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139 类型:单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从下列两幅图片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A . 清朝前朝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B . 清朝前朝诸位帝王都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C . 清朝前期商业发达 D . 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 2. 清朝前期,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对西藏地区和西北边疆的管辖。下列相关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A . 顺治帝册封五世班禅  B . 康熙帝平定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C . 雍正帝设置了驻藏大臣  D . 乾隆帝平定了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
  • 3. 历史兴趣小组的四位同学都对1368—1840年的历史特点进行了概括,正确的是( )
    A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 .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经济高度发展  D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4. 昆曲是我国一种影响较大的剧种,以下作品中不属于昆曲曲目的是( )
    A . 《牡丹亭》 B . 《长生殿》 C . 《窦娥冤》 D . 《桃花扇》
  • 5. 近几十年,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地区和非洲等地都发现了15世纪初期中国的青花瓷。这些发现可以用来研究( )
    A . 张骞通西域    B . 玄奘西游 C . 鉴真东渡    D . 郑和下西洋
  • 6. 雍正曾对军机处作出规定:“满汉成员只能查阅本民族文字的奏章。如有逾阅者,必得请旨批准方可。军机大臣钤封印信,也必得在几方监督下进行。”该规定旨在( )
    A .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B . 消除满汉大臣间的矛盾 C . 限制军机处的权力    D . 提高军机处的办事效率
  • 7. 我国的科举制度最开始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后来却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这种转变始于( )
    A . 设置进士科 B . 八股取士 C . 开创殿试制度 D . 设厂卫机构
  • 8. 《明史》中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材料反映了( )
    A . 明朝科举完全沿用唐、宋旧制    B . 明朝重视科举考试的形式 C . 明朝采用八股取士的科考方式    D . 明朝考试内容的范围较宽
  • 9. 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 . 康熙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 .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 C .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D .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
  • 10.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剧、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调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 . 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B . 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 C . 中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 D . 不同文化都能实现融会贯通
  • 11. 下面是明代《流民图》(局部),下列与该图契合的主题是( )

     

    A . 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B . 李自成起义备受拥护 C .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D . 弘扬中华传统艺术
  • 12. “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
    A . 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    B . 隋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 . 唐朝时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D . 明清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 13. 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买卖交易俱用中国历代铜钱……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磁(瓷)器……则用铜钱买卖。”材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
    A . 明朝国威的提高 B . 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 C . 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 . 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
  • 14. 某电视台准备拍摄一个纪念郑和下西洋的节目,打算重走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他们不可能经过的地方是( )
    A . 印度洋沿岸 B . 红海沿岸 C . 非洲东海岸 D . 地中海沿岸
  • 15. 下列选项中不是明末农民战争爆发原因的是( )
    A .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 B .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C . 政府不断加派赋税,农民又遭天灾 D . 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 16. “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 )
    A . 都江堰 B . 隋朝大运河 C . 明长城 D . 北京故宫

二、非选择题

  • 17. 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1) 图1、图2、图3和康乾盛世局面有关,该局面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哪几位皇帝统治时期?
    (2) 观察上图,指出这一“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并举例说明。
  •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美洲)以前六十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

    ——梁启超

    材料二 中国人一直被称为非航海民族,这真是太不公平了。他们的独创性本身表现在航海方面,正如其他方面一样……中国的海军在1100—1450年间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 材料一中的“郑君”指谁?其主要事迹是什么?有何影响?
    (2) 材料二中李约瑟批驳了中国人是“非航海民族”的观点,赞扬了中国在航海方面的独创性,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交议政诸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宪庙设立军机大臣……然后机务慎密,议政之弊始革。

    材料二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材料三      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于此可见。

    (1) 材料一中“议政之弊始革”中的“弊”指什么?
    (2) 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清初政权机构的设置有什么变化?分析议政王大臣会议被撤销的原因是什么。
    (3) 材料三中清朝实行的什么政策使“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这些政策有着怎样的消极影响?
    (4)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