唐朝帝王身上有哪些共同的优秀品质?
  • 23. 隋朝虽然是个短命的王朝,但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开始,封建割据势力一直占有巨大优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589年,隋朝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再次实现国家统一。因此,隋的统一具有划时代意义,成为随后持续300多年统一局面的起点,为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奠定坚实基础。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开皇十七年(597年),“中外仓库,无不盈积”。到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材料三: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利用黄河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开凿,纵贯南北,沟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联系。有诗赞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四:隋炀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1) 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隋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2) 材料二说明隋文帝时期经济状况如何?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3) 简述材料三中这条古代世界上最长运河的作用。
    (4)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
  •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统治者惩戒晚唐五代的教训,“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成效堪称卓著。……有意识地压制武将,枢密院长官皆用文官;大力抬高文官士人地位,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大抵文臣多受儒家伦理熏陶,尊君敬上,而武将往往不读诗书,跋扈无礼。久之旧弊虽防,新弊渐生。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清明上河图》中的商业场景

    宋朝商品经济呈现出划时代的历史发展,商人及其从事的商业活动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农不若工,工不若贾”的观念因此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经商,甚至有士人“捐弃笔砚,为商贾之事”。

    ——据郭学信《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特征及原因析论》

    材料三 北宋对辽夏的妥协退让,并不标志其必然是“弱宋”。在其他诸方面,北宋非但不“弱”,而且很“强”。因此,把宋代尤其是北宋称之为“弱宋”,是不恰当的。

    ——据顾全芳《重评北宋重文轻武的历史作用》

    (1) 指出材料所示宋初统治者采取的“防弊之政”,并简要说明其根本目的。
    (2) 指出材料所示宋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任举一例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划时代“发展”的表现。
    (3) 你是否赞同材料所示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