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第二初级中学等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期中试卷

修改时间:2024-09-27 浏览次数:10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语言知识运用(20 分)

  • 1. 下面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 (niàng)蓄(zhù) 粗 (kuàng) 徘 (huái) B .  (bāo) 镜(léng) 和( yìng) 黄 (yùn) C . 临(wèi) 护(kàn) 粼 (lín ) 卖 (nòng) D . 弄(sì) 发 (jì)          妹(zǐ)            萏(hán)
  • 2. 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 蓑衣 高渺 匿笑     抖擞 淅淅历历 B . 憔瘁 决别        竦峙 瘫痪 咄咄逼人 C . 絮叨 仿膳 锤打 潇瑟     呼朋引伴 D . 窠巢 池畦 娇媚     嘹亮 繁花嫩叶
  • 3. 下列各句中, 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 周深将歌曲《大鱼》演绎得荡气回肠, 让观众喜出 望外 B . 这些小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的, 更增添了节日欢快的氛围。 C . 临近考试, 小明同学的压力越来越大, 晚上总是覆去地睡不着觉。 D . 花朵怒放着, 树叶鼓着浆汁, 数不清的杂草先恐后地成长, 暑气被一片绿 的海绵吸收着。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坚持 “动态清零 ” 的政策, 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最好的诠释。 B . 为了杜绝不出安全隐患, 当地政府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 C . 同学们的课间操做得棒极了, 那震耳欲聋的口号声和整齐划一的动作时时回 荡在我们耳边。 D . 一个人是否能取得好成绩, 关键在于他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5.  仿照下面第一个句子, 补写后两句, 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 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 , 让人 。语文是, 让人  。

  • 6.  以下是小曾在他父亲生日宴会上的讲话, 有两处表达不得体, 请找出来加以 改正。

    喜逢(A) 令尊生日, 承蒙各位亲友(B)  ,  欢聚一堂, 和我们共享 这份快乐 。今日, 我们略备薄酒,(C) 聊表寸心 ,  如有不周之处, 敬请(D)  

二、古诗文阅读(27 分)

  • 7.  阅读【甲】【乙】两文, 完成下面小题 。

    【甲】

    ①子曰: “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②子曰: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⑤子曰: “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 浮云。”(《述而》)

    ⑥子曰: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⑦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十二章节选)

    【乙】

    赵简子问子贡①曰: “孔子为人何如? ”子贡对曰: “赐不能识②也。” 简子不说 曰: “ 夫子事③孔子数十年, 终业④而去之, 寡人子子曰不能何也? ”子贡 曰: “赐譬⑤渴者之饮江海, 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 赐则奚⑥足以识之? ” 简子曰: “善哉, 子贡之言也!”

    (选自《说苑》, 有删改)  

    【注释】①子贡: 孔子的学生。又叫端木赐, 字子贡。②识: 了解。③事: 侍奉、 服侍。④终业: 完成学业 。⑤譬: 犹如、好像。⑥奚(xī): 怎么。

    (1) 乙文中画线的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 B . 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 C . 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 D . 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
    (2) 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不知而不 (生气、 恼怒) B . 简子不 (说话、 言语) C . 疏食, 饮水(吃) D . 终业而之(离开)
    (3) 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中“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都 是在谈学习方法。 B . 【甲】文中第③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强调学与思相结合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C . 【甲】文中第④则阐述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 重要性, 以学习为乐是学习的

    最佳境界。

    D . 【乙】文赞扬了孔子的贤明犹如江海, 知识非常渊博。
    (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② 孔子犹江海也, 赐则奚足以识之?

  • 8.  阅读下面诗歌, 完成下面小题。

    雨晴二首(其一) ①

    苏轼

    雨过浮萍合, 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 梦, 梅子欲尝新②。

    拄杖闲挑菜, 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③ , 独自殿④余春。

    【注】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诗人虽心生感伤之情, 但依然保持坚守  自我的心志。 ②“ 海棠 ”二 句: 言海棠花已谢, 梅子初熟。 ③木芍药: 牡丹花。 ④殿: 在最后, 结尾, 收场。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通过“浮萍 ”“蛙声 ”“梅子 ”等意象来写季节变换, 景如画, 景有情。 B . 首联第一句扣诗题“ 雨晴 ”, 第二句以“蛙声 ”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 C . 海棠花已凋谢, 如梦一样难觅踪影, 诗人以此来表达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 D . 颈联中作者看似悠闲, 但从“拄杖 ”“挑菜 ”“不见人 ”可看出其实则孤寂落 寞。
    (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诗的尾联“殷勤木芍药, 独自殿余春 ”。
  • 9. 名句名篇默写
    (1) 我寄愁心与明月, 
    (2)  ,  一夜征人尽望乡。
    (3)  古诗中, 诗人常借物传情。

     ?  。”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 借“ 归雁 ”捎去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 《 天 净 沙 . 秋 思 》 中 作 者 直 抒 胸 臆, 道 出 了 游 子 之 悲 的 的 诗 句 是: 

三、 现代文阅读(43分)

  • 10.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甲】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④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乙】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丙】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⑤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⑥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丁】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⑦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第①段,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地区的气候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赞美它是个“宝地”,为下文写济南的山、水做铺垫。 B . 第②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 C . 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城外的远山,再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D . 第⑥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然后又拓展想象,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句在“冬天”前插入一个“像我”一词,以突出“我”的感受,也让人觉得亲切自然。 B . 【乙】句中“一道”与前文“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紧密联系,绵亘的山脉积了雪,远远看去自然就成了镶在蓝天上的一道银边。这一描写激发读者的想象。 C . 【丙】句中流露出作者一种忧伤的情绪,怕济南的小山不能承受大雪之重,流露出作者对济南小山太秀气的不满。 D . 【丁】句中“况且”一词表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补充、追加新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有所增益补充。这里“况且……才”相互配合,恰当地组合了要说的意思。
    (3) 下列对本文写作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题是“济南的冬天”,作者表明要写出冬天济南景物的特色,最后却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收束,抒发了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济南的总观感,结尾和题目不太相照应,有偏离之嫌。 B . 全篇多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意味无穷。 C . 全文不用华丽的词语,全是经过提炼的自然、活泼的日常语言,纯净而优雅,读起来十分的精妙、妥帖。 D .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特点之一。如“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点可爱”“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直接地表达出了作者对济南深厚而强烈的赞美之情。
  • 11.  实用类文本阅读。

    短视频与防沉迷

    材料一


        初中生丁煜城放假期间平均每天要刷—到两个小时。丁煜城感觉,身边的同学也都喜欢刷短视频。
        北京初中生家长李楠(化名)感觉、刷短视频很容易沉浸其中,时间不知不觉就溜走了。未成年人在这方面的控制力尤其不够,她周围就有不少朋友的孩子沉迷短视频,甚至半夜偷偷躲在被窝里刷。而且,现在短视频的内容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有一些并不适合未成年人。因此,她虽然不限制女儿刷,但会提前跟女儿约定好刷短视频的时间,也会对观看的内容有所限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斌艳认为,长时间沉迷短视频,会占用大量精力、甚至耽误学习、工作或睡眠,杨斌艳建议,为自己制定使用手机和刷短视频的规定、严格限制时间。要学会丰富自己的线下生活、通过真实世界的交往、运动、兴趣等,投入到更多的现实生活中。要关注和关心身边的人,多进行现实中的互动和交往。
    材料二
        青少年模式指的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牵头,主要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试点上线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 , 该系统会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青少年模式不仅用于防沉迷,还要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和接触的网络内容进行管理;如禁止使用平台的打赏、充值、提现、直播、发布观点等功能。在内容方面,会给青少年用户提供更适合观看的学习课程,科普知识等。
    青少年模式使用情况调查统计

    未成年人对青少年模式的态度占比

    青少年模式有用功能认同情况

     

    很不赞 同

    不太赞 同

    比较赞 同

    非常赞 同

    限制使用时长

    77.0%

    软件都 应匹配

    10.5%

    18.1%

    35.0%

    36.4%

    限制充值打赏

    46.5%

    愿意主 动使用

    11.5%

    16.0%

    35.6%

    36.9%

    限制搜索某些内容

    39.6%

    未成年人使用青少年模式的人数占比

    限制浏览评论

    33.5%

    用过

    53.3%

    限制发布某些内容

    13.0%

    没用过

    46.7%

    限制收发私信

    6.3%

        《南方都市报》2021年3月发布的报告,在被测试的20款APP中,仍有15%尚未上线青少年模式。建议各平台严格履行社会责任,主动上线青少年模式。也有一些小的短视频平台在青少年模式上存在漏洞,如诱导打赏、允许13岁以下未成年人直播等。建议国家尽快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使青少年模式更好地发挥保护作用。
    材料三
        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安全较育,是更好地实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基石。学校应加强师资培训,使教师能够胜任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和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同时,家庭是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家长也应积极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监护能力,在生活细节里,在亲子陪伴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家庭教育,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保护,辅助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提升,除了发挥家庭、学校的主体作用,还需全社会形成合力,多方协同共治。
    (以上材料均捕编自2021年5月27日《中国青年报》)
    (1) 下列对材料中图表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六成未成年人每天刷短视频的时间超过一小时,表明不少未成年人沉迷于短视 频。 B . 使用过短视频青少年模式的未成年人还不到六成,表明该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推 广。 C . “ 限制收发私信 ”和“ 限制发布某些内容 ”认同度低, 是因其影响了人们的通 信自由。 D . 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网络安全教育的第一渠道,家庭与网络渠道位于第二和第 三。
    (2)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短视频的内容非常丰富, 几乎涵盖了方方面面, 有一些并不适合未成年人。 B . 杨斌艳副研究员指出了长时间沉迷短视频的危害, 并对这一现象表示担忧。 C . 有一些短视频平台在青少年模式上存在漏洞, 有诱导未成年人打赏的情形。 D . 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 协同共治, 在提升未年成人网络素养中发挥主体作用。 
    (3) 如何避免青少年沉迷于短视频? 请至少从三个角度说明。
  • 12.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下面小题

    不老的额头

    ①童年的印象里, 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 那时的我体质弱, 常常生病发烧。 每 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 母亲就觉得不对劲, 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 上, 只那么轻轻一贴, 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 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 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 那时候, 年 轻的母亲, 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 为这个家, 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 跟我 们在一起, 有说有笑的日子, 母亲是开心的, 幸福的, 这些开心和幸福, 在她的 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 我一度怀疑, 多年以后, 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 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 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 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 总是悄悄瞒着。 好  些回, 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 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 才知道母  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 每一次, 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 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 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 第一 时间厘清生活的繁琐, 解开心 头的愁结, 为家的未  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 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 已经大不如前, 唯一不改的, 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 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 于我而  言, 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 也许从她懂事时起, 就用那些粉膏, 每天在额头上涂抹。 然而岁月匆匆, 雨霜重重, 谁也无法阻拦青春急切的脚步。 一道道皱纹, 在一个个不  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她额头上的纹路, 就像一 圈圈年轮, 圈满了昨日的记忆。 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 是一种写在额头  上的不变情怀, 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 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 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 一 张沧桑遍布, 饱经风霜; 一 张青春饱满, 一如母亲当 年。 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 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 瞧这额头上的皱纹, 多 深!”我伸过手, 轻抚母亲的额头:“妈, 谁说您老呀。 瞧您的额头, 还是当年那 样温暖。 在我心里, 您有一 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 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 那里面, 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额头 ”是文章的线索, 贯穿全文, 使文章条理清晰。 B . 文章写母亲“不老 ”,原因是母亲爱美, 喜欢涂粉膏, 而且每天都涂抹, 所以 一直很年轻。 C . 文中第②段中的加点词“ 阳光灿烂 ”本指阳光光彩夺目的样子, 在这里写出 了母亲的开心快乐和幸福的神态。 D . 文章末段点题, 既表达了母亲对子女永恒的爱, 也表达了“我 ”对母亲的感 恩之情。
    (2) 文中写了有关“妈妈的额头 ”的三个生活片段,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 结合文章内容, 请根据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 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 只那么轻轻一贴, 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 的健康状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 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 那额头上的纹路, 就像一 圈圈年轮, 圈满了昨日的 记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4)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 13.  名著阅读
    (1) 阅读《朝花夕拾》, 开展“鲁迅的童年 ”专题活动。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鲁迅的童年很不幸, 因为他既不能得到父亲的爱, 也没有得到他人的温暖。 B . 鲁迅的童年很无趣, 只能呆在三味书屋里读枯燥乏味的书, 没有机会玩耍。 C . 童年的鲁迅好奇心强, 他想知道“怪哉 ”是何物, 也想挖到人形的何首乌根。 D . 童年的鲁迅不爱读书, 贪玩调皮, 在衍太太的教唆下偷了母亲的首饰变卖。
    (2)  根据以下《朝花夕拾》 名著阅读任务单, 补全表格中相关内容。

    语段节选

    人物及特点

    选自篇目

    推荐理由

    他有 一 条戒尺, 但是

    这篇散文写了作者

    不常用, 也有罚跪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规则, 但也不常用,

    1    人物: 

    《 从百草园到三味

    屋的童年生活, 表现

    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2    特点: 

    书屋》

    了儿童对自然对生

    大声道:“读书! ”……

    活的好奇和向往, 读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

    来颇有情趣, 倍感亲

    章,  因为读到这里,

    切。

    他总是微笑起来, 而

    且将头仰起, 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 拗过

    去。

    “ 去拿你的书来。 他 慢慢地说。 ……两句 一 行, 大约读了二三 十行罢, 他说 :“给我 读熟。 背不出, 就不 准去看会。”他说完, 便站起来, 走进房里 去了。


    人物: 父亲

    特点: 虽重视孩子读 书, 但十分严厉, 不 顾及孩子的心理。


        《五猖会》    

    3    

四、写作(60分)

  • 14.   微写作。

    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 春暖花开、 草长莺飞; 夏日炎炎、 佳木繁阴; 秋风送爽, 金桂飘 香……都是时间留下的最美足迹。 请任选你最喜欢的景致描绘。

    要求: 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200 字左右。 不写题目。

  • 15.   大作文。

    在成长过程中, 每个人都会有欢笑, 有感动, 有幸福, 有失落, 当然也会有泪水, 有悲 伤……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 一 点一 滴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

    请以“那一次, 我真    ▲     ”为题作文。

    要求: 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选取真实片段, 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记叙文; 文 章叙述清楚, 写出真情实感;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 校名。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