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月月考试卷

修改时间:2024-10-23 浏览次数:11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积累,璀璨纷呈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文化名人如珍珠般熠熠闪光:有的人生暮年,却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坚定的人生信念,无私的移山决心,最终战胜苦难;有的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忧国忧民、心系苍生;有的为争取幸福而奋不顾身地投入战斗,有着钢铁般的意志……他们的精神和言行,一直在无形之中引导着我们前行。(31分)

  • 1.  (一)立弘毅之志

    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引领者。在历尽艰辛的硝烟岁月,英雄们信仰坚定、视死如归;在波澜壮阔的建设时期,英雄们百折不、坚韧不拔;在和平时期,英雄们负重前行、无私奉献。崇敬英雄,不只是为了纪念历史、缅怀先烈,更是为了发挥英雄精神的先导示范作用,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pánɡ礴力量。

    (1) 阅读以上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挠 

    pánɡ礴

    (2) 以上文字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
  • 2.  (二)扬浩然之气

    古时杜甫,饱尝疾苦,俯仰人间。这是中国面孔的高度。“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一生怀有爱国之热忱,于瓢泼中窥得民生,于落木处悲痛欲绝。将自己一叶心舟系于国家的风雨飘摇中。他超越小我,为实现大家的安定而付出了毕生心力。这就是中国面孔,这就是国魂的高度。

    近代毛泽东,意气风发,心怀天下。这是中国面孔的气度。毛泽东从少时立志:笑傲寰宇,天下为任。他的诗词豪迈大气,彰显崇高伟岸,正如他本人,领导中国共产党一步一步走向胜利,带领人民走向红日初升的新中国。遇到敌人他霸气雄浑,进行国家建设他果敢自信,面对百姓他又是温暖真切……时代的千锤炼百炼铸就了这样一位有血有肉的伟人。这就是中国面孔,这就是国魂的气度。

    (1) 解释文段中的加点词语。

    ①彰显

    ②悲痛欲绝

    (2) 请你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从下列句子中选择其中的两句组成一副对联,按上下联的顺序填写。

    ①浩然正气奋雄心 ②日月两轮天地眼 ③兴华时有凌云志

    ④报国常怀赤子心 ⑤爱国热情披肝胆 ⑥诗书万卷圣贤心

    上联: 下联:

  • 3.  (三)修敦爱之德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被园内琳琅满的珍宝震惊了,争先恐后,大肆抢夺。园内能拿走的东西,他们统统掠走。实在运不走的,他们就疯狂打砸。据粗咯统计,被掠夺的文物,上至先秦下至清朝的各种奇珍异宝有超过100多万件。为了销毁罪证,侵略者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往日辉煌的宫殿、参天的古树,都化为灰。就这样,英法联军连抢带砸的行为,使圆明园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

    材料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 4.  (四)弘精神之本,为探究“士人精神”,小语同学整理了一张表格,请你准确默写出相应的句子。

    士人精神

    士人代表

    相关诗文

    出处

    正直

    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孟子》

    坚毅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其二)》

    淡泊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

    《饮酒》(其五)

    担当

    朱敦儒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相见欢》

    进取

    孟浩然

    气蒸云梦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气魄

    杜牧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忧国

    杜甫

    ,恨别鸟惊心。

    《春望》

    高远

    王勃

    ,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旷达

    苏轼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达观

    晏殊

    ,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

  • 5.  (五)悟坚毅之情,学校开展“整本书阅读分享”活动。请依据提示,完成下列问题。

    昨天中午,他和大家一起,怀着对敌人的深仇大恨,向波兰白军发起了反冲锋。就在昨天的这场战斗中,他第一次跟一个没有胡子的波兰兵拼刺刀。那个家伙端着步枪,枪上播着像马刀一样长的法国刺刀,一边莫名其妙地喊着什么,一边像兔子那样跳着,向谢廖沙直扑过来。一刹那间,谢廖沙看到了对手那双睁圆了的、杀气腾腾的眼睛,说时迟,那时快,他一摆步枪,用刺刀尖把波兰兵那把明晃晃的法国刺刀拨到了一边。

    波兰兵倒下去了……

    谢廖沙并没有手软。他知道自己以后还要杀人。就是他,谢廖沙,这个能够那样温柔地爱,能够那样珍惜友谊的人,今后还要杀人。

    (1) 选文出自(书名),文中的谢廖沙上战场是为了
    (2) 作为红军战士,谢廖沙具有怎样的意志和精神?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启示。
  • 6.  (六)论传统之义,清明节以祭祖悼亡为核心,在这天,人们会祭祀对族群、国家、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文祖先和历代先贤。班会课就“清明祭祖”话题展开讨论。有同学提出了如下论述,你需要针对此观点进行反驳,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数80字以内。

    清明祭祖活动意义不大。首先,清明祭祀活动的形式非常繁琐,消耗了时间和资源;此外,一年一次的祭奠不能完全达到祭祖悼亡的目的。因此,我们应逐步取消清明祭祀活动。

二、阅读,古人流露出的英雄气概,时至今日依然令人崇敬。传承千年的民俗文化与风情,显示出中华民族丰赡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追寻文化本色,品阅浓浓真情……(39分)

  • 7.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 下面对《雁门太守行》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一种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作者是唐代诗人李贺,后人常称他为“诗鬼”。 B . 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边塞风光的秀美。 C . “半卷红旗临易水”中的“易水”既点明了交战的地点,又让人联想到《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豪情。 D . 全诗活用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 请从修辞或炼字的角度,对“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 , 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 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方法

    示例

    词语

    加点词的意义

    课内外迁移

    屠大窘,前后受其敌

    骄奢生于富贵

    联想成语法

    不言而

    而后

    查阅工具书

    而:①表并列。一般不译;②表递进;③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④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⑤表修饰。

    后作

    衡:①绑在牛角上以防触人的横木,车辕上的横木;②秤杆:秤;③匹敌:对抗;④通“横”,阻塞不通。

    于虑

    (2)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玄 龄 与 吾 共 取 天 下 出 百 死 得 一 生。

    (3) 请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4)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 9.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贺年的文化本色

    刘金祥

    ①文化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等方式固化下来的。就社会个体来说,文化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修养、道德水平、伦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就社会整体而言,文化礼仪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集中反映。鉴于文化礼仪具有重要功能和特殊作用,我国历朝历代均把开展文化礼仪教育作为道德实践的重要内容,每逢新春佳节到来之时所进行的贺年活动即为典型例证。古老的贺年活动至今仍然盛行于庙堂和民间,流布于海内外华人社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作为一种文化礼仪,贺年已深深植根于炎黄子孙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之中。

    ②贺年,简而言之就是向他人庆贺新春、祝贺新年。作为一种官方文化礼仪形式,贺年起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秦代和两汉时期,兴旺于南北朝和隋唐阶段,至宋代由于受程朱理学的浸润与影响,逐渐在民间市井中传播扩展,到了明清两朝无论寻常百姓还是三教九流皆行贺年之礼,进入清末民初贺年日益畸变,走向庸俗化和流俗化,尽管彼时贺贴形式繁杂多样,但贺词内容单调乏味,大都是些升官发财之类的俗语,于不觉间将市侩气味和交运心理传递到人际关系中,久之沉积为瘤疾与陋习。时至今日,即便不是逢年过节,人们也经常以微信、短信、视频和抖音等现代通信方式,频频转发一些“做大官发大财行大运”之类的口彩。贫乏的语言表述和低俗的思想情趣,导致贺年越来越远离其良好的初衷。事实上,贺年作为一种传统礼仪形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赡的文化内涵。我国已故著名民俗学家兼散文作家钟敬文先生在《中国地方传说》中指出;贺年不同于与西方国家杂乱无序、狂欢嬉闹的圣诞节,它是以一种悠缓节奏和优雅方式来进行的。也就是说,贺年与众多西式节日礼俗迥然有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文化礼仪的贺年,呈具规范功能和教化作用。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淘洗和时光磨砺,贺年早已演化为国人的一种民俗仪式,早已逐步演变为具有某种人伦亲和性和情感归属性的交际载体。每年春节期间,人们不仅相互“齐之以礼”,而且“道之以德”,以真情实感互相慰籍,以理想情怀互相鼓励,以担当尽责互相期许,从而赋予了贺年以更多社会意义和更大人文价值。特别是中国古代一些文化典籍。记载了过年时诸多家人间的复戒、亲朋间的贺赞、同事间的贺勉、邻舍间的贺慰,不仅为贺年注入了温情暖色,而且为贺年增添了文明色彩。

    ③时光流转到当下,伴随改革开放全面深入推进,国民经济呈现出稳步健康发展态势,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攀升,礼贺仪式逐渐回归和兴盛起来,尤其是在元旦、春节期间,最为集中和频繁。保持贺年的文化礼仪的本色和属性,使其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敬重气节风范、增进感情友谊的路径和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④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国人的心灵仪式。贺年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节日习俗,承载着一个民族悠远的记忆和情怀,绵延着一个社会的情感归宿力和文化凝聚力。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核心定力和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传承文化是每一个文化人的责任与使命。文化人过春节,更应葆有一份心灵的高贵、性情的儒雅和为人的亲和。作为一个文化人,我欣赏更钟情充满家国情怀和民族胎记的贺年活动,愿意秉持和坚守这一被当代人看来很原始很遥远的文化礼仪。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2月7日,有删改)

    (1) 下列各句表述的内容,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文化礼仪是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一般包括社会个人和社会整体。 B . 贺年作为一种官方文化礼仪形式,起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在明清时期走向庸俗化和流俗化。 C . 在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攀升的今天,礼贺仪式在元旦、春节到来时最为集中和频繁。 D . 贺年习俗承载着一个民族悠远的记忆和情怀,绵延着一个社会的情感归宿力和文化凝聚力。
    (2) 选文主要介绍了贺年文化的哪些内容?
    (3) 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____

    明前茶

    ①枇杷园的中央,有一块空地,老祝捐出的十棵枇杷树,就围绕着这山间少有的平整之地。认养枇杷树的城里家庭,周末会来探望“我家的枇杷树”,这是他们帮扶村小孩子的一种方式。

    ②老祝年轻时,曾在村小当代课老师,后来因为文凭不够,不得不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承包枇杷园作为新的事业打拼。这行他做得很成功,自从栽种树苗,他就仿佛拥有侍弄枇杷树的金手指。“枇杷昔所嗜,不问甘与酸。黄泥裹余核,散掷篱落间。春风拆勾萌,朴榛菅。一株独成长,苍然齐屋山。”老祝觉得范成大这首诗就是在形容自己的山中岁月。苍苍枇杷树,很快就高及屋顶了,枇杷越结越多,富裕了的老祝,就想着为村小做点事:买些书本,添一副篮球架。他还打算用这笔钱,替村小的孩子置办演出服与道具,因为六年级有个姓朱的孩子有做导演的天分。

    批注:引用古诗,用枇杷树的成长来表现老祝的生活状态,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学色彩。

    ③去年暑假,这小子自己写剧本,与三位同学在晒场上表演,把外出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奶奶对娃儿教育上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扮演戏中的奶奶,孩子拿出了自己积攒已久的压岁钱,买了灰白的假发。在他身上,老祝看到了自己少年时那股要把一切事情都做成的心气儿。老祝也看到了台下的奶奶,那泼辣的老妇人一边痛骂孙子歪点子一箩筐,一边却笑出了眼泪,频繁地用手背去擦。与孙子朝夕相处的这十二年,奶奶只感受到生活的沉重负荷;那天,她却忽然感受到了孩子像枇杷树一样成长的生命力以及他热辣的回报。孩子的才华,就像飞溅的枇杷汁,让顽固的奶奶皱起了鼻子——她被酸到了,也被甜到了。这股劲儿,一直冲到了奶奶的鼻腔和眼眶,让她且喜且叹,且愁且笑。

    ④老祝被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想要为这孩子提供一点方便。他当然也可以把卖批把的钱直接捐出来,可转念一想,枇杷树每年的收获,也是一种期待与冒险。如今的城里人就喜欢猜测与冒险,开启一个认养枇杷树的盲盒计划可能更有吸引力。老祝被自己的新点子逗笑了——如果,一棵果树能吸引城里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起来嗅见山野的气息,体会农桑的辛苦,吃到现摘的枇杷;或者,见一见泥鳅一般黑且机灵的“朱导”,与之合演消夏之戏,也未见得不是一件好事。

    ⑤就这样,去年10月,老祝在微信上开卖“枇杷盲盒”:预付1600元认养一棵树,来年这棵树上所有的枇杷都是你家的了;若是风调雨顺,一棵树最少能结两百斤枇杷呢;树可家认养,也可由几家共同认养;认养枇杷树的收入,将作为善款捐给村小。老祝有点私心,他想把这笔收入的20%用于“朱导”的梦想,帮他成立山里的第一个戏剧社。老祝期待这能勉励这个孩子,让他未来无论从事哪个行当,都保有一点世俗之上的精神生活。

    ⑥26个城市家庭,认养了十棵枇杷树,拉了一个微信群,自称“枇友”。冬去春来,老祝教他们疏花、疏果。这些农活,都要搭起梯子,钻入枇杷树浓密的树冠中,或以猴子捞月的身姿,或以熊猫横卧之憨态,伸长手臂和剪子艰难地干。令老祝惊讶的是,就像“朱导”这样的“赤脚大仙”爱玩阳春白雪的戏剧一样,养尊处优的城里人对爬树疏果这样的事,也干得兴致勃勃。

    A乌鸟最爱枇杷树,啄食几口枇杷,就能在树梢上亮嗓鸣唱;城里人也爱枇杷树,搭起几顶帐篷,就能在树下吃着枇杷,喝着凉茶倾听鸟语风吟“吱——呀——”忽然加入的一声清透鸟鸣,惊飞了乌鸫的得意,它拍着翅膀一边搜寻一边卖弄华丽的转音,却怎么也找不着、逼不走那后来者。乌鸫困惑地摇动尾翼叹气,城里孩子在望远镜中瞧见了,窃笑不已。老祝也笑了,“朱导”噙着自制的叶笛欢鸣着从枇杷树枝杈间探出头来。这孩子是这里的常客,摘枇杷,烤枇杷,熬枇杷膏,这些小技巧,就没有他不会的。

    批注A:(从修辞或句式的角度)①____

    ⑧世间的孩子无需撮合就能成为朋友。不多时,白色帐篷里就传来了孩子们的笑闹声、斗嘴声。城里孩子与乡间少年似乎达成了某种竞赛的规则,不知是谁起头,他们开始以清亮的童声,如溪水般欢脱地淌出诗情:“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老祝想起来了,这正是白居易的《山枇杷》

    ⑨暖风熏人,剥一只枇杷,汁水的甜蜜入口入心;耳畔,孩子的吟诵与笑声,入耳也入云。B老祝笑得合不拢嘴,他的盲盒里,期待开出了希望之花。

    批注B:(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②____

    (1) 根据提示,补写内容。

    人物

    事件

    品质

    称呼

    身份

    老祝

    下岗的代课老师枇杷种植户

    下岗后种植枇杷致富

    自强不息

    在微信上卖枇杷盲盒

    替村小添置图书、篮球架、

    演出服装道具

    心系乡村教育

    无私奉献

    支持孩子的梦想

    重视精神生活

    “朱导”

    村小学生留守儿童

    自编自导自演戏剧

    自制叶笛模仿鸟叫

    常到枇杷园摘枇杷,烤枇杷,熬枇杷膏

    勤劳能干、吃苦耐劳

    (2) 【阅读策略二】分析布局,揣摩作者意图。

    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3) 【阅读策略三】品读句子,赏析语言之美。

    请仿照第②段的批注,根据提示,为文中画横线的A、B两句写批注。

    (4) 【阅读策略四】辨析比较,发现文题之妙。

    请从《老祝》和《枇杷盲盒与孩子》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文题目,并简述理由。

三、写作(50分)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英雄辈出。我们常常仰望那些光芒四射的英雄,惊叹于他们的伟大成就。

    材料二: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毛泽东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们创造了丰硕的劳动成果,迸发出闪亮的精神火花……

    歌曲《孤勇者》中唱到,站在光里的是英雄,污泥满身的亦是英雄。相信你心中也有一个英雄,结合生活经历和感受,以“心中的英雄”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⑴将题目誊抄到指定答题卡位置;⑵不要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⑶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