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58 类型:高考模拟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小明这次作文,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大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内容适合老师作评语的一项是(   )。
    A .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 .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C . 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D .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 2.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未名湖旖旎风光烘托出一种宽松的境界。                     。宽松是思维最松软的沃土,也是自信和力量的体现。

    ①宽松使人心态平和、凝神静思。

    ②有了松才不感到心理上的压力,才好自由探讨,才能依据事实得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结论。

    ③松是做学问的前提。

    ④有了松才能摆脱束缚,避免僵化,开拓创新,永葆学术青春。

    A . ①②④③ B . ③②④① C . ①③④② D . ②④③①

二、句子默写

  • 3. 按要求填空。
    (1) ,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描写梦里与妻子相见,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效果的句子是“”。
    (3) 韩愈《师说》中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构成对比的“古之圣人”对待从师态度的句子是“”。

三、现代文阅读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事实与价值

        ①今天的知识人都知道“这是银元”是个事实判断,“银元是好东西”是个价值判断。我们有时的确需要区分事实与价值,但不宜把事实和价值截然分开。

        ②要弄清楚事实和价值的关系,不妨从“事实”和“事情”的区别说起。我们总是从静态说到事实的,事情却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我们说发生了一起恶性事件,事情正在起变化,事情的经过一波三折,事情终于过去了。然而,事实却不发生,也不发展、结束或改变。“事实”这个词儿有很强的证据含义,我们确立事实,是为了解释什么,证明什么。事实是静态的,这跟事实的证据含义有关——证据当然不能一时这个样子一时那个样子。

        ③我们不妨把世上的事情比作树林,把事实比作木材。树木生长、壮大、死亡,树根长在泥土里,又跟别的树的根系纠结在一起,枝叶互相交叉,又有藤蔓缠绕其间。我们要打桌椅、盖房子,跑到树林里,伐下合适的树,截成立柱和檩子,制成木板。树是自生之物,事实是有用之材。我们从自生之物取有用之材。我们从林林总总的事情那里选择、截取事实,为某种看法提供证据。

        ④既然事实是从实际发生的事情截取而得,我们自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截取。“李四打了张三一拳”是个事实,但这可能是从“张三先打了李四两个耳光,李四回了张三一拳”截取下来的。由于截取的角度、长度、密度不同,同一件事情可以提供颇不相同的事实,有时甚至会“歪曲事实”。世界上每天发生无数多的事情,要论证某个结论,何须编造事实,两个人挑选的事实不同,足以引出完全相反的主张。

        ⑤那么,把所有事实都陈列出来如何?在法庭上,不仅要求“所陈述的都是事实”,而且还要求所提供的是“全部事实”。然而,我们肯定无法从字面上穷尽“全部事实”。所谓“全部事实”,说的是全部相关事实。

        ⑥我们为了论证什么才确立事实、寻找事实。事实的主要身份是证据。在有些领域,有些场合,我们需要从证据和结论的关系来看待世界。典型的是法庭和科学研究。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总是在提供证据,所以,事实和价值通常是连在一起的。“他跳进火海去救战友”“他骗走了他妹妹的钱”,这些话是在陈述事实抑或作出价值评判?根据同样的事实,你我还可能做出不同判断。检视同一块化石,你判断是鸟,我判断是恐龙;根据同样的情报,你主张进攻,我主张按兵不动。但判断不同,并不意味着你我把自己偏好的价值贴到事实之上,而是把同一个事实跟不同的情况联系了起来。

        ⑦事实是判断和论证的理据,它因此已经有了价值,我们也的确经常说到“获得了有价值的情报”“发现了具有重大价值的事实”。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说事实本身并无价值呢?宽泛地说,人们说事实本身并无价值,可能是说它只具有工具价值。弓箭因为能够用来射鸟射兔而有价值,改用火枪来打猎了,弓箭就没价值了,或只剩下博物馆收藏的价值。在较为具体的意义上,人们把事实和价值分离开来,大概是要说明,无论你持有何种价值观,事实还是那个事实。

        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并不把也不必把天下的事情分成事实和自己的感受。然而,为了特定的目的,我们需要把事实和自己的感受分离开来。在甲方看来,张三偷了李四的钱,乙方却不这么认为;双方共同接受的事实是:张三未经李四允许就从李四那里拿走了1000元。这个事实可以被解释为张三偷了李四的钱,但也容许其他的解释,例如,张三和李四是极好的哥们儿,你用我的我用你的一向不用事先打招呼。法庭要求证人尽可能屏蔽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只陈述事实。学术与科学以相似的方式专注于事实。

        ⑨并没有两个世界,一个事实世界,一个价值世界,我们也不掌握把价值贴到事实上的魔法。倒是为了特定的目的,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些事情从流变不息又充满爱恨情仇的世界中切割出来,确立为事实。在这些情况下,在特定的意义上,事实与价值相分离。

    (1) 第②段加点词“事实的证据含义”在文中具体指
    (2) 下列对“事实”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事实存在于事情之中且两者是并列的关系。 B . 作为判断和论证的理据事实本身已有价值。 C . 根据同样的事实人们还可能做出不同判断。 D . 同一件事情可以完全提供颇不相同的事实。
    (3) 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
    A . 作战室里指挥官需要情报员报告对敌情的感受和事实。 B . 检视同一块化石,你判断是鸟我判断是恐龙不太可能。 C . 父母对孩子病情的焦急和忧虑,不是医生需要的事实。 D . 老板通知员工下午3点钟开会并讨论决议应属于事实。
    (4) 第③段的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阐述理由。
    (5) 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是谁,在敲打我的窗

        ①从前在村里住,邻家婶子来找母亲,也不进门,隔着窗户拉家常。那时觉得窗户真是个好物件,既能隔离怀疑和危险,又能对外面的情况了如指掌,有进可攻退可守、游刃有余的意思。邻家婶子要走,也不讲什么客套话,仿佛她是路过窗前的一只鸟或一股风,毫无定性且自然而然。下次再来,她在自言自语几句之后,会用手指关节嘣嘣地敲响窗玻璃,那时,母亲抬起头,对着她笑笑,声音被表情回应,便是彼此打了招呼。禾苗喊我去外面玩,也会敲响我家的窗玻璃,嘣嘣,嘣嘣,嘣嘣嘣,就像电影里的电报密码一样,我很快就能听见并明白她说了什么,作为回应,也朝她一笑,跳下炕,穿了鞋推门出去,跟她跑出院子。

        ②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生病时。外面的风景也就窗格大小,方方正正,齐齐整整,仿佛小手帕上的景色,一块块移来动去。看久了,人便发困。昏昏沉沉一觉醒来,天色暗淡。盼望有谁的手指能敲响窗玻璃,嘣嘣,嘣嘣,嘣嘣嘣。来自身体内部和房屋外部的声音,总是惊人的相似,有克服和超越当下困厄的力量。但似乎不过是奢望。窗外渐渐起风了。风裹着尘沙,也会叩响窗户,啪啪啪啪,时急时缓,让人心里发毛。大人们早早收拾完,钻到被窝里,在狂风不停叩击窗棂和撕扯万物的碎裂声中,渐渐陷入梦乡。

        ③早晨,窗台上落下白白的鸟粪,但并没有见哪只鸟停下来过。母亲漫不经心地说好像房檐下住了麻雀,我一遍又一遍地抬头寻找,并无麻雀的踪迹。怀疑我们睡着时,鸟雀叩响过窗玻璃。那时,它们或许是在寻求救护,也或许只是想将一些惊人的消息带给人们。燕子每年夏天都会来房檐下,修补旧巢,孵育小燕,出出进进,颇为从容。过了几天,小燕子开始练习飞翔,有只小燕落在窗台上,它好奇地盯着窗玻璃看了又看,让我以为,它会用喙去叩响。但从来没有叩响过我家的窗户。

        ④窗口是世界的出入口,而一块窗玻璃就是一面荧幕或者反射镜,会将正在发生的一切,毫无遮掩地透露给你,让你惊喜和忧郁。对于一个喜欢蜗居在家的人来说,窗口在他的生活中,无疑是最安全最保险的,同时也最具权威,它既能证明你的猜测,也能驱散你的怀疑。

        ⑤如今我住六楼,窗户有九面之多,我既看到前面的世界,又可看到房子背后的一切,生出自己的身体内有无数双眼睛的错觉。房子越透明,人越封闭。楼房住起来颇为清净,但邻居之间却不会走动,即便有特殊的事件,也不会敲响彼此的门板。那年地震,邻居在楼下按响每家的门铃,而不是敲开你的门。这种自觉远离对方、制造距离、各人自保的姿态,已成为彼此的习惯。不打搅,不影响,也成为楼房住户基本遵从的规矩。家更像是一座孤岛,我们各自守卫和躲藏的地方,不接纳,不敞开,也不交融。

        ⑥有失有得,有天竟发觉六楼原来刚好是鸟雀们停驻的空间。它们喜欢立在厨房的窗户前,头朝着天空,背靠着我的目光,休息或者鸣叫。偶尔忘形,转头来会叩响窗户,又让人惊喜。喜鹊、斑鸠、燕子、鸽子、麻雀等等好多种类好多只鸟,还不够,我自己又开始在露台上养鸟,小小的文鸟,通黑的红嘴雏鸟。如此这般,招得更多的鸟类前来,仿佛它们突然发现了一处根据地。恍惚又是早年间村里情形,人们过来串串门,然后各自去做自己的事。它们在露台上走走停停,一缩一缩地伸着脖子踱步的情形,仿佛沉吟的诗人般悠闲而雅致。外面的鸟会对着笼子里的文鸟叫喊,试图鼓动文鸟,冲出牢笼,跟自己去往阔大的天空翱翔。而有时,它们又跳到窗台上,敲我书房的窗户,嘣嘣,嘣嘣,嘣嘣嘣,发电报一样的声音,试图得到一些回馈的信号。几只鸽子走离鸽群,停在撒了小米的露台上,陡然生出自己的前世也曾是它们中一员的假想。我耐心而持久地训练红嘴鸟苏苏学飞翔,让它从我的手中飞到地面,再从我的头顶飞下来,后来,它就能飞到七楼楼顶了,再后来,它跟一群鸟飞到了田野和草丛,更远的河谷和森林中,再也没回来。

        ⑦夜里下雨了。雨声急急缓缓,虚虚实实,淋淋漓漓,叩着窗户,如更鼓,似木鱼,渐敲渐灭,渐沉渐寂,尘世的热闹和喧嚣不在,你的急躁和贪心也不在,天地间,只剩下了它们,它们的幻舞,它们的沉静,它们的坦荡。

        ⑧早上却被冰雹声惊醒了。风卷云动雨倾城,叩窗犹如瓦缶鸣。轻轻拉帘,雨后的天地,被朝阳照耀,崭新得让人欣喜,哪有什么冰雹?却原来是一只斑鸠正在啄我的窗户,我笑笑。隔着玻璃,第一次看清鸟的眼睛,那么专注,那么明亮,那么不设防。

    (1) 在第⑥段画线句中,作者对鸟雀们的描写生动细腻,请对此加以分析。
    (2) 分析文中三次写“嘣嘣,嘣嘣,嘣嘣嘣”叩窗声音的表达效果。
    (3) 文中“窗”这一意象颇有意味,结合全文内容,对此进行赏析。
    (4) 本文的结尾段,独具匠心,请从构思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闻 角

    [唐] 章孝标

      边秋画角怨金微 , 半夜对吹惊贼围。

    塞雁绕空秋不下,胡云著草冻还飞。

    关头老马嘶看月,碛里疲兵泪湿衣。

    馀韵袅空何处尽,戍天寥落晓星稀。

    【注释】①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表面有彩绘;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②金微:山名,即今阿尔泰山。

    (1) 下列对本诗题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羁旅 B . 咏史 C . 边塞 D . 咏物
    (2) 对本诗评价适合的一项是(   )。
    A . 慷慨激昂 B . 雄奇瑰丽 C . 平实质朴 D . 深沉悲壮
    (3) 本诗围绕“闻角”展开,层层渲染,步步推进,请对这一写法加以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 7.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陆俟,代人也。俟少聪慧,有策略。太宗践阼,拜侍郎,迁内侍,袭爵关内侯,转龙骧将军、给事中、典选部兰台事。当官而行,无所屈桡 。世祖亲征赫连昌,诏俟督诸军镇大碛 , 以备蠕蠕。车驾还,复典选部兰台事。与西平公安颉督诸军攻虎牢,克之,赐爵建业公,拜冀州刺史。时考州郡治功,唯俟与河内太守丘陈为天下第一。

        ②平凉休屠金崖、羌狄子玉等叛,复转为使持节、散骑常侍、平西将军、安定镇大将。既至,怀柔羌戎,莫不归附。追讨崖等,皆获之。征还,拜散骑常侍。

        ③出为平东将军、怀荒镇大将。未期,诸高车莫弗讼俟严急,待下无恩,还请前镇将郎孤。世祖诏许之,征俟还京。既至朝见,言于世祖曰:“陛下今以郎孤复镇以臣愚量不过周年孤身必败 , 高车必叛。”世祖疑谓不实,切责之,以公归第。明年,诸莫弗果杀郎孤而叛。世祖闻之,大惊,即召俟,问其知败之意。俟曰:“夫高车上下无礼。无礼之人,难为其上。臣所以莅之以威严,节之以宪纲,欲渐加训导,使知分限。而恶直丑正,实繁有徒,故讼臣无恩,称孤之美。孤获还镇,欣其名誉,必加恩于百姓,讥臣为失,专欲以宽惠治之,仁恕待之。无礼之人,易生陵傲,不过期年,无复上下。然后收之以威,则人怀怨怼,怨怼既多,败乱彰矣。”

        ④世祖笑曰:“卿身乃短,虑何长也?”即日,复除散骑常侍。

    (节选自《魏书》有删改)

    【注释】①大碛:又称大漠。即今蒙古高原大沙漠。②蠕蠕:柔然,是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在蒙古草原上的部落制汗国。③莫弗:官名,相当于各部首领。

    (1) 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之以宪纲()         ②实繁有

    (2) 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为平东将军(   )

    A . 征召 B . 出征 C . 调出京城任职 D . 发出
    (3) 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世祖疑谓不实,责之,以公归第(   )

    A . 严厉 B . 急切 C . 率真 D . 激烈
    (4)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既至,怀柔羌戎,莫不归附。追讨崖等,皆获之。征还,拜散骑常侍。

    (5) 用“/”为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

    陛 下 今 以 郎 孤 复 镇 以 臣 愚 量 不 过 周 年 孤 身 必 败

    (6) 第③段中陆俟关于“高车必叛”的一番见解有理、有力,请加以分析。
    (7) 本文兼有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的特点,请结合第①段和第④段的内容加以分析。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养鱼记

    程颐

        ① 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买鱼子食猫,见其煦沫也,不忍,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养其中,大者如指,细者如箸。支颐而观之者竟日。始舍之,洋洋然,鱼之得其所也;终观之,戚戚焉,吾之感于中也。

        ② 吾读古圣人书,观古圣人之政,禁数罟不得入洿池 , 鱼尾不盈尺不中杀,市不得鬻,人不得食。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是。物获如是,则吾人之乐其生,遂其性,宜何如哉?思是鱼之于是时,宁有是困耶?推是鱼,孰不可见耶?感吾心之戚戚者,岂止鱼而已乎?

        ③ 鱼乎!鱼乎!细钩密网,吾不得禁之于彼;炮燔咀嚼,吾得免尔于此。吾知江海之大,足使尔遂其性,思置汝于彼,而未得其路,徒能以斗斛之水,生汝之命。生汝诚吾心,汝得生已多,万类天地中,吾心将奈何? 鱼乎!鱼乎!因作《养鱼记》。至和甲午季夏记。

        ④ 吾昔作《养鱼记》,于兹几三十年矣,故稿中偶见之。窃自叹,少而有志,不忍毁去。观昔日之所知,循今日之所至,愧负初心,不几于自弃者 ?示诸小子,当以吾为戒。元丰己未正月戊戌,西斋南窗下书。

    【注释】①煦沫:用唾沫互相湿润,喻不幸者互相扶持。②数罟:细密的网,用以捕取小鱼。洿池:池塘。

    (1) 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 B . C . D .
    (2) 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
    (3) 作者在第③段中两次发出“鱼乎!鱼乎!”的感慨,请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 评析文中两个“不忍”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六、材料作文

  • 9. 作文。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上述四句话,展现了云与山的关系;也能引发我们对自己与其他人、事、物关系的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