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地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一)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404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字词书写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①pī柴,周游世界。”

    一想到周游世界,哪颗年轻的心不激动?少年,就意味着幸福的渴望,意味着独立的追求,意味着心灵的开放,也意味着好奇与探求。在那些优美的饱②hán感受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尽情领③lüè大千世界的各种特异的风物,就当是一次令人心醉的青春④áo游吧。

二、情景默写

  • 2. 古诗文名句默写。
    (1) 参差荇菜,,琴瑟友之。(《诗经·关雎》)
    (2)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诗经·子衿》)
    (3) 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形象地描绘出了洞庭湖的壮阔之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两句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4)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故又称“杂记”。如柳宗元探山访水排遣苦闷作《小石潭记》,文中描绘潭周“”的令人倍感凄凉孤寂的环境,从而使作者产生“不可久居”之感。

三、文言文阅读

  • 3.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文言词语。
    (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 佁然不动(
    (3) 不可久
    (4) 游从之(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桃花源记》)

    (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选自《五柳先生传》)

    (丙)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亲 旧 知 其 如 此 或 置 酒 而 招 之 造 饮 辄 尽 期 在 必 醉。

    (2) 下列关于(甲)(乙)两文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和再寻桃源的经历。 B . (甲)文第二段描写了桃源中的美丽风光,其中有自然风光和社会风光。 C . (乙)文中五柳先生宅门前有五棵柳树,所以取号“五柳先生”。 D . (乙)文中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而且深究书中文字之意,可谓“一字之证,博及万卷”。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4) (甲)文中描绘桃源中人们过着丰衣足食、幸福美好的生活,具体表现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两处。(乙)文中五柳先生的生活却与此截然相反,具体表现在“”。(摘录原文中的话)
    (5) 联系(甲)(乙)(丙)两文一诗及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谈谈你对(丙)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的理解。

四、综合性学习

  • 5.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叫
  • 6. 综合性学习。

    “墨香书法展示”是教育部开展的“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之一。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某校九年级(1)班开展“走进墨香书法”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材料探究)

    材料一:汉字书法是汉民族独创的,它以独特的笔法、结构和章法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材料二:汉字书法以“文房四宝”为工具书写情感,是书法家一生学识人品的反映。颜真卿作品的“庄严正直之美”、苏东坡书法的“潇洒飘逸之美”和毛泽东书作的“大气磅礴之美”都是例证。

    材料三:三幅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

        

    颜真卿楷书          王羲之行书          张旭草书

    (1) 请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2) “文房四宝”指的是:
    (3) 根据设置的情境,完成下面对话。

    王明:马上就中考了!哪有时间练习书法?还不如多背几个英语单词!

    李华:

    张亮:李华说得对!时间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应该参加这项有益身心的活动。

    (4) 为下面新闻拟写标题。

    标题:

    5月1日,福建省教育厅公布了“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之“墨香书法展示”活动获奖名单。漳州市成绩喜人。选送的毛笔书法作品中有10件获得一等奖,占全省该类书法一等奖获奖总数的25%。本次活动,极大调动了我市师生研习书法的热情。

五、名著阅读

  • 7. 名著阅读。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请你根据阅读体验,写出这几种作用。

六、现代文阅读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初渡红海

    钱歌川

    ①从中国到欧洲,最舒服的一段海程,是在上海与新加坡之间,海船在平静的水上滑走,简直像我们的长江轮船一样,使你只感到旅行的舒适,而绝不觉得有何行路之难。那时你可成天躺在甲板上,放眼乾坤,茫无涯际,但你并不觉得这太虚的可怕,反而感到十分娱目骋怀,因为朝云暮霭,其设色绮丽像美人的玉颜;落日流星,其悲壮豪放像英雄的热血。这些大自然的奇景,一幕幕展开在一碧万顷的海上,看来格外觉得惊人。你看到西天的彩霞,因为眼底没有一点人世的俗物遮断,觉得它格外地迫近在身边,不,我们有时简直觉得自身在那些颜色之中,而有目迷五色之慨。有时一颗流星从太空飞来,令你为之惊闪一下。当这些天工的动态看得你两眼无力的时候,你便可闭上眼睛,来听水波的音乐,轻风从你面上一扇一扇地掠过,你在不知不觉之中就睡去了。

    ②但这样的日子没有几天就过去了;印度洋上的风浪打破了我们海上的美梦,它把我们锁在深舱颠来簸去,骤然使我们怀念到故国,大有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之慨。我们此时不敢再贪眼福,看什么仙境,只希望看到人间,看到一点陆地,就感到比什么还满足了。

    ③我们的船到孟买是在天黑以后,我登岸乘过两趟汽车,到了一家中国莱馆“鼎和”的时候,还觉得身子是浮的,脚下在摇动。几日来昼夜没有安宁过的心身,此时踏到了坚实的土地,还一时舒不过气来。弱质书生,能不自笑?

    ④我们在孟买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可以说刚把“海病”医好,身体还未十分恢复,又继续前进了。阿拉伯海上风浪之大,实不减于印度洋,有时比印度洋还要厉害。我们重又睡倒,在小床上嫁卧了三天,直到船快入亚丁湾时才算平静了一点。

    ⑤印度洋过了,阿拉伯海过了,现在展开在我们前面的是红海。红海!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名字。海不碧而竟红,而且是热得像火一般的红,真使人视为畏途。小时读世界地理,知道世间有一个红海,因为夹岸是热带的沙漠,所以把这海上的气候也迫成了一个蒸笼一样。有了这点预备知识,到印度时见人就不免要询问一下眼前这道难关的情形,那里到底热到什么程度呢?据一位副领事根据经验的答案是最热时有一百二十度(这里指华氏一百二十度,约为48℃)。我的天!我们到那里要不被蒸熟真是天保佑。

    ⑥于是乎红海的热度,就成了连日船上谈话的中心。有一位同舱的朋友,竟拿出一封信来给我们看。那是一位上次乘这船赴欧的人写来的,信上说他们那一趟经过红海的时候,船客中有三人热死,而且船上死人,是非执行海葬不可的。船客要不幸死在船上,他的尸骨就永远不会有落土之安,他的后人对他无墓可扫,只好临空哀吊。这消息多么骇人听闻,但这却是铁一般的事实,没有人要发生疑问,老实说,这时谁也不暇生疑,大家心里都忙着在忧惧和盘算自己怎样渡过那关头。一切的无神论者这时心中都有了上帝,祈祷着这次的牺牲者不要落在自己头上。

    ⑦有些事前有准备的人,这时便成了大家羨幕之的,他们带有一床凉席和一个大口的热水瓶,预备过红海时好盛冰水。又带有各种治痧解暑之药。这一切我一样也没有,我所有的是一颗冷静的心,我得用我的冷静来对付那种酷热。

    ⑧红海一刻一刻地迫近了。进了亚丁湾以后,两岸已见童山荒岛,气候也就渐进地热起来。

    ⑨到红海了!——这消息细声地传遍了全船。因为船行已无颠簸,我们都走上甲板去看,果然看到两岸的山,有时窄得和长江上游的水面一样,仿佛对岸可以对话。海水的颜色也和别处一样,最奇怪的就是并不那么热。于是有人解释这幸运的原因。

    ⑩“现在我们运气好,遇着逆风,所以还算风凉,并不大热。”接着他又警告我们不要过于乐观,他说:“不过顶热当然是船停在马所瓦的时候,那时一丝风也没有,我们如果上岸去,常要中暑倒地而死,甲板上太阳厉害,也不可去,顶好是躲在舱内喝冰汽水,最是安全。”

    ⑪这解释是很动听的,于是大家口袋里都预备了一些零钱,并声言马所瓦只有几幢兵房,毫无可看,都不预备上去。

    ⑫其实我们这时已在红海上行走,所谓红海杀人的热度也不过如此,我们本可以安心下去,不幸今天刚巧是逆风,而且又有劳那位先生善意的解释,致使我们多担了几个钟头的忧虑。

    ⑬九月十五日正午,我们的船抵马所瓦了。在一年中最热的月里,且在一日中最热的时候,来到这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我们居然没有热死岂非天佑。然而我决不愿跟着那些出过洋的人,遇事来夸大其词,我说,我们这次过红海,没有一人热死,并不关天,毋宁是当然的事。

    ⑭船停了,风止了。甲板上和岸上都有人跑来跑去,并没有人倒地。我床上没有凉席,床头没有冰壶,怀中没有痧药,但我仍然没有热死,而且一点不觉得热的难受。因为寒暑表不过停在九十度上下(约为32℃),距一百二十度还远得很。上海、汉口也常有超过百度的时候,自然比九十度更要热一点。未到红海以前,老是担心到那里要热死,既到红海以后,方知谣言之不足信。一切事都得自己经历一番,才知真伪,并可减少许多杞忧;过红海只是经历中之一种而已。

    (选自《我的树林》)

    (1) 本文续写了作者初渡红海的经历,根据文意完成填空。

    航海路线

    途中感受

    上海-新加坡

    骤然怀念故国,有出门一时难之慨

    阿拉伯海-亚丁湾

    风浪际天实不减,“海病”刚好更遇艰险,为红海之酷热而恐怖着

    (2) 按要求品味语言。

    ①印度洋上的风浪打破了我们海上的美梦,它把我们锁在深舱颠来簸去,骤然使我们怀念到故国,大有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之慨。(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有一位同舱的朋友,拿出一封信来给我们看。(品析句中加下划线的“竟”字的含义)

    (3) 作者在续写自己渡海经历的过程中,善用渲染气氛的方法,阅读知识卡片,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文中一种渲染气氛的方法及其效果。

    知识卡片:

    渲染本指中国画的一种技法,这里我们指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对写作对象作突出、形容、烘托等。渲染气氛常有以下几种方法:环境渲染法、人物场面渲染法、镜头切换法、心语渲染法、循环往复渲染法、数量渲染法等。

    知识卡片:

    渲染本指中国画的一种技法,这里我们指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对写作对象作突出、形容、烘托等。渲染气氛常有以下几种方法:环境渲染法、人物场面渲染法、镜头切换法、心语渲染法、循环往复渲染法、数量渲染法等。

    (4) 作者在文末这样说道:“一切事都得自己经历一番,才知真伪,并可减少许多杞忧。”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呢?请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七、命题作文

  • 9. 作文。

    《孟子·尽心上》有言:“民非水火不生活”。宋人杨万里《春晓》诗云:“一年生活是三春,二月春光尽十分。”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生活,而生活的内容,也不能使它没有意义。”生活就在我们的日子里,或轰轰烈烈,或平平淡淡。

    题目:在______________的日子里

    要求:①把文题补充完整,联系自身生活写作。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字数在500字以上。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