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第五十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256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土地方圆。 B . 其一人夜 , 告之           亡:灭亡,死亡。 C . 蹇叔之子师               与:参加。 D . 何市而返                   市:买。
  • 2.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且行千里,谁不知 //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 B . 劳师以袭远,非闻也// 勤而无 , 必有悖心 C . 能谤讥市朝 // 此所谓战胜朝廷 D . 其无礼于晋 // 皆美于徐公
  • 3. 下列划线词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登泰山而天下 B . 吾妻之我者,私我也 C . 不拊爱其民 D . 项伯杀人,臣
  • 4. 下列各句中,句式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A . 见犯乃死,重负国 B .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 . 何功之有哉 D . 虞常生得
  • 5. “所以”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B .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C .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D . 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二、现代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除非我们在实验状态,否则我们很容易忽略一个事实:蜡烛火焰温度最高的地方不在火焰中心那最亮的部分,而是在它的外缘——那颜色最淡、略带蓝色的最外层才是最热的地方。正如燃烧的蜡烛最富于热效率的外部火焰容易被忽略一样,边缘因为离所谓的中心相对较远,往往是人们涉足比较少的地方,也就容易为人所忽视。其实,恰恰是因为涉足人少,边缘之处反而充满了未知,充满了可供探求的新领域,当然也就可能潜藏有更多的希望与机遇。在某种意义上,边缘是一个最有可能取得丰硕成果,最有可能获得巨大成功的所在。

        恩格斯曾说:“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承认自己没有能力,然而就正应当在这点上期待最大的成果。”科学发展的成果,证实了这一预言的精准。边缘之所以需要特别重视,是因为事物最活跃的部分也可以在它的边缘——就像鸡蛋最后能够孵出小鸡,离不开小鸡仔的喙突部分对蛋壳的突破一样。各学科领域的突飞猛进,往往也需要在学科的边缘之处,或在各学科边缘的交叉地带,开发出最具生命力的“生长点”。

        今天热门的量子力学,当年就是由一些年轻人在边缘理论科学领域建立起来的。以致后来丘吉尔首相在回顾这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时都赞叹道,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少的几个人,却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有学者甚至说:“新事物往往是被非专家发现的。”这些或许都在表明,在缺少依托、颇具风险的边缘领域获得成功,固然需要有渊博的学识,更需要有过人的胆识,灵透的悟性,独立解决难题的能力,以及在可能的边缘化状态中面对孤寂的耐受力。

        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信息交通日渐畅达,在高科技时代,边缘与中心的反差在不断淡化。尽管如此,也并不能表明边缘不再存在。应该说,虽然某些传统的边界概念在消解,但是只要一种事物或认识在发展,就必然会不断衍生出所谓的“边缘”,而边缘又终会成长为新的中心。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关注所谓的“边缘”,那些热衷于开拓事业的人,尤其应当重视边缘。

        如果一定要说,谁不掌握“中心”,谁就会失掉弥足珍贵的今天;那么,一定也可以说,谁若忽视“边缘”,谁就可能会失去光辉灿烂的明天。             

           取材于肖一兵《说边缘》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ɡōnɡ) B . 潜(qián)藏 C . 喙(huì)突 D . (tà)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边缘:远离事物或认识的中心而靠近其边界的区域。 B . 生长点:比喻事物借以迅速增长、蓬勃发展的部分。 C . 耐受力:对某种情况或者变化能够持久忍受的能力。 D . 衍生:指事物发展中逐渐脱离其本质属性的新面貌。
    (3)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新阶段,有时候会让人有些意外。 B . 非专家对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高度的把握,往往更加准确。 C . 专家在研究判定事物发展的趋势时,可能也会出现失误。 D . 敢创新而又勇于突破,有利于推进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
    (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边缘部分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心有相对明显的距离,因此往往少有人问津。 B . 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也曾经有所局限。 C . 边缘部分的希望与机遇,使得这一领域的价值远超事物其他部分的价值。 D . 要实现对“中心”的掌握以及对“边缘”的重视,都离不开渊博的学识。
    (5) 结合相关文字,谈一谈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
  • 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鲁春秋》、《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但《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春秋》和《左传》是记事的史了,可是《春秋》太简短,《左氏传》虽够铺排的,而跟着《春秋》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称为“正史”。《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大概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唐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明、清两代尤然。这是两书文体各有所胜的缘故。但历来班、马并称,《史》、《汉》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

        《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曹大家和马续补成;纪、传从昭帝至平帝有班彪的《后传》作底本。而从高祖至武帝,更多用《史记》的文字。这样一看,班固自己作的似乎太少。因此有人说他的书是“剽窃”而成⑾,算不得著作。但那时的著作权的观念还不甚分明,不以抄袭为嫌;而史书也不能凭虚别构。班固删润旧文,正是所谓“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却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史书叙汉事,有阙略的,有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得详明,这是他的独到处。汉代“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他实在表彰得更为到家。书中收载别人整篇的文章甚多,有人因此说他是“浮华”之士。这些文章大抵关系政治学术,多是经世有用之作。那时还没有文集,史书加以搜罗,不失保存文献之旨。至于收录辞赋,却是当时的风气和他个人的嗜好;不过从现在看来,这些也正是文学史料,不能抹煞的。

        《史》、《汉》可以说是自各成家。《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明茅坤说:“《汉书》以矩矱用”,清章学诚说“班氏守绳墨”,“班氏体方用智”,都是这个意思。晋傅玄评班固,“论国体则饰主阙而折忠臣,叙世教则贵取容而贱直节”。这些只关识见高低,不见性情偏正,和司马迁《游侠》、《货殖》两传蕴含着无穷的身世之痛的不能相比,所以还无碍其为客观的。总之《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1) 《史记》被称为我国重要历史著作的原因有哪些?
    (2) 《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这四人都做了什么工作?
    (3) 《史记》与《汉书》的不同风格体现在何处?
  • 8.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去往书店的路

        记得当兵的时候,只有一种国营新华书店。下到连队后的第一次外出,就是进城找新华书店,找到了心里才踏实。可那时我买不起书——一个月只有六七元钱。

        七十年代末,连队藏书室藏书极少,仅有的几本文学书很快就看完了。于是只要能请假进城,我就往新华书店跑,一钻进去就不想出来,一遍遍看着那些渴望拥有的书,暗暗吞咽口水。那个时候书店不是开放式的,你要某本书,只能让售货员取给你。如果你拿在手上老不买,售货员会不耐烦地说:到底要不要啊?只好尴尬地还回去。

        终于有一回,我过足了买书的瘾。

        那是当兵第二年,我得到了人生第一笔稿费——七元钱。我一取到钱就迫不及待请假进城,坐在公交车上,时时用手按着那钱。到了站,迫不及待地冲到新华书店,就是那个我常常流口水的地方,然后土豪一样选了一摞书,全是我眼馋了很久的中外小说。七十年代末,书是几毛钱一本,七块钱大概买了十几本。我拿回来,先把书捐给连队图书馆,然后再一本本借出来看——为什么如此?是因为第一次拿到其他战友没有的钱,不知如何是好。没过多久,我又拿到了一次稿费,我又这样做了一遍。

        那两次去书店,可以说是我最愉快的出行了。我至今能清楚地想起那家书店的样子,它在街道上的位置,和它里面的格局。后来,我们连一个战友也去了,跑回来兴奋地告诉我:新华书店又进了一批新书,你快去买呀!他哪里知道,稿费没那么好挣的,我没有钱了。

        不久,我考上了大学,终于有了随时可以免费看书的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的书多到让我目瞪口呆。我过足了阅读的瘾。不过,我依然喜欢去书店,依然会从每个月的伙食费里抠出几个大洋,买上几本。总有些书,是你读过了依然想拥有的。七八十年代,成都新华书店很多,总在最好的地段。进入九十年代,我便眼看着它们被流行服饰和大小商场包围,后来逐渐消失。但同时,无数小书店却应运而生。最繁荣最鼎盛的时期,成都市中心展览馆周遭起码有五六十家书店。我那时买书,要一家家地逛,是最早的淘宝。有时为了找一本书,弯腰低头在无数家的小店里穿梭。感觉那个时候,全民都在淘书,全民都在读书,真是令人怀念。

        记得有一回,我去买余华的《活着》,开始我问:你们这儿有余华的《活着》吗?被问的书店老板茫然摇头,好奇地反问我,那书名就叫《活着》?我说是。他说我们从来没进过这样的书。走到下一家,我简化了一下问:请问你们有余华的书吗?老板回答,我们没有语法书。我说不是语法,是小说。他说小学语法也没有。我没辙了,只好退出。这样问了一家又一家,大概问了十家以上,都没找到。我走进最后一家书店。这家店里的文学书比较多,我在其中看到了很多自己认识的朋友写的书。我一排排地看,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来,那样子引起了书店女老板的注意。她走过来问,你想找什么书?我不抱任何希望地说:余华的书。她抱歉地说,我们只有《活着》。我惊喜地说,我就是要《活着》。不知情的人听见这样的对话,还以为我们在比赛格言。她马上将一本薄薄的、装帧很漂亮的书递到了我的手上,的确是余华的《活着》。我连忙付钱。为了感谢她,我还特意在她店里多选了几本书。女老板一边收款一边对我说,这本书的确写得好,我是从头到尾看完了的。你看人家一辈子经历了那么多坎坷,承受了那么多苦难,可是回忆起来还是心平气和的。真了不起。我听了很感慨,这个女店主给我上了一课。再后来,展览馆那一圈儿书店忽地消失了,消失得一家不剩。也许它们是散落到了城市深深浅浅的街巷里?

        大概是新千年以后,我有了固定去的书店。这家书店就在我们大院的街对面,每次吃过晚饭散步时,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去这家书店。书店很小,大概只有十几平米,光线也不太好。书柜只有两米高,四五排的架子,上面密密麻麻地摆满了书。也许是因为小本经营吧,每种书都只有一两本,但品种非常丰富。书柜对面墙上,是各种期刊。那么小一个书店,也藏着乾坤。女店主我记得很清楚,是个三十岁左右清瘦的女人,很文静。女店主和我熟了,卖给我的书总是八折。有时我想要的书她店里没有,她就会替我去找,哪怕是已经下架的书,过气的书,她也会去找,而且百分之九十都能找到,就好像她是我的搜索引擎。一旦找到了她就打电话告诉我,我吃了晚饭去散步的时候,就感觉很有劲头。每次去我都要待好一会儿,有时候并没有想要的书,还是喜欢一行行地在书架上浏览。发现自己喜欢的书,就拿出来告诉她:这本书非常好哦。她会用心记下。那时,《我在天堂等你》销售还不错,她也进了好几本。一有读者买这本书,她会告诉人家,她认识这本书的作者。读者很惊喜,就请她索要我签名。她就答应下来,等我去书店时拿出来让我签。起初她还有些忐忑,说这样会不会给你添麻烦?我连说不麻烦,举手之劳。其实心里面,是窃喜的。

        2006年起,我学会了网上购书,就再没去那家小书店了,我甚至连个招呼都没打,就将它遗忘了。有一天收到网购的书,忽然就想起那家书店了,是吃过晚饭就特意去看它,却意外发现,它已经不在了,取代它的,是个小面馆。我很有些伤感,站在那里看了半天,不知它是何时关掉的?也不知书店的女主人去了哪里?现在以何业谋生?

        我无法否认网络购书的便捷、便宜。我甚至都不习惯再到书店架子上一排排找书了。

        有时候睡觉前突然想看某本书,下单,第二天上午就送来了。我为这样的便捷所迷惑,忘记了去书店的路。所以,当听到朋友们在痛惜实体书店的消亡,或者谴责实体书店的消亡时,我总是心下有愧,不敢言语。因为那消亡里,也有我的一份原因。

        曾经看到一句话,在书中遇见最好的自己。而我,是在书店遇见最美的自己。如今,不再去书店的我,也不再美丽。

        可是总有些变化,是我们阻挡不了的。

        也总有些故事,留在了书店。

    (取材自裘山山同名散文)

    (1) 关于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迫不及待”也可以写成“迫不急待”。 B . “装帧”是指书刊的封面、插图等美术设计和版式、装订形式等技术设计。 C . “擎”读qíng,本义是“向上托、举”。 D . “吞咽”中“咽”的读音为yàn。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考上大学,可以免费去图书馆看书,却因为经济条件宽裕依然去书店淘书。 B . “那么小一个书店,也藏着乾坤”指书店内书品种丰富齐全,女店主清瘦、文静。 C . 结尾写我已习惯网络购书的便捷,意在表明我认为实体书店的彻底消亡是必然的。 D . 实体书店衰落与购书方式变化引发了作者对小书店和全民淘书、读书时代的怀念。
    (3) 作者在文中多次讲述了自己去书店的经历,在这些经历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结合全文,简要说明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4) 本文题为“去往书店的路”,但在《文汇报》发表时被编辑改名为“在书店遇见最美的自己”,作者裘山山认为“各有各的味道”,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理解的两个题目各自的“味道”。

三、句子默写

  • 9. 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

    ①群臣吏民,,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侯生笑曰“吾固知公子之还也”的主要原因是:

    ③夫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④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庄不得击。(《鸿门宴》)

    ⑤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鸿门宴》)

    ⑥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鸿门宴》)

四、文言文阅读

  • 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 , 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取材于《左传·宣公二年》,有删改)

    (注)①会:士季自称。  ②溜:屋檐。  ③宣子:即赵盾。

    (1) 对划线字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 观其辟丸也        辟:通“避”,躲避 B . 使鉏麑之        贼:偷窃,盗窃 C . 亡不越          竟:通“境”,国境 D . 书法不隐          书法:记载的原则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厚敛雕墙          示于朝 B . 不入            过能改 C . 虽猛何            子正卿 D . 则社稷固也        其右提弥明知
    (3) 下列对文中语句大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中说:“任何人做事都有个开头,却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终。” B .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鉏麑)一早就去了,卧室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正准备上朝。 C . 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晋灵公到赵盾家去喝酒,埋伏下甲士,想要攻击赵盾。 D . 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赵宣子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恶名。
    (4) 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晋灵公不行君道,暴虐残忍。他非但不接受赵盾的劝谏,竟两次实施下作的计划,欲除掉进谏的忠臣。 B . 赵盾恪忠职守,深受人们的敬重。在生死关头,鉏麑、提弥明都挺身而出,以自杀的方式来保护他。 C . 晋灵公死于赵穿之手,史官的记录却是“赵盾弑其君”,其理由是赵盾应对国君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D . 本文对历史事件的记述跌宕多姿,晋灵公、赵盾、提弥明和鉏麑等人形象饱满鲜活,极富文学色彩。
    (5) 用“/”给下面划线的文句断句。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取材于《左传·宣公二年》)

五、诗歌鉴赏

  • 11.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期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 对下面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该词第一句,由远而近地描绘了作者所处的特殊环境及自己被翠竹围护的居所。 B . 第二句中,“蝉”“草”“池塘”等景物的描写,烘托了一处美景以及一种田园野趣。 C . “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的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 D .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黄昏时分,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漫步。
    (2) 解释“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两句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词体现出当时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六、作文

  • 12. 2019年10月1日,是我国建国70周年纪念日。那一天,我们举国欢庆,庆祝这一节日。回首那一天,总会有一些人、事、物留驻心头,让我们用文字记录它们,表达自己的情怀和感悟,迎接新的征程。

    要求:从下面三题中任选一道,不超过150字。

    ①那一天,总有一个场景留在你的脑海中,绘出这个场景并融入你的深情。

    ②那一天,总有一句话深深影响了你,写出这句话(字数不超过30字)并阐述它带给你的启迪。

    ③那一天,总有一个人深深打动了你,抒发你对他(或她)的某种感情。

  • 13. 阅读下列文字,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①“零零后”,一个被广为关注的群体,有人说,他们是物质极端丰富,而精神世界却是被虚拟空间和碎片化信息塑造出来的一代。作为“零零后”的你们,是否对自己这一代人做过深刻的反思?请以“零零后,最需要                        ”为题,选择你认为最重要的一种品质或一种能力填在横线上,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要求:补全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议论合理。

    ②“时间胶囊”,是指人们把一些有纪念意义或代表性意义的物品装入一个容器中,密封后深埋到地下。等到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后供那个时代的人们再挖掘出来研究。假如“零零后”的你也有一个“时间胶囊”,你会在里面放置什么留给未来呢?许多年以后,当你(或未来的人)打开它时又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发挥想象,以“一个零零后的时间胶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放入“时间胶囊”的物品需是实物,自行设定“时间胶囊”开启时间。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