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9-2020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五

修改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150 类型:复习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阅读理解。

  • 1. 阅读《草原》选段,回答下面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____使人惊叹,____叫人舒服,_________愿久立四望,_____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 在文中横线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 根据意思选词语。(填序号)

    A.渲染         B.翠色欲流       C.一碧千里        D.勾勒

    ①千里之内的距离都是绿色,本文形容草原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

    ②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

    ③用线条画出轮廓。(   )

    ④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

    (3)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4) 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5) 最后一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   )
    A . 草原上的牛马懂得欣赏美景,也被陶醉了。 B . 作者借物喻人,为了赞美草原的美丽景色。 C . 草原上的牛马多,突出了草原景色的特点。 D . 草原上的美景令牛马对它有了很深的感情,舍不得离去。
  • 2. 阅读《开国大典》选段,回答下面问题。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   )着红旗,有的(   )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 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语。
    (2)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3) 找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4) 理解重点句子,选择正确答案。

    ①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

    A.“直奔”可以换成“走向”,都说明大家很急。

    B.“直奔”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兴奋的心情。

    ②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   )

    A.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形容人很多。

    B.这句话是说天安门广场成了海洋,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

  • 3. 阅读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片段,回答问题。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 下划线的两个词语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2) 把画线的句子改写成转述句。
    (3) 哪些词语写出了五壮士跳崖时的奋不顾身?
    (4) “这声音”指的是什么?从“这声音”里面你能够感受到五壮士怎样的情怀?
    (5) 给这几段文字添加一个小标题(   )
    A . 痛击敌人 B . 引上绝路 C . 顶峰歼敌 D . 英勇跳崖
  • 4. 阅读课文《只有一个地球》片段,回答问题。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_____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_____,给人类生存_____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 在文中横线上给下划线的字注音。
    (2) 把下面的词语填在合适的解释中。

    A.再生      B.滥用

    ①机体的某一部分丧失或受到损伤后,重新生长。

    ②胡乱地或过度地使用。

    (3) 短文提到的可再生资源有等。
    (4) 根据内容理解,完成下面填空。

    ①从文中“”一词可以看出这段文字两句话之间是关系。

    ②地球上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一是,二是。文中的“本来”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5) 文中的“本来”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6) 根据这段文字提出的问题,设计两条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广告语。
  • 5. 阅读课文《月光曲》片段,回答问题。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_____的地方升起来。_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_____起了大风,_____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_____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_____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_____的大海。

    (1) 按原文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A.刮     B.卷     C.恬静     D.水天相接   E.波涛汹涌   F.微波粼粼

    (2) 找岀文中实在的事物。找岀文中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
    (3) 写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该句把比喻成
    (4) 皮鞋匠听到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
    A . 大海和月亮。因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音乐家。 B . 微云和大海。因为贝多芬技艺高超。 C . 微云和月亮。因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音乐家。 D . 大海和月亮。因为贝多芬技艺高超。
    (5) 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6) 这段中的第句描写,表现了音乐节奏的徐缓;第句描写,表现了乐声的增强;第句描写,表现了乐声的高昂激越。
  • 6.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习题。

        ①我于是日日(盼望   希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园   圆)脸,头(带   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②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③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④“这不能。(需   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______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______起一个大竹匾,______下秋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______在棒上的绳子只一______,那鸟雀就______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鹑鹄,蓝背……”

        ⑤我于是又很吩望下雪。

    (1) 这篇短文选自课文,作者是
    (2) 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字或词。
    (3) 将下面字的序号分别填到文中的横线上。

    A.罩     B.拉     C.扫     D.缚     E.支     F.撒

    (4) 把文中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画上横线。
    (5) 用简短的话概括短文第①自然段和第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①自然段:

    第④自然段:

  • 7. 阅读《穷人》片段,完成习题。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1) “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这是通过对渔夫的描写来反映他的心理。
    (2) “搔搔后脑勺”是通过描写来说明渔夫在思考。这句话的含义是

    A.表达了渔夫同情穷人,关心孩子的思想感情。

    B.反映了渔夫对是否把两个孩子抱回来养的矛盾心情。

    (3) “快去!”后面加感叹号,表示的是(   )
    A . 命令口气 B . 催促语气
    (4)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说这句话吋是一种什么心情(   )
    A . 忐忑不安 B . 忧虑 C . 欣喜
    (5) 这段话表现了渔夫和桑娜一样都是的人。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