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5-01-07 浏览次数:8 类型:期末考试
【读书悟理】宋代的司马光说:“由俭人奢易,。”可见我们平常在生活中要戒奢以俭。怎样才能做到呢?正如清代的朱用纯说的那样:“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
【读书抒怀】“,清泉石上流,”是泉水流淌在山石上,与明月交相辉映的恬静夜景:“,江枫渔火对愁眠。”是漫天寒霜,月亮西沉、枫叶摇曳、渔火点点的静谧夜景;“,。”是林杰在浩瀚无边的夜空看到银河两侧的牵牛星、织女星发出的感慨。
阅读收获卡 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 主要人物:孟姜女 不可思议的地方:孟姜女得知丈夫范喜亮被埋在了城墙里,悲痛欲绝,大哭了三天三夜,竟将长城哭倒了八百里。 阅读收获卡 民间故事:《》 主要人物: 不可思议的地方: |
【活动:悟读书道理】
朱熹谈读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曾国藩谈读书
盖[1]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2]。有志则断[3]不甘为下流[4];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5]自足,如河伯[6]之观海,如井蛙之窥(kuī)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注:[1]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思。[2]恒:恒心。[3]断:绝对,一定。[4]下流:下等,劣等。[5]一得:一点儿收获。[6]河伯:为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庄子•秋水》中写到他看到秋水汪洋一片,就以为天下之美尽在此,后见到大海,方感到惭愧。
曾国藩:朱兄,久仰大名,您的文章让我深受启发。您倡导读书要有“三到”其中“”是最重要的。您强调了读书要掌握正确的 。
朱熹:曾兄,您对于读书的见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啊!您指出读书要有“三要”,即有志、有识、有恒,明确这三者 。尤其是“有识”,您还巧妙运用了 的方法,强调了读书 。
【活动:析阅读现状】
【材料一】五1班课外阅读调查
阅读课外书籍的种类 | 功课参考书 | 文学作品 | 科普读物 | 其他 |
阅读人数比例 | 60% | 20% | 15% | 5% |
【材料二】存在问题
第一,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知不足。据调查,高达22.5%的学生和家长对课外书的态度不够支持,27.5%的家长认为读课外书会耽误孩子的成绩。错误的观念,使得被誉为人类进步的阶梯,开启智慧之门的课外阅读受到了如此无辜的“冷落”。
第二,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不浓。电视、手机、电脑游戏、网络视频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学生课外阅读有巨大冲击。据调查,高达44.2%的学生只是偶尔读课外书。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读书的同学中,40%的学生读课外书是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只有27.5%是个人爱好。
【材料三】引发思考
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的大脑神经和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媒体研究专家克卢曼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的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其中,左脑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三成青少年称自己喜欢阅读,但更喜欢其他媒介形式的活动,比如看视频、和朋友在社交媒体上互动、玩电子游戏等。出于某些未知的原因,人们很喜欢那些在屏幕上移动的影像,眼睛专注地盯着移动的影像就像盯着火焰或海浪一样,再阅读印刷媒体时是痛苦的,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班级阅读公约
①
②
【活动:忆读书之妙】
书作伴
丁立梅
①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开一家小书店,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
②那时家贫,无钱买书。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偶尔得了几枚硬币,不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十里的土路,到老街上去。
③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欢的红绸带,而是小人书。小人书是一个中年男人的,他把书摊摆在某棵大树下,或是巷道的拐角处。【A】书大多破旧得很了,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它们在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____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 ____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④读小学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让我垂涎不已。班主任跟我父亲是旧交,凭着这层关系,我常去他家借书看。他对书也是珍爱的,一次只肯借我一本。【B】有时在夜晚,借来的书看完了,我又想看另外的。这种欲望一旦产生,便汹涌澎湃起来,势不可当。怕父母阻拦,我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一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声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月下行走,像一枚飘着的叶,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新借得的书,安静在我的怀里,让我有满怀的欢喜。
⑤多年后,我想起那些夜晚,还觉得幸福。母亲惊奇,那时候,你还那么小,一个人走夜路,怎么不晓得害怕?我笑,我那时有书作伴呢,哪里想到怕了?那样的月色,漫着,水一样的。一个村庄,在安睡。我走在村庄的梦里面,怀里的书,散发出温暖亲切的气息。
⑥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矍铄,爱书如命。他藏有一壁橱的书。我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只为讨得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读书时,可以去他家借。
⑦是四五月吧,他屋门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着。我去借书,看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本书。读到高兴处,他抚掌大叹,妙啊!【C】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与书有关。
⑧而今,我早已拥有了自己的书房,也算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若是外出,不管去哪里,我最喜欢逛的,定是当地的书店和书摊。
⑨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
①在阅读第三自然段时,对于两处括号里应该用什么动词,第二小组同学有不同想法请你帮他们选择恰当的选项。
A.腾跳出 | 走 |
B.腾跳出 | 扑 |
C.挪动出 | 走 |
D.挪动出 | 扑 |
②阅读第四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时,同学们边读边想象句中描写的画面,有同学觉得这句写的好,有同学却认为这句可以去掉,你怎么想的?为什么?
③“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对其作用,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文章首尾呼应,表现“我”一直以来热爱读书。
B.重复多次,炫耀“我”的书很多。
C.前后关照,“我”与书香相伴,不懈追求,而今圆梦,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