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期末试卷

修改时间:2024-11-25 浏览次数:9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 1. 默写古诗文。
    (1) 关关雎鸠,,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2)  蒹葭苍苍,,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3) 在古代,诗人常常借飞鸟来表情达意,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的“”,借“雁足传书”的典故抒发诗人对家乡的思念;陶渊明《饮酒(其五)》一诗中的“”,借鸟儿结伴而归寄托诗人归返自然的人生理想。
    (4) (桃花源记》中与《桃花源诗》“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表意相通的句子是“”。
    (5) 古诗词里的“雨”值得玩味。赵师秀《约客》中“黄梅时节家家雨,”渲染了恬静和谐的气氛;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却话巴山夜雨时”诉说着绵绵相思之情。
  • 2. 如果将"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望"改成"看",是否更好?请说明理由。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人曾说:“读书,是人类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人生。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 jié rán bù tóng 的生活方式、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 píng zhàng、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则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翻开一本好书,书香氤氲,它引领我们走进 hào hàn 的世界,带领我们感悟人生的真谛。我们品孔子“学而不思则罔”的____;听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____:惜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多愁善感;随林冲一起雪夜上梁山,感受绿林好汉的____;伴刘姥姥一起三进大观园,目睹封建家族的____……即使没达到法国作家福楼拜说的“阅读是为了活着”的境界,也要常按照鲁迅先生的“随便翻翻”去做。也正因为这些有意无意的翻阅,让我们的生命因此而愈感厚实。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jié rán bù tóng ( )

    píng zhàng( )

    hào hàn(

    (2)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诲人不倦        忧国忧民        仗义豪情        兴盛衰败 B . 忧国忧民        仗义豪情        诲人不倦        兴盛衰败 C . 诲人不倦        仗义豪情        兴盛衰败        忧国忧民 D . 忧国忧民        诲人不倦        兴盛衰败        仗义豪情
    (3)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也正因为随着这些有意无意的翻阅,使我们的生命愈感厚实。 B . 这些有意无意的翻阅,让我们的生命愈感厚实。 C . 也正因为这些有意无意的翻阅,使我们的生命愈感厚实的结果。 D . 也正因为这些有意无意的翻阅的原因,我们的生命愈感厚实。
  • 4. 根据题干要求,完成各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给“工匠精神”下定义,不超过50字。

    工匠精神是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在手工业时代达到顶峰的一种精神文化,并不止于制造业,更不止于工匠。从义上来看,工匠精神是工匠对产品的精雕细琢、持之以恒;从广义上来讲,则是人们对任何事都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从浅层来看,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一次革命。深究其里,取点却不仅在“工匠”,更在于“精神”。这种精神不能止于“工匠”,而应当深植于各行各业,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2) 网友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写了一副对联,但顺序已被打乱。请你根据对联知识将它们重新组合起来,并抄写到相应的横线上。

    四海         种子        香入梦        稻花        重如山        一枚

  • 5. 根据名著内容,完成各题
    (1) 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 B . 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作用,人们会用此观点解读作品。 C . "乐”在古代与“礼”并称,二者各自独立,具有教化作用。“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 D . 战国七雄中“秦”最强大,在与六国对峙中,“合纵派”主张六国联合抗秦,“连横派”主张联合亲秦。
    (2) 情境运用】在“阅读红色经典”读书活动环节,学校为激发同学们阅读红色经典的兴趣,准备张贴读书海报大力宣传。下面是校团委老师设计的两幅读书海报,请你选择其中一幅,根据括号提柔将海报内容补充完整。(推荐语在80字以内)

二、阅读(41分)

  • 6. 古文对比阅读, 完成各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其材,之而能通其 ,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无马邪?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赁车以适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迎客,夜开门,辟赁车,执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桓公闻之,执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曰:“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去齐五百里,不远,不若使人问之,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恐有小恶,以其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遂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当"此举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

    (选自《新序·杂事》)

    注释:①宁戚:春秋时期卫国人。②干:(gān) 求见。③为:替。④货车:载货物之车,古时多用牛拉。⑤辟:通“避”,使……离开。⑥商歌:悲凉的歌。后以“商歌”比喻自荐求官。⑦请:安置、安顿。⑧争:同“诤”,劝谏。⑨当:得当。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辱于奴隶人之手

    一食尽粟一石

    不外见

    (2) 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 选出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 . 且欲与马等不可得/此歌者非人也 B . 策而临之/其仆之手曰 C . 才美不外/明日复 D . 骈死槽杨之间/宁戚饭牛车下
    (4)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

    (5) 甲文中的统治者是如何对待人才的?乙文中的齐桓公能够成就霸业的原因有哪些?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蒲公英旅行记

    刘小方

    ①有乡村旅居史的朋友一定对蒲公英不陌生,很多人也都有轻轻一吹,帮助蒲公英果实飞到远方的经历。从植物学科属上看,蒲公英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叶生于根部周围,呈锯齿状;枝干空心,细长而直,向上延伸到花序部分。成熟的蒲公英顶端呈棕色或黄色的绒球形,微风一吹,种子漫天飞舞,旅行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的生命。它对生长环境不甚挑剔,有草的地方几乎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因此,它的旅行足迹逐渐遍布世界各地。

    ②7世纪中期,中国人率先发现蒲公英的药用价值。唐初,“药圣”孙思邈在《千金婴方》中记录了蒲公英的药性。他采制并验证药效,留下“治方”,即用其根茎白汁涂抹在上。《唐本草》中,则有可食用记录:“公草,叶似苦,花蕾,断有白汁,人皆咦之,”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潴公英归属于“菜”部,肯定它的食用价值。从唐初药学家初次认识蒲公英,到唐末有意识地栽种,不难看出蒲公英药用、食用价值在民间的拓展。从地域流转角度看,蒲公英在中国的人工种植从关中、蜀地自北而南,逐步“旅行”到全国。

    ③蒲公英西行到欧洲,一开始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它的早期记录也相当模糊。欧洲人对蒲公英的认识源自波斯人阿尔·拉奇。他在自己的传统草药著作《秘典》中提及蒲公英“具有利尿和解毒的功效”。德国的一位植物学家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植物图志》中,对不同种类的蒲公英及其药用、食用价值和使用方法有详细的记录。而在今天的欧洲多地,人们都熟悉和喜爱蒲公英。它常被制作成蔬菜沙拉,成为一道不错的开胃菜;也可以晾晒后变为茶叶,解渴消暑;也能作为重要的辅料添加进葡萄酒、果冻等食物。

    ④在北美洲,无论加拿大、美国还是墨西哥,蒲公英都漫山遍野地生长。当初,蒲公英抵达美洲可能是无心之举。16世纪从欧洲带往美洲的蒲公英,不全是特意携往,其种子可能是夹在纺织品折层内、泥块中、牛粪里,或者以其他方式抵达。

    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蒲公英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升。美国当代药学家路易斯·范瑞那对蒲公英的药效评价颇高。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网站则指出,北美的蒲公英可用于治疗脏器肿胀、皮肤病或胃部不适等疾病。这加速了蒲公英的旅行步伐。

    ⑥真正推动蒲公英旅行全球的不是它的药用价值,而是它含有的橡胶元素,即长盖中的“白汁”。橡胶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材料,它来源于热带的橡胶树。20世纪30年代前,“世界工厂”美国每年使用全球一半以上的天然橡胶,绝大部分需从东南亚国家进口。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不得不节约橡胶使用,并积极寻找替代品。生物学家发现蒲公英橡胶的可靠和实用,积极培育并从中提取橡胶成分。与橡胶树相比,蒲公英具有生长周期短、遗传转化相对容易、地理适应范围广、适合机械化生产等特点,是最具开发潜力的产胶植物。20世纪40年代, 美国人从蒲公英中提取的橡胶,比东南亚和巴西等地橡胶树生产的橡胶密度更大、质量更好。

    ⑦蒲公英橡胶成分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人们对蒲公英价值的认识,更刺激了人们栽培蒲公英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推动了蒲公英的旅行。

    (选自《百科知识》2022年第31期,有删改)

    (1)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蒲公英的种子长在成熟蒲公英顶端的棕色或黄色的绒球形上,会随着风力,旅行到其他地方生根发芽。 B . 蒲公英对生长环境不甚挑剔,有草的地方几乎都能看见它的身影。这是蒲公英可以逐渐遍布世界各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C . 第②段引用《唐本草》记录意在说明,中国人率先发现蒲公英的药用价值,并使用蒲公英的白汁治病。 D . 蒲公英可以通过风力、人工种植、纺织品折层、泥块、牛粪或其他方式,实现到世界各地旅行的目的。
    (2) 选文围绕蒲公英的价值进行介绍,请找出相关例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
    (3) 假设你所在的生物学习小组准备完成《蒲公英的旅行日记》,小李同学已经撰写了“中国部分”的旅行日志,请你参照他的内容,结合选文,完成 80-100字的“美国部分”旅行日志

    中国部分:这是公元7世纪中期的某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见了孙思邈先生。他似乎受伤了,我当即使用白汁涂在他的疮口上,这令他感觉好多了。不久,我又遇见了一群饥饿的农民,我变成一盘美味珍懂,让他们饱餐了一顿。农民们十分欣喜,他们答应我,一定会广泛种植我,一定带我我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

  • 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一碗“雪花”面

    马海霞

    ①那天,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雪下得不大,天气却极寒,北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母亲去外婆家了,由我负责午饭。我在火上炖了一锅白菜豆腐汤,掐着父亲快下班的点儿,煮上了面条。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面条剩下就不好吃了,若母亲看到,肯定会劈头盖脸数落我一顿。

    ②正在发愁时,我看到门外街上修鞋的瘦大叔又来出摊了,不如将多出的面条送他一碗。我从厨房找了一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大叔面前,说:“今天太冷了,请您吃碗热面条暖和暖和。”

    ③瘦大叔放下手中的活计,客气地说:“不用不用。”但我哪里容得他拒绝,直接将热面条放在他的三轮车上,边往回走边说:“吃吧,吃完了我再给您盛,家里还有呢!”

    ④我正说着呢,父亲骑车回来了。我低声对父亲说:“面条煮多了,与其到下午坨得不能吃了,不如送给那修鞋的吃……”父亲听了,忙折回去,请瘦大叔来家里吃,说外面天冷。瘦大叔笑着说:“没事的,我在外面吃饭习惯了。中午来取鞋子的人多,我不能离开鞋摊。”

    ⑤父亲听他这么说,转身回家,让我把小桌子搬到外面,自己则盛了一碗面条,要到外面和瘦大叔一起吃饭。

    ⑥这么冷的天,父亲这是中了哪门子邪?父亲把酒瓶装进左口袋里,酒盅装进右口袋里,双手端面,出了屋门,我只好搬着小桌子紧随其后。

    ⑦瘦大叔见父亲非要和他喝两盅,也不好再拒绝。那天,父亲和瘦大叔一边吃面条一边碰杯喝酒,雪花飘落在他俩身上、脸上、饭碗里、酒盅里,两人依然吃得开心,喝得尽兴。酒足饭饱,父亲又陪着瘦大叔聊了一会儿,才返回家中。

    ⑧晚上我问起父亲中午在外面与瘦大叔喝酒吃饭的事儿,父亲打开话匣子,说了一段往事—―⑨父亲年轻时推着小车去外县买石灰,等买上石灰,往回赶到半路时,却发现随身带的干粮袋和水壶都忘在了石灰厂。父亲又饿又渴,便敲开一户人家的门讨水喝,男主人出来,听说父亲将干粮和水都弄丢了,忙邀父亲到家里吃饭。

    ①父亲落座,女主人给父亲盛了一碗粥,又递给父亲一个菜窝窝。女主人说,他们这里连续两年遭了水灾,只能请父亲吃这些,很是过意不去。父亲说,那顿饭虽然吃得不好,但受到了客人的待遇,因为那家人也是喝稀粥,吃菜窝窝。若人家递给他一个菜窝窝让他站在外面吃,父亲便有种乞讨的感觉。

    ①父亲的意思我明白了。我送修鞋的瘦大叔面条,初衷是让他帮忙消灭剩饭,送给人家时却一副大善人的模样。其实瘦大叔肯定带了午饭,也不缺我这碗面。父亲就不同了,他是把瘦大叔当朋友,陪他在风雪中吃一碗面,那是情义。

    ②后来,父亲和瘦大叔真成了朋友。瘦大叔说,他来我们这里出摊,是他下岗后的第一份职业,说实话刚开始干,有点磨不开面子,心情也非常低落。但那天,天那么冷,父亲还陪他在外面喝酒、吃饭、受冻,让他非常感动,心情也敞亮起来。

    ①事情过去多年了,瘦大叔每次来我家,都会提及那年冬天他和父亲在雪地里喝酒吃面的场景,那碗面让他吃得热气腾腾,寒意全无。

    ④父亲说得对,一碗“雪花”面,有了情义便有了温度。

    (1) 第⑥段中写道:“这么冷的天,父亲这是中了哪门子邪?”你认为父亲是中邪了吗?为什么?
    (2) 联系语境,说说第①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
    ②我从厨房找了一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大叔面前…
    (3) 文中第⑨⑩两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起到了什么作用?
    (4) 本文以《一碗“雪花”面》为题有什么妙处?

三、作文(50分)

  • 9.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满江红》,一部电影、一首宋词、一个词牌名,令不少国人荡气回肠。意蕴悠远的词牌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珍珠。即使不谈词调,不言平仄,仅其字面义也别具美感,引人遐思。“少年游”或许是一次意气风发的游历;“相见欢”可能是一场意料之外的相逢;“定风波”的背后需要多大的努力、何等的智慧……

    请从下面的词牌名中,任选一个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题目一:相见欢                题目二:定风波                题目三:少年游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