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99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 1. 下面是中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图。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    )

    A . 地域聚集性 B . 区域发展平衡性 C . 多元一体性 D . 连续未有中断性
  • 2. 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为了达成此目的,周代的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    )
    A . 将土地人口分封给诸侯 B . 加强对诸侯的控制 C . 确立更严格的礼乐制度 D .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 3. 《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荀子》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出西周实行(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行省制
  • 4. 据考古报告,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数十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一批铁器实物。下图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战国时期文物——鼻子套圆环的青铜牛尊和铁锄范。据此推测(   )

    A . 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器较普遍 B . 井田制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C . 争霸战争推动了工具的改革 D . 各国纷纷变法确立新的制度
  • 5.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这反映出(    )
    A . 诸侯变法 B . 三家分晋 C . 王室衰微 D . 华夏认同
  • 6.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
    A . 商鞅变法较为彻底 B . 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C . 牛耕得到迅速推广 D . 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 7. “他把‘仁’看作道德的最高准则,他希望统治者通过道德感化改善政治,他还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这里的“他”是(    )
    A . 老子 B . 孔子 C . 孟子 D . 墨子
  • 8.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 .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 化国为家,皇权至上 C . 官员众多,政务繁忙 D .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 9. 阅读如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

    A . 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 . 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 . 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 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 10. 中国的特产,从长安出发,往西经过河西走廊,后辗转到安息,经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得以发展的主要条件是(    )
    A .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B . 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C . 西汉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D . 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
  • 11. 古墓中的画像砖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下面的两块画像砖出土于甘肃魏晋古墓,体现了“汉人胡食”的习俗,这可以用来研究的主题是(    )

    A . 江南开发 B . 民族交融 C . 政权并立 D . 南北统一
  • 12. 从直辕犁(图1)到曲辕犁(图2)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 . 铁犁牛耕的出现 B . 播种技术的发展 C . 单位亩产量提高 D . 耕犁技术的成熟
  • 13. “天可汗”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具有实质意义,它的目的是使许多弱小邻国或民族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据此分析,唐太宗被拥戴为“天可汗”的原因是(    )
    A . 轻赋省刑 B . 开明的民族政策 C . 广开言路 D . 任用贤良,提高行政效能
  • 14. 如表反映的是曹魏至北宋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学子所占的比例,导致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2%

    5%

    44%

    A . 中央机构的调整 B . 选官制度的变革 C . 监察制度的完善 D . 儒家思想的发展
  • 15. 如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最能反映两者区别的是隋唐时期(    )
    A . 官员职责分工明确 B . 以分化相权来集权 C . 官僚机构日益庞杂 D . 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 16. 某同学在研究古代亚洲法律时发现,八世纪初日本在制定大宝律时,吸收了唐律“八议”中的“六议”,将“十恶”改为“八虐”。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 . 唐律对日本法律影响较大 B . 中日文化交流频繁 C . 唐律与日本法律差别较大 D . 日本不重视内部稳定
  • 17. 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
    A . 敦煌艺术来自艺术家创造性劳动 B . 北魏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C . 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 D . 唐代国泰民安富足强盛
  • 18. 《宋史》云:“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由此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
    A . 无为而治 B . 设置南、北面官 C . 崇文抑武 D . 强化君主专制
  • 19. 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在地方管理上,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地方常设机构。这种机构被称为(    )
    A .   宣政院 B . 澎湖巡检司 C . 行中书省 D . 奴儿干都司
  • 20. 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 . 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 . 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 . 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 . 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 21. 下图所示的瓷器出现于(    )

    A . 宋朝 B . 元朝 C . 明朝 D . 清朝
  • 22. 唐朝社会生活中还存在“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但宋代时,世人多“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社会等级观念消除 B . 崇文抑武的特点 C .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 . 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 23. 宋代之前,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大多是北方人。入宋之后,南方的士人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
    A . 南方人聪明 B . 政治中心南迁 C . 宋代重文轻武 D . 经济重心南移
  • 24. 熙宁十年,国家的工商税占财政收入比达到70%,而农业税只占30%.这说明宋代(    )
    A . 抑商政策失败 B . 农业发展落后 C . 财政开支较大 D . 商品经济发达
  • 25. 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由此可以看出,朱熹的主张是(    )
    A . 理是万物的本源 B . 存天理,灭人欲 C . 格物致知 D . 致良知
  • 26. 唐诗及其以前的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炼;宋词及以后的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遗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宋代( )
    A . 各民族政权并立人民渴望统 B .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 C . 印刷术的应用提高了平民的审美要求 D .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推动
  • 27.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为此,明太祖采取的措施(    )
    A . 重用侍从、秘书,分散相权 B . 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C .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D . 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 28. “成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 洋。……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材料说明郑和 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 拓展贸易,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B . 宣扬国威,加强对外交往和联系 C . 征服异域,扩展大明帝国的疆域 D . 开辟市场,扩大中国丝绸的外销
  • 29. “生我兮父母,长我兮疆土,我生不逢时兮,疆土多遭倭寇侵辱,救我再生兮,就是戚继光。”该诗歌主要颂扬了戚继光(    )
    A . 平定了准噶尔叛乱 B . 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C . 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 . 打败了沙俄侵略军
  • 30. 清朝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有利于(    )
    A . 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B . 完善了中枢机构 C . 削弱宰相的权力 D . 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 31. 明清之际一位思想家认为,维护各王朝的政权是统治者的事情,而保卫整个民族国家,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这个思想可以概括为(    )
    A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 . “存天理,灭人欲”
  • 32. 清政府仅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受到严格约束。这表明清政府实行(    )
    A . 重农抑商 B . 工商皆本 C . 海禁政策 D . 闭关自守
  • 33. 下图摘自某同学的课堂笔记。据此可知清朝(    )

    1690 年击溃噶尔丹叛军

    1727 年设立驻藏大臣

    1762 年设立伊犁将军

    1792 年设立“金瓶掣签”制度

    A .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 .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C . 抗击外来侵略战绩卓著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 34. 2019年11月,港澳知名企业家、爱国人士何鸿燊将圆明园被劫掠的十二生肖兽首之一的马首铜像(见如图)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导致包括这尊马首在内的十二尊兽首流失海外的侵华战争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中法战争
  • 35. 《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商定,若需变动,须经英方同意。这一规定破坏了我国的(    )
    A . 领土主权 B . 关税自主权 C . 司法自主权 D . 领海主权
  • 36.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些开明士大夫如林则徐、魏源等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开始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醒悟过来,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当时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    )
    A . 军事技术 B . 政治制度 C . 民主思想 D . 经济思想
  • 37.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其中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技术,迈出中国现代化第一步的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洋务运动 C . 百日维新 D . 辛亥革命
  • 38. 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深得民心者,显得落后:一个适应进步潮流者,又无法深入民心。前者是(    )

    A . 《天朝田亩制度》 B . 《海国图志》 C . 《瀛寰志略》 D . 《资政新篇》
  • 39. 台湾人民表示要“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与倭人”。以下与之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 . 《天津条约》的签订 B . 《北京条约》的签订 C .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 《辛丑条约》的签订
  • 40. 下表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概况。表中现象(    )

    国别

    “势力范围”

    割占或租借地

    德国

    山东

    强租胶州湾

    俄国

    长城以北和新疆

    强租旅顺、大连

    法国

    广东、广西和云南

    强租广州湾

    英国

    长江流域

    强租“新界”、威海卫

    日本

    福建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A . 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 B . 使中国有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C . 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所引发 D . 使中国开始丧失领土主权

二、材料分析题(本卷共2小题,其中第41题10分,第42题10分)

  • 4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汉制规定商人不能做官,做官亦不能经商,乡举里选系由地方政府察举呈报。现在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 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不同。
    (2) 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 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宋书》

    材料三:(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1) 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2) 说明江南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