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5-02-18 浏览次数:11 类型:期中考试
【隋朝兴亡】
材料一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材料二 炀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人才选拔】
材料三 《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经济繁荣】
材料四
项目 |
隋初 |
隋盛时 |
结论 |
人口 |
三千多万人 |
四千六百多万人 |
|
垦田 |
一千九百多万顷 |
五千五百多万顷 |
|
粮仓 |
长安太仓 |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
材料五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技术创新】
材料一
【民族交融】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文化繁荣】
材料三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
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中外交流】
材料四 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一 学会看历史地图是地理与历史学科综合学习的途径之一。
辽、北宋、西夏时期形势图(1111年) 金、南宋、西夏时期形势图(1142年)
材料二 1005年,北宋与辽议和,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称为“岁币”。……1044年,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和约。
材料三 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送钱物;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材料四 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宋朝虽然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①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与辽订立了什么和约以及北宋与西夏和约的内容。这些和约分别对宋辽、宋夏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宋金达成和议后,双方形成什么局面?依据材料三,指出双方的分界线。从中可以看出南宋统治者什么态度?
材料一
材料二 方镇(地方势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材料三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