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130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单选题

  • 1. “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北京周口店),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一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句子,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要想获得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 . 神话传说 B . 史书记载 C . 学者推断 D . 考古发掘
  • 2.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下列关于王位世袭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 . 它取代禅让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B . 它以专制取代民主是历史的倒退 C .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D . 王位可以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 3. 《周礼》记载:“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由此可见,在分封制下(   )
    A . 按血缘关系授予贵族土地 B .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结合 C . 按不同等级授予贵族土地 D . 按封地全部面积征收租税
  • 4. 2011年3月28日,新开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根据史学界对 “司母戊鼎”内壁铭文(下图)的重新解读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史学界解读的依据和方法可能是(   )

    A . 进一步研究古代文献 B . 青铜器的纹饰与功能 C . 与同期青铜铭文对照 D . 研读古文字构造方法
  • 5. 春秋五霸是对春秋时期确立霸权地位的诸侯国国君的统称。以下不属于春秋五霸的是(   )
    A . 齐桓公 B . 晋文公 C . 楚庄王 D . 赵武灵王
  • 6. 战国时期,商鞅针对当时“法力不张,法度废弛”,特别是贵族高踞于法之上的横行给社会造成的动乱,提出“壹刑”的主张,特别提出“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其意在(   )
    A . 以人人平等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 B . 修正功过相抵所带来的系列弊端 C . 限制贵族特权以实现法律的公平 D . 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实现富国强兵
  • 7. 下面《商鞅舌战群儒图》给我们最主要的启示是(   )

    A . 改革必须首先从权贵中推行 B . 改革者必须有坚定不移的决心 C . 改革者应制定高明可行的方案 D . 改革者要有勇于牺牲的精神
  • 8. 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反映出孔子( )
    A . 重视人的主体地位 B . 强调理性思考 C . 主张维护等级秩序 D . 反对贵族专权
  • 9. 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提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两者对道家思想高度肯定的主要依据是道家(   )
    A . 哲学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B . “无为而治”的理念影响深远 C . 经典著作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 D . 对世界本原进行了深入探讨
  • 10. 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统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这些举措(   )
    A .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 . 保证了秦在全国的长久治安 C . 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 . 违背人民意愿,加速了秦的灭亡
  • 11. 农历一月古时本来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特征是(   )
    A . 中央集权 B .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 12. 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
    A .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B . 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 C . 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 D . 标志统一国内市场形成
  • 13.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   )
    A . 起因于官吏的贪腐 B . 反对实施郡县制 C . 以六国贵族为主力 D . 得到了广泛响应
  • 14. 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

    A .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 . 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 . 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 . 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 15. 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中央官学的建立(   )
    A . 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 . 打破了依靠血缘垄断官职的局面 C . 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 . 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进一步发展
  • 16. 张骞通西域后,政府招募了大量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防范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
    A . 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 . 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延伸 C . 有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 D . 标志着西域被纳入郡国体系
  • 17. 鲁迅先生曾称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列关于《史记》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记述了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 B . 由东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C . 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 .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 18.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北宋名臣范仲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明代医学家叶文龄说,“医,仁术也,爱之道也”。材料表明,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
    A .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 . 得益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C . 得到国家政权的支持 D . 取决于小农经济高度发达
  • 19. 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 . 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 . 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C . 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D . 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 20. 唐朝女皇武则天曾想立自己的侄子武三思为太子,遭到大臣狄仁杰和王方庆的反对,其理由是:“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武则天经过审慎思考后立李显为太子。上述材料表明武则天(   )
    A . 沿袭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一传统 B . 重视家族血缘关系 C . 遵循了“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 D . 重视祭祀祖先观念
  • 21. 《旧唐书·食货志》记载:“武德年,始定律令。……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据此可以推知,唐朝(   )
    A . 重视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监督 B . 地方监察制度完备 C . 开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D . 君主专制统治强化
  • 22. 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 .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 .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 23. 《古今画鉴》在描述下图时写道:“太宗坐步辇上……曲眉丰颊,神采如生……后有赞普使者,服小团华衣,及一从者。”该图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

    A . 唐王朝与吐蕃和亲 B . 唐太宗大破东突厥 C . 新罗使者来唐朝见 D . 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 24.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汉末天下大乱,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制度自亦无从推行,朝廷用人没有标准,曹操以陈群为吏部尚书,始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与此制度有很大关系。以上内容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   )
    A . 建立了曹魏的统治基础 B . 实现了曹魏对地方的控制 C . 有利于选拔到杰出人才 D . 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
  • 25. 下表是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   )

    A . 使税制更加紊乱 B . 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C . 增加了财政收入 D .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二、材料分析题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五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 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 根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 2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已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