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科学中考模拟试卷实验探究专题(一)

修改时间:2021-03-09 浏览次数:199 类型:一轮复习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实验探究题

  • 1. 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 A 中反应开始时,弹簧夹 C 处于打开状态,一段时间后,关闭 C,装置 A 中仍在反应。过一会儿,观察到装置 B 中出现白色沉淀(填化学式)。小组同学探究反应后装置 B 中的溶液的溶质成分。

    (2) 【提出问题】反应后装置B 溶液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 1:NaCl;   猜想 2:NaCl、HCl;

    猜想 3:NaCl、Na2CO3;   猜想 4:NaCl、NaOH、Na2CO3; 猜想 5:NaCl、NaOH、CaCl2

    【交流讨论】经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2一定不合理。理由是

    (3) 【实验探究】将反应后装置B 中所得混合物过滤,取少量滤液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先向滤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

    然后再向滤液中加入过量Ba(NO3)2 溶液

    实验现象

    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

    猜想 4 正确

    【反思评价】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经过交流与讨论后认为:探究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成分时,不仅要考虑生成物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 2. 刘芳同学探究某种植物生长是否需要含氮的无机盐,设计方案如下,请你帮她将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1) 提出问题:
    (2) 作出假设:
    (3) 实验步骤:

    ①配制种类齐全的无机盐培养液放在甲中。

    ②配制与甲相比缺少的无机盐培养液放在乙中。

    ③将两株生长状况相同的幼苗同时分别培养在甲和乙中,过一段时间后生长状况如图所示。

    (4) 起对照作用的是 (选填“甲”或“乙”)。
    (5) 得出结论:
  • 3. 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要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8%的氯化钠溶液,下面是他们配制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如图

    (1) 该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为。(填序号)
    (2) 在用托盘天平称取氯化钠的过程中,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同学们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同学们量取水最好选择合适的量筒,为精确量取还需另外仪器是
    (3) 实验操作称量固体的质量及所量取的蒸馏水的体积如图所示,实际称取食盐质量为,实际配置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4. 某生物探究性学习小组利用银边天竺葵作实验材料,对“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验作了进一步探究。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 选一叶片如图一处理,然后开始探究水分是不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你认为该探究性学习小组的正确实验操作步骤是:②→切断主叶脉→→⑥。
    (2) 若实验成功,图一叶片变蓝的部位是(填字母)。
    (3) 有同学提出质疑,认为实验不严谨,因为主叶脉切断后,分支叶脉也可以提供水分。于是该同学利用水生植物金鱼藻(图二)设计如下实验:

    取两只量筒编号甲、乙分别放入等量金鱼藻,然后加入碳酸水(用于补充二氧化碳)至满刻度,并在筒口覆盖透气不透水的保鲜膜,将甲放在光照下,乙放在黑暗中,12 小时后观察量筒水位变化(实验环境温度相同)。

    如出现现象,可确定水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4) 为了进一步确定实验现象只和金鱼藻有关,可以增加丙量筒,量筒内放置,其它条件一样,并放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对照。
  • 5. 某化学兴趣小组想亲身感受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他们选择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粗略测定》为探究内容。
    (1) 【实验回顾】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如图1、图2),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兴趣小组用该方法测出的氧气含量常常远低于21%。
    (2) 【实验改进】甲同学认为误差主要是由实验装置造成的,于是改用图3装置进行实验。

    按图2装置实验,实验开始前应先进行的一步操作是。实验中燃烧匙内盛放红磷的量必须

    (3) 按图3装置实验,点燃红磷的方式不同于图1,而是接通电源使电烙铁发热,点燃红磷后,断开电源。与图2装置相比,图3装置使用电烙铁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其原因是
    (4) 木炭不可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是
  • 6. 为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某化学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 A试管中的实验现象为
    (2) 将反应后D、E试管中的废液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烧杯中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出现。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同学们对滤液中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一:NaCl

    猜想二:NaCl和CaCl2

    猜想三:

    猜想四:NaCl、Ca(OH)2和HCl

    同学们马上否定了猜想四,请问他们否定的理由是什么?

    (3) 【设计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碳酸钠溶液。

    猜想二不成立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 滴加(填名称)。

    产生气泡

    猜想三成立

    (4) 【迁移拓展】稀盐酸、稀硫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
  • 7. 小柯利用如下实验装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1) 图甲实验设立B组的目的是
    (2) 如图乙,把数棵新鲜菠菜装入塑料袋中,扎紧袋口,在环境中放置十二小时后,松开袋口,插入导管立即扎紧袋口,并将导管口插入烧杯中,缓慢挤压塑料袋,蜡烛熄灭。该现象能否说明菠菜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判断并说明理由:
  • 8. 近年来,某市发生多起造纸厂废水灌溉事件。农民用未经处理的造纸厂废水灌溉菜地,导致蔬菜的生长发育和品质发生变化。小明为了探究造纸厂废水是否影响菜豆种子的发芽率。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1) 作出假设:
    (2) 方法步骤:

    ①取两个培养皿分别标号A、B,每个培养皿底部垫有两层纱布,将200粒大而饱满的菜豆种子平均放入A和B培养皿中。

    ②向A培养皿中倒入适量不含造纸厂废水的清水,向B培养皿中倒入

    ③将A、B两个培养皿放在适宜种子萌发的相同环境下培养,每天观察1次,连续观察7天,记录菜豆种子的萌发情况。

    ④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出的菜豆种子发芽率:A培养皿中的菜豆种子的发芽率是93%,B培养皿中的菜豆种子的发芽率是34%。

    (3) 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该实验的变量是
    (4) 小明将该实验重复做了多次,其目的是
    (5) 根据上述实验,小明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6) 根据上述实验,请你给造纸厂提出治理建议: (写出一条即可)。
  • 9. 洋洋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的活动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1) 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 在图乙所示情况下,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 距离后,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        
    A . 凸透镜 B . 凹透镜
    (3) 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标尺35cm处,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
    (4) 如果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住,结果         
    A . 没有影响 B . 不能成像 C . 成一半的像 D . 仍能成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
  • 10. 小科班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 安装好各种器材后,点燃蜡烛,不断改变光屏的位置,但无论如何沿光具座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找不到烛焰的像。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 . 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B . 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 C . 蜡烛正好在凸透镜的焦点处 D . 光具座太短
    (2) 对装置进行调整后,小科和小明继续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们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10cm处,小科负责将蜡烛从透镜一侧50cm处逐渐向透镜靠近,小明负责观察烛焰的像,并按观察到的像的大小进行编号整理,如图乙所示。实验过程中小科观察到的各个像的先后顺序应为(填序号):
    (3) 某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改变物距(u),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记录像距(v),得到下列一组数据.

    u/cm

    40

    30

    20

    15

    13.3

    12.5

    v/cm

    13.3

    15

    20

    30

    40

    50

    实验过程中凸透镜始终固定在光具座上10cm处,若某次记录时该同学看到了倒立放大的像,此时蜡烛在光具座上可能处于的位置的范围是

  • 11. 小明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水和煤油加热(如图甲),以探究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

    (1) 本实验需要用到天平这一测量工具,目的是
    (2) 加热10min,水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煤油吸收的热量。
    (3) 根据实验数据,小明作出了水和煤油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煤油的比热容是 J/(kg·℃)。[c=4.2×103J/(kg·℃)]
    (4) 若本实验共消耗酒精20g,则这些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 J。(q酒精=3.0×107J/kg)
  • 12.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在实验中B装置的作用是
    (2) C处玻璃罩不能透光的原因是
    (3) 图示实验完成后,如果证明C中的绿色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你的操作方法是,实验现象是
  • 13. 由于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对此同学们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反应?

    【查阅资料】①已知碳酸氢钠溶液不与二氧化碳反应。②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氯化氢气体。③常温下,氢氧化钠易溶于乙醇,碳酸钠难溶于乙醇。

    【方案设计】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

    (1) C瓶中饱和NaOH的乙醇溶液配制:将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加入到一定体积的乙醇中,充分搅拌,使其成为饱和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量取一定体积的乙醇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是。判断C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 。
    (2) 进行实验:按图所示装置加入药品后进行实验。C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3)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发生化学反应。

    【反思交流】小刚同学认为小明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还应补充的实验是

  • 14. 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放在阳光下,以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某种原料。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本实验的假设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
    (2) 在实验中使用澄清石灰水的目的是
    (3) 实验前需将植株,以避免叶片中原有有机物对实验的干扰;
    (4) 本实验的对照组是(填“玻璃瓶内的叶片”或“玻璃瓶外的叶片”)。
  • 15.

     如图是初中化学实验室常见气体的制取装置:

    (1)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之一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此原理对应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用D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

    (2) 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为 (填序号).理由是 , 欲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还需选用E装置,则E中应装入的药品是

  • 1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 小红先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调整凸透镜和白纸间的距离,直到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成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如图甲所示,这一操作的目的是
    (2) 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位于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小红看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烛焰清晰(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填光学设备名称)。
    (3) 实验中,如图乙所示的位置,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小,若蜡烛的位置不动,透镜应(选填“靠近”或“远离”)蜡烛。
    (4) 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的像向移动,若用不透明纸遮住透镜的一半,光屏上的像(选填A.无影响  B.像变为原来的一半  C.能成完整的像,像变暗D不成像)。
    (5) 我们的眼睛中有类似于凸透镜的结构,眼睛通过睫状肌改变的形状,使我们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现代生活中,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下列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原理图正确的是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丙丁

  • 17. 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固体猜想】

    猜想I: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猜想Ⅲ:是NaOH和Na2CO3混合物。

    【实验和推断】

    (1) 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2) 若A是Ca(OH)2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白色沉淀为(填化学式),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
    (3) 若A是CaCl2溶液,当实验现象a为,现象b为,则猜想Ⅱ成立。

    【反思】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18.

     实验室利用如图实验装置进行有关化学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图中仪器甲、乙的名称:甲 ,乙 .

    (2)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择图中的 (填标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用充满水的装置C收集氧气,则氧气需从 (填“a”或“b“)端通入.

    (3)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用装置C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时,燃着木条应放在 (填“a”或“b“)端,检验二氧化碳的试剂是 

    (4) 用上述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后的固液残留物进行过滤、蒸发的操作训练.

    ①对固液残留物进行过滤,应选择图中 (填标号)装置,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

    ②取上述少量滤液进行蒸发,蒸发过程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析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 19. 我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科学探究小组的同学们欲对香烟燃烧的烟雾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进行检验。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对烟雾进行适当处理后,他们设计如下装置并进行实验。可供选择的试剂有: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酚酞试剂、氧化铜。

    (1) 装置①和装置⑤完全相同,其作用的不同,装置①的作用.
    (2) 装置⑥的作用是.
    (3) 判断一氧化碳气体存在的依据是.
    (4) 小明同学质疑:CO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为此进行了以下设计:在CO通入CuO之前先通过澄清石灰水(即在盛CuO的硬质玻璃管的左端再接入一个盛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来确定CO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请判断小明的设计是否有必要,并说明理由:.

  • 20. 烧碱是常用的消毒剂,因烧碱价廉而被广泛地应用,工业烧碱中常常因含有Na2CO3杂质而不纯.甲、乙两同学设计实验来探究工业烧碱中NaOH的质量分数.

    【探究一】甲同学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溶于蒸馏水配成溶液,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充分搅拌后,过滤.将沉淀洗涤、干燥、称量.

    (1) 可以在滤液中加入      (填代号),用来判断碳酸钠是否完全反应.
    A . CaCl2溶液 B . AgNO3溶液 C . 酚酞试液
    (2) 甲同学查阅资料后,发现用BaCl2溶液会使测定更精确.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 因Ca(OH)2溶解度较小,加入CaCl2溶液后,可能产生Ca(OH)2沉淀. B . 等质量的Na2CO3生成的BaCO3的质量比CaCO3的质量大,称量更准确. C . 加BaCl2溶液现象更明显.
    (3) 【探究二】乙同学拟用下列装置通过测定CO2的体积来计算工业烧碱中NaOH的质量分数(假设实验在零度1大气压状况下进行)。

    丙同学说:“装置中还有一错误,应改正。”请你指出其中的错误

    (4) 戊同学说:“除按丙、丁的修正外,还应将装置A的双孔橡皮塞改成三孔橡皮塞,在装置A的前面增加一个盛N2的气囊,将A中残留的CO2全部赶入装置B中.”你认为(填“需要”或“不需要“)。
  • 21.  实验设计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请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1)

    【活动与探究一】用对比实验方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一

    实验二

    (1)实验一中振荡3个矿泉水塑料瓶,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A>B>C,其中变浑浊的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对比A瓶与 (填“B”或“C”)瓶的实验现象,可证明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

    (2)实验二观察到C装置中发生的现象是 , 结论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

    【活动与探究二】用变量控制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三

    实验四

    (3)实验三目的是探究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实验四是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该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是温度和

    (3)

    【活动与探究三】定量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五

    (4)实验五中,反应的原理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装置一比装置二更合理,理由是

    根据下表提供的实验数据,完成下表:

    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30mL

    20mL

    12mL

     

    定量实验操作中易产生误差,如果反应前气球中存在气体(其量小于注射器内的空气),而实验后冷却至室温,将气球内的气体全部挤出读数,导致实验测得结果 (填“偏小”、“偏大”或“无影响”).

  • 22. 拓展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合作进行“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设计了如图①所示电路,并连接了如图②所示电路。(在导体的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1) 图乙的实验电路连接中有一处错误,无法完成实验,连接错误的导线是(填“a”“b”或“c”)。
    (2) 正确连接后,继续实验,根据测得的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③所示的曲线图。

    (a)图③中甲、乙两条曲线是根据图①电路测得的实验数据所绘制的曲线,其中与图①电路中电压表V1对应的曲线是(填“甲”或“乙”)。

    (b)已知电源电压恒为6 V,根据探究目的分析图③中的曲线,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3) 拓展探究:同学们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重新设计了如图④所示电路(电源电压未知),利用电压表和定值电阻R0(已知阻值)测量未知定值电阻Rx的阻值,闭合开关S后,接下来的操作是(只需写出操作过程和测量的科学量,不需要写出表达式)。
  • 23. 如图为免疫产生的实验探究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在上述实验中,实验组为
    (2) 乙组实验说明了鼠的体内产生了抵抗的抗体。鼠产生的这种免疫类型属于免疫。
    (3) 将另外一种病菌注入经过乙处理的鼠体内,鼠(填“能”或“不能”)存活。
    (4) 在人类的计划免疫中,如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相当于上述实验中的____。
    A . 甲处理中的“取活的肺炎双球菌注入”鼠体 B . 乙处理中的“取用热水杀死的肺炎双球菌注入”鼠体
  • 24. 某学校初三兴趣小组利用如下装置(部分固定装置已略去)制备氮化钙,并探究其化学式(实验式)。

    (1) 按图连接好实验装置。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2) 反应过程中末端导管必须插入试管A的水中,目的是
    (3) 制备氮化钙的操作步骤是:①打开活寨k并通人N;②点燃酒精灯,进行反应;③反应结束后,;④拆除装置,取出产物。
    (4) 数据记录如下。

    空硬玻璃管质量m0/g

    硬玻璃管与钙的质量m1/g

    硬玻璃管与产物的质量m2/g

    114.8

    120.8

    122.2

    ①计算得到化学式(实验式)CaxN2 , 其中x=

    ②若通人的Ne中混有少量O2 , 如上计算得到的x (填写“偏大”“不变”或“偏小”)。

  • 25. 小慧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 实验时,小慧将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方向拉动木块,并使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做的目的是
    (2) 实验时,小慧记录的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序号

    木块放置情况

    木板表面情况

    压力/N

    弹簧测力计示数/N

    1

    平放

    木板

    6

    1.2

    2

    平放

    木板

    8

    1.6

    3

    平放

    木板

    10

    2.0

    4

    平放

    木板上铺棉布

    6

    1.8

    5

    平放

    木板上铺毛巾

    6

    3.0

    a.分析序号三组数据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滑动摩擦力f大小与接触面所受压力F大小的关系式是

    b.如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应选序号为 三组数据进行分析。

    (3) 小慧在实验时还发现:在木块没有被拉动时,弹簧测力计也有示数,且示数会变化。他请教老师,知道可用F﹣t图象表示拉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若某次实验开始拉动木块直到木块匀速滑动的F﹣t图象如图2所示,其中0~4s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分析图象可知:要使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至少要用N的水平拉力拉木块;如果实验时木块所受的拉力是2N,则下列对木块所处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

    A.静止   B.匀速直线运动

    C.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 26.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CO2是否为植物光合作用原料,设计了如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其中为a实验组,b为对照组。

    (1) 图甲中用塑料袋扎紧花盆的主要目的是
    (2) 将图甲中b装置放在某环境中培养一昼夜,测得这一昼夜中该玻璃钟罩内CO2浓度的变化(如图乙)。试分析图中B比A低的主要原因
    (3) 该兴趣小组按以下实验步骤继续探究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将天竺葵置于黑暗中48小时;选多张叶片,切断其中间的叶脉(如图丙);光照4小时左右;①观察叶片颜色变化;②滴加碘液;③用水清洗叶片;④放在酒精中水浴加热;⑤摘下叶片。

    上述①~⑤的操作实验顺序有误,正确的实验次序是(操作可重复)

  • 27. 铁矿石是钢铁生产企业的重要原材料,通常赤铁矿中含铁量高达50%-60%。现有一块铁矿石是红色的,同学们猜测岩石中可能含有氧化铁,为了验证猜想并测定其含铁量,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2O3 , 其他成分不含铁元素且不能与酸反应。

    ②一定温度下,CH4可将Fe2O3还原为单质铁,若温度控制不当,还可生成少量的Fe3O4

    ③单质铁和Fe3O4均能被磁铁吸引。

    [实验探究]

    (1) 小明利用A装置进行实验时,连接好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后的第一步操作是
    (2) 小明将A装置中得到的固体经过水洗、过滤、干燥处理后,再通过B装置进行实验,得出了岩石中含有氧化铁的结论,在此实验中能支持此结论的证据是
    (3) 计算岩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需要测量的量有。若B装置的固体含有一定量的Fe3O4 , 则会导致测得的岩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比实际含量。(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4) 请你利用处理后的固体,CuSO4溶液、磁铁等试剂及用品,结合资料所给信息,设计实验证明其中是否含有Fe3O4
  • 28. 在“探究酵母菌发酵的最佳条件”实验中,李明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编号

    温度(℃)

    酵母菌含量

    发酵前面团体积(mL)

    发酵3h后面团体积(mL)

    A

    4

    适量

    100

    100

    B

    10

    适量

    100

    105

    C

    28

    适量

    100

    175

    (1) 该实验的目的是
    (2) 设计该实验的原理是控制发酵前面团体积、发酵时间和保持不变,通过比较,来判断酵母菌发酵效果与温度的关系。
    (3) 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 该实验存在尚有不足之处,请你写出一条改进意见:
  • 29. 某生物兴趣小组用黑藻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以二氧化碳为原料。BTB(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颜色变化可反映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原理如下所示。依据这一原理,同学们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1) 甲、乙两组实验在黑喑中一段时间后,BTB水溶液都变成黄色的原因是
    (2) 比较甲、乙两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3) 有同学质疑,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的二氧化碳量减少。为回应这一质疑,小科増加了实验,制得与甲、乙两组相同的黄色BTB水溶液后,接下本的实验操作是
  • 30. 探究“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与浸入深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烧杯、水、圆柱体(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

    实验要求: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及弹簧测力计示数与浸入深度的关系用图像表示出来。

    实验结束后,A、B、C、D四组根据实验过程及结果画出了以下四幅图像,并进行汇报。

    (1) 老师一看,马上指出D同学所画的图形是错误的,你认为老师判断的依据是:
    (2) 根据图像A和C,得出F1、F2、F3三者的等量关系是
    (3) A,B,C三种物质中密度最大的是
    (4) 根据图像B,计算出该物质的密度为g/cm3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