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修改时间:2024-12-26 浏览次数:16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积累(21分)

  • 1. 千年古州,山水玉林。这里自然与人文相融,美食与美景共享。某班正在制作短视频《美在玉林》,以下是部分解说词,请你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一)古州历史

    《重修郁林州城记》记载:“郁林为州,由岭以南亦一都会。南连雷化,至于琼管;西接廉饮,达于横山。”可见,自古玉林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水路回,往来的商船络绎不绝。众多的水运陆运交通线使玉林人烟日盛,市肆繁华,车水马龙,成为这片广mào的土地上当之无愧的“都会”。

    (二)人文荟萃

    玉林素有“岭南美玉,胜景如林”之美称。谢鲁山庄就是“胜景”的代表,人称“岭南第一庄”。这座山庄无论从总体布局就是花木栽植都自出心裁 , 意蕴深远。山庄以“一至九”的数字设景,十二座游门意指十二时辰。步入园内,花木摇曳 , 长廊曲折,石山重叠,池水环绕,房屋错落有致,园林风雅与山林野趣浑然天成。真可谓:“____,____。”

    (三)烟火美食

    “肉蛋落地跳三跳,牛巴甘香味道妙。竹板一响云吞来,还有茶泡天下游。”这首打油诗形象生动地道出玉林人对本地风味食品的赞叹和自豪。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玉林人适应当地环境气候、地方物产、人文风俗等,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饮食习惯。肉蛋、牛巴、云吞、茶泡、白糤等名小吃成为玉林饮食特色的代表。

    (四)物阜民丰

    千百年来,玉林人在山河之间成就了物阜民丰的传奇,“物”保证了玉林人的安居乐业,富足祥和。而在古诗文里,“物”更多是情感的载体,传情达意。古诗文作者常常借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回   ②广mào

    (2) 解说词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三个。
    (3) 结合语境,解释解说词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①自出心裁

    ②摇曳

    (4) 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两个,组成一副对联,填于解说词中横线处使解说词内容连贯、完整。

    ①四周花色半周池    ②仰步东岳寻胜迹    ③三峡活水凭鱼跃

    ④俯临岱宗见奇观    ⑤九江高云任鸟翔    ⑥三面高墙一面水

    上联:

    下联:

    (5) 下列从以上解说词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A . 众多的水运陆运交通线使玉林人烟日盛,市肆繁华,车水马龙。 B . 这座山庄无论总体布局就是花木栽植都自出心裁,意蕴深远。 C . 这首打油诗形象生动地道出玉林人对本地风味食品的赞叹和自豪。 D . 肉蛋、牛巴、云吞、茶泡、白糤等名小吃成为玉林饮食特色的代表。
  • 2.  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整理诗文,按要求填写与“酒”“花”“树”等物象相关的内容,从小物象中窥人生真意。

    主题

    文学常识与名句

    出处

    一酒一人生

    诗人①(人名)游山西村,做客饮酒,写下“②,丰年留客足鸡豚”,让我们感受到农民的热情好客。

    《游山西村》

    欧阳修登临醉翁亭,写下“③,④”,让我们体会到作者意趣不在美酒而在山水的游宴之乐。

    《醉翁亭记》

    一花一世界

    陶渊明归隐田园,与菊结缘,“⑤,⑥”体现出他悠然自得、超脱尘世的心态。

    《饮酒》(其五)

    李商隐推陈出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连用两个“难”字,写出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道尽相思之苦。

    ⑦《

    一树菩提

    在失意时,我们可吟诵刘禹锡富含哲理的诗句“⑧,⑨”来激励自己即使面对困境,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在春光里,绿树丛生,池水涨起,我们常吟诵秦观的词句“树绕村庄,⑩”表达徜徉田园的喜悦

    之情。

    《行香子》

二、阅读(39分)

  • 3. 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玉林“十字街”城事文化艺术节开幕。在“鬱(yù)见纸境”剪纸艺术展馆内,玉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玉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陈海英展示了她的剪纸作品。她的作品栩翔如生,充满创意和美感。“95后”小玉是“鬱见纸境”剪纸艺术展的策展人,他告诉记者,希望通过“非遗+创新”的方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潮”起来,让更多的年轻人领略传统文化之美。

    此外,玉林以City walk城市漫游为概念,联动奶茶店、老字号门店发布了“漫步·玉林”打卡任务和旅游线路地图。这种新颖的营销方式不仅吸引了市民的关注,也促进了消费和经济的发展。在这次艺术节上,咖啡与牛巴的搭配成为亮点。这种创新的饮食方式不仅展现了玉林本地特色,而且融入了更“潮”的饮食理念,满足了市民的口味需求。

    据统计,这次艺术节吸引了数万人次前来参观和体验。其中,“鬱见纸境”剪纸艺术展馆吸引了超过5000名市民前来参观和学习剪纸技艺。“漫步·玉林”打卡任务和旅游线路地图也带动了场域消费,为商家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总的来说,玉林“十字街”城事文化艺术节非常成功,它通过创意艺术、非遗展示和城市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国潮元素的魅力,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承。

    (摘编自2023年9月22日中国新闻网报道)

    【材料二】

    “国潮”将中国文化符号与文化产业等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消费和时尚潮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国潮风”强势崛起,“华流”成为顶流,“国潮”的崛起既有民族自信和中国情怀的驱动,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宣传。

    药食同源、科技美业、智能家居、消费AI,新的“国潮”产品层出不穷。这些产品既承接传统,又面向未来,以科技助力中国品牌崛起。《2022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创新报告》显示,2022年,某购物平台非遗店铺有32853家,较2020年增长9.5%;非遗商品交易额较2020年增长11.6%;非遗商品消费者规模达亿级。《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截至2022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为94.8%。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杨乘虎表示:“从2019年开始,短视频有了特别明显的转型,内容上体现出鲜明的文化赋能的特点,比如刺绣、剪纸、印染、竹编等非遗,借助短视频平台变成了网络传播非遗文化的热词和热点。”

    [摘编自2023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

    【材料三】

    2023年某APP“国潮品牌消费者年龄分布”统计图

    (1)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剪纸展馆的策展人希望通过“非遗+传承”的方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潮”起来。 B . 以City walk城市漫游为概念的营销方式吸引了市民的关注,也促进了消费和经济的发展。 C . 联名合作的创新饮食方式不仅展示了玉林当地特色,也融入了更潮的饮食理念,很受欢迎。 D . 玉林“十字街”城事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的方式是创意艺术、非遗展示和城市文化相结合。
    (2) 对材料一、材料二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一项是(   )
    A . 其中,“鬱见纸境”剪纸艺术展馆吸引了超过5000名市民前来参观和学习剪纸技艺。(列数字) B . “国潮”将中国文化符号与文化产业等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消费和时尚潮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作诠释) C . 某购物平台非遗店铺有32853家,较2020年增长9.5%;非遗商品交易额较2020年增长11.6%。(举例子) D . 比如刺绣、剪纸、印染、竹编等非遗,借助短视频平台变成了网络传播非遗文化的热词和热点。(举例子)
    (3) 小语阅读以上材料,又参考材料三的数据,提出五条关于开发“国潮”产品的建议,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国潮”产品开发建议

    一、“国潮”产品开发,应该注重创新。

    二、“国潮”产品的开发,①

    三、“国潮”产品的开发,需要科技助力。

    四、“国潮”产品的开发,②

    五、“国潮”产品的开发,③

  • 4.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棉花里的父亲

    章中林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棉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呢?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种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嘛。

    ③我艰难地钻进棉花地,看到父亲正弓着背捡棉花,他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塞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我的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④棉花是父亲的花朵,是父亲的攒钱罐。凝望似要融入棉花丛中的父亲,我一时恍惚,仿若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过去——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襁褓中的婴儿。那些岁月里,父亲就是这样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多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久违的微笑。

    ⑤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父亲啊,父亲!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簸箕前剥起了棉花。脱了壳的棉花,雪白蓬松。父亲先是轻取下黏附其上的枯叶,后用力将若干棉籽拔出,让籽与棉分离。一取一拔,利落娴熟。

    ⑦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枯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感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 文题为“棉花里的父亲”,请围绕文题梳理文章情节和人物描写角度,填写下面的表格。

    主要情节

    对应文段

    描写角度

    第③段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

    返家剥棉花

    第⑥段

    枕棉花入眠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

    (2)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 第④段运用了哪种叙述顺序?作用是什么?
    (4) 请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棉花”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 5.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这是《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主要抒发诗人怀才不遇后的无聊之情。 B . 本诗为乐府古题诗,形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有鲜明的节奏。 C . 本诗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感情复杂变化,可谓一波三折、荡气回肠。 D . 本诗将事典与语典交替运用,语言凝练含蓄,生动典雅,又表意丰富。
    (2) 杜甫曾评价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结合诗句,从修辞角度分析诗人是如何做到“惊天地”“泣鬼神”的。
  • 6.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严先生“祠堂记(节选)

    范仲淹

    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 , 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 , 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 , 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逆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注】①严先生:即严子陵,名光,曾与刘秀同学。刘秀即位后,他改名隐居。②光武:即刘秀。③握《赤符》:指儒生疆华向刘秀奉上《赤伏符》,刘秀以为是天降样瑞的征兆而即帝位。④臣妾亿兆:统治天下成千上万的民众。⑤泥涂轩冕:把轩冕看得像泥巴一样。⑥泱泱:水深广无边的样子。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 则有去怀乡            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B . 异二者之为            王命急宣 C . 感极悲者矣            始构堂奠焉 D . 斯人,吾谁与归?        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
    (2) 下列对甲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第一自然段写阴雨连绵不断,风大浪高,舟船覆灭的景象,描绘了阴冷的洞庭风雨图。 B . 第二自然段格调由低沉转为高亢,写晴日白天和夜晚所见,动静结合,描绘美好景象。 C . 文末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情,卒章显志。 D . 文章语言有诗的美感,骈散结合,写景多用散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②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4) 岳阳楼是名楼,古往今来,无数文人登临览胜,书写人生百味。范仲淹列举了的“迁客骚人”和“古仁人”不同的“人生之味”,请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他们是如何看待人生境遇的。
    (5) 甲文结尾,范仲淹发出了“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结合乙文中严先生的人品才学,他是否称得上范仲淹追随的“斯人”?为什么?

三、综合(10分)

  • 7.  家乡是人心灵的精神归宿。为了激发同学们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参与家乡建设的责任心,班级召开“不负青春,家乡有我”主题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 【任务一:名著中知乡村】小玉和所在的学习小组计划在班会上展示名著阅读笔记,请帮其将有关内容补充完整。

    《水浒传》

    摘录章回

    第五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①

    摘录情节

    为刘太公解除逼婚之忧,假扮太公小女,打了来庄逼亲的周通,大头领李忠为二头领周通报仇,与鲁达相认。李忠、鲁达、刘太公三人到桃花山聚义厅,休了亲事。

    人物形象

    此事体现了他性格中的③

    (2) 【任务二:文字中赞家乡】同学们在学习《我爱这土地》后,为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情感动容。写作课上,同学们计划以“赞家乡”的话题发挥想象,踊跃表达,请你仿照示例诗句撰写三句诗,要求清楚、连贯、不偏离主题。

    示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3) 【任务三:实践中谈家乡】在主题班会上,有的同学说:“我们还是学生,学生的主要任务只是学习,且主要活动场所只在校园,无法参与家乡建设。”请你对此观点进行反驳,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80字以内。

四、写作(5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符号是具有代表意义的标识。符号有形,一屋一村,一街一巷,记载文化;符号无形,一言一行,一戏一技,咏唱传统。生活中,你留有哪些符号在记忆里?

    请以“家乡的符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透露真实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