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205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句子默写

  • 1. 按要求填空。
    (1)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韩愈《师说》)
    (2) 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
    (3) 黄庭坚在《登快阁》中使用了钟子期、伯牙、阮籍等典故的诗句是 “。”

二、语言表达

  • 2. 按要求选择。
    (1) 小明在写一篇咏春的作文,想引用一些诗句以丰富意境,下列不适合的一项是(    )。
    A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B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 .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2)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决定性瞬间”是布列松摄影理论的核心,是世界上为数众多的现实主义摄影家及新闻摄影记者共同遵循的金科玉律。它讲求的是被摄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在某一时刻恰到好处地构成一幅和谐、达意的画面,这一概念最早是在布列松1952年出版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认为在再小的事物上也能发现伟大的主题

    ②这本书集中收入了他126张摄影作品

    ③书中所有照片,都作为布列松自己实践的案例,来支撑这一摄影美学观念

    ④在该书的前言中,布列松引用“世上万物皆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A . ②④①③ B . ②①④③ C . ④②①③ D . ④③①②

三、现代文阅读

  • 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沉默不是金

    刘墉

        ①沉默是金,人们常说。这话还被写成大字,镶在框里,贴在很多墙壁上。人们用它来告诫自己:言多必失,少说多做,祸从口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总之,能闭嘴的时候就闭嘴。

        ②(    )马丁·路德金说过:“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    )坏人的喧嚣,(    )好人的沉默。”

        ③这显然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我们习惯于关注言说,因为言说总是推推搡搡试图挤进我们的视线,但在言说和言说的缝隙之间还有沉默,沉默正如言说,也有不同的光泽、质材、结构、密度,也千折百转,也惊心动魄。

        ④历史上无数悲剧源于集体的沉默。“二战”期间,普通德国人大多已经隐隐知道那些被推上火车的犹太人的下场,但是他们对此不闻不问,照常买牛奶面包,上班下班,并对迎面走来的邻居温和地问候“早上好”。今天的中国,朋友们聚餐,点龙虾鱼翅燕窝,结账的时候,在座的人中有公职的那位“要一张发票”,这上万块钱的餐费最后摊到了谁头上,不会有人追问。

        ⑤在英文里有个词叫做“房间里的大象”,就是指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比如在临终亲友面前,我们不愿意谈起他们的病情,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这种沉默也许是源于善意和礼貌。但是另一些时候,沉默源于怯懦。人们害怕权力,害怕高压,害怕失去升官发财的机会,害怕失去房子和车子,于是沉默成了自我保护的机制。高贵是高贵者的墓志铭,沉默是沉默者的通行证。

        ⑥另一些时候,人们所恐惧的,甚至不是利益上的损失或者肉体上的暴力伤害,而是精神上被自己的同类群体孤立。出于对归属感的依恋,他们通过沉默来实现温暖的“合群”。解放前为理想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的革命家,解放后却在屡次政治运动中保持沉默、随波逐流,很难说仅仅是因为贪生怕死,更多的恐怕是因为他们害怕被革命队伍抛弃,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孤儿”。对认同感、归属感的强烈需要,大约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密码,这个密码有时候会成为勇气的源泉,有时候却让我们蒙上了自己的眼睛。

        ⑦所以,沉默的人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旋涡,从这个旋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

        ⑧历史上的先知,往往命运悲惨。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喊“屋子里有大象”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有没有一只大象,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觉。甚至,他们会因为那个人的勇气映照出自己的怯懦而恼羞成怒,你那么大喊大叫干什么?哗众取宠、爱出风头、不识时务、神经病。“沉默如癌细胞般分裂生长”,房间里的大象就这样在“合群”的人们的相互拥抱中越长越大。

        ⑨好在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最终,孩子小声的一句嘟囔“皇帝没穿衣服”,就可能使这只充气大象迅速地瘪下去。“二战”之后,德国人纷纷睁开闭上的眼睛;赫鲁晓夫时代,苏联人也纷纷从斯大林的崇拜中“醒悟”过来;文革之后,曾经打得不亦乐乎的人们回头看自己的所作所为,也会感到不可理喻。可惜,在众人眼睛的这一闭一睁之间,已经有无数人成了沉默的祭品。

        ⑩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也意味着承担。谈论全球变暖意味着我们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选择不买车、少开暖气和空调、刻意节约用水。所以,沉默是金。但是大象并不会因为你不谈论它而消失,你可以不谈论它,甚至不谈论这种不谈论,但是全球还会继续变暖,而我们还是要在所有这些痛苦面前接受良心的审判。

        ⑪所以,我们应当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直视沉默也就是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和我们自己的软弱。我们尽可以堵上自己的耳朵或者捂上自己的嘴巴,但是当房间里有一只大象时,它随时可能会抬起脚来,踩碎我们天下太平的幻觉。

    (选自《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序言》,有删改)

    (1) 填入第②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所以  不是  而是 B . 但是  不是  而是 C . 所以  既是  也是 D . 但是  既是  也是
    (2) 第⑤段加下划线词语“房间里的大象”在文中的意思是
    (3) 对文中四处划线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⑤段化用了北岛的诗句,指出对沉默者而言,沉默是自我保护的机制。 B . 第⑥段中“精神上的孤儿”指那些通过沉默来实现“精神合群”的群体。 C . 第⑦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解释了打破沉默越来越困难的原因。 D . 第⑧段中“合群”的引号,作用是特殊含义,说明沉默的人数越来越多。
    (4) 第⑨段运用了举例论证,请具体分析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5)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 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李娟

        ①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②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③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④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⑤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声,充满了智慧和力量。他平视那些文学巨匠,平视现在和未来的读者,平视一切大家,解读他们不寻常的人生。

        ⑥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戴着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⑦来美术馆参观的人不多,三三两两,门票只有十五元。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⑧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⑨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的纸上。那穿越半个世纪的手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字迹已经模糊,每一张纸的两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这些手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

        ⑩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

        ⑪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一直被关在精神病院。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

        ⑫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他回答:是星辰!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蒙尘的眼睛和心灵。我听他轻声吟诵:你终于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

        ⑬木心的手杖,黑色的礼帽,读过的书籍,他喜欢的艺术大师的肖像,如今都静静安放在他的故居里。莎士比亚、尼采、伍尔夫、贝多芬——木质雕花的相框里有他们的照片。无论他走到哪里,从乌镇到纽约,他们一如芳邻,一直陪伴在先生身边。

        电视中播放着他的录像,他坐在老屋里,谈笑风生,语声朗朗。他说话时声音不大,但是一出口就有惊世之语,醍醐灌顶,如大雪天忽然遇见太阳。

        ⑭我喜欢他的诗歌和短句,那么干净而热烈,率真而明亮,睿智和风趣。他说:艺术是最好的梦。世上有多少墙壁呀,我曾到处碰壁,可是至今也没画出我的伟大壁画。

        ⑮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耳朵要是听不到快乐,眼睛可以。

        ⑯他喜欢画家梵·高,木心的诗:“凡·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走。”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画展后,写成此诗。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这距离他19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⑰木心先生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他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孑然一身,无妻无子。他只和文学、绘画、音乐、艺术在一起,和世间的一切的美相濡以沫,相携到老。

        ⑱他说:“人们看我的画,我看人们的眼睛。平时,画沉睡着,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时,醒了。

        ⑲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

        ⑳细雨如丝,思绪如雨。

    (选自《2016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1)     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环境描写的用意。
    (2)     作者在第⑪段和第⑯段两次提及梵高,试适合具体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3)     分析第⑱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4) 分析第⑳段在文中的作用。

四、诗歌鉴赏

  • 5.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各题

    苏秀道中①

    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释】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

    (1) 本诗押韵的字有(    ) 个?
    A . 2个 B . 3个 C . 4个 D . 5个
    (2) 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忽降甘霖而诗人衣襟湿润,表明霖雨经时之长和雨量之大,也暗示居室之简陋。 B . 颔联化用“床头屋满无干处”和“春流岸岸深”两句,体现了诗人强烈的优国之心。 C . 尾联是对前六句的总结,并以“犹”字蓄势,自然地带出下句“何况”的递进之意。 D . 全诗写雨情,表喜意,雨之情和喜之意相互融合,炼字炼句,贴切自然,处处蕴喜。
    (3) 这首诗中的画线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阖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琎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玠大喜曰:“玠固信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昭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又移金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知府)开屯田于成都,蜀以殷实富足。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前后阖帅    ②起则

    (2) 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选择释义项。

    供张一如帅所居(    )

    A.供给安排B.供应之物C.陈设之物D.提供张罗

    ②玠以微言挑之(    )

    A.含蓄的话B.精妙的话C.秘密的话D.低微的话

    (3) 下列各组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①玠微言挑之   ②如惠语让单于 B . ①遂不谋众     ②晋人御师必 C . ①士至者       ②居则具一日 D . ①供张一如帅居 ②劳师以袭远,非闻也
    (4) 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

    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

    (5) 第②段画线句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余玠的形象特点。
    (6) 文末提到“蜀中殷实富足”,余玠功不可没,联系全文,概述其原因。
  • 7.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盲者说

    (清)戴名世

        ①里中有盲童,操日者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吾方以为吊也!”

        ②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盲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

        ③“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厉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知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 , 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④某生无以答。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所之愧焉。

    【注释】①橾日者木:从事占卜职业。

    (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 B . C . D .
    (2) 对第②段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列举自己“盲”的事实和表现,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虽盲实不盲”。 B . 多侧面多角度叙述自己“盲”久而成习惯,并没有因“盲”而带来烦恼。 C . 作者以自己盲的事实引出下文天下皆盲的严重后果,显示自己与众不同。 D . 本段先叙后议,列举自己“盲”的表现,为后文进一步揭示主旨做铺垫。
    (3) 对第③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 B . 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 C . 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 D . 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
    (4)     概述第③段中今世之人不盲者却尽为盲的具体表现。
    (5) 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六、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

    有人说:学校教导我们要告别平凡走向优秀,而社会却教育我们告别优秀走向平凡。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