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三次网络线上测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132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 1.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学最为发达的时期,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农书的增加,在数量上全面超越了以前各个历史时期,《救荒本草》等应用植物学著作的产生是明清农学发展的又一特点,这些著作不仅对野生可食植物的形态、功效、使用方法进行详尽的描述,还配以图画,方便辨识利用。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 政府重视科学研究 B . 人地矛盾突出 C . 经世致用思潮盛行 D . 人们讲究绿色养生
  • 2. “到了11世纪,中国经济已经严重依赖现金替代物,……为了预防公众的混乱并保留其便利性,政府当局明令禁止私人团体发行纸币而将这一权力归国家专有。第一张官方印制的纸币于1024年出现在四川省,那里是早期印刷行业最为活跃的中心。”下列相关的解释与之相符的是( )
    A . 纸币产生根源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B . 11世纪四川,社会经济最发达 C . 控制纸币发行是政府维稳的重要手段 D . 纸币是商品经济衰退的产物
  • 3.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记载:洋布“幅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洋布完全占领了中国的棉布市场 B . 洋布的输入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 C . 洋布以其质优已完全淘汰了土布 D . 中国人崇洋媚外
  • 4. 台湾学者柏杨比喻得好,清朝就像一个被晚期癌症击败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优点的时候,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柏杨的比喻( )
    A . 肯定了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优势 B . 指责了当时资本家引进机器的做法 C . 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深刻根源 D . 批评了洋务运动的做法
  • 5. 民国时期旅顺学生刘成汉的小学毕业证书上写着“中华民国三八年二月二五日”,他毕业的时间应该是公元( )
    A . 1947年 B . 1948年 C . 1949年 D . 1950年
  • 6. 杨天石指出:“这次革命的目标是: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普遍富裕。这次革命的成果是: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据此判断,这次革命的旗帜是(    )

    A . 自强求富 B . 维新变法 C . 三民主义 D . 民主科学
  • 7. 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由分封制逐步发展而来 B . 唐朝首创这一制度 C . 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D . 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 8.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深入,甲午中日战争是一个分界线,理解正确的是( )
    A . 甲午战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B .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 . 《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提出“实业教国”的口号 D . 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 9. “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马关条约》
  • 10. 李厚泽先生对中国近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如下评述:“启蒙性的文化运动”与“救亡性的政治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促进”“一拍即合”“彼此支援”“相碰撞而又同步”。遗憾的是,这种局面并没有延续多久,严峻的危亡局势和剧烈的现实斗争,迫使政治救亡全面压倒了思想启蒙。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五四运动
  • 11. 与下图所示朝代处于同一时期的中外史实有(    )

    A . 王祯著《农书》  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文学三杰”之一 B .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欧洲农村出现垦殖运动 C . 安史之乱  阿拉伯帝国崛起 D . 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  瓦特改良蒸汽机
  • 12.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
    A . 中英战争 B . 鸦片战争 C . 通商战争 D . 夷匪犯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3题10分,14、15、16每题14分,共52分)

  •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国会借口“保护通商”决定派兵到中国,发动了所谓的“通商战争”。首相巴麦尊训令侵华将领义律,要占有一些口岸作为居留地,“这些地方应该有良好的海港,并对军事防卫提供天然的便利”,并指出“台湾北端对面的口岸”……是最值得考虑的”。

    ——整理自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二: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面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衿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三:“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通商战争”后签订的条约的哪一内容实现了英国首相巴麦尊对战争目的的诉求?并简述英国发动“通商战争”的国内背景。   
    (2) 材料二中的“是役”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此役对中国造成了哪些影响?
    (3) 材料三中20世纪中国“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指的是什么事件?面对这一严重危机,最能体现这个民族“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是哪一重大事件?
  • 14. 近代化探索的研究核心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其中包括经济、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的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于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911年10月14日,武昌已经宣布成立共和政权。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力量已从汉口开拔,准备与来自北方的清国皇家部队交战。一场大的战斗预计在两日内爆发。

    ——《纽约时报》之《革命军在武昌宣布成立共和制政府》

    材料三:新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强化了把五四作为启蒙运动的认知方式。他们认为,五四文化运动是一个典型的启蒙运动,思想大解放运动,是中国第一次最伟大的启蒙运动。

    ——张艳《新启蒙运动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说》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洋务运动“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指的是什么?材料认为这次运动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2) 材料二所述的这场运动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在这场运动中,湖南的哪一位人物被誉为“再造民国第一人”?
    (3) 材料三认为五四运动具有怎样的性质?请以20世纪20年代之后的史实论证五四运动是怎样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
    (4) 综上所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进行了探索,最终我们选择的道路说明了什么问题?
  • 15.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组织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怀仁国《资治通鉴一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君主专制确立后,最高统治者希望尽量加强中央集权,而弱化地方权力;尽量简化行政层级,而不设高级政区(无法简化时,即尽量使之不享有完全权力,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但是,……事实上中央集权往往与地方分权主次兴替,相间而存。即便在理想状态下,中央集权也不得不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李世民

    材料四: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以秦汉、隋唐为例分别指出“独相”“群相”的制度名称。结合所学,指出相权何时“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皇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使地方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的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元朝为了使“中央集权……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何重要创新?
    (3) 材料三所反映的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李世民的话从本质上说明这一制度有何作用?请用史实说明这一制度演变至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的严重弊端。
    (4) 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原精神”体现出怎样的规律?
  • 16. 江南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经济的一抹亮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变化。

    材料二:两宋时期,主产于南方的水稻已是全国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生产水稻的苏州、湖州成为天下的“粮仓”。南方商业发展的水平,从总体上看也超过了北方。因此,出现了“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说法。

    材料三:明万历苏民无积累,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古今图书集成》

    材料四: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洋货充斥,洋房栉比,洋人满街。二是奇,水能自来,灯赛月亮,钟能自鸣,铁管冒电……种种西洋西事,构思精巧,出人意表。

    ——熊月之《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1) 材料一中说,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宋代时,南方手工业中培养出了什么新的行业,明朝时这种行业从南方推广到了北方?纸币的出现有什么重大意义?
    (2) 材料二提到水稻,南宋时最优良的水稻品种是从越南引进的什么品种?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朝苏州城在经济上出现何种新现象?对当时的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从经济层面分析这种现象为什么没有推动社会转型?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上海出现这些新变化的原因。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