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128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认识的学生里面,除了少部分 的奇才之外,真正最影响一个人的成就的因素,可能不是智商,也不是努力,而在于他有多“踏实”。踏实的人做一件事,成一件事;学一样东西,就学得到一样东西。你只要看一门课最开始的时候,讲一些最简单的知识,哪些人可以                地听进去,他们未来就算没有什么惊人的成就,也都不会生活得太差。而聪明人往往已失去了耐心,都趴在桌子上睡觉。

        但趴在桌子上睡觉,还不算最糟糕的学习状态。我自己也在课上睡过无数次,就我的经验来说,当然什么也没学到,但起码知道没学到东西。更可怕的情况是自我催眠,感觉自己在学,实则空空如也。一种典型的催眠方式,就是用手机把每一页PPT 都拍下来,之后该开小差照样开小差。他们以为自己“学到了”,但无非是在手机里储存了一堆只在考试前才会看一遍的照片而已。有时我会禁止学生照相,但他们还是会把电脑搬到教室里,一边听课,一边噼里啪啦地打字。这样也算很努力。但他们努力把课堂上的内容敲进电脑里,就是为了自己可以更           地记不住它们。之所以说这种情况更可怕,是因为他们        地把“并没有真的学到什么东西”这件事巧妙地敷衍过去:“反正随时可以再看我的笔记。”

        我想,这里面大概也有一种安全感。一个人学东西之所以无法专注,可能就是因为他无法忍受专注在一个点上的感觉。学习一个东西(尤其是简单的、重复的)往往让人焦虑。(       ),这样就可以说:“行了,这个我已经懂了。”这是回避焦虑的法宝。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天资聪颖 不胜其烦 心安理得 不露声色 B . 天赋异禀 不胜其烦 问心无愧 不露声色 C . 天赋异禀 不厌其烦 心安理得 不着痕迹 D . 天资聪颖 不厌其烦 问心无愧 不着痕迹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可能不在于智商,也不在于努力,而在于他有多“踏实”。 B . 可能不是努力,也不是智商,而是“踏实”。 C . 可能不在于努力,也不在于智商,而在于他有多“踏实”。 D . 可能不是智商,也不是努力,而是“踏实”。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为这一刻你真的停在一个东西上,就会意识到自己有多渺小。因此,用最快的速度纵观大概,或是把注意力投向这个东西之外 B . 因此,你用最快的速度纵观大概,或是把注意力投向这个东西之外。这一刻你真的停在一个东西上,才会意识到自己有多渺小。 C . 因为这一刻你真的停在一个东西上,就会意识到自己有多渺小。因此,把注意力投向这个东西之外,或是用最快的速度纵观大概 D . 因此,你把注意力投向这个东西之外,或是用最快的速度纵观大概。这一刻你真的停在一个东西上,就会意识到自己有多渺小

二、现代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有关“文化”的概念,其实是“文教”或“风俗”的意思。比如《易传》里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毛诗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尽管这些观念与文化密切相关,但毕竟是种“前文化学”。中国现代文化学形成的时代背景是近现代的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中国的学者开始借助西方的人文社会学说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希望在世界的文化秩序中确定中国文化的地位,逐渐形成了文化史学、文化哲学和文化人类学三大主要组成部分。

    文化史学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主体。梁启超认为西方通行的诸多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可是中国传统史学“皆详于政事而略于文化”,他提出要研究中国的“文学史”“种族史”“宗教史”等。将中国传统史学带入现代史学的同时,就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发轫之时。中国的文化史学并没有完全遵循西方的学术体系和价值体系,这是由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决定的。钱穆说:“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已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所以,中国文化史学主张从中国深厚的史学传统中建构中国的文化学。迄今为止,文化史和国学仍是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学术形式。文化哲学,是注重讨论中国文化精神的学问。在新文化运动中,文化保守主义者和否定中国文化的激进主义者之间展开了论战。在新文化运动主导中国思想的同时,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贺麟等以复兴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为己任,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为宗旨,熔铸佛学或西方哲学的学理,构建出“新唯识论”“新理学”“新心学”等新儒家哲学,探究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征与精神内涵。文化人类学是与考古学、人种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学科相关联的西方人类学分支,它主张客观地观察、描述、分析、比较人类的文化现象,特别注重研究文化的功能。1934年中国民族学会在南京成立,文化人类学从田野和社会的考察出发,而不是从历史文献出发,为我们展现了丰富鲜活的中国文化画卷。上个世纪30.4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如费孝通《江村经济》、林惠祥《中国民族史》。我们当下不少文化理论的热词,如文化自觉、文化自主等,都是以费孝通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和社会文化学在20世纪末提出的重要观念。

        中国现代文化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分别研究了中国文化的历史、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使中国文化的整体得以认识,中国文化的话语体系得以建构。文化总是指向人类全部的、永远在进行中的生活和创造。孟子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如何让当下的文化热潮成为“源泉混混”的有本之水,汇成江海,不断地增进我们的文化自信,除了人心与时代的推波助澜,还有待于不断深入的文化研究。

        (摘编于《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梁启超指出中国传统史学的弊端,提出要研究中国的“文学史”“种族史”等,他将中国传统史学带入了现代文化学。 B . 《易传》《毛诗序》两则例子阐释的观念体现了“文教”或“风俗”的意思与文化有关,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萌芽。 C . 我们当下多数文化理论热词,如文化自觉等,都来源于以费孝通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在20世纪末提出的观念。 D . 中国文化学分别从中国文化的历史、精神、结构与功能方面进行了研究,使中国文化的整体得以认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论述文化史学时,“中国文化史学主张从中国深厚的史学传统中建构中国的文化学”是论点,钱穆的话是论据,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B . 在论述文化人类学时,先对其概念作了分析,而后举出中国学者从实践出发,研究中国文化的例子,进一步对文化人类学进行了论证。 C . 文章拿中国古代有关文化的概念与现代文化学的概念作对比,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中国文化学的具体情况,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D . 文章采用的是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就开头的“总”而言,结尾的“总”更进一层,论证了中国现代文化学的作用和时代价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化史和国学是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学术形式,国学也可纳入文化史学的范畴。 B . 中国学者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化学的几个主干,是为了渡过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确立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C . 熊十力、梁漱溟等努力构建“新心学”“新理学”等新儒家哲学的行为,说明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征和精神内涵值得探究。 D . 如果让当下的文化热潮成为有本之水,不断深入研究,兼收并蓄,那么我们就能不断地增进我们的文化自信。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传承农耕文化起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光明网·时评频道)

        材料二:

        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尴尬。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硏究所所长王才林解释道。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认为,尽管气候条件不断变迁,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但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他表示,二十四节气能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

        (摘编自《南方日报》)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已不仅仅限于农事耕作,它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也依旧流行。尤其是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为此“论战”一次,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好不热闹。而正是在这样的“论战”中,传统文化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继承、传播和弘扬,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深远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兵团日报》)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反映了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 B .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但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如果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不一定适应当地气候特征 C .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指导功能有所削弱,但它已全面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D . 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和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专家对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的作用认识不一,有的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2) 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材料一、材料三有多处引用了歌诀,民谚和民俗事例,其作用是反映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关联。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B . 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歌在中国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年轻人和小孩可能不知道。 C .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业活动的补充历法,它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 D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3) 作为农耕文化符号和二十四节气,在现实生活中有何价值和意义?结合材料分析。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路遗

    刘怀远

        黄连婶平日不出门,但一出门,准是去借钱。本村几乎都借遍了,不好再向谁开口。即使有人主动借钱给她,她也摇摇头,坚决地说:“不要,以前借的还没还上呢,已经拖累你们不少了。”

        黄连婶出了村,在路上走,后面有自行车的声音在响动,骑车人和黄连婶说话:“又要去王权村啊?”

        黄连婶出了村,苍白的脸红了红,朝那人点点头。王权村是黄连婶娘家的村,娘家哥多。不过去娘家多了,嫂子们也没好脸色。但毕竟是自己娘家,比借别人的心里踏实。

        骑自行车的人叫玉亮,下了车跟黄连婶说:“我带你一段路吧。”

        黄连婶说:“算了吧,你自己骑还这么大动静,哗啦哗啦直响。”

        玉亮看看自己的破自行车,嘿嘿地笑,手往怀里掏,说:“婶,我这里有几十块钱,你先拿去用吧。”

        黄连婶忙拦着说:“你帮我的还少吗?我自己命苦,不能总拖累你们。”

        “婶,我知道您性格倔强,可我是外人吗?自家的远房侄子!这几年,黄连叔有病,您也够操心的了。”

        黄连婶说:“你惦记着婶,婶感激不尽,你家也不宽裕,我现在日子还能挺过去。”

        “好吧!”玉亮知道拗不过她,就说:“那我先走了。”

        玉亮骑上哗啦哗啦直响的自行车,骑得很慢,比黄连婶走得快不了多少。拐过一个弯,玉亮不见了。

        黄连婶走过拐弯处,见路中央有一叠钞票。

        黄连婶捡起来,数了数,不到100元钱。天呐,这是谁这么马虎,100元足可以买七八袋化肥,足可以给黄连买一个月的中药,足够在县中学读书的女儿两个月的生活费啊……

        她往前后看,见不到一个人影。

        丢钱也太马虎了,玉亮也马虎,他在前面,愣没看到。黄连婶站在那里等了好一阵子,也没见有人来找。她摇摇头,把钱装进衣兜,心想,会和找钱的人碰上的,就继续往前走。

        迎面开来一辆农用三轮车,在黄连婶面前停下来,开车的是屠户柳三。

        “嫂,你要去哪里啊?”

        “我去走个亲戚。”

        “哦,俺哥一个人在家呢?”

        “咋,你还怕他跑了?”

        柳三笑了,黄连终年躺在床上搂着药罐子,既不会跑,也不会怕谁偷。

        柳三说:“嫂,咱一起回家吧,有啥困难我帮你解决。”

        黄连婶说:“你也没开印票子的机器,每天起五更睡半夜的,天天杀猪再赶集卖肉,生意做得也挺辛苦的。”

        柳三说:“嫂啊,你不是困难到揭不开锅了,不会又回娘家的。好,你去吧。”柳三挠挠头,朝农用车上看看说:“我东西丢在集上了,得赶快回去拿。”说完,农用车冒了一溜黑烟,掉转车头跑远了。

        黄连婶笑着摇摇头,心里说:“慌张鬼,掉转车头往回走也不带我一段路!”

        走出不远,黄连婶再次财运高照,又捡到一叠钱。拿在手上,油渍渍的,上面还沾有一星暗红的肉渣。

        回到村,黄连婶找到玉亮和柳三。不想二人矢口否认,都说没有丢钱。

        黄连婶说:“你们不是丢,是故意放在路上让我捡。”

        俩人都说:“俺俩是傻蛋啊?脑子有病啊?要是被别人捡去了咋办?”

        黄连婶的泪就要落下来了,说:“只要说钱是你们的,算我借的行了吧?”

        不管她怎么说,两人就是不承认,异口同声地说:“钱是你捡的,找不到失主就是你的。”

        黄连婶很无奈,两叠皱巴巴的钱像两块刚出炉的烤山芋,烫手。

        思来想去,黄连婶最后把钱交给村主任,让他给广播一下,找寻失主。

        大喇叭里还没有广播,人们都知道了黄连婶捡钱上交的事。第二天午后,玉亮和柳三找了来,说:“既然您铁了心不要,这钱我们只好领回了。”

        黄连婶叹一声:“我只有用这个法子,才会逼你们出来承认。走,一起去村委会领回。”

        到了村委会,柳主任脸色酣红地躺在椅子上打盹。听黄连婶说完,柳主任打着酒嗝说:“你们都值得表扬,一边是慷慨助人,一边是拾金不昧。”

        黄连婶说:“场面话就不用说了,快把钱退给他俩吧。”

        柳主任不吭声,脸却更红了,反手把墙上的日历撕下一张,裁成两张寸宽的,把烟丝倒在印有“1989年”的一半上,在手上一扭一转,就成了一只大炮烟。点燃深吸几口,让自己隐藏在烟雾中才说:“上面总来人,村委会也没啥收入,今天李乡长领几个人又来了,你捡的钱真是雪中送炭啊,我用它还了饭店的招待费还不够呢。”

         三个人一下僵在那儿,瞪出的眼白如晒在河滩上的鱼。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一段描写黄连婶在本村借钱几乎借遍了,即使有人主动借钱给她,她也摇摇头,表示坚决不要,表现了虚荣爱面子的一面。 B . “既然您铁了心不要,这钱我们只好领回了”,玉亮和柳三的这句话表现了他们对黄连婶的帮助并非真心。 C . 柳主任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一基层干部的形象,他收到黄连婶送来的“路遗”后没有广播的根本原因,是村委会没啥收入,镇上的领导又经常来吃饭。 D . 小说两次描写玉亮所骑自行车的响声,从侧面表现了玉亮家庭也不宽裕;柳三借口东西丢在了集上,表现了柳三头脑灵活的特点。
    (2) 作品是怎样叙述拾遗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 作品为什么以村主任把黄连婶捡到的钱支付了招待费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文举字道裕,河东闻喜人也。祖秀业,魏天水郡守,赠平州刺史。父邃,性方严,为州里所推挹。大统三年,东魏来寇,邃乃纠合乡人,分据险要以自固。及李弼略地东境,邃为之乡导,多所降下。周文帝嘉之,特赏衣物,封澄城县子。卒于正平郡守。文举少忠谨,涉猎经史。大统十年,起家奉朝请。时周文帝诸子年幼。盛简宾友,文举以选与诸公子游,雅相钦敬,未尝戏狎。迁著作郎、中外府参军。恭帝二年,赐姓贺兰氏。周孝闵帝践祚,袭爵澄城县子。齐公宪初开幕府,以文举为司录,及宪出镇剑南,复以文举为总管府中郎。武成二年,就加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蜀土沃饶,商贩百倍,或有劝文举以利者。文举答之曰:“利之为贵,莫若安身,非货之谓,是以不为,非恶财也,”宪矜其贫窭,每欲资给之,文举恒自谦逊,辞多受少。保定三年,迁绛州刺史。邃之任正平也以廉约自守每行省俗单车而已及文举临州一遵其法百姓美而化之总管韦孝宽特相钦重,每与谈论,不觉膝前于席。天和初,进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寻为孝宽柱国府司马。六年,入为司宪中大夫,进爵为伯,转军司马。文举少丧父,其兄又在山东,唯与弟玑幼相训养,友爱甚笃。玑又早亡,文举抚视遗孤,逾于己子,时人以此称之。初,文举叔父季和为曲沃令,终于闻喜川,而叔母韦氏卒于正平县,属东西分隔,韦氏坟陇,遂在齐境。及文举在本州,每加赏募。齐人感其孝义,潜相要结,以韦柩西归,竟得合葬。六年,除南青州刺史。宣政元年,卒于位。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二十六》)

    (1)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邃之任正平/也以廉约自守/每行春/省俗单车而已/及文举临州/一遵其法/百姓美而化之 B . 邃之任正平也/以廉约自守/每行春/省俗单车而已/及文举临州/一遵其法/百姓美而化之 C . 邃之任正平/也以廉约自守/每行春省俗/单车而已/及文举临州/一遵其法/百姓美而化之 D . 邃之任正平也/以廉约自守/每行春省俗/单车而已/及文举临州/一遵其法/百姓美而化之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B . 大统属于年号。中国古代帝王都有属于自己的年号,人们熟悉的康熙、乾隆也属于年号 C . 践祚,指古代帝王即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 D . 爵,爵位。爵位最早在殷商、西周时代就开始出现,通常把公、侯、伯、子、男称为“五爵”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裴文举出身官宦之家,父亲因功受爵。东魏来犯时,父亲裴邃聚集同乡据守险要地势防守,等到东魏掠地时又立下功劳,受到周文帝嘉奖,封澄城县子。 B . 裴文举不贪钱财,谨遵道义。在蜀地任职时,有人劝他通过经商获利,但他不以钱财为念,看重安身立命的原则;宇文宪资助他钱物,他也从不接受。 C . 裴文举为官清廉,受百姓爱戴。他任职绛州时,完全按照父亲当年的做法,并受到当地百姓的赞美;韦孝宽对他格外敬重,每次和他谈话都不自觉地膝行到他的座席跟前。 D . 裴文举重视亲情,为时人赞美。弟弟去世后,他善待侄子,受到时人称赞;叔母韦氏死于正平县,他多次悬赏寻求其灵柩,孝义感动北齐人。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盛简宾友,文举以选与诸公子游,雅相钦敬,未尝戏狎。

    ②文举答之曰:“利之为贵,莫若安身,非货之谓,是以不为,非恶财也。”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1) 下列对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唐代,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但是作者却枯坐在邯郸的客店里。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B . 第一首诗的后两句,从侧面来写“思家”,夜深时当诗人抱膝灯前,直接抒发了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的无限深情。至于“说”了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C . 第二首诗的首句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音节朴实流畅,形成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而“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D . 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第一首诗写夜宿邯郸驿站,第二首诗写夜宿海边渔家。
    (2) 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

五、情景默写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
    (2) 在《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人(老人与孩子)的精神状态: “
    (3) 《饮酒》主旨句/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

六、语言表达

  • 8. 下面是X市X中学学生张晓写给《语文匠》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五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语文匠》编辑部:

        我是 X市X中学学生张晓,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妹仔。久闻你刊大名,决定投稿。现奉上大作《蒙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还望务必拔冗回示为谢!

    此致

    敬礼!

    张晓

    2018年7月6日

  • 9. 根据上下文,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观看汉字听写大会之类节目,人们惊奇的是这些青涩的学子,①,答案似很简单:潜心钻研,反复记诵默写。问题是有必要在这方面花那么大工夫吗?②,关键还在于兴趣。年轻学子求知若渴,特别是对那些有难度和深度的对象,会怀有一种朦胧的敬意。其实许多书本知识在日后的人生旅程中可能是无用的,因为不能直接派上用处,但是③。曾经看过一部美国电影《阿基拉和拼字比赛》,阿基拉是黑人子弟,参加英语拼写大赛,从学区一路比拼杀到华盛顿,最后名列前茅的竟然是她和一名亚裔学生,缘由也正在于此,他们的精神力量由此被激发,才智得到认可,尊严得到维护。

七、材料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睡前抖音熬半宿,早上头条看世界。全家微信学养生,好友全刷拼多多。小视频用户调查显示,抖音上的用户百分之九十都在二十四岁以下,这个年纪或在读书或刚刚进入社会、进入职场。为什么不断刷小视频?因为你在猎奇,你总在等待着,还有更新鲜的事物呈现在你的面前。刷多了小视频之后,我们会形成一种惯性:没有耐心和精力去读一本书,没有精力去思考某一件事情。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只是选择靠这些软件去虚度时光,那我们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自己了。

        尼尔·波兹曼曾言:“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方式出现,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想?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全班同学写一则倡议书,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