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阜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17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易经·系辞》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按照这个说法,诗词曲赋与琴棋书画等艺术门类都可归入无形的“道”的范畴,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建筑与车舆、衣服、盆碗类似,属于有形的“器”的性质,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主要由匠人来制作,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少直接参与。由此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界虽然巨匠辈出,巧夺天工,取得极高的成就,却一直缺乏理论总结。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相对得到主流阶层的追捧,出现了《园冶》《长物志》等理论名著,而在更广泛的建筑领域,相关学问备受冷落,虽然有宋代《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等官书和明代《鲁班经》之类的民间著述传世,但数量远远不及西方,而且主要内容都偏于实际操作层面的记述,没有太多的理论探索,与西方古罗马《建筑十书》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名著差异很大。

    19世纪末叶以来,随着清朝的衰落和灭亡,中国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全面冲击,传统建筑行业走向衰微,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使得拥有千年历史的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至今日,中国的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与古代则大相径庭,广大建筑师对于传统的建筑技艺普遍感到生疏,绝大多数设计作品都近于西方建筑的翻版,失去了本土的文化基因。在此情形之下,从20世纪初开始,一些中外建筑师努力尝试扭转这一趋势,在现代建筑中刻意表现“民族形式”,将传统建筑的造型与文化内涵融入新的建筑项目,如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和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以中国营造学社为代表的先贤致力于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展开研究,梁思成、刘桢等学者四处考察测绘,搜集古籍,成果斐然。经过几代人的艰难跋涉,对于中国现代“民族形式”的探索仍处于迷途之中,尚未找到相对圆满的解决之道,而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长期侧重于历史本身,理论方面的论述非常有限,还不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明确的指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香港建筑师李允鉌先生正式出版《华夏意匠》一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作者在《卷首语》中解释:“‘华夏’指的是古代的中国,‘意匠’可作建筑的设计意念,‘华夏意匠’意即‘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意念’。”此书得到海内外建筑界的高度评价,一时洛阳纸贵,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最重要的一部专著。此书的撰写显然受到西方建筑理论的影响,引述了大量的前人论述和经典实例,完备性超过之前任何一部研究中国建筑的著作,恰如武侠小说中全真派的全套武功。无所不包,既有“道”层面的精神诉求。也有“器”层面的实践指导意义,故而难能可贵。建筑史学家龙庆忠先生为此书所作序言中说:“中国古建筑是古今都在东亚地区,由东亚人民产生的,它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艺术和清静环境,是古代养目、养心、养身、遂生的具体表现。

    它既具有几何构成.又有模式表达和逻辑构成。这是出乎西方人恋料的。”中国古建筑的产生与发展由中国独特而广袤的地理气候条件所决定,同时又受到各种社会、人文因素的深刻影响。《华夏意匠》对此有深入剖析,从各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进脉络和多重影响因素。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单体的规模往往有一定的限度,造型上的差异也不大,更注重以群体组合的方式构成丰富的院落,“由一座变多座,小组变大组,以建筑群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以北京紫禁城与巴黎卢浮宫作比较,可见前者以“数”的集聚完成复杂的总体结构,而后者以“量”的叠加形成庞大而清晰的多层系统。殿亭楼台分占不同位置,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在彼此之间构成严密的呼应关系。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延续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也面临消亡的危险,幸而有诸多前辈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孜孜以求,拯危继绝,传递薪火,一息不灭,功莫大焉。

    (摘编自十一贝子《中国建筑如何免于沦为西方建筑的翻版?》)

    材料二

    近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正在故宫博物院如火如荼地开展,集中展示故宫六百年建筑、艺术、文化成就,让人们有机会从遗产地和博物馆双重视角认识故宫的文化价值。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作为皇家御用建筑,紫禁城堪称我国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凝结了上千年的建筑工匠的智慧,将传统设计艺术和建筑完美融合。如我国建筑特有的“过白”,利用近景建筑或其他景物,构成“镜框”,留出适当的天地空白,使画面构图完美。

    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过:“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民族都能从古建筑中理解并发扬自己的文化。”反观当下,一些盲目跟风模仿甚至“奇葩”的建筑出现,究其根源,是这些城市建设中没有系统研究传统文化,也没有做好挖掘本土文化的功课,为“雷人”建筑提供了温床。另外,建筑设计存在贪快、出奇的心理,这样用力过猛,就容易“奇奇怪怪”。

    传承传统文化,不是照葫芦画瓢,而是既要画皮更要画骨。建筑设计应与当地城市乃至区域的文化传统相匹配,让建筑与城市文化充分融合。这次展览用“丹宸永固”作为主题,展示了故宫讲好中国故事的决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又与时俱进。那么,六百年故宫将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为后世设计师们提供中国的建筑文化素材。

    (摘编自乔妙妙《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既要形似更要神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道”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如诗词曲赋等;“器”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如建筑车舆等。 B . 中国古代建筑领域的理论名著,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不及西方建筑名著。 C . 千年华夏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是因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等的流行。 D . 燕京大学和中山陵在现代建筑中刻意表现“民族形式”,融入了传统建筑造型与文化内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所以主要由匠人来制作,为我国古代建筑界巨匠辈出提供了可能。 B . 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少直接参与建筑,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界一直缺乏理论总结。可见古代政府从不关心建筑界。 C . 建筑史学家龙庆忠先生的序言,既说明中国古建筑独有特色,出乎西方人意料,又说明《华夏意匠)难能可贵。 D . 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前辈孜孜以求的精神,也需要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汲取建筑文化素材。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故宫建筑文化特点的一项是(   )
    A . 以群体组合的方式构成丰富的院落 B . 殿亭楼台布局巧妙,彼此呼应 C . 是现存规模最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D . 拥有我国建筑特有的“过白”
    (4) 为什么说“《华夏意匠》一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
    (5)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我国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所面临的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就等拆迁

    伍中正

    宋玉生的房子低、矮,逢雨必漏。他对自己的房子特别不满意,一心盼望着拆迁。那年,宋玉生30岁。

    有天早上,宋玉生从门前的枫树上的高音喇叭里听到了一个让他振奋的消息。在离宋村三十里开外的地方要建一个大型变电站,那地方有十多户人家要搬迁,并且,那十多户人家的房子由政府统一修建后,再分给他们。也就是那天早上,宋玉生就萌生了一个希望,将来哪一天,自己的房子也能名正言顺地拆迁。

    不到一年,变电站建好。宋玉生去看变电站。除了变电站,宋玉生最关心的是那些拆迁户。他跑到统一安置的住房一看,一栋栋房屋果真整齐漂亮。回来的路上,他就想,自己的房子有那么漂亮就好了。

    好不容易到来的一次拆迁机会却与他擦肩而过。宋玉生那年40岁。

    那一年,从葛洲坝输往广州的高压线路经过宋村。测量线路时,宋玉生拉着一位测量员问,路线经过不经过他的房屋?他那破屋碍事不碍事?测量员说,还说不准,要等整个线路的测量数据都计算好再定。

    等吧。宋玉生不再犹豫。

    后来,宋村有3户人家的房屋需要拆迁。那3户人家的房子由政府出钱修建,3幢房子建好,在丽日蓝天下格外漂亮。

    宋玉生开始埋怨:那条线路怎么就不经过自己的房屋?

    50岁那年,宋玉生的身体再没有以前健康,时常咳嗽,还伴随头晕。可是一听到要拆迁的消息,他就会强打精神。

    那一年,县里要在宋村修建一个农药厂。整个村里,再没有比宋玉生更兴奋的。宋玉生逢人便说,只要项目一开工,自己就可以拆迁,就可以享受到政府修建的好房子。他经常出现在人堆里,开口闭口就是拆迁。

    这个项目让宋玉生兴奋了一年。那一年,宋玉生的咳嗽和头晕仿佛减轻了很多。

    一年后,农药厂的建设没有一点儿动静。

    后来他才明白,建农药厂是县长的想法,没经过科学论证。有专家提出,在宋村坚决不能修建农药厂,专家还列出了不能建厂的8条理由。

    宋玉生的病情慢慢加重。他的房子越来越破败。

    村主任宋家宝每次见到宋玉生就说,玉生老爹,村里愿意出钱翻修你的房子,房子拆迁,说不定等上好多年呢。

    宋玉生说,不翻修,我就等拆迁,愿意等。

    60岁那年,宋玉生大病了一场。宋家宝领着村医去看宋玉生。村医拿出听诊器搁在宋玉生胸口,还摸着宋玉生的手,辨别着他的脉象。

    听完看完,村医给了宋玉生一些药,叮嘱他怎么吃。

    临走,宋家宝说,今年,宋村将引来市里的公墓建设项目,需要宋村几座山,说不定,你的房屋将被拆迁。

    真的!宋家宝肯定。

    不久,宋玉生用颤抖的手在房屋拆迁协议上签了字。

    签完字的那天晚上,宋玉生一阵猛咳,一口气没接上来,就走了。那年他61岁。

    宋玉生走的时候,手里紧紧抓着那份拆迁协议。宋家宝说。

    宋家宝在村委会上提议,一直单过的宋玉生用不着分房子了。他的钱,放在宋村的账户上,往后,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拿出一部分作为学费。

    宋家宝的建议很好,村干部都答应,村民也答应。

    2011年春,宋家宝讲了同族人宋玉生的故事。我一直没有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

    按辈分,宋玉生,我应该叫他叔。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命运跟宋玉生紧紧地连在一起。我还知道,村里其他孩子的命运还将与他连在一起。

    我就是拿着宋村,也就是宋玉生的钱念完大学的。这是一个老人等了半辈子却没有享用的房屋拆迁费用。

    大学毕业,我选择留在宋村小学。每次上课,我对孩子们说,只要你们用心学习,考上大学,村里就会有一个人为你们提供学费。那个人是谁,我没有告诉孩子们,孩子们也没有问。

    每年清明,我都领着宋村小学的孩子们在宋玉生的坟头放上一挂长长的鞭炮,撒上纸钱。

    空旷的天空下,宁静山野中,那一挂鞭炮清脆激越的声音,传播得很远,很远。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2期,有删改)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篇小说关注社会生活,贴近生活实际。“拆迁户”一夜之间可以变成“暴发户”的现实,是小说主人公“就等拆迁”的心理支点。 B . 宋玉生等拆迁等了一辈子,最后却在签完拆迁合同后突然去世,这样的情节安排,体现了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厌恶和鄙夷,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C . 通过劝宋玉生修缮房屋、领着村医给宋玉生看病、提出用拆迁款给村里的孩子提供学费等情节可以看出,宋家宝是一个关爱百姓、重视教育的基层干部。 D . “我”用宋玉生的拆迁款念完大学后,选择留在宋村小学教书,体现了“我”的高尚品德,同时也表现了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 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形象地表现了“拆迁”给主人公带来的精神刺激。 B . 小说使用顺叙的叙述方式,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了宋玉生的一生,情节发展自然流畅,脉络分明。 C . 文章结尾处的环境描写,表现了自然环境的优美,暗示了乡村以后的美好未来,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D . 文章以“我就等拆迁”为题,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等拆迁”是主人公宋玉生的“人生主旋律”,以之为题与文章内容较为契合。
    (3) 请概括宋玉生的性格特点。
    (4) 在小说结尾部分,“我”的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沛相陈珪举孝廉 , 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吾。”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①,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②佗。

    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①头风:头痛病。②考竟:拷问,死于狱中。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B .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C .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D .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兼通数:1.指儒经,即儒家经典著作。2.指道经,即道教经典著作。3.指佛经。文中指的是儒家经典著作。 B . 沛相陈珪举孝廉: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是西汉选用官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C . 病亦行:“差”在文中不是“差错”的意思,而是通假字,“差”通“瘥”,“病愈”的意思。 D . 考验首服:即“首伏”,坦白服罪。首伏,从表象上看,首,头也;伏,低下;意味着头低下认罪。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华佗不爱做官。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从来没有后悔之情。 B . 华佗医术高超。懂养生之道,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 . 华佗善用方法。他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就离开了,还留下一封信辱骂郡守。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 . 华佗医者仁心。华佗在狱中遭受拷打,临死前还是交出救人的方法,只不过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将书烧掉,曹操却不得而知。
    (4)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②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5) 曹操最后为什么要杀华佗?请简要说明原因。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

    陆游

    杖屦寻春苦未迟,洛城樱笋正当时。三千界外归初到,五百年前事总知。

    吹玉笛,渡清伊②,相逢休问姓名谁。小车处士③深衣叟,曾是天津④共赋诗。

    注:①此词系作者晚年被罢官后蛰居家乡越州山阴(今绍兴)所作。②伊:伊河,今河南境内。③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④天津:天子车马所渡之地。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是(   )
    A . “杖屦”为拄杖漫步之意,上阕首句写词人拄着拐杖在苦苦找寻春天的踪迹。 B . “洛城樱笋正当时”一句实写洛阳城春笋遍地、樱花盛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C . “三千界外”“五百年前”句意为词人仿佛回到那遥远的地方,那久远的往事总是萦绕心头。 D . “小车处士”、“天津共赋诗”句指那驾着小车、穿着深衣的老头,曾是一起吟诗作赋、抒怀咏志之人。
    (2) 春景是惹人喜爱的,但因为一个“苦”字又别有意味,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其三)①

    苏轼

    辞官不出意谁知,敢向清时怨位卑。

    万事悠悠付杯酒,流年冉冉入霜髭。

    策曾忤世人嫌汝,《易》可忘忧家有师。

    此外知心更谁是,梦魂相觅②苦参差③

    [注]①苏辙因论朝政之失引起轩然大波,因而不得高第,除商州军事推官,苏辙对此深感失望,于是以养亲为由不赴任。②《韩非子》:“六国时,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思不能得见,敏便于梦中往求之。”后来以“梦魂相觅”形容朋友或兄弟的相思之情。③参差:道路崎岖的样子。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弟弟辞官不出的真实想法别人不了解,但他绝不是嫌朝庭授予的官职太小。 B . 颔联既写到了世事的沧桑,又写到了时间的流逝,字里行间蕴含了无穷的感慨。 C . 颈联上句点明了弟弟不赴任的真正原因,即所写文章触犯朝廷,惹得世人厌恶。 D . 颈联下句劝弟弟以父亲为师学习《易经》,鞭策弟弟奋斗在追求学问的道路上。
    (2) 有人认为此诗尾联写得颇为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五、情景默写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文章憎命达”,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呢?《登高》中“ ”从时间、空间两方面写出他的悲愁。
    (2) 杜鹃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蜀道难》中“ ”一句渲染蜀道夜晚空寂苍凉的气氛;《琵琶行》中的“ ”表现了作者被贬江州时内心的孤寂悲愁。
    (3) 屈原在《离骚》中用“”两句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
    (4) 苏轼的《赤壁赋》中“”两句,生动地刻画出曹操“一世之雄”的形象。

六、选择题组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说起紫土豆很多人以为是近年才有的新品种,其实紫土豆并不是什么稀奇玩意儿,它是秘鲁的一个古老品种,明朝的时候就从国外引进种植,不过因产量不高,才逐渐被淘汰。

    紫土豆种植创业者彭洁告诉记者,“紫土豆中富含花青素和硒元素,营养价值极高,与现代人的饮食需求正好契合。看清市场需求后,虽然           , 彭洁还是借款开始试种紫土豆。收获后,彭洁并没有           别人的做法——到市场上贩卖,而是拿着样品找订单。让彭洁没想到的是,她一下就以普通马铃薯7~8倍的价格,拿下深圳一家公司300吨的订单。接到订单后,彭洁           , 欢喜紫色土豆销售前景广阔,(                    )。在与对方协议三年内完成订单后,彭洁便带领创业团队在四川古蔺县箭竹乡建立基地。

    对紫土豆了解越多,彭洁就越兴奋,她一头扎进了紫土豆创业大潮。至今 , 她和团队已经近7年从事了马铃薯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高营养价值和市场前景开展调查研究。“花青素对身体的益处人们都已           , 紫色马铃薯就富含花青素,并且口感好,非常受欢迎。”现在,韩洁正带领当地的乡亲们大踏步地走在脱贫致富的路上。

    (1) 下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她和团队已经近7年从事了马铃薯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高营养价值和市场前景开展调查研究。 B . 她和团队已经从事了近7年的马铃薯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高营养价值和市场前景开展调查研究。 C . 她和团队已经从事了近7年的马铃薯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高营养价值进行调查和市场前景研究。 D . 她和团队已经从事了近7年的马铃薯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高营养价值进行研究和市场前景开展调查。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但忧虑的是种植基地还没有规模,还有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订单 B . 但忧虑的是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订单,种植基地还没有规模 C . 但忧虑的是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订单,还有种植基地还没有规模 D . 但忧虑的是种植基地还没有规模,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订单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一穷二白 如法炮制 喜忧参半 耳熟能详 B . 一穷二白 上行下效 悲喜交集 耳濡目染 C . 一清二白 如法炮制 喜忧参半 耳濡目染 D . 一清二白 上行下效 悲喜交集 耳熟能详

七、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总有一些时刻,有一些人和事、景和物,会让我们由衷自豪地说一句:“这很中国!”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飞檐翼角,雕梁画栋,这样的建筑很中国;兵马俑惟妙惟肖,“铜奔马”飘逸俊美,司母戊鼎形制雄伟,这样的艺术很中国;一道白色闪电穿山而过,向晨光问好,与晚霞拥抱,这样的速度很中国;小巧玲珑的小笼汤包,皮白肉嫩的盐水鸭,鲜香麻辣的辣子鸡,这样的美食很中国;若有战,召必回,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这样的守护很中国……

    在你心里,什么最能代表中国?什么样的人物或场景,会让你觉得“这很中国”?元旦期间,恰逢你所在的学校迎来一批前来游学的外国学生,请以中学生李明的身份,写篇发言稿,和他们谈谈你所理解的“这很中国”。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