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家》的序和跋课时训练

修改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1119 类型:同步测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双基积累

  • 1. 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 (zhuǎ)    咒(zǔ)    教(shuō) B . (dǔ)    掩(sì)    累(zhui) C . 页(fēi)    憎(è)    幼(zhì) D . 性(suǒ)    摧(cán)    当(tuǒ)
  • 2. 仿写句子。
    在黑暗中寻觅到的光明,是永远不会黯淡的;;在贫瘠中创造出的丰饶,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 3.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悲剧。 B . 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 C . 我也曾参加在这个“搏斗”里面。 D . 所以我在一九三七年写的一篇“代序”里大胆地说:“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
  • 4. 综合性学习。

    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学校准备开展一次读书活动,请你完成以下题目。

    (1) 请给本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

    (2) 如果你来主持本次活动,你会采取哪几种活动形式来开展?说出三种以上。

    (3) 在活动中,同学们都认为读书要有好方法,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有收获。请谈谈你对读书方法的认识。

二、课内阅读

  • 5. 阅读“序”的第4段,回答小题。

    (1) “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这里作者把什么比作了激流?

    (2) “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着排山之势,向着惟一的海流去。”这里“惟一的海”指什么?

    (3) 从这一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4) 如何理解“这惟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这句话的含意?

三、美文品析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县城小书店

    韩浩月

       ①又看到那家小书店了。牵着我小侄子的手,带他去买书,门口收钱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而柔顺的头发,面容清秀,露出温婉的气质,和我二十年前看到的那个书报亭的姑娘差不多,现在这个姑娘不会是过去那个姑娘的女儿吧?

       ②想起我少年的时候,这个书店还只是电影院门前的一个书报亭,那是整个县城除了新华书店、图书馆之外最有文化的地方了。那会儿我刚刚迈入文学爱好者的门槛,正处在阅读的饥渴期,但到这个书报亭买杂志,还是犹豫很久之后的事了。

       ③在去书报亭买杂志之前,我一直都是在图书馆阅读免费的报纸和杂志的。图书馆很小,报纸和杂志就那么多,通常只用一天的时间,感兴趣的报刊就读完了。没东西可读的日子,总是有点儿难过。想去买本杂志来读,可觉得它们的定价实在是贵呀。

       ④所谓的贵,其实也就是一本两块钱吧。那时候我帮六叔做杀猪的生意,但作为一个打工者,六叔却没有付我工钱。至今我还拿这件事向六叔抱不平,他总是讪讪一笑,说,你那时小,要钱有什么用?

       ⑤我一直没告诉他,我想去买那些杂志,那些叫《诗歌报月刊》《星星诗刊》的杂志。那会儿,如果稍稍去晚了几天,这两本文学杂志就卖光了。卖杂志的姑娘会用她干净而柔软的眼神看我一下,意思大概是,下次早来几天吧。

       ⑥那时的我,总觉得和报亭姑娘的世界相隔得太远。想一想,人家是在报亭工作的姑娘,应该是多有文化的人啊,报亭的那个玻璃橱窗,就足以把我们远远隔开了。

       ⑦所以,我常一直远远地望着书报亭。在每个月当中的几天时间里,忙完六叔杀猪的生意,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换上白衬衣,骑着自行车来到报亭前,从窗口递过去两块钱,从那姑娘手里接过一本崭新的、散发着油墨香的杂志,有时甚至来不及回家,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

       ⑧我仔细回忆了一下,除了有人来买杂志,其余的时间她都是埋头在一本杂志或书里,仿佛阅读才是她的工作,看守书报亭是额外的事情。我也不晓得她记不记得我。我清楚地记得,在我离开家乡数年后,重新再看到她时,她的眼睛一亮,似乎想和我说句什么话,但最终什么都没说。

       ⑨作为我在家乡的牵绊之一,这个书报亭寄托着我的某些感情,这些感情和梦想有关,和未来有关。因此,在离开县城的前一天,我像往常那样去了那个书报亭。这次我没有买书,只是静静地在那儿看了一会儿。她也一直静静地读着书。这样的情景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不记得当时是什么心境,也许什么情绪也没有,只是前来完成一个简单的告别。

       ⑩在离开家乡的最初五六年,我每次春节回家都会到书报亭那里去待一会儿——后来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书店,我在书店里翻几本书,消磨上一小段时光然后离开。在书店门口收钱的有时还是那个姑娘,有时则是一位老大爷。我是一个陌生的客人,没人知道我内心静静流淌的情感。

       ⑪2012年秋天,我牵着小侄子的手离开那家书店,手里拎着厚厚的一摞新书。《星星诗刊》等已经买不到了,文学类书籍也被教辅类书籍挤到了一个角落里。离开书店的时候,心情仍然是平静的,曾经的一点点惆怅也消失了。书店在我心里,已经只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存在,那个曾驻在我心里的书报亭,已经成为永远而恒定的过去式。

    (选自《作文通讯·锦瑟》2013年第2期,有删改)

    (1) 请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

    2012年秋天,“我”带小侄子去买书→少年的时候,→离开县城的前一天,→离开家乡最初五六年,→2012年秋天,带小侄子离开书店。

    (2) 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第②段画线句子中,作者“犹豫”的原因是什么?

    ②二十年的时光,人们对待文学阅读的态度已发生巨大的变化。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人们二十年前后不同态度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3) 请结合描写的相关知识,品析第⑦段“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

    (4) 二十年,书报亭变成了书店。“我”对现在的书店和曾经的书报亭怀有怎样的情感?请分别简析。

    (5)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我”的两个特点。

四、写作练笔

  • 7. 【写法借鉴】把生活比作激流,虽然不敢断言是巴金先生的首创,但至少他是这一修辞的最著名的使用者。“生活的激流”,既生动形象,又寓意深刻。

    【片段仿写】你能写一个有关生活的比喻句吗?试阐述一下你对生活的理解。(不少于1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