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09-27 浏览次数:10 类型:期中考试
【甲】
①子曰: “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②子曰: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⑤子曰: “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 浮云。”(《述而》)
⑥子曰: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⑦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十二章节选)
【乙】
赵简子问子贡①曰: “孔子为人何如? ”子贡对曰: “赐不能识②也。” 简子不说 曰: “ 夫子事③孔子数十年, 终业④而去之, 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 ”子贡 曰: “赐譬⑤渴者之饮江海, 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 赐则奚⑥足以识之? ” 简子曰: “善哉, 子贡之言也!”
(选自《说苑》, 有删改)
【注释】①子贡: 孔子的学生。又叫端木赐, 字子贡。②识: 了解。③事: 侍奉、 服侍。④终业: 完成学业 。⑤譬: 犹如、好像。⑥奚(xī): 怎么。
最佳境界。
D . 【乙】文赞扬了孔子的贤明犹如江海, 知识非常渊博。①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② 孔子犹江海也, 赐则奚足以识之?
雨晴二首(其一) ①
苏轼
雨过浮萍合, 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 梦, 梅子欲尝新②。
拄杖闲挑菜, 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③ , 独自殿④余春。
【注】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诗人虽心生感伤之情, 但依然保持坚守 自我的心志。 ②“ 海棠 ”二 句: 言海棠花已谢, 梅子初熟。 ③木芍药: 牡丹花。 ④殿: 在最后, 结尾, 收场。
①【甲】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④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乙】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丙】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⑤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 , 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⑥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丁】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⑦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短视频与防沉迷
材料一
初中生丁煜城“放假期间平均每天要刷—到两个小时”。丁煜城感觉,身边的同学也都喜欢刷短视频。
北京初中生家长李楠(化名)感觉、刷短视频很容易沉浸其中,时间不知不觉就溜走了。未成年人在这方面的控制力尤其不够,她周围就有不少朋友的孩子沉迷短视频,甚至半夜偷偷躲在被窝里刷。而且,现在短视频的内容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有一些并不适合未成年人。因此,她虽然不限制女儿刷,但会提前跟女儿约定好刷短视频的时间,也会对观看的内容有所限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斌艳认为,长时间沉迷短视频,会占用大量精力、甚至耽误学习、工作或睡眠,杨斌艳建议,为自己制定使用手机和刷短视频的规定、严格限制时间。要学会丰富自己的线下生活、通过真实世界的交往、运动、兴趣等,投入到更多的现实生活中。要关注和关心身边的人,多进行现实中的互动和交往。
材料二
青少年模式指的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牵头,主要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试点上线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 , 该系统会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青少年模式不仅用于防沉迷,还要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和接触的网络内容进行管理;如禁止使用平台的打赏、充值、提现、直播、发布观点等功能。在内容方面,会给青少年用户提供更适合观看的学习课程,科普知识等。
青少年模式使用情况调查统计
未成年人对青少年模式的态度占比 | 青少年模式有用功能认同情况 | |||||
很不赞 同 | 不太赞 同 | 比较赞 同 | 非常赞 同 | 限制使用时长 | 77.0% | |
软件都 应匹配 | 10.5% | 18.1% | 35.0% | 36.4% | 限制充值打赏 | 46.5% |
愿意主 动使用 | 11.5% | 16.0% | 35.6% | 36.9% | 限制搜索某些内容 | 39.6% |
未成年人使用青少年模式的人数占比 | 限制浏览评论 | 33.5% | ||||
用过 | 53.3% | 限制发布某些内容 | 13.0% | |||
没用过 | 46.7% | 限制收发私信 | 6.3% |
不老的额头
①童年的印象里, 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 那时的我体质弱, 常常生病发烧。 每 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 母亲就觉得不对劲, 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 上, 只那么轻轻一贴, 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 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 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 那时候, 年 轻的母亲, 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 为这个家, 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 跟我 们在一起, 有说有笑的日子, 母亲是开心的, 幸福的, 这些开心和幸福, 在她的 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 我一度怀疑, 多年以后, 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 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 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 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 总是悄悄瞒着。 好 些回, 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 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 才知道母 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 每一次, 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 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 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 第一 时间厘清生活的繁琐, 解开心 头的愁结, 为家的未 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 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 已经大不如前, 唯一不改的, 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 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 于我而 言, 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 也许从她懂事时起, 就用那些粉膏, 每天在额头上涂抹。 然而岁月匆匆, 雨霜重重, 谁也无法阻拦青春急切的脚步。 一道道皱纹, 在一个个不 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她额头上的纹路, 就像一 圈圈年轮, 圈满了昨日的记忆。 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 是一种写在额头 上的不变情怀, 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 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 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 一 张沧桑遍布, 饱经风霜; 一 张青春饱满, 一如母亲当 年。 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 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 瞧这额头上的皱纹, 多 深!”我伸过手, 轻抚母亲的额头:“妈, 谁说您老呀。 瞧您的额头, 还是当年那 样温暖。 在我心里, 您有一 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 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 那里面, 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① 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 只那么轻轻一贴, 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 的健康状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 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 那额头上的纹路, 就像一 圈圈年轮, 圈满了昨日的 记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语段节选 | 人物及特点 | 选自篇目 | 推荐理由 |
他有 一 条戒尺, 但是 | 这篇散文写了作者 | ||
不常用, 也有罚跪的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 ||
规则, 但也不常用, | 1 人物: | 《 从百草园到三味 | 屋的童年生活, 表现 |
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 2 特点: | 书屋》 | 了儿童对自然对生 |
大声道:“读书! ”…… | 活的好奇和向往, 读 | ||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 | 来颇有情趣, 倍感亲 | ||
章, 因为读到这里, | 切。 | ||
他总是微笑起来, 而 | |||
且将头仰起, 摇着, | |||
向后面拗过去, 拗过 | |||
去。 | |||
“ 去拿你的书来。 他 慢慢地说。 ……两句 一 行, 大约读了二三 十行罢, 他说 :“给我 读熟。 背不出, 就不 准去看会。”他说完, 便站起来, 走进房里 去了。 | 人物: 父亲 特点: 虽重视孩子读 书, 但十分严厉, 不 顾及孩子的心理。 | 《五猖会》 | 3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