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卷(二)

修改时间:2025-02-18 浏览次数:11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下表出自《新唐书·地理志》,出现图中数据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时期

    户数

    人口数

    全国耕地面积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

    304万余

    1235万余


    460万顷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

    769万余

    4141万余

    680万顷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

    841万余

    4814万余

    850万顷

    唐玄宗天宝三年(745)

    906万余

    5288万余

    1400万余顷

    A . 统治者励精图治,重视农业 B . 社会风气开放 C . 藩镇割据的破坏 D . 人口大量南迁
  • 2. 我国自古强调“农为邦本,本国邦宁”下面四幅图中出现在唐朝并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农业工具是(     )
    A . B . C . D .
  • 3. 九年级(3)班历史小组搜集到下列史料进行探究性学习,据表可知唐朝(     )

    材料类型

    内容

    实物

       

    文献

    天下诸津(码头),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触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

    ——《旧唐书·崔融传》

    A . 航海技术进步 B . 民族交往密切 C . 对外贸易繁盛 D . 社会风气开放
  • 4. 《唐律疏议》规定:“诸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闭门鼓后、开门鼓前行者,皆为犯夜”;《大唐六典》要求:“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主要表明唐朝(     )
    A . 统治者重视法治刑法严酷 B . 商业活动有严格时间限制 C . 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D . 商业经营场所有明确界限
  • 5. 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 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 社会经济较快发展 B . 和平稳定的环境(   ) C . 统治者合理的政策 D . 贤臣能将的辅助
  • 6.  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中国的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且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
    A . 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 . 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C . 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 . 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 7.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科举制逐步确立。下面是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的对比表,其中应填入表格中的内容依次是 (  )

    A . 隋朝、孝廉、地方 B . 汉朝、才学、地方 C . 唐朝、声望、中央 D . 隋朝、才学、中央
  • 8.  隋唐时期,国家粮仓设在洛阳,江南等地的漕(通过水道运输粮食)粮大量运来,运河上终日“漕船往来,千里不绝”。材料反映了大运河的开通 (  )
    A . 巩固了国家统一 B . 加强了经济交流 C . 改变了经济重心 D . 促进了物种交换
  • 9. “运河水,荡悠悠,隋炀皇帝下扬州。一心只把琼花看,万里江山一旦丢。”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

    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 D . ①④
  • 10. 隋朝大运河的南北起止点分别是( )
    A . 余杭、涿郡 B . 洛阳、大都 C . 余杭、洛阳 D . 洛阳、涿郡
  • 11. 下列图片可以共同佐证唐朝(   )

    A . 文学艺术灿烂 B . 体育活动丰富 C . 制瓷技术高超 D . 经济繁荣发达
  • 12. 宋朝文臣武将的权力发生了重大变化。下面的漫画反映出宋朝采取的政策是(  )

    A . 休养生息 B . 崇文抑武 C . 分解相权 D . 文化专制
  • 13. 王安石变法期间,仅河东路9州26县就治淤1.8万余顷,使大量荒地变成良田;全国水利工程数量大大增加,灌溉民田3600多万亩。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 . 促进了北宋农业的发展 B . 改变了北宋的积弱局面 C . 扭转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D . 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 14.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后人研究当时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下列诗句能反映唐代中外交往的是(   )
    A .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 . 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 C . 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 . 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
  • 15.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 . 唐高祖与薛举战于泾州 B .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 .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 .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 16.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这句话表明(   )
    A . 杨忠经历了北周和隋朝 B . 杨忠是隋朝的开国皇帝 C . 杨坚没有做过“随国公” D . 隋朝最初的国号是“随”
  • 17. 唐代的“拔河”游戏,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据此可知,在唐代(    )
    A . 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主流 B . 刚健豪迈尚武风气盛行 C . 社会风气开放男女平等 D . 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 18. 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的节目《山河诗长安》震撼全场。“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全民齐诵《将进酒》,将这首诗飘逸洒脱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激发出无数中华儿女满满的自豪感。这首诗创作于(   )
    A . 汉朝 B . 唐朝 C . 宋朝 D . 元朝
  • 19. 季羡林认为,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水永不枯竭的原因之一在于有新水注入,最大的有两次。其中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且从“印度来的水”注入中华文明的顶峰时期是唐代。下列史实可以为这一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
    A . 张骞“凿空” B . 玄奘西行 C . 遣唐使来华 D . 鉴真东渡
  • 20.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这一现象说明宋辽时期(     )
    A . 各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频繁 B . 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密切 C . 辽与宋一直维持着和平局面 D . 边界贸易减少了民族的隔阂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隋朝的统一,开创了隋唐时期300多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隋朝兴亡】

    材料一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材料二 炀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人才选拔】

    材料三 《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经济繁荣】

    材料四

    项目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材料五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1) 隋朝走向繁荣开放主要与哪位皇帝有关?
    (2) 材料二中列举了隋炀帝哪些征发农民的史实?你认为隋朝由盛而速亡的原因有哪些?
    (3) 材料三中的“这一制度”指什么?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4) 请你完成材料四中的结论部分。材料四、五反映了隋朝社会出现什么景象?
    (5) 材料四、五反映的隋朝社会景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6) 【探究感悟】通过上述史实探究,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 22.  七年级(2)班历史兴趣小组正开展一场探究活动,请你参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技术创新】

    材料一

    【民族交融】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文化繁荣】

    材料三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

    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中外交流】

    材料四 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 材料一中图A、图B是唐朝时出现的农业生产工具,它们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两种工具的出现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2) 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历史事件有何意义?(2分)唐朝时期和吐蕃还有哪些交往史实?
    (3) 材料三中提到“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在唐朝时期,文学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诗歌,请你举出一位唐朝著名诗人并简述其诗歌风格。
    (4) 依据材料四,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朝中外交流活跃的有利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请你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会看历史地图是地理与历史学科综合学习的途径之一。

    辽、北宋、西夏时期形势图(1111年) 金、南宋、西夏时期形势图(1142年)

    材料二 1005年,北宋与辽议和,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称为“岁币”。……1044年,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和约。

    材料三 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送钱物;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材料四 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宋朝虽然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A政权的名称和建立B政权的民族,并归纳材料一反映的时代特征。
    (2) 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与辽订立了什么和约以及北宋与西夏和约的内容。这些和约分别对宋辽、宋夏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宋金达成和议后,双方形成什么局面?依据材料三,指出双方的分界线。从中可以看出南宋统治者什么态度? 

    (3) 依据材料四,指出辽、宋、西夏时期民族文化交往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此交往对当今民族关系的处理有何借鉴意义。
  •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方镇(地方势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材料三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 图A(人物)于960年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图B中①处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北宋结束了的分裂局面,统治者为强化中央集权,实行的方针。
    (2) 依据材料二,指出宋初出现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及对其的评价。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