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13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一位中国作家评论道:此项工程的发起者隋炀帝“虽使他的朝代缩短了许多年,但给子孙万代却带来莫大的好处。”“此项工程”是(  )

    A . 都江堰 B . 灵渠 C . 赵州桥 D . 大运河
  • 2. “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反映了唐太宗(    )
    A . 勤于政事 B . 善于纳谏 C . 节俭治国 D . 重视人才
  • 3. 唐朝时的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
    A . 封闭保守 B . 开放活泼 C . 盲目模仿 D . 夜郎自大
  • 4. 唐代有一位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动荡时代人民的苦难,表现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是(   )
    A . 屈原 B . 杜甫 C . 李白 D . 白居易
  • 5. “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上述史料介绍的农用工具应该是(    )
    A . 曲辕犁 B . 筒车 C . 翻车 D . 马车
  • 6. 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事件是(    )
    A . 八王之乱 B . 黄巢起义 C . 安史之乱 D . 李自成起义
  • 7. 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与辽、西夏、金的战争往往付出一定的代价议和,最终被少数民族所灭,然而,历史学家陈寅恪对宋代文化给以极高赞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开拓创新的史学著作,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确属中国文化之瑰宝。由此可知,宋代( )
    A . 文武兼备 B . 重文轻武 C . 重武轻文 D . 以文驭武
  • 8. 某同学选用下面两幅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据地图内容判断,该同学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A . 西汉推进大一统 B . 唐朝“和同为一家” C . 两宋民族政权并立 D . 元朝拓展疆域
  • 9.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nìng)臣”。对联中“忠骨”指的是谁?( )

    A . 郑成功 B . 岳飞 C . 戚继光 D . 文天祥
  • 10. 如图示意图呈现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过程。与序号③所示经济状态相对应的时期是(    )

    A . 南北朝 B . 唐朝 C . 南宋 D . 元朝
  • 11. 成吉思汗曾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下列内容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是:(    )

    ①统一蒙古各部    ②建立蒙古政权   ③灭亡南宋    ④定国号为元

    A . ①③ B . ①② C . ①④ D . ②③
  • 12. 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行政区划的局部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历史地图最有可能是(    )

    A . 周朝 B . 秦朝 C . 宋朝 D . 元朝
  • 13. 人们常用“比黄连还苦,比窦娥还冤”这句话形容一个人含冤命苦。你知道窦娥这个艺术形象是谁塑造的吗?(    )
    A . 苏轼 B . 汤显祖 C . 马致远 D . 关汉卿
  • 14. 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对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 图①反映了周朝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 B . 图②中的发明对航海事业产生重要影响 C . 图③反映了宋代活字印刷技术的高超水平 D . 图④中的著作被称为“中国18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15.

    下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A . 秦朝 B . 西汉 C . 唐朝 D . 明朝
  • 16.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豪迈雄壮的《凯歌》的作者应是(    )
    A . 岳飞 B . 文天祥 C . 郑成功 D . 戚继光
  • 17. 2020年初,一场新型的冠状病毒疫情从武汉波及全国,在疫情的防控战役中,钟南山、李兰娟等一批医学科学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下列科学家与他们同属于一个领域的是(    )
    A .  李时珍 B . 宋应星 C . 徐光启 D . 徐霞客
  • 18. 如图人物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下面和其有关的是(    )

    A . 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B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 . “杀人及盗者抵罪” D .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 19.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材料中“贵国”指的是(    )
    A . 西班牙 B . 葡萄牙 C . 荷兰 D . 英国
  • 20. 下面表格数据反映的历史现象,主要得益于清朝前期的(    )
    时间 顺治18年(1661年) 康熙9年(1670年) 乾隆8年(1743年) 乾隆59年(1794年)
    全国人口数 1920万人 1939万人 15000万人 1000万人
    A .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 环境的提高和改善 C . 商业发达 D . 医学进步
  • 21. 设立军机处的清朝皇帝是(    )
    A . 顺治帝 B . 康熙帝 C . 雍正帝 D . 乾隆帝
  • 22. 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主题。如果把“锦衣卫、东厂、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那么这个单元的主题应是(    )
    A . 特务统治的强化 B . 思想控制的加强 C . 文化专制的加强 D . 专制集权的强化
  • 23. 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如图中“揭示清朝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的著作是(    )
    A . B . C . D .
  • 24. 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

    A . 唐朝 B . 汉朝 C . 明朝 D . 清朝

二、填空题

  • 25. 专家通过考证推断:厦门开发时间最迟可以追溯到唐朝。下列各项中,能得出这一结论最权威的证据是(     )。
    A . B . C . D .

三、综合题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清朝乾隆时期采取的对外政策。
    (2) 针对清朝乾隆时期的做法,马克思说:“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封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一旦与新鲜空气接触,就立即腐烂”。你赞同马克思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唐开始的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摘自廖燕《明太祖论》

    材料三: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等。

    ——摘编自《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隋唐的选官制度的名称及其诞生的标志。分析概括其对选拔人才的积极影响。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采取的考试制度。分析概括其消极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你对我国考试招生制度的认识。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活跃期。据史料记载,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那个时候的首都长安里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这个大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

    ——摘自2014年3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

    材料二: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中国的海船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加强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摘编自“郑和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论坛等

    材料三:疫情无情人有情:如图是2020年2月,日本捐赠给湖北的抗疫物资外包装的标签上写着1300年前日本长屋亲王赠送给大唐高僧袈裟上绣的偈语,意为“我们虽不生活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景色。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

    ——摘编自《新华社》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概括唐代对外交流活跃的原因。指出唐代对外“大交流”的历史作用。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所指的历史事件。分析概括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得到长屋亲王赠送袈裟的大唐高僧。列举一项唐朝对外交往的历史事件。
    (4)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概括古今中国对外交往的特点。
  •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对于接受教育尊重“西方”科学的读者来说,中国文明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必定是其技术上的“早熟”。中国早在11世纪就出现了活字印刷,大量书籍随后出现。到11世纪末,中国北部已经有可观的冶铁业,每年能生产大约12.5万吨铁,这一生产数字要比700年以后英国工业革命早期的铁产量还多!中国明朝时期,那些信奉儒家学说的官吏们的保守性进一步加强了,和400年前的宋朝比起来,活力和进取精神大为逊色,活字印刷术仅限于学术著作,没有广泛传播实际知识,更很少用于社会批评,甚至清朝取代明朝也未能停止这种持续的相对衰落。

    1736年,即(英国)亚伯拉罕·达比在科尔布鲁克德尔的铁工场出名的时候,中国河南和河北的鼓风炉和炼焦炉已被完全废弃了,这下子它们要等到20世纪才会重新恢复生产。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 跟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2)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