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东省湛江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941 类型:高考模拟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儒家教育特重诗,《论语》有一段话总述儒家教育宗旨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三项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就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蕴于中的是性情,受诗与乐的陶冶而达到和谐;发于外的是行为仪表,受礼的调节而进到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儒家教育出来的人要在伦理和美感观点都可以看得过去。

        这是儒家教育思想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他们的着重点无疑是在道德方面,德育是他们的最后鹄的,这是他们与西方哲学家、宗教家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相同的。不过他们高于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因为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误认美育可以妨碍德育,而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所以德育从根本做起,必须怡情养性。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功夫。严格地说,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所以在古希腊文与近代德文中,美善只有一个字,在中文和其他近代语文中,“善”与“美”二字虽分开,仍可互相替用。真正的善人对于生活不苟且,犹如艺术家对于作品不苟且一样。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文章求惬心贵当,生活也需求惬心贵当。我们嫌恶行为上的卑鄙龌龊,不仅因其不善,也因其丑,我们赞赏行为上的光明磊落,不仅因其善,也因其美,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

        美育为德育的基础,英国诗人雪莱在《诗的辩护》里也说得透辟。他说:“道德的大原在仁爱,在脱离小我,去体验我以外的思想行为和体态的美妙。一个人如果真正做善人,必须能深广地想象,必须能设身处地替旁人想,人类的忧喜苦乐变成他的忧喜苦乐。要达到道德上的善,最大的途径是想象;诗从这根本上做功夫,所以能发生道德的影响。”换句话说,道德起于仁爱,仁爱就是同情,同情起于想象。比如你哀怜一个乞丐,你必定先能设身处地想象他的痛苦。诗和艺术对于主观的情境必能“出乎其外”,对于客观的情境必能“入乎其中”,在想象中领略它,玩索它,所以能扩大想象,培养同情。这种看法也与儒家学说暗合。儒家在诸德中特重“仁”,“仁”近于耶稣教的“爱”、佛教的“慈悲”,是一种天性,也是一种修养。仁的修养就在诗。儒家有一句很简赅深刻的话:“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就是美育,温柔敦厚就是仁的表现。

        如上所述,美育不但不妨害德育而且是德育的基础。不过美育的价值还不仅在此。西方人有一句恒言说:“艺术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这句话最能见出艺术的功用,也最能见出美育的功用。

    (摘自朱光潜《大美人生》)

    (1) 下列对于美感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美感教育是一种滋养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它具有和艺术一样使人获得自由和解放的功用 B . 美感教育和儒家教育的许多内容是相通的,如《论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的“诗、礼、乐” C . 美感教育可以怡情养性,可以在生活中寻出丰富的意趣,同时也对人的道德修养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D . 美感教育是德育的基础,也是温柔敦厚的诗教,能使人在道德上达到至善至美和仁爱的境界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美感教育作为情感教育为儒家教育所重视,是因为儒家教育出来的人应有内心的和谐和外在行为的规范 B . 德育是至性至情的流露,德育和美育都有怡养性情的功用,因此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有道德修养 C . 和谐与秩序同是善和美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和谐与秩序,就不会有善和美,更不会有善美一致的最高境界 D . 道德的大原在仁爱,只有脱离小我,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把人类的忧乐变成自己的忧乐,才能成为真正的善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家和西方哲学家柏拉图等人都重视德育,但儒家不认为美育可以妨碍德育,反而认为美育是德育的必由之路 B . 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他必定行为上光明磊落,内心里向往惬心贵当,生活认真不苟且 C . 正如儒家的“仁”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美育一样,耶稣教的“爱”、佛教的“慈悲”也是一种修养,一种美育 D . 作为情感教育的美育有着自身的独立价值,其功用和艺术功用一样,使人的情感得以合乎天性的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观,字仲宾,常州毗陵人。在江南登进士第。归宋,为彭原主簿。上请复刺史及不遣武德卒诣外州侦事,颇称旨,召拜监察御史,充桂阳监使。献所业文,赐进士及第。会三司言剑外赋税轻,诏观乘传按行诸州,因令稍增之。观上疏言:“远民不宜轻动挠因而抚之犹虑其失所况增赋以扰之乎设使积粟流衍用输京师愈烦漕輓之力固不可也徒敛怨于民,未见国家之利。”太宗深以为然,因留不遣。其后,复上疏曰:“臣尝读唐史,见贞观初始置崇文馆,命学士、耆儒更直互进,听朝之际,则入内殿讲论文义,商榷时政。或日旰忘倦,或宵分始罢,书诸信史,垂为不朽。伏望释循常之务,养浩然之气,深诏近臣,阐扬玄风,上为祖宗播无疆之休,下为子孙建不拔之业。”上览而称之。岁余,迁左司,改盐铁判官。观数在省署及长春殿次中,谘事于其使李惟清,辨说牴牾,失礼容,惟清不能甘,因奏解其任。观抗章论列,上亦察其无失,故未几复授旧职。又谏罢治佛寺,不报。俄出为诸茶盐制置副使,上疏言:“更茶盐之制,于理非便。”不合旨,改知黄州,迁扬州,皆有善政。会三司改旧贯,均州县之籍以分其职,召为三司河东道判官。有诏计司官属不得越局言他事,观自以任谏官,乃上书指陈拾遗补阙之职,不奉诏。上怒,谓宰相曰:“朕俾警三司僚属各率其职,非令谏官不言时务,观乃妄有援引,以讽刺朕,姑为容忍,不欲深责。”乃令出知道州,移广南西路转运使。坐奏交州黎桓为乱兵所杀事不实,被劾,狱未具,卒于桂州。观广览汉史,雅好论事,辞理切直,有古人之风焉。

    (选自《宋史•张观传》)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远民不宜轻动挠/因而抚之/犹虑其失所况/增赋以扰之乎/设使积粟流衍/用输京师/愈烦漕輓之力/固不可也/ B . 远民不宜轻动挠/因而抚之/犹虑其失所况/增赋以扰之乎/设使积粟流衍用/输京师愈烦/漕輓之力/固不可也/ C . 远民不宜轻动挠/因而抚之/犹虑其失所/况增赋以扰之乎/设使积粟流衍/用输京师/愈烦漕輓之力/固不可也/ D . 远民不宜轻动挠/因而抚之/犹虑其失所/况增赋以扰之乎/设使积粟流衍用/输京师愈烦/漕輓之力/固不可也/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所指区域不尽相同。 B . 三司,是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宋代的三司指兵部、刑部、户部。 C . 太宗,是一种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供奉祭祀时追尊的名号。 D . 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置,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观在任能直言进谏,皇上想要增加剑外的赋税,张观上奏认为不可,原因是增税会让边民生怨,而且会增加漕运的负担,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 B . 张观推崇佛道之学,他提议要像唐代学习,设置崇文馆,让学士和宿儒轮流到宫廷值班,为皇上讲解经义,议论时政得失,这样才能建立不朽的功业。 C . 张观性格耿直,与内阁使臣李惟清在政事主张上发生矛盾,并且争论时不顾礼节,被免去职务,不过皇上还是很快恢复了张观的职务。 D . 张观广览史书,喜欢评论政事得失,经常直言时弊,虽然他的政绩显著,早期也颇受皇上重用,但是后来还是因为惹怒皇上而被责令出京为官。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日旰忘倦,或宵分始罢,书诸信史,垂为不朽。

    ②坐奏交州黎桓为乱兵所杀事不实,被劾,狱未具,卒于桂州。

  •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长城闻笛

    杨巨源

    孤城笛满林,断续共霜砧。夜月降羌泪,秋风老将心。

    静过寒垒遍,暗入故关深。惆怅梅花落,山川不可寻。

    (1) 本诗的“秋风”与曹操《观沧海》“秋风”意象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 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 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庄子《逍遥游》通过舟对水的依赖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的句子是“”。

    ②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精神的诗句是“”。

    ③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庐山瀑布云

    陈世旭

        老廖一整夜都睁着眼睛坐在值班室的电话机旁。

        昨天中午,突然接到从青海来的电话,说地质学家彭工下午到达山下的火车站,请接站。老廖一下懵了头。疗养院的大客车和面包车不到傍晚回不来。留在家里的一辆备用小车,被韦局长坚持要去了。

        老廖没有见过彭工,却对他很熟悉,有关他的报道,老廖读过很多:上世纪50年代从国外回来,在柴达木一待就是好几十年,50岁刚出头,发顶早谢,一次次拒绝中科院给他安排的疗养。天下没有比高原更好的地方,他总是说。老廖在今年的疗养员名单中见到了彭工,心里一样没抱什么指望,尽管对见到他几乎有一种渴望。

        他却来了。

        这一次,他不得不来。

        半年前,体检发现他的心脏“传导阻滞,心跳过缓”。他说,我立个字据吧,死了和组织没关系,又一次领着考察队去了西藏盐湖。钻探芒硝矿层时卡了钻,只有扩孔,钻孔越来越大,钻塔开始倾斜,彭工脱了衣服跳进高原寒得彻骨的卤水。卤水浮力大,人沉不下去,他急了,让坑边的人用脚把他踩进去。

        他后来住了一个月医院。出院后,被强行要求来庐山疗养院。

        正值旅游旺季,整整一下午,老廖也没有借到车。只有让韦局长坐的那辆小车去接彭工。

        韦局长很不高兴,他把住车门,理论了好半天,等司机急急忙忙把小车开到火车站,最后一批旅客已经走出车站广场。

        司机没有接到彭工,只好一路缓缓留意着,把车开回来。

        老廖一整夜等的,就是彭工的电话。

        窗外,黑了好像有100年。老廖就坐在这100年的黑暗中静听着山风在树林中穿过,虫子在草丛中鸣唱。科学曾经使多少人付出了最可珍贵的青春和生命。老廖不懂科学,但是他对科学和科学家有一种天生的崇敬。

        天渐渐亮了,阳光穿过稠密的树林倾泻下来,响起了越来越嘈杂的声音:鸟叫,保健操的音乐,开早饭的电铃……一切都像往常一样:清新、明亮、温馨、欢快。

        下面有人喊他,他猛地站起,推开窗户:

        “什么事?”

        “餐厅里吵起来了。”

        韦局长昨天从山下回来开始腹泻,他认为食堂的饭菜有问题。

        “回头我们再了解一下还有多少人闹肚子了。”

        “好笑!有一个还不够吗?”

        “我不是那个意思。”管理员和颜悦色,“假如腹泻不普遍,那就还得找别的原因。比方说,您昨天是不是喝过泉水了?”

        “这跟泉水有什么关系?你自己看看你们做的饭菜!”

        “饭菜都是我做的。我自己吃了,拉的屎你嚼都嚼不烂!”食堂大厨挤了进来。

        “对不起,真对不起。”老廖赶快过去,连连道歉,“我们一定严肃处理,一定。”

        “无法无天,无法无天!这么一团糟,怎么会不把大科学家给弄丢了!送我走,立刻!”

        上了小车的韦局长不停地长吁短叹:居然弄了这么一帮人来管理疗养院,科学家来这里谈何疗养,简直就是受迫害……我看彭工不来倒是对了。何苦来受罪呢……

        “停车!”

        老廖突然喊。

        老廖发现了一个人。那个人秃顶,两腮下塌,在庐山早晨一尘不染的阳光下,沿着牯岭街心公园的小道,向园门外缓缓走来。

        老廖直直地盯着这个离车窗越来越近的人。

        不错,是他,一定是他。

        老廖推开车门,跳出去——

        “请问,您是彭工?”

        “是啊,您是?”

        “我是疗养院的。我们昨天中午接到您要来的电话,可把我们找苦了。”

        老廖的两条腿微微发抖。

        “哎——呀,”彭工声音喑哑,“抱歉,抱歉!我该主动跟你们联系的。”

        “您来了就好。”

        老廖的声音有些哽咽了。

        “我昨天就上山了,坐旅游车上来的。天快黑了,我想你们都该下班了,不好去麻烦你们。”

        “您在哪里过夜的呢?”

        “那里。”

        彭工回过头,指了指街心公园的草地。“这里真绿,绿得醉人。”

        彭工仰起清瘦枯槁的脸,陶醉地眯着眼睛,两边塌陷的腮帮子翕动着。

        “我昨天睡得真好。”

        “彭工……”

        老廖的泪水夺眶而出:

        “苦了您了!”

        “苦?怎么会苦?我喜欢露营,在戈壁滩露营惯了。这里枕的、垫的是这么厚的绿草,享受得很,简直就是奢侈了。”

        彭工像儿童一样笑着。

        老廖一把从彭工手上拿过行李箱,走回车子,拉开后车门,对里面的韦局长说:

        “跟您打个商量,请您下车来等一等,我把彭工送回疗养院,再来送您下山,行吗?”

        车子里没有回答。

        前面,碧蓝碧蓝的天空下,雪一样洁白耀眼的庐山瀑布云,正从日照峰那一面翻越过来,波涛汹涌,漫无边际,滚滚而下。

    (有删改)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不懂科学的老廖盼望见到从未谋面的彭工,一是因为他通过各种报道熟悉彭工,二是因为他对科学和科学家有一种天生的崇敬。 B . 小说运用顺叙和插叙的手法来叙述故事,既使文章条理清楚,又拓展了叙述空间,丰满了人物形象,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 C . 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韦局长坚持要小车,不满疗养院的管理,任性要提前下山,这些表现,与科学家彭工形成鲜明对比。 D . 小说故事结尾处写“车子里没有回答”,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作者有意为之,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又突显了小说的主旨。 E . 小说的几处环境描写清新、明亮、温馨、欢快,既表现了庐山自然环境的清新、秀美、怡人,又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和美好形象。
    (2) 结合文中内容,分析老廖在发现彭工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3) 小说中的彭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彭工,却用了不少篇幅写老廖,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琐忆九叶诗人唐祈先生

        唐祈先生生长于南昌,但他更喜欢说自己是苏州人,因为他家祖籍苏州,我们算是同乡。所以,我与他初次见面就显得挺热络。那时我们都远离江南故地,在大西北的兰州。

        唐先生从小受到非常好的教育。他的母亲是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非常喜欢写古体诗,舍得在孩子的教育上花费,先后给他请了两个家庭教师,一个给他讲国语、英文和数学,一个给他教国学,讲《孟子》、《诗经》。他的姑外婆经常来找他妈妈聊天,她们聊的内容,多是古体诗的写法。有一次,她们聊得起劲,没有想到边上的唐先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他的诗歌之路就这样迈步了。后来,全家随父亲来到兰州,正值抗日救亡高潮,他也加入到了这一大潮中,在写诗的同时,还从事了进步戏剧运动。这时,接触到了不少在兰州的诗人,也写了不少诗歌。

        1987年,我们学校的诗社请唐祈先生来做讲座。那时的唐祈先生已经67岁了,但身子骨看上去相当硬朗。唐祈先生很健谈,而且记忆力好。那天的讲座主要是介绍性地阐述九叶的诗学主张,特别谈到苏州人性格和苏州文化品格。他说,外面人总是认为,我们苏州文人多,文人比较文弱,这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对“勇敢”的片面理解。勇敢指的是文化气质的支撑和道义观念的表现。苏州历史上不乏仁人志士,有杀身成仁者,有为民请命者,有暴力起义者。

        2001年8月上旬,我去参加第五届国际青海湖诗歌节。期间,居然遇到唐祈先生的一位老学生,蒙古族诗人阿海林。他是唐先生的嫡传弟子,我是庶出的。但是,在精神气度上,我觉得自己与唐先生颇有相似之处。唐祈先生是东西南北人。他生长于东南,到西北上大学,所以他经常说他是东西南北人或东南西北人。经常有人问我是什么地方人,我的回答和唐先生一样。我们俩共同的特征就在于这“南北通透”的个人性格与写作风格。唐祈的牧歌揭示了一位南方诗人对于西北草原生活的体验,体现出中国诗歌文化的南北融合。当然,在年轻时代,我是自己的选择,他是不得已的,东南故土已是日寇铁蹄下的焦土,他只能转向西北国统区。所不同的是,我只把西北作为一个炼钢炉,锻炼一下我的青春和意志;1991年甫一毕业,我就逃离了。而他1942年大学毕业后,留在了西北,任兰州省立工专教师。

        中年之后,唐祈先生到西北也是自己的选择,而且比我更坚定。1979年,他做出了惊人的举动,毅然离开京城,远赴大西北扎根落户,乃至认西北为故乡。

        有一个疑问曾经萦绕在我心头:大西北真正吸引唐祈的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唐祈先生曾经自答:“到西北高原找回我年轻时写诗的‘基地’,找到曾哺育过我的诗的少数兄弟民族。”其实,他回到西北这一决定和举动并不仅仅是为故地重游,已经不再局限于个人意义;而是为“培养新一代少数兄弟民族青年诗人尽我微薄的力量”。他喜欢在“少数”和“民族”之间加上“兄弟”二字,他对少数民族的感情可见一斑。

        从1979年到1989年整整10年间,他确实为少数民族尤其是民族诗歌尽了力——不是“微薄”的,而是很大的力,培养出了不少小有成就的少数民族青年诗人。唐祈先生那时候身体好,干劲足。他自己也觉得老当益壮,说:“这批青年诗作者也给予了我一种西北高原的青春的力量,鼓舞我同他们一道在诗歌的大路上向前走去。”

        唐祈先生的诗歌创作起步于西北高原。唐祈对西北精神风貌的迷恋和向往,其实是一种文化自觉的选择。作为华夏文明中人,他自己敏锐地感觉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需要刷新,但在汉语文化语境本身之中,他很难实现突破,除了向西方,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寻找刺激性的资源外,他也在向周边少数民族汲取精神养料。就文本资源而言,他非常重视少数民族的民歌。我还记得,在他任主编的新版《中国新诗》杂志里,登载了不少那类民歌,比如青海的“花儿”。有一段时间,我去旁听了一些关于西北少数民族历史的课程,在诗歌创作中也有意化用少数民族文化的资源。就是因为受到了唐祈先生的影响。

        运用西北少数民族刚健的精神资源和朴拙的文本资源,来更新或补充熟透了的汉语中心主义文明,唐祈先生是这个方面的老先锋,而且坚持得最久。

    (摘编自《环球人物》)

    【相关链接】①唐祈的创作以独特的牧歌意绪揭示了一位南方诗人对于北方人民生活的体验,由此体现出中国诗歌文化的南北融合,这种融合在唐祈的作品中主要体现为以南方人的心态和眼光打量北方风情、建构了独特的抒情话语,在情绪内涵上则是沉思、迷惑与希望的交织。(百度百科)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唐祈先生祖籍苏州,生长于南昌,自称是苏州人,特别强调苏州文化的“勇猛”,是因为希望苏州人更多地发挥自己传统文化中勇毅的一面。 B . 唐祈先生青年时期从东南到西北,是因为热爱向往西北草原,希望体验西北草原的生活,从而形成了“南北通透”的个人性格和写作风格。 C . “到西北高原找回我年轻时写诗的‘基地’,找到曾哺育过我的诗的少数兄弟民族。”这既写出了唐祈对西北高原的热爱,也表明他对西北兄弟民族怀有深厚的感情。 D . 唐祈先生非常重视少数民族的诗歌,不断地向周边少数民族汲取精神养料,是因为他认为在汉语文化语境中无法突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 E . 唐祈先生诗歌创作起步于西北高原,重视汲取西北少数民族歌谣的营养,把少数民族刚健的精神和东南的汉语文明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2) 唐祈先生成为优秀诗人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 “我”这个人物在材料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 为什么说唐祈先生是个“东西南北人”?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五、语言文字运用

  • 7.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羊年年初全民微信抢红包的场景还_________ , 猴年春节的脚步又已逼近,腾讯官方日前透露,今年的微信红包将带给大家更多惊喜。

    ②1955年的万隆会议留下了“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60年后的今天,面对国际新形势,这一精神不是过时了,而是_________

    ③《甄嬛传》已是过去时,但是当年的火爆程度却让人_________ , 凭着这部戏,孙俪人气狂飙,甚至入围第41届国际艾美奖最佳女主角奖。

    A . 历历在目  历久弥新  记忆犹新 B . 记忆犹新  历久弥新  历历在目 C .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历久弥新 D . 记忆犹新  历历在目  历久弥新
  • 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孔子和平奖自2010年底诞生后,就经历了资金来源不稳定,获奖者漠视,以及世人嘲笑等诸多问题,但它依然延续至今 B . 近日,在保监会召开的保险资产负债管理风险防范工作会议上,有关人士指出,保险公司要落实保险资产负债管理主体责任 C . 瑜伽虽然深受女性所欢迎,但并非女性专利,其实男士更需要瑜伽来缓解身心压力,大多数印度大师级的瑜伽人物是男性 D . 智能扫地机器人具有噪音低、自动回充、预约清洁、无需照看等多重特色,让它大大节约了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
  • 9.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位于伯尔尼的瑞士专利局为人们提供专利、商标的申请和查询服务。作为纯粹的科学家,一般很少会和专利局打交道,因为科学无国界,也没有专利可以申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在现代科学史上的意义,不啻于伊斯兰文化中的麦加城,有一种颇为神圣的光辉在里边。这都是因为在一百年前,这个专利局“很有眼光”地雇佣了一位小职员,他的名字就叫做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A . 只是伯尔尼的专利局却不同,它对科学界来说别有意味 B . 只是对于科学界来说,伯尔尼的专利局却别有意味 C . 不过伯尔尼的专利局却别有意味,至少在科学界是这样 D . 不过对于科学界来说,伯尔尼的专利局却别有意味
  • 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些年来,许多传统航空公司。这意味着客舱座位不再是“先到先得”,如果你想选择第一排和紧急出口等空间较大的座位,。此项服务引发了热议,:有人认为这符合国际惯例,符合市场需求;也有人认为,“付费选座”是航空公司巧立名目多收费。

  • 11.

    如图是海盐县旅游形象LOGO,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六、写作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某地一所学校推出了“无声食堂”,倡导学生安静文明用餐,以微笑、眼神以及统一的手势与老师沟通,如确需语言沟通,要尽量做到轻声细语,不对周围人造成干扰。此举一经推出,学生、家长有叫好,也有质疑。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更大范围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判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