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文园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12-19 浏览次数:6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 1. 默写古诗文。
    (1) 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2) ,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3) ,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5) 祖国的大好河山,处处都有美景佳句。王绩在《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诗句是“, ”王维《使至塞上》中

    , ”一句以清晰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塞上风光图。

  • 2. 有同学在读古诗“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时,把“没”字读音读成mei,请你根据下面知识卡片纠正他的读音并说明理由。

    知识卡片

    “没”是一个多音字,读音为: méi、mò。 读作 méi时,意思为:①无;没有:屋里~人。我~铅笔。②副词。未;未曾:~红。~来过。读作mò时,意思为:①沉下去:沉~。淹~。②漫过;高过:水深~顶。积雪~膝。③隐藏:出~无常。④把财物充公:~收。⑤完了;终结:~世(终身)。~齿(一辈子)。⑥同“殁“:病~。

  • 3.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 tuīchóng 这座桥。
    (2) 墙上màn yán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3)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 cǎn jué rén huán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4) 还没等观众从 yǎn hū liáo luàn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狼群堵住了前方的路,他们每退一步都屏息敛声 , 因为一旦惊动狼群,后果不堪设想。 B . 《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发表的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讲演。 C . 一些西方敌对势力殚精竭虑地阻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D . 王刚的文章大胆针砭时弊,振聋发聩 , 受到人们的好评。
  • 5. 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少碑文为历代名家撰写,因此石碑上的刻文成了名家书法真迹相对集中的场所。(删除“因此”) B . 亚布力将围绕“相约亚冬会、多彩亚布力”为主题,开展30余项体育活动。(将“围绕”改成“以”) C . 看到很多鱼龙混杂的社会乱象,我明白了父亲朴实话语中的真谛——人要有一颗敬畏的心。(删掉“鱼龙混杂”或将“乱象”改为“现象”) D .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圆满通过国家验收,投入运营后将填补国内脉冲中子应用领域。(在“领域”后面加上“的空白”)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寻找龙年民俗”实践探究活动中,八(1)班博闻小组找到了广东某地舞麒麟的相关报道:

    2024年2月24日甲辰龙年元宵佳节上午,坪山街道联动坪山社区基金会、坪山街道光武堂麒麟协会、银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辖区慈善机构、社会资源、爱心企业,举办了麒麟巡游活动。以客家麒麟文化为根基,弘扬客家文化,赓续传统血脉,传承乡梓之情。巡游活动起自东江纵队纪念馆,途经东纵路、东胜街、建设路,以坪山街道办事处坐落地为终点;贯穿坪山街道的主要街区。巡游中,七只麒麟或跳跃、或打滚;或帘桌过桥,或登云望月,好不欢腾。真可谓“____,     ”

    (1) 请你依据新闻内容,帮助博闻小组拟写一则新闻标题, 不超过15字。
    (2) 请你从下面的句子中选出上联和下联,组成一副对联。将相应的序号填到横线处,使内容连贯,上下联顺序正确。

    ①瑞麟迎春祥瑞旺 ②非遗传承闹元宵

    ③麒麟欢舞生瑞气 ④新春万事吉如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 任务一:完善人物卡片

        ①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在未入红军以前,他的生活就和兵士一样简单。除了马,他什么都不放在心上。他真喜欢马。有一次,他得到一匹非常心爱、非常美丽的马。那匹马给敌人抢去,他追击敌人,终于把那匹马夺回。

        ②他喜欢在军营里散步,跟士兵们坐在一起,说故事,同他们玩耍。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也不错。任何士兵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诉说——事实上他们往往这样干。

    .请你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相关内容写出“他”的姓名。

    文段①中的“他”是 ,文段②中的“他”是

    (2) 任务二:纪实作品阅读

        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15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368天,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来的100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56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8046.7千米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天走183.5千米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35.5千米,一支大军和它的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以说近乎奇迹。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是纪实性很强的报道作品,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报道的准确性;二是语言的平实性;三是态度的鲜明性。请你结合以上选段,任选两个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二、阅读(40分

  • 8. 文言文阅读

    (甲)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游黄山记(节选)

    袁枚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文布。余自笑赢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注释】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略无

    非亭午夜分

    空谷传

    (2) 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 请用两条“/”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4) 列加点词解释相同的选项是(  )
    A . 公步行苦/多趣味 B . 五六壮佼者来/属 C . 于是且步且各半/势竞上 D . 行至云巢,路矣/巘多生怪柏
    (5) 甲乙两文在写山时都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
  • 9.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三兔共耳"(有删改)

        ①今年适农历终卯,生肖为兔,视野中萌态可掬的兔子造型层出不穷。由此使人想起有世千年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三龟共耳”图。该图绘制了共用三耳,循环追逐的三只兔子。这或许是世界上最与众不同的兔子造型。这一图案广泛分布于古丝绸之路沿线的亚欧大陆各地,目前已知该图案年代最早的实例见于莫高窟

    高窟发现有20个洞窟共22处绘制了这一图案。其中,隋代洞窟占比最多,共9幅。总体来看,隋代初期此类图案尚显生涩,而至隋代中晚期则极尽繁华,第407窟“三兔共耳”藻井图案被认为是该纹样的杰出代表,也是大众最为熟知的一幅。从时代分布情况来看,壁画中“三兔共耳”发端于隋初,流行于初唐和中晚唐时期,最终消亡于五代。

        ③“三兔共耳”的图案主体构成呈圆形,三只兔子以等边三角形均匀分布其中。两两共用一耳,呈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舞跑,相互追逐,首尾相接,动感十足,造型优美。早期图案中的兔子,以白色居多,唐代逐渐出现了黑色、灰褐等色。

    ④“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寓意。《道德经》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只兔子有往复循环,繁衍生息的涵义。同时,古人眼中,“兔”的内涵也很丰富。兔子自古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古人认为月是“阴水”,还是白兔的化身,所以,藻井图案中兔子的形象,也有“月神”与“阴水”的意涵,是“以水克火”的延展。另外,兔子还是吉祥的象征。经过战争的动荡,隋初人口相对退减,多子多福,生生不息成为普通民众朴素的期盼。藻井是,高窟洞窟中最为核心的位置,将“三兔共耳”图案绘制在最中央的藻井中,是寄托了这一美好愿望。

    ⑤研究发现,“三兔共耳”图案与中国传统纹样十分接近,例如出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玉器上的类似装饰图案,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铜敦盖、漆器上出现的三兽纹等,最为突出的是汉代瓦当上的三雕纹,以及画像石上的三鱼其首纹等。其创作手法是中国传统的"共生",即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同造型元素的相同部分叠加重合在一起,在构成新图形的同时,不破坏单体结构的完整性。中国历代纹样作品中,有大量的共生图案,内涵也多与生命繁衍、祈福相关。

    ⑥该图案究竟源于何处?缘何在东西方都有它的身影?目前尚无定论,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世界很多民族都有月亮当中有一只兔子的传说,“三兔共耳”出现在伊斯兰图章模印玻璃、阿富汗的金属盘、伊朗的托盘、科威特的瓷砖画、德国教堂的钟表、英国教堂的玻璃窗上,成为当地文化与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图饰,沿用至今。

    (摘编自中新社2023.1.27《千年壁画“三兔共耳"缘何闻名中西》)

    (1) 文章第③一⑤段依次说明了、 
    (2)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首句由农历兔年多萌兔造型这一生活话题切入,让读者产生亲切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三兔共耳”图案。 B . 从时代分布看,敦煌壁画中“一兔共耳”图案发端于隋初,最终消亡于五代。 C . 早期“三兔共耳”图案中的兔子,以白色居多,但也有黑色、灰褐等颜色。 D . 第⑤段用举例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三兔共耳”图案与中国的一些传统纹样十分接近。
    (3) 小语在阅读此文的时候产生疑问:文章第⑥段段首提出“该图案究竟源于何处……目前尚无定论",它与第①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否矛盾?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帮她解决疑问。
  • 10. 文学作品阅读

    父亲和苦瓜

    ①父亲最爱苦瓜,我却对它没有什么好感。苦瓜通体清苦,父亲也一生清苦。因此我想,父亲的命运就是苦瓜的命运?苦瓜也叫君子菜,它无论和什么菜在一起炒、煮、炖都只苦白己,其他的菜不会沾一丝苦味。父亲也是这样的人:宁愿苦自己,也不愿苦别人。

        ②父亲退休后便回到了乡下,在每年草长莺飞之时,他就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上苦瓜。当嫩绿的新芽探出头来时,父亲怕鸡鸭来啄食瓜苗,就用个破箩筐罩在上面。待那些小芽顺着父亲的美好心愿一节节地往上长,长出许多瓜藤时,父亲又去弄些木桩和树枝来,搭好一个简单的架子,让那些藤儿穹弯曲曲地往上爬,边爬边开出一朵朵黄色小花。花儿凋零了,藤上结出了细嫩的小苦瓜,没几天,架上爬满了青苦瓜、白苦瓜,一个个或露或藏地悬挂在棚架下,这时的父亲是十分欢欣和激动的。

        ③苦瓜、花叶、藤蔓和架子和谐地交映在一起,远看近看都是一幅迷人的图画,风过瓜架,吹动瓜叶,瓜果摇曳,父亲总在瓜架前呆呆地站着,像想起什么往事似的。

    ④父亲生来命苦,八岁时就没了爹,与奶奶相依为命,生活过得极其艰难,度日的蔬菜,总少不了苦瓜。那时候奶奶家里的房前屋后,很多苦瓜藤自由爬到院墙上,柴垛上。一到夏天,奶奶随手就能摘到一个苦瓜,饭桌上也算是有一盘菜。奶奶想尽办法,让这盘菜好下咽些,可在那缺油少盐的年月,那种涩的味道好像怎么也去不掉。

    ⑤如今,每到夏天,餐桌上总少不了父亲亲手炒的苦瓜,或独炒或炒鸡蛋或炒干鱼,盛在盘子里,看起来鲜嫩无比,清脆爽口,但我仍嫌它清苦。望着盘子里的苦瓜,又瞅了瞅了父亲,勉强用筷子夫起一片,却不愿送到口里。父亲好像看出我的心思,微微一笑,风趣地对我们几个兄说:“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做得人上人啊。”

    ⑥父亲没有大红大紫、大起大落,平凡了一辈子,淡泊了一辈子,清贫了一辈子,但他很满足,认为自己为子女成长所受的苦是值得的。在那艰难的岁月中,把我们兄妹拉扯大不容易,看着我们一个个有出息,过着安稳幸福的生活,他也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他常对他的朋友们说,他拥有的几个好儿女,就是他此生最大的财富。

    ⑦苦瓜由青变白再变黄,这是一个成熟的过程,父亲有意多等待些时日,让苦瓜变黄,为的是多贮存些瓜种。那熟透的苦瓜,咧开了嘴,露出一排维红的果肉,就如一朵美丽的红花。等候在旁的我抢在父亲之前,高兴地摘下苦瓜,掰开皮,露出丰厚红软的果肉来,小小的馋嘴忍不住尝了一口,呀,好甜,清香纯正的甜,咽一下,直渗到骨子里去了。我百思不解,便问父亲,父亲告诉我说,这是苦瓜的本质——一生漫长的等候,终于苦尽甘来。

        ⑧一年的苦瓜由鲜嫩变枯老,瓜藤由翠绿变枯萎。父亲也一年年变苍老了。很多时候,我看见父亲坐在屋前的空地上,坐在苦瓜生长的土地上,像深深怀念什么似的。我想,是不是这一生清苦而淡然的苦瓜让父亲变老的?

        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父亲的苦瓜情结,自己也喜爱上它了。我特别欣赏苦瓜藤那奋勇向上、蘊藏无限生命力的精神,更欣赏苦瓜那经历漫长等候、苦尽甘来的品性。父亲就如同那苦瓜,虽年老但仍积极向上、以苦为乐,而今儿女成家立业、安稳幸福,父亲不也是苦尽甘来吗?

    (原文有改动)

    (1) 选文依次写了哪些与苦瓜相关的事?请简要概括。

    ①父亲退休后回乡种苦瓜:②  ;③;④ 。

    (2) 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下面句子

    ①可在那缺油少盐的年月,那种苦涩的味道好像怎么也去不掉。(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那熟透的苦瓜,咧开了嘴,露出一排绯红的果肉,就如一朵美丽的红花。(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3) 选文开头说“我却对它没有什么好感”,结尾写道“自己也喜受上它了”,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4) 请结合选文和自身生活实际,谈谈本文带给你的启示。

三、作文(50分

  • 11. 泰戈尔曾言:“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资,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前行的路。”人生所有的经历都是生命的馈赠,每一次历练、每段挫折、每一份修为、每一寸长进,都是你成长的真实见证,都是生活的珍贵礼物。请以《不一样的馈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②字数不少于5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