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124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现代文文本阅读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现如今,说起屏幕,人们已太过熟悉:无论是随身携带的手机等“小屏”,或是家中配备的电视、电脑等“中屏”,还是户外共享的影院银幕、展示投影等“大屏”,屏幕无处不在。它们样式纷繁、画质光鲜、功能各异,是人们视线的主导,深度参与大众日常生活。

    ②与此同时,“屏媒时代”也成为高频词,成为人们观察和讨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视角。屏幕媒介又称为屏性媒介,是指利用现代数字成像技术与显示技术,为实现视像传载、信息交互等目的,被大众所广泛使用的现代化媒介。从1895年第一块电影屏幕的诞生,到如今“能上网、能拍摄、能看视频”的智能手机的普及,随着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媒体技术、高清显示技术不断发展,屏幕视觉化和交互化程度越来越高,功能日趋多元,不仅更加“好看”,也愈发“好用”。以可穿戴的移动小屏幕为主,联动各类屏幕进行交互,多终端设备共同运作,我们已经进入移动、多元、联动的“屏媒时代”。

    ③对于这种已不可或缺的媒介形式,人们既依赖于其便利,又不免产生担忧。屏幕越来越多,快速更迭,令人目不暇接,对人的自制力构成挑战,稍加放纵便会陷入无边的虚拟现实。近期,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建议:“电子屏幕使用应设置时限”,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更需注意。还有人指出:屏媒时代,传播内容多了,信息吸收效率却低了;互动功能强了,真情流露却少了。这让屏幕成为一些社会问题、“现代病”的“背锅侠”。针对屏幕问题的诸多争论,体现出人们在技术新旧更迭、时代变与不变中的种种思考。

    ④新媒介新技术会让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好吗?答案是肯定的。通过屏幕,人们能看书、读图、欣赏音乐、观看影像,甚至体验交互。屏幕为各类文化内容提供更便捷的创作条件和更充分的展示空间。为抗击疫情,不少依赖实体环境的文艺活动受到限制,屏幕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比如,在一系列数字化“云展览”中,人们不需踏出屋门,仅凭近在咫尺的屏幕便可体验观展,由此引发公众呼吁建设“虚拟公共艺术空间”。在与人工智能、大数据运算等技术相结合后,屏幕将由“设备”转型为更广义的“界面”,内容生产模式也随之革新。近期,如《全职高手》《穿越火线》等以虚拟生活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开始产生,也出现如“界面电影”“引擎电影”等新的艺术形式。由此可见,屏幕的发展是一种必然,随着科技进步, 媒介必将随之生长。

    ⑤发挥新媒介新技术的正向作用,关键在于“人”。屏媒时代对媒介素养提出更高考验,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是必然选择。通过屏幕中介,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得以链接,虚拟生活同现实生活一起,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不可割裂的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屏媒时代推动人类再次“进化”:视野更大、视线更远、视角更多元。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屏幕背后的虚拟空间里,仅仅有着“真实的抽象”,屏幕是工具、载体,而不是实质。在充分利用屏幕便利性的同时,也要规避不利影响:既要从“我”做起,适当追求“极简主义”,不断学习恰当的运用方式,养成合理观看习惯,形成更加成熟的用屏模式;也要为他人着想,助力监管平台共同净化、精化屏幕内容,疏引优质精品,摒弃沉疴冗余,给真正有价值的文化内容以充分展示空间。

    ⑥不论未来屏幕如何发展,我们的生活不该被“像素”和“网速”捆绑,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结永远更值得追寻。在不断更迭的媒介变革中,只有不断锤炼和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才能真正发挥媒介作用,让技术造福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屏媒时代”更需提升媒介素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如今的社会生活中,屏幕无处不在,成为人们视线的主导,深度参与大众日常生活,也成为人们观察和讨论社会文化的视角。 B . 作者认为人们通过屏幕传播的内容多了,导致信息吸收效率降低;互动能力强了,导致真情流露少了,因此屏幕成了一些社会问题和“现代病”的“背锅侠”。 C . 新媒介新技术让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好了。事实证明,屏幕的普及可以有效缓解文艺活动依赖实体环境而受到限制的问题。 D . 虽然通过屏幕中介,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得以链接,虚拟生活同现实生活一起,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屏幕永远不能取代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结。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肯定了新媒体新技术会让人们的生活更好,但同时对人们的媒介素养也产生出了担忧。 B . 文章举《全职高手》《穿越火线》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屏媒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C . 文章通过道理论证.事实论证相结合,论证了屏媒发展的弊端,我们要谨慎对待这种媒介。 D . 文章首先论证了屏媒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接着提出了提升媒介素养的要求,值得我们深思。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屏幕使虚拟与现实得以链接,使我们的视野更大、视线更远、视角更多元,可以说屏媒推动了人类再次“进化"。 B . 屏幕背后的虚拟空间不是实质性的存在,屏幕在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我们应该规避。 C . 屏幕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媒介形式,挑战着人的自制力,稍加放纵便会陷人虚拟现实, 这也是人们针对屏幕问题诸多争论的原因。 D . 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屏幕未来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运算等技术结合,进行转型和内容生产模式的革新。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钱伟长:从偏科生到科学巨擘

    ——探寻已故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的成才“秘诀”

    ①上海大学的校园里,有一块醒目的石刻,篆刻着钱伟长题写的四个大字“自强不息”。

    ②1912年,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由于战乱连年,11年的小学和初中,他真正念书的时间还不到5年。考入苏州高中时,钱伟长是全班最后一名。高中三年,他努力学习,补上不少。但到考大学时,只有文史尚过得去,数理化、英文还是弱项。

    ③19岁那年,钱伟长以历史100分、中文100分,其他各科加起来还不到100分的成绩考进清华大学。他在《八十自述》中说,正在考虑读历史系还是中文系时,“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来,义愤填膺的他决定弃文从理“改学飞机大炮”。

    ④可物理系主任吴有训不同意,为啥?他知道钱伟长物理只考了5分。可钱伟长铁了心要学物理,经过1周的执着请求,吴有训被打动了,给了钱伟长一年的试读机会:如果数理化三门课有一门低于70分,就得转回文学院。

    ⑤这名偏科生开始走进物理学的殿堂,并摸索出用思考的方法学习的“门道”。果然,他达到了吴有训的要求,毕业时,他还成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⑥许多认识钱伟长的人,无不赞叹他学识渊博、才思敏捷,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是个天才。但他从未承认过这一点,相反他说:“‘天才'是不存在的。无论谁,也无论有什么样的条件,要想学得好,要想搞出成就,最先和最后必不可少的都是勤奋。”因此,晚年他还自信地说:这么多年来,我没有懒过,我的知识没有老化。

    ⑦钱老的学生、如今已是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的周哲玮还记得,第一学期,他和同学把选课表递给钱伟长看,没想到这位导师拿起橡皮擦去了许多课程,只留下一些经典课。“其余的时间,导师就要我们去查文献、开展研究工作。”周哲玮回忆说,“钱先生还教导我们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已经是一年前的成果,教科书上的,起码是5年前的成果,所以,读研究生要紧的不是看书,而是看文献。”周哲玮还记得,钱先生非常希望学生自己通过调研提出问题。这些培养学生的理念,到今天依然不落伍。

    ⑧周哲玮本科读水工建筑,硕士攻读固体力学,博士研究流体力学。在拿到博士学位时,他请教钱伟长:我今后该向哪个方向发展?谁知就因这一平常问题,却挨了批评:“什么发展方向?国家需要你做什么,你就朝哪个方向发展!我这一辈子就是这样做的。”钱伟长常以自己为例,“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当然不像年轻人那么好,不过也吓不倒我。真理只有一条,国家需要你干,你就学。”

    ⑨钱老一生学过十几个专业,科研生涯涉足几十个行业。每一次重大的改变和选择,都是因为国家的需要。1931年,日军侵占东三省,他弃文从理,立志科学救国。1946年,他在美国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后,却放弃美国的一切,以探亲名义悄然回国,成为一名园丁。1948年,当他有机会重返美国加州理工时,因为签证申请表上填写“若中美交战,你是否忠于美国”一栏中,决然填上“No”,放弃赴美。 58岁学电池知识,也是缘 于我国当时的坦克缺乏高能电池。64岁以后迷上了计算机,他甚至提出一种新颖的宏观字形编码方案,又称“钱码“……

    ⑩直至八旬高龄,他还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孜孜不倦地钻研“不作Kirchhoff假设的弹性板壳理论”,但这还不是他的“关门之作”,2000年10月,他又写出了一篇50多页的长篇论文《中国魔方的构造特性及其不惟一性问题的研究》,从数学原理出发得到魔方结构及原理的普遍结论,令人叹服。

    选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钱伟长因为战乱影响了读书,在高中时严重偏科,但他在上大学时却毅然选择了自己基础薄弱的物理专业,最终成为了成绩最好的学生。 B . 钱伟长从不相信有天才,只相信要想学得好,要想取得成就,就必须经过勤奋刻苦的努力。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C . 钱伟长在指导学生时,鼓励学生选修经典课,其余时间查文献开展研究工作。他培养学生的理念,到今天依然很有用。 D . 钱伟长以自己为例,教育学生以国家需要选择专业。在他的人生中,每一次重大的改 变和选择,都是因为国家的需要。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钱伟长考上大学后弃文从理是受“九·一八”事变影响,他认为只有学理才能拯救国家和民族。 B . 钱伟长被称为科学巨擘,不仅因为他取得的科研成果,还因为他的奉献精神。 C . 钱伟长认为杂志和教科书上的文章过时,所以他指导学生不看书,只看文献。 D . 学生周哲玮受钱伟长影响,在选择发展方向时以国家需要为发展方向。
    (3) 科学家钱伟长的成长“秘诀"对你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三多

    王维钢

    夕阳慢慢地向山腰挪动。街角的梧桐树下,三多戴着花镜,一手拿着锥子一手捏着马针,在专注地给顾客修鞋。

    “爸爸,我来了!”迎面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跑了过来。“小涛回来了,慢点慢点,着啥急啊!”三多笑嘻嘻地答应着。

    “爸爸,学校明天秋游,我不想去。

    “为啥不去?平时我也没有时间带你去玩,机会难得,去吧!

    “可每人要100元钱。”小涛低着头支支吾吾地说,“您两天也挣不上100元钱。

    “呵呵,臭小子,想那么多干吗啊!钱的事不是你操心的,等会儿我就把钱转给老师。”三多斜眼笑着看了一下小涛,他觉得孩子懂事了。

    小涛心里这才吃了定心丸,高兴地弯腰捡地上的碎线头。“去去去,不用你收拾,这不是你干的活儿,赶紧回家写作业,长大了好考大学啊!”

    夜里,山上的风下来了。三多冻醒了,他拽出一条毛巾被轻轻地盖在小涛身上。

    望着睡梦中的小涛,三多觉得时间过得真快,都四年多了。

    月华最早是这条街的清洁工,三多的修鞋摊也摆在这条街上,俩人便熟络了。月华丈夫病逝后,孩子没人照顾,有时三多帮着带。

    三多是老光棍,因腿脚不好不能干重活儿,就学了修鞋这门手艺。后来,经修鞋的顾客撮合,他和月华走到了一起,租住在郊区的棚户区。

    日子开始还是别扭的。小涛不喜欢这个瘸腿的爸爸,经常惹三多生气。月华心里很难受,时常训小涛。但憨厚的三多总是笑呵呵地说,小孩知道啥,我不计较。后来慢慢地磨合,这一家人也其乐融融了。三多把小涛当作自己的亲儿子一样看待。

    月华是四年前意外去世的。

    一天快放学时,下起了大雨,月华要给小涛送伞,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

    月华临终前,身边只有两个人,一老一少两个男人。月华气若游丝地对三多说,小涛不懂事,你要多担待点,孩子就交给你了。三多泪水淌了一脸,月华,有我三多一口吃,就有小涛一口吃,你放心吧!我会抚养孩子长大的。听了三多的话,月华才安然地闭上了眼。

    这天,两鬓斑白满脸皱纹的三多坐在马扎上,微闭着眼睛,摇着蒲扇在想着过往的日子,真可谓五味杂陈。

    小涛下班了,他一推门就高兴地喊着:“爸爸,我下周一要和楚楚登记结婚了。”三多一下子来了精神头:“太好了,爸爸终于等到这天了。涛,明天我去银行取十万元钱,把买房首付的钱交了,你和楚楚先搬进新房住,我回农村老家,咱就把这个房辞了,省得交房租。”“爸爸,家里哪来的这么多钱?您开始不是说家里只有七万吗?再说您和我们一起住吧!我舍不得您走。”“哈哈,这哪成,你们买的房子小,等你们将来有钱买大房子我再去啊!我也是叶落归根了,想家乡人了。”三多乐得脸.上开了花,但并没解释钱的事。

    小涛搬家那天,三多雇了个三轮车,拉着行李要回老家了。

    临行前,小涛还是哭了,他难过地说:“爸,家收拾好了,过两天我就看你啊!”三多倒是抑制住自己的情绪:“好啊儿子,哪天高兴了,我能找到你家。你信不?”在小涛的挥手中,三轮车像波浪中的小船“突突”地漂远了。

    一周后,小涛背着大包小卷来到了三多的老家。村里人说,三多?前些日子他把房子卖了,听说着急用钱才卖了三万,自己去了乡里的养老院了。

    小涛听后,感到心里像压着一块石头,他怔怔地抬起了头,望着天上飘动的白云,顿时

    泣不成声。

    好一会儿他才回过神来,抹了一把泪,对出租车司机说,到养老院去。

    选自《小小说月刊》

    (1) 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主要以情节来展现人物,除此以外,本文还运用了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和肖像描写等手法,使人物形象丰满。 B . 学校组织秋游,小涛不想去是因为他知道三多挣钱辛苦,他懂事,体恤父亲。这个细节从侧面表现了父子感情的融洽。 C . 三多抚养小涛长大,卖房给小涛成家,他做这些是为了履行对小涛妈妈临终的承诺,说明三多是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D . 三多拒绝和小涛一起生活,瞒着小涛去了乡里的养老院,他是不想打扰儿子的生活,不想成为儿子的拖累。三多太善良了。
    (2) 小说中,三多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3) 小说情节设置巧妙。请从情节布局的角度,谈谈这样安排的巧妙之处。

二、古诗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董允休昭,掌军中郎将和之子也。先主立太子,允以选为舍人,徒洗马。后主袭位,黄门侍郎。丞相诸葛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上疏曰:“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至于斟酌规益,进尽忠言,则其任也。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若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以彰其慢。”亮寻请神为参军,允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攸之性素和顺,备员而已。献纳之任,允皆专之矣。允处事为防制基尽匡救之理后主赏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克煮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令嫔嫱已县不宜增益终执不听后主益严惮之。尚书令蒋琬领益州剌史,上疏以让费神及允,又表“允内侍历年,翼赞王室,宜赐爵土以褒勋劳。”允固辞不受。

    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允尝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共期游宴,严驾已办,而郎中襄阳董恢诣允修敬。恢年少官微,见允停出,逡巡求去,允不许,曰:“本所以出者,欲与同好游谈也,今君已自屈,方展阔积,舍此之谈,就彼之宴,非所谓也。”乃命解骖,神等罢驾不行。其守正下士,凡此类也。

    延熙六年,加辅国将军。七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神副贰。九年,。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人无不追思允。及邓艾至蜀,闻皓奸险,收闭,将杀之,而皓厚赂艾左右,得免

    选自《三国志蜀书》)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允处事为防制甚/尽匡救之理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B . 允处事为防制甚/尽匡救之理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C . 允处事为防制/甚尽匡救之理/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D . 允处事为防制/甚尽匡救之/理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 又称表字。《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时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的。 B . , 在古代指官职调动,一般指升迁。如:“左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员。 C . 延熙 , 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D . , “死亡”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死称“崩”“百岁”“千秋”等;王、公、侯.伯世爵之死称“薨" ;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称“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称“死”。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董允为人公正无私,得到先主刘备和诸葛亮的赏识。先主死后,诸葛亮让他辅佐后主,他尽职尽责,经常劝谏后主刘禅。 B . 后主刘禅想要采选美女填充后宫,董允举了古代天子的例子耐心劝谏,最终说服了后主刘禅,没有实施采选,后主对他也非常敬惧。 C . 董允曾严厉斥责黄皓,黄皓因此害怕董允,不敢为非作歹;董允死后,黄皓无所忌惮,玩弄权术,把持朝政,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D . 董允坚守正道、礼贤下士。他的下级官员来请教他,他立即取消与朋友约好的宴游,悉心与人交谈,态度谦虚恭敬。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②及邓艾至蜀,闻皓奸险,收闭,将杀之,而皓厚赂艾左右,得免。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逄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注释:①淮上:淮水边,今江苏淮阴一带。②梁州:指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市。③淮上有秋山:诗人曾有《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

    (1) 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偶遇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诗题说“喜会"故人,表现了故人相遇的喜悦,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 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的乐事,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 C . 颈联出写到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久别重逢,他们像十年前那样,开怀畅饮,然而喜悦是表面的,十年漂泊,两鬓萧疏,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 D . 尾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不归去是因为“淮上有秋山”,诗人耽玩留恋于秋光中的满山红树,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2) 汉代苏武李陵河梁送别,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苏武《诗四首》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请结合诗意赏析本诗颔联。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用“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来侧面描述说书人高超的造诣;《琵琶行》中则用“”来烘托琵琶女高妙的演奏技艺。
    (2) 《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3) 《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民敢于爆料、勇于发声,一方面体现了公众维权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互联网给了更多人表达诉求的可能。但是,频繁出现的爆料翻车和网络暴力一再提醒我们,舆论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在各类网络围观事件中,从舆论监督到舆论审判往往只有    只要模糊了道德和法律,就会侵犯到他人合法权益,最终受到法律的惩罚

    自由从来都不是没有边界,网络空间亦然。作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把目光拉回到一起“社会性死亡”事件中:对爆料者来说,可以借助舆论的力量表达合理诉求,但不能     舆论,以事实为依据,不     、不泄露隐私应是 底线;对围观者来说,在进行道德    之前,理性围观、谨慎发声尤为重要,不泄愤带节奏、不站队传谣言是前提。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步之遥  煽动  夸大其词  评判 B . 一箭之遥  鼓动  大张其词  评判 C . 一箭之遥  鼓动  夸大其词  评议 D . 一步之遥  煽动大张其词  评议
    (2) 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段中“社会性死亡”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B . 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C . “戊戌变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带有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变法运动。 D . “五四”以来的话剧,是我国戏剧中的新形式。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如果模糊了道德和法律,很可能就会侵犯到他人合法权益,并且最终受到法律的惩罚。 B . 一旦模糊了道德和法律,就会侵犯到他人合法权益,并且最终受到法律的惩罚。 C . 如果模糊了道德和法律的边界,就会侵犯到他人合法权益,并且最终受到法律的惩罚。 D . 一旦模糊了道德和法律的边界,很可能就会侵犯到他人合法权益,最终受到法律的惩罚。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宋代,人们对丰盛饮食的追求,不仅体现在鲜香诱人的味觉体验,①,尤为突出者即当时所谓的“看菜”。席面摆设“看菜”本源于一种古老的礼仪,所设食物皆可食用。但后人曲解古礼本意,②,无疑是对食物的极大浪费。此外,宋人饮食过于求精求新,热衷对食物进行装饰、雕刻等加工,对食材精雕细刻、制作奇巧造型,夺人耳目之余,③

  • 9. 请用“……是……”的句式把下面3段文字压缩成一个单句,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明连贯,不超过65个字。

    2019年国庆前夕,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的成绩成功卫冕世界杯冠军,第十次荣膺世界排球“三大赛”冠军。10月1日,中国女排姑娘们登上“祖国万岁”花车,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队伍中压轴亮相。

    1981年至1986年,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上蝉联世界冠军,成为世界女子排球第一支连续五次夺魁的队伍。

    中国女排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激励无数国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四、写作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我们曾如此渴望生命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明确文体;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