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语文版九年级上册(2018)第10课 从三到万 同步练习

修改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121 类型:同步测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积累与运用

  • 1. 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统(lǒnɡ)     轻俘      序渐进(xún)      自命不凡 B . 时(yú)       教训      终南径(jié)      谦虚谨慎 C . (tiē)      妄人      欣欣然(zhé)      通俗易懂 D . 世(lěi)      殷盛      管临朱(ruò)      举一反三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他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 B . 学习犹如登山,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 不能指望一步登顶,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C . 网球选手李娜从小就有自命不凡的理想,这激励着她不断超越自己,成为亚洲网坛的骄傲。 D .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位足智多谋、爱民惜才、谦虚谨慎的人,为后人所景仰。
  •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楚士始训之管临朱       搦:

    一画                   书:

    ③其子欣欣然             辄:

    ④请去                   谢:

    ⑤其父之                 趣:

  • 4.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木匠、瓦匠、油漆匠、水暖、房屋维修等应有尽有,做各种小生意的人更是不可胜数。 B . 面对这个问题,他感到非常为难,因为他担心还会不会像从前一样被拒之门外? C . 参加庆祝建军80周年纪念升旗仪式的有解放军、公务员、警察、教师……等社会各界人士。 D . 王老师走进教室,问道:“作业写完了吗?同学们。”
  •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推动生态保护红线落实,需要明确奖惩机制,建立追责制度。 B . 随着我市“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C .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黄河流域干旱严重,专家预测小麦将减产大约30%左右。 D . 我原打算介绍王宾向张凯借阅《平凡的世界》,没想到他已经离开学校,跟父母回老家探亲去了。
  • 6.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 赵东对王丹说:“明天我将登门拜访你,请你在家恭候。” B . 张燕对同学说:“你这么虚心地求教于我,我定会不吝赐教的。” C . 丁婷对老师说:“明天在学校大礼堂举行纪念‘一二•九’活动,请您一定赏光啊!” D . 李宁向老师介绍自己的爸爸:“这是令尊大人,特来拜访您。”
  •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
    (2)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令子晨起治状。

二、课内精读

  • 8.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文章开篇提出了的论点,再从和从古代一则故事中得到的教训两方面加以论述,然后又从两点经验教训中告诉我们怎么做,最后总结全文。

    (2) 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任写两种。
    (3) 请结合相关链接的内容,仿照例句补写一个“越是有本领的才越谦虚谨慎”的事例。

    相关链接: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带着战火硝烟的陈毅,在第二天便以市长的身份正式接管了上海市政府。刚解放的上海各种物品奇缺,当陈毅市长了解到市民缺乏盘尼西林等药品时,他连夜登门造访深居简出、闭门著书的化学家齐仰之,请他出面主持此类研究工作。但齐几番推脱,后来陈毅终于用他的真诚,让齐仰之欣然同意主持筹建盘尼西林药厂。

    例句: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

三、拓展阅读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3)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第⑤段中划线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

四、综合性学习

  • 10. 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

    (2) 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

    材料一:

    材料二:某地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三无一有”: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块儿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十五分钟。

    (3) 2018年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为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九年级(1)班班委会向全校同学发出“创建书香校园”的倡议,请你对下面一份倡议书按要求进行修改。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为营造读书氛围,我校围绕“创建书香校园”这一主题大力开展读书活动,我们特向全校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一,建好阅读空间。各班图书角图书不少于100本,让大家阅读,共同分享。

    二,保证读书时间。坚持每天读书一小时,让读书成为一种追求、一种习惯。

    三,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点燃读书的热情,在书海中扬帆,在书海中成长!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用我们青春的激情,让琅琅的书声飘荡在校园上空,让校园因书香更显无穷魅力!为创建书香校园而共同努力吧!

    2018年4月15日

    ①这则倡议书在格式上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修改。

    ②请在正文中补充一条倡议。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