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锦绣育才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修改时间:2024-09-24 浏览次数:22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积累运用(26分)

  • 1. 【凡人·凡事】月评前,有同学将近期学的语文知识进行了整理,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敬辞:公、大兄、令尊、贤弟。 B . 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死魂灵》。 C . 加点词都是介词:把书(送去)、沿河(散步)、比昨天(热)、向我(点头)。 D . 《孙权劝学》选自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这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本史书。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纵然马苹表尸,魂归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 B . 云南鲁甸地震救灾现场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C . 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人常常是一见如故。 D . 年过半百的广丰县农民郑春枫锲而不舍,终于圆了几十年的大学梦,
  • 3. 梳理整合是一种很好的复习方法。请写出相应的诗句,完成下列梳理表格

    乐器

    ,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婉转,拨动了多少游子思乡的心弦。(《春夜洛城闻笛》)

    “独坐幽窒里,”,王维借用幽幽琴声传达出归隐后的自得之意。(《竹里馆》)

    修辞

    ”,作者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家乡无尽的留恋。(《逢入京使》)

    ,百般红紫斗芳菲”,诗人以手法,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晚春》)

  • 4. 【凡人·生活】阅读下面名著选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zào ( ),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进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由紅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放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zào ( )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拉车的人们,只要今天还不至于挨饿,就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有拉出车来,只到街上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那些拉着买卖的,(    )是漂亮的小伙子,(    )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1) 这个片段选自《》,作者是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 
    (2) 【澡】字造字法为形声:左形右声。依据形声字造字法写正确的汉字:

    干 zào ( ) 焦 zào ( )

    (3) 请给画直线的句子填入一对合适的关联词。
    (4) 请给画波浪线的句子做批注。

    小贴士

    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洁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就是批注。批注可以从作品的内容结构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

    (5) 请结合著作具体内容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祥子的悲剧是深刻的,因为它具有人生悲剧、家庭悲剧和心灵悲剧的多重性。

    一杨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二、【凡人·感悟】阅读(51分)

  • 5. 文学类作品阅读

    长在心中的大树

    谭仲池

    ①我曾读过作家贺捷生大姐写的一篇散文《去看一裸大树》。她在文章中满怀深情地说:“父亲,你还记得吗?当你站在这棵大树下的时候,我也快要来到这世界。你看,我和你们与这片深沉又肥沃的土地,这棵死而复生的树,彼此命运相连,已经难舍难分了……”这棵大树在贺大姐心中的重要位置,于字里行间看得真真切切,让人感触至深。

    ②2022年11月的一天,我去张家界采访。突然想起那裸心仪的大树,便萌发去看这棵大树的念头。当天下午,我们便驱车去慈利县溪口镇樟树村,看这棵贺大姐笔下的大树。③溪口镇樟树村位于澧水河岸。河岸长年生长着一排排枝叶茂盛的樟树。樟树的苍绿流进河里,河水变得柔软深幽,在微风吹拂下,荡漾着绿融融的光波。耸立在河岸的这棵古樟树,树龄已超过1200年。

    ④我怀着深深的恋和皮诚,跑向这棵大树。

    ⑤我跑进了遥远的古老溪口的萧瑟秋风和吊脚校的如水月光里,我跑进了风雨如磐、潮起潮落的壮阔和苍凉里,我跑进了血火升腾、马蹄声碎、曙光初照的黎明里,我跑进了东风万里、春潮澎湃、歌声飞扬的艳阳里,我跑进了崭新时代、追梦圆梦的花海里。

    ⑥我绕着这棵如巨人伟岸、如山峰巍峨的大树转圈。我的身体贴向大树,我在用心用情

    拥抱心中的这棵大树。我终于静下心来,在离树100米外的山丘坐下来,打开画夹。

    ⑦这时,在我的身边,悄悄地围来了不少老乡。他们默默地看着我为这探大树画像。我画它经受的那些风霜雨雪、酷暑流火、雷鸣电闪赐予的沉重、悲苦、坚韧、挺立与壮烈;画它那一枝一叶的遒劲繁茂,躯干枯皮和根须的皲裂、伤痕和复活。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呵!我仿佛觉得它就是一条河、一座山、一杆旗、一部书!

    ⑧在我潜心画画时,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乡主动告诉我,2000年夏天,一次雷击点燃了古樟树枝,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浪。乡亲们跑来,不顾危险,全力扑火,才阻止了火势。可是大树还是烧焦了一半。未曾想到,两年后,这棵古樟奇迹般复活,变成现在一半枯蒌一半青翠的样子。听着老乡的诉说,我心里有酸楚,更有欣慰。眼前这棵树,告诉我们伟力和坚强的根源,也让我洞悉了天地的造化和大自然的奇美。

    ⑨我特别珍惜并记住了樟树村村民的纯洁情怀。是他们捡来石头,围了栅栏,给大树上红布,让前来瞻仰、看望大树的客人,感知这大树的千年沧桑与厚重的红色文化底。

    ⑩画着画着,我仿佛置身于贺龙手持两把菜刀,带领乡亲们闹革命的现场,也高举梭镖大刀,挤进队伍中去。我更清晰地看见贺龙、萧克等红军将士就在这裸大树下谈论天下大事。这时,有号角声声传来,有红旗引路,有步伐整齐的队伍走过身边,有如惊雷滚动,飓风掀起。我放下画笔,凝神细看、倾听,感到有一股浩然之气,直冲云霄。我站起身来,情不自禁向树的四周凝望。我看见在离大树几百米处。那座典型的土家吊脚楼建筑,就像是一座钢浇铁铸的战斗堡垒站立在澧水河畔。我知道这座经历了100多年风雨洗礼、有近千平方米的老屋,就是当年苏维埃溪口区政府旧址。1934年,贺龙、萧克率领红二、红六军团,在此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了地方革命委员会,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活动。当时人口很少的溪口镇,一次就有700多人加入革命队伍。

    ⑪想到这一切,我笔下勾画出的大树的根和干、枝和叶,自然就融入了大树的意志和信念。我用钢笔精心为大树描绘,描绘它胸中的向往和坚守,描绘大树的情和义、善和美。

    ⑫我明白了大树守望岁月青葱的一往情深,我看到了大树呼唤斑斓明天的梦想追寻。现在的溪口镇和樟树村山水绿了,村庄美了,乡亲富了,日子火了。这里的新楼在绿荫里绽放欢乐;这里的瓜果在山坡香;这里绿色生态,清新怡人,成了旅游打卡的大堂:这里的红色故事,润心铸魂,让人的精神受到洗礼;这里的四季,花开如云;这里的人们,带着大树的美好祝福,走向四面八方、天涯海角。

    ⑬我要跟着古樟树下的脚印,走近炮火硝烟的战场,去凝望龙手中的小烟斗,品味红旗漫卷过雄关的悲壮:我要从古樟深深的纹理里,拾回大树含情送别红军的朵朵泪花……

    ⑭此刻的我,止不住泪珠盈眶。我要对大树说:今天,我来到你的身边,用笔雕刻你精神的伟岸,感悟你的平凡、豁达和伟大,再一次倾听你的深情叮嘱和召唤。你是长在我心中的大树,永远为在新征程上阵厉前行的追梦者,撑开绿荫,遮挡风雪,播洒春光……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01月)

    注:贺捷生,贺龙的女儿。

    (1) 阅读选文,完成大树的名片设计。

    名字:古樟树  年龄:

    传奇经历:

    1934年,

    2000年,

    2002年,雷击后复活,半边枯半边翠。

    现在,

    (2) 当地政府设计了一张宣传明信片,计划定名为“溪口镇的香樟树",小语同学认为用“长在心中的大树”更好,你赞同小语的看法吗?为什么?
    (3) 为了更好地弘扬革命文化,小语拟将第①段的内容制成 VR视频让游客体验。你认为合适吗?请作简要分析。

    【提示】

    VR视频又名全景视频,主要是借助计算机等设备产生一个具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体验的三维虚拟世界,可以为观众展示360度的全景镜头,从而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4) 小语想要出一份阅读小报,把本文和课文《老山界》(陆定一)《黄河颂》(光未然)组成一份主题阅读小报,你认为这份小报可以设定什么主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 6.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学校开展“茶文化进校园"活动,小文同学是活动志愿者,请阅读以下材料帮助他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茶·源自中国

    据考证,有文字记载的茶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00年左右,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尔雅》中就有“授”(jiǎ)字,称“横就是苦茶”(“茶”是古汉字,即今之“茶”。《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药之师,著乎尚书……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周武王率南方八国伐纣是在公元前1066年,这就是说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巴蜀一带已用土产茶叶作为贡品了。因此可以推论,至少在3000多年前,我国已有茶的栽培和制作。而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其它国家还没有比这更早的发现与记载。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制和饮用茶叶的国家。

    ——来源:中国政府网

    材料二:茶·征服世界

    17世纪,中国茶叶的出口,就已超瓷器和丝绸,约占出口货物的90%。那时欧洲人以茶为极品,尤其英国人,饮茶都已自成一套茶文化。据说,茶叶是有史以来最先在伦敦做广告的商品,不仅贵族趋之若鹜,中产阶级也跟着大饱口福,就连英国工人也以茶点为饮食。在《傲慢与偏见》里,主人餐后必有茶席,饮的就是中国茶。

    而今,茶叶无处不在,茶叶在世界上的消费超过了咖啡、巧克力、可可、碳酸饮料和酒精饮料的总和。所以,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在他的著作《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一书中说道:“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

    ——来源:《凤凰新闻》

    材料三:茶·饮之有道

    红茶性温,有暖胃、去油腻的作用,虚寒体质者和老年人宜饮性温的红茶。

    绿茶微寒,有助降火,胃寒的人应该少喝,而容易上火、体壮身热的燥热体质者宜饮。白茶富含二氨扬梅素等黄酮类天然物质,起保肝护肝的作用,还具有解酒醒酒、清热润肺、平肝益血、消炎解毒、降压减脂、消除疲劳等功效。

    乌龙茶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是不可多得的减肥茶。乌龙茶性平,能清除体内积热,特别适合秋天饮用,可缓解秋燥。

    ——来源:《生命时报》

    任务一:制作“茶”海报

    (1) 仔细观察小文制作的海报,结合上述材料,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
    A . 海报中心的“茶”字并不是一个错别字,而是一个古汉字,也就是现在的“茶”字,用“茶”字可以表明我国有文字记载的茶事历史悠久 B . 海报中“茗香传千古,茶道有来人”两句宣传语用的是楷书字体,显得雍容舒展,带有一种古朴之美,和茶文化一样极富历史韵味。 C . 海报中“绿色黄金”指的是茶叶,彰显了茶叶经济价值之大,当下它在世界上的消费超过了很多饮料的总和, D . 海报中心图片上的茶壶和盖碗适宜泡制红茶、白茶和乌龙茶,冲泡水温100摄氏度为宣。
    (2) 任务二:讲述“茶”历史。外教查理来自英国,在和小文交谈的过程中他一再强调,茶起源于印度,是从印度传入英国的,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拓展链接帮助小文说服查理。

    拓展链接:

    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中遗成功,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骆沙鸣说,“可喜可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不仅向世界共享了茶文化,还贡献了茶文明,申遗成功正说明了中华民族通过茶文明体现出来的生活方式、生活美学,得到世界的充分认可。”

    (3) 任务三:荐尝“茶”味道。查理听完介绍,迫不及待要体验中国茶文化,品一品中国茶,结合材料三和查理个人信息,给查理推荐一款茶并告诉他推荐理由和泡茶的方法。
    姓名Charlie(查理)国籍英国
    年龄36身高体重182(cm)/100(kg)
    职业英语外教
    饮食习惯爱吃牛排、汉堡、喜欢饮酒
  • 7. 【凡人·读书】古诗文阅读

    【甲】

    溥①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②,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③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选自《明史·张溥传》)

    【乙】

    张无垢谪横浦④,窝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⑤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泊⑥北归,窗下石上,双跌⑦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选自《鹤林玉露》)

    【注释】①溥:张溥,明代文学家。②钞:同“抄”,抄录。③皲(jūn):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④横浦:地名。⑤昧爽:破晓。⑥泊(jì):到。⑦双跌 (fū):两足。

    (1) 文本组为重点文言语句梳理了字词,请参考表格内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

    文言语句

    方法

    释义

    读书之斋曰“七录”

    推断法:紧扣上下文,结合句子语境来推断理解。

    如是者六七始

    迁移法: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已”同义。

    冬日手皲日沃数次

    对比法: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现指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汁液。

    明而读

    查阅字典法: A.完成;B.靠近; C. 即使。

    (2) 宣传组计划推出人物宣传册,请你根据文意,完成文稿编辑。

    姓名:张溥

    事件:凡是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诵读,

    然后  ,如此反复六七遍。手掌生茧,

    手指冻裂,他的手一到冬天需要

    勤学如此,令人敬佩!

    姓名:张无垢

    事件:被贬他乡,不忘求学。

    每天站在窗下勤学苦读。而他所站立的地方,

    如今.这样的精神令人敬佩!

    (3) 档案组在整理归类选文中的人物时产生了分歧。你会将他们与下列哪个人物归入同一类?请说明理由。

    A.吕蒙B. 颜回

    我选择( )。理由:

    (4) 这首诗把源头活水比喻成 
    (5) 编辑想把朱熹的《观书有感》放入此次的推文,你认为合适吗?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6) 下面是一位网友在阅读推文之后的留言,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在评论区回复并说明理由。80字左右。

    网友:张溥和张无垢通过勤学成就自己。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读书也能挣大钱。

三、【凡人·伟大】作文(43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思想最纯洁、精力最充沛、成长最迅速的时期,是很多成年人长大后最怀恋的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你,是如何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让你触动至深的经历与感受?他人的精神又给你带来怎样的影响与体悟……

    请以“他就是那个    ▲     的少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处填写恰当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思想积极向上,内容充实,能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形象与精神;③语言流畅,书写清晰。④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