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二中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卷

修改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856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从国际关系及外交环境的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后最艰难和危险的是什么时期(    )

    A . 建国初期 B . 50年代中后期 C . 60年代末70年代初 D . 80年代末
  • 2. 下列对不结盟运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 是20世纪60年代由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建立的国际政治集团 B . 其目的是为了谋求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发展 C . 推动了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D . 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了制约作用
  • 3.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被称为“转折点”的事件发生在(    )

    A . 1971年 B . 1972年 C . 1978年 D . 1955年
  • 4. 1954年的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规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两国之间关系,并感到如果这些原则运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而现实存在的恐惧和疑虑,则将为信任感所代替。同年的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也同意以这些原则指导两国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以上材料反映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处理中国与印度、缅甸的关系(    )

    ①有利于和平协商和解决彼此间存在的问题,维护地区和平

    ②有利于发展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推动双边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平等、和平地发展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范例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5. 一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该会议是(    )

    A . 1950年中苏会谈 B . 1954年日内瓦会议 C . 1955年万隆会议 D . 1971年联合国大会
  • 6. 中美建交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尼克松访问中国                      ②邓小平访问美国

    ③美国开始承认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美国接受中美建交三原则

    A . ①③④② B . ①③②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③①②④
  • 7.

    下图被称作是20世纪70年代初“两位历史巨人之间的握手”,其中“握手”的原因正确的是(    )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中苏关系恶化的加剧

    ③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

    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⑤中国借鉴美国的管理经验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⑤ C . ②③④⑤ D . ①②③④⑤
  • 8.

    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 9.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解决台湾问题不可动摇的基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我们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当时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是(    )

    A . 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 B .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C . 中美建交以后,美国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D . 实现了三通,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 10. 在2006年底于北京召开的中日共同研究历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两国学者对中日两千多年的交往史,对近代发生的不幸历史以及战后半个多世纪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共同研究。下列关于不同时期中日关系发展变化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古代中日关系历经了由友好交往到敌对战争的转变

    ②近代中国遭受的日本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都是其推行既定方针的结果

    ③二战后日本追随美国,中日关系处于冷战对峙时期

    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A . 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11. 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对抗的“冷战”局面。双方的敌对行动,包括(    )

    ①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

    ②各自扶持以自身为首的阵营国家进而对抗

    ③进行军备竞赛和组建军事集团

    ④发动代理人战争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2. 有人说:“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这里的“几雕”是指(    )

    ①使西欧的经济恢复与发展  ②巩固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③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    ④把受援国纳入了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3.

    眼前的这块柏林墙遗迹恰好放置在两辆坦克之间。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西德与东德之间战争频繁 B . 是美苏两极对峙的著名标志 C . 是当年两大集团虎视眈眈,剑拔弩张的写照 D . 是对冷战时期分裂、对抗的反思
  •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德国(联邦德国)由敌视转为和解。下列各项中,表明法德和解的最早的历史事件是(    )

    A .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 B . 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 C . 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 D .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
  • 15. 由欧洲煤钢联营到欧洲经济共同体,再到欧洲联盟,反映了欧洲各国的合作(    )

    ①由单一的经济部门扩大到多经济领域   ②由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 ③由区域集团化到经济一体化    ④由追随美国到要求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 16.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这表明(    )

    A . 北约集团内部要分裂 B . 国际局势的发展要求北约加强合作 C . 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D . 西欧各国要摆脱美国的控制
  • 17. 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

    A . 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B . 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 . 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D . 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 18. 俄罗斯总统普京有句名言:“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2006年一份调查结果显示,俄罗斯多数民众认为苏联解体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68%的人不相信各加盟共和国可以联合。苏联解体的历史参与者在回望那段岁月时,竟都宣称自己当时之举是要挽救联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俄罗斯人的普遍想法是

    ①俄罗斯人为苏联解体而惋惜,想恢复昔日的苏联(    )

    ②苏联解体是一个历史悲剧,原本可以避免

    ③俄罗斯人不相信各加盟共和国可以联合

    ④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A . ②③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②③④
  • 19. 英国首相布莱尔的人权论是:“长期以来,不干涉主义一直被视为国际秩序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但不干涉原则必须在一些重要方面加以限定;国家主权并不及人权和防止种族灭绝重要。”克林顿说:“在冷战期间我们试图遏制对自己制度生存的威胁。现在我们试图扩展生活在自由制度下的国家的圈子。”基于这种理论,美英轰炸南联盟、占领伊拉克。其理论和行动的实质是(    )

    A . 打击恐怖分子、保障人权 B . 违反和挑战联合国宪章 C . 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 . 奉行政治经济全球化政策
  • 20.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有(    )

    ①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③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  ④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21. 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 . 刀耕火种 B . 耜耕 C . 石器助耕 D . 铁犁牛耕
  • 22.

    关于下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 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B . 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C . 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耕作随心所欲的特点 D .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 23. 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    )

    A . 商周——铁器   唐宋——陶器      明清——瓷器 B . 商周——漆器      唐宋——青铜器      明清——瓷器 C . 商周——青铜器      唐宋——瓷器      明清——丝织品 D . 商周——玉器    唐宋——漆器      明清——玻璃
  • 24. 若来唐经商的外国商人在广州有生意上的事情,应该找(    )

    A . 柜坊 B . 市舶使 C . 瓦子 D . 邸店
  • 25.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北宋进入一个新阶段。其中“新阶段”主要是指(    )

    A . 商业活动不再严格限制在“市”里 B . 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 C . 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城市 D . 城市向南方发展
  • 26. 假如你到宋朝的汴京旅游,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    )

    A . 可在夜市盘桓到三更半夜 B . 饿了可在客舍附近购买食品充饥 C . 拜见直接监管市场的市长 D . 白天在城郊买精美的景德镇瓷器资*源%库
  • 27.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    )

    A . 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 . 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 . 手工业作坊增多 D .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 28.

    对下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A . 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 B . 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 . 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 . 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 29.

    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

    ①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取消

    ②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商帮

    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

    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A . 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 D . ③④

二、非选择题

  • 3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它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据杜鲁门总统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二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据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后个别国家(注: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在二战后最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尼克松为什么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

    (3) 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90世纪美国对外政策的目的,简要分析其原因。

    (4) 上述姈则材料所反映的美国对外政策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说明。

  •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商鞅变法》

    材料二:从唐玄宗时期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中,可见大量的以经营商品为名的行会,如绢行、布行、米行、生铁行、肉行、油行、果子行、靴行等等(见《房山石经题记汇编》)。唐代的“飞钱”、宋代的纸币,明清的商号会票,清代票号、钱庄的钱票等异地汇兑也在一些地方出现。

    材料三: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的伍秉槛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当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伍秉槛的财富并非鹤立鸡群,同期的一位宁波商人拥有2000万两白银,一晋商、徽商拥资千万两白银的亦不鲜见,至于拥有百万两白银者则不计其数了。——引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请回答:

    (1) 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政策?

    (2) 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 你是怎样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