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市陆川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03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下面对这首元曲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天净沙》,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B . 这首元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再加上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 C . 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和无穷的乡愁。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更是直接抒发了天涯游子寂寞愁苦的情思。 D . 这首元曲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 2. 根据你的名著阅读积累,完成小题。

    下面依次对《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观音禅院,老主持为谋占袈裟,欲纵火烧死唐僧师徒,悟空从天界借避火罩罩住唐僧,自己在一边鼓风,使火烧净禅院。 B . 武松、林冲、卢俊义三人都武艺高强,是梁山第一等好汉,三人都受过官府的陷害,被充过军。林冲在最后一次战斗中痛失一只手臂。 C .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总共有十篇文章,内容全部是写人记事,没有任何议论的文字。 D . 《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这样一句话:“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

二、对比阅读

  • 3.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杞人忧天(《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汲:打水浇田) B . 之于宋君  (闻:使听到) C . 所寄(亡: 无,没有) D . 奈何忧其坏  (奈何:拿……怎么办)
    (2) 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丁氏穿井得一人——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B .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C . 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 D . 其人舍然大喜——那个杞国人像丢了魂似的,很高兴。
    (3) 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文都是我国古代寓言的经典佳作,其中甲文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乙文节选自《列子·天瑞》。 B . 两文都是通过故事来讲道理,甲文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乙文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C . 两文都是围绕着要说明的道理展开情节、刻画形象的,只是甲文在故事后面直接说出道理,而乙文把道理蕴藏在故事之中,没有直接讲明。 D . 两文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甲文在短小的篇幅中简要地叙述故事的主要情节,以叙述为主;乙文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人物形象分明。

三、现代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回家的敲门声

    (何伟良)

    每一个夜晚的来临,一听到我下班回家叩打门环的声音,父母便像赛跑一样一前一后争着为我开门,总怕被对方抢了先。母亲的脚步细碎而轻柔,父亲的脚步则如重锤般有力,跺得地面咚咚直响。因此尽管母亲非常的努力,但总是比父亲慢半拍,为我开门的似乎永远都是父亲。有时候母亲也会站在父亲身后大声的嗔怪:“平时让你干点事,你磨磨蹭蹭慢慢腾腾的,一听到儿子回来你跑得比兔子都快!”父亲此时总是呵呵地憨笑两声,但并不驳斥母亲的话。门在开启的瞬间,我照例能听到两声一高一低苍老而亲切的问候,随后老两口就像勤务员似的一人给我推自行车,一人帮我拿包,让我尽享领导般的待遇。就这样,父母一前一后紧紧相随的身影,或重或轻的脚步声,或高或低的问候声,一直伴随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后来为我开门的只有父亲一个人了,因为母亲病了,她已经彻底失去了与父亲竞争的能力,腿脚已不太灵便的她大多数时间里只能坐在床头迎接我的归来,目送我的离去,而我也很难听到母亲那风风火火细碎而轻柔的脚步声了。母亲久治不愈的病带走了父亲很大一部分活力,他的脚步声不再像重锤般的有力而变得有些迟缓了。除了他亲切的问候,温和的眼神未变,父亲脸上的皱纹已增加了很多,头上的白发也增加了很多……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父母对我的依恋似乎更浓更深了。有时晚上加班回家迟一些,父亲便携着孱弱的母亲在街口翘首以盼、望眼欲穿地看着儿子来时的路……大老远我就能看到昏黄的路灯下站着两个互相搀扶着的老人雕塑般静静地、久久地凝视着远方,他们灰白的头发不时被风吹起,来回飞舞……我知道那是父母在等我回家。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究竟等了我多久,但我肯定想像得出从家到街口,他们已经进进出出很多遍了。很可惜,那时候我并没有任何的感恩之心,丝毫也没有,我只是觉得做父母的都是这样。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进大门我发现门口忽然多了一把椅子,起初我很奇怪,不知道椅子放在这里究竟有何用?后来我知道了椅子是父亲放在这里的,是他专门坐在这里等着为我开门的。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耳朵都有些发沉,母亲怕我敲门时他们听不到,便建议父亲在门口放一把椅子,快到我回来的时间,父亲便坐在这儿等着我的敲门声……

    再后来,我结婚了,回家的次数渐渐少了起来,但是放在门口的那把椅子却始终未动,我曾经几次想把椅子搬走,都被母亲拦下了,母亲说:椅子就别动了,你爸爸已经习惯坐在那儿了!不知怎的,我的心猛然动了一下,我知道父亲的习惯是因为我养成的。

    作为一名游子,虽然漂泊在外,沧海桑田已是平常事,但我又是多么的幸福,只要我的父母还在,在我身后始终会有一座温馨的港湾随时迎候我这叶小舟的归航……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赛跑”写出了父母听到敲门声后,急于抢先为儿子开门的动作,表明父母都很爱儿子。 B . “总怕”表明听见敲门声后,父母都想为儿子开门的急切心理,体现出对儿子炽热的爱。 C . “憨笑”在这里指父亲动作慢,没抢到为儿子开门而只能自嘲。 D . “丝毫”说明儿子当时根本没有感恩之心,体现儿子的深深自责之情。
    (2) 下列对第⑶段画线语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 . 这句话表现年迈父母在路灯下等候儿子回家的坚持与执着。 C .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父母对儿子炽热的爱。 D . 这句话通过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父母爱子心切。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回家的敲门声”为题,既点明文章的中心,也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B . 文章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更亲切感人。 C .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父母浓浓的感恩之情。 D . 文章告诉我们,做子女的永远是父母心头的牵挂,家永远是我们温暖的港湾。
  • 5. 阅读下面一篇同学的习作,完成下面小题。

    向学霸学习

    “丁零零……(A)”我伴着上课铃声满头大汗①,一个箭步跑回了教室。

    哇!今天太阳从西边升起了呀!教室里人声鼎沸(B)。平日里叽叽喳喳的同学,好似被击败了的战兵一样。

    我准备赶紧拿出书来复习②,可时间不留人,张老师已经拿着一大堆试卷进来了。一张张雪白的试卷映入眼帘,我的心顿时跌入紧张的无底洞。连考试一向不错的王梦凡也愣住了,唉声叹气道:“完了!完了!”

    “这道题在书本上,幸亏刚刚看过,要不然亏大了,”我的心平静了许多,“其实也没什么难的呀!”可往下一看,顿时傻了眼:“啊!什么?《绿野仙踪》是什么东东?Oh!No!不会吧!《爱的教育》我才读了一篇……晕!什么杂交水稻之父、近代科学之父……我怎么听都没听过啊!”刚才平静下来的心又“扑通扑通”地跳了,我的脑中一片空白,课外知识填空题更是云里雾里,我就闭上眼睛乱填,也许可以瞎猫碰见死耗子。我伸了个懒腰,终于写好了。

    看看周围的同学都抓耳挠腮,可唯独学霸小雪同学不是这样,她目不转睛地盯着试卷,时而冥思苦想,时而在稿纸上写写画画……(C)唉!令我这等学渣望尘莫及(D)啊!

    终于可以到了交卷的时间了③,我无奈地竖起两根指头。交就交呗,因为我都是瞎蒙的等下去也是浪费时间,还不如交卷呢。

    通过这次考试,使我明白了④:幸运之神往往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没做好准备的我怎么会考好试呢?

    我以后得多多向小雪学霸学习啊!

    (1) 文中加方框的标点和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2) 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句子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句改为:伴着上课铃声,满头大汗的我。 B . ②句改为:我赶紧拿出书来复习。 C . ③句改为:终于到了可以交卷的时间了。 D . ④句改为:这次考试,我明白了。
    (3) 下列对文章的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根据文章的内容,标题应改为“一次紧张的考试”。 B . 第⑵段和第⑶段衔接不自然,应在第⑵段末尾加上一句过渡句:怎么啦?噢,想起来啦!原来这节课要进行阅读考试。 C . 第⑹段与文章内容无关,应删去。 D . 第⑻段作为结尾段不合适,应删去或与第⑺段整合。
  • 6.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薄荷

    (佚名)

    有一年,小姨从城里回来,给我们带了一包糖。小姨说,是薄荷糖呢。小姨的眼里竟然还闪着光。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像阳光般在花枝上跳来跳去的欢欣,呼啦啦落了一地。薄荷有什么可稀罕的呢?

    乡下孩子虽没见过世面,但对植物有一种天然的熟识感,且这薄荷在乡下实在太普遍,甚至到了令人漠视的程度。去学校的路上,有一段马路,马路两边有深深的沟,一丛丛的,都是浓青青的薄荷,落满了尘。每天来来回回好几趟,几乎不会多看薄荷一眼。

    薄荷的味道也不怎么样,家里西屋药房的柜子上放着一瓶薄荷做的药片,父亲曾给我吃过,凉凉的底色里竞藏着辣。我悄悄把那薄荷片吐了,之后再路过那满沟的薄荷,开始有几分厌烦。

    对薄荷的感情,现在想来,和对故乡的感情竟有几分相似。那时候,人是小小的,心却大得很,轻狂得不行,热热切切地要去外面的世界。眼前的简单素朴,泥土和植物,太熟悉以至于腻烦。

    后来到底出去见识了,从小城到大城,又到了天子脚下,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喧器世界,很多时候却不由自主会想起曾经令人腻烦的宁静乡土,还有光阴里一丛丛宠辱不惊的薄荷。

    到超市买东西,看到标签上的薄荷二字会无端升腾起莫名的亲切感。生活日用品,不知道什么时候都换成了薄荷味的。出门时手包里会塞上一小包薄荷味的口香糖,并不为吃,只为能常常看包装上那片绿绿的薄荷叶。

    有一回,在居住附近的集市上碰到卖花人,这卖花人特别,竟只卖一种植物,是薄荷!天太热,他把一盆盆青郁郁的薄荷小心放在刚下过雨的浅水沟里。水沟虽不太干净,可那薄荷却越发的青茂。我站在一旁看得痴,那一盆盆薄荷,在记忆里绵延开来,延展为一条明亮的乡路,通往那无忧无虑简单清寂的乡村岁月。

    卖花人笑着告诉我,薄荷一点不娇贵,好养得很。

    从乡村出来的我当然知道薄荷的脾性,薄荷是乡下人的植物,与泥土打交道的人多半是没有矫情的习惯的。

    我坚定地买了两盆薄荷抱回家,养在客厅亮亮的窗台上。而此时,这明亮的窗台俨然已是薄荷环绕的一个清新简素的世界,没有姹紫嫣红,只有一片令人心清心宁的青碧。

    之前,家里的窗台上已养着好几盆薄荷了,还有几瓶剪下枝养在清水里的。可是,当出门碰到薄荷,总有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温暖,会不由自主地驻足问候。不忍心擦肩而过,错过这缘分,便要带回去一些养着。

    家里那人笑我,你呀,这是要在窗台上养出一片故乡嘛。

    我一愣,还真是如此,光阴流转,往时光深处,心却小了,不再渴慕外面广阔的热闹天地,只想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地过日子,像从前的故乡。也像字句简单的一首诗,像木心的《从前慢》。

    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说最想念幼时家中的院落,母亲在院子里种菜种花, 那才叫生活,真美。这位朋友是生意人,走南闯北,见过大风大浪大繁华。当他说起这世间的美味莫过于他母亲做的清炒苦瓜时,那眼里也闪烁着一种光,和小姨当年说薄荷时的神色一样。朋友说苦瓜是自家院落里种的,一点都不苦。

    才明白,当年小姨眼中的光,是一种何等的意味。

    如今,我也早已爱上了那薄荷味,那清新,那凉,那寂,甚至那辣。周末,摘几片薄荷叶,清洗干净,泡一杯薄荷茶,坐在窗边,翻几页书,发一会儿呆,看几朵云。只想把生活变慢,把日子过得像故乡的薄荷一样。

    (1) 文中的薄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含标点限20个字内)
    (2) 作者对薄荷的情感由漠视、厌烦变为亲切、喜爱,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含标点限80个字内)
    (3) 读完上面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渴望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种生活你是否认同,为什么?请结合自身实际来谈一谈。(含标点限80个字内)

四、句子默写

  • 7. 请你根据课文和要求,写出下面空缺的古诗文词语或句子。
    (1) 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 乡书何处达?。(王湾《次北固山下》)
    (3) ,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 河流大野犹嫌束,。(谭嗣同《潼关》)
    (5)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句子是:
    (6) 孔子在《论语》十二章认为,君子要守得住清贫,不义之财轻如浮云,不值得拥有,因此他说:“。”

五、语言表达

  • 8. 根据下面的活动情景,完成小题。

    语文老师在“少年正是读书时”的综合性学习课上说:同学们,请珍惜大好的青春时光,发愤读书,要多读好的课外书,因为人生中最宝贵的,莫过于青少年时期。

    假如你的妈妈反对你阅读课外书籍,你是怎样劝说她的?(要求在劝说时,请用上一句读书名言)(含标点限100个字内)

六、作文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同学们,丰富多彩的初一上学期已经接近尾声了,请回忆你的生活,在这个学期里,你收获了什么?是亲情、友情、幸福、快乐,还是坚强、勇气、自信、自尊……

    请以《初一上学期,我收获了      ▲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内容自选,立意自定,运用适当的描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记叙中可以适当抒情、议论;不少于600字;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可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