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499 类型:期末考试
紫外线辐射的三刺鱼为什么变得勇敢
韩俊杰
①最近,一项出自德国波恩大学演化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所的新研究成果发现:鱼类无法看见的中波紫外线能够改变三刺鱼的行为。
②利用三刺鱼的生殖洄游习性,相关研究人员从荷兰瓦登海域特塞尔岛获取亲鱼并带回实验室中繁殖,之后将人工孵化的三刺鱼后代分成不同组,并从28组具有亲缘关系的三刺鱼中选取样本,半数样本在自然光照下生长,另半数样本在人工增强的中波紫外线辐射下生活下生长。
③经过7个月的时间,研究人员发现暴露在中波紫外线辐射下生长的三刺鱼的体型显著小于自然光照条件下生长的三刺鱼的体型。或许,暴露在更高水平中波紫外线辐射的三刺鱼需要并投入更多的精力来修复损伤的组织。该论文第一作者威特推测道。
④在一个被分成三个部分的水族箱内,研究人员测试了两种三刺鱼的行为。水族箱的一端饲养着一条鳟鱼,另一端设置有人造水草为三刺鱼提供庇护,中间部分是三刺鱼的探索区。三刺鱼明显没选择逃离危险,而是向着鳟鱼转围然后又回来了。演化生物学莱克如是描述观察结果。鱼类会离开护所并接近未知的动物来测试其危险性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令人惊奇的是,暴露在中波紫外线辐射下数月的小型三刺鱼在探索区停留的时间几乎是自然光照下生长的大体型三刺鱼的2倍。
⑤在研究人员看来,这种行为的出现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威特解释了其中一个可能性:经高强度中波紫外线施压的三刺鱼,能一鼓作气实施更彻底的危险性测试,以使自己随后能全身心地觅食。但也有可能是体型受到限制的三刺鱼个体本身具有更加的探索欲,因为潜在的危险信息对它们而言更具重要性。第三种可能性是体型小却是更敏捷的三刺鱼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鳟鱼是危险的捕食者,任何试探性的靠近都是徒劳,从而做出策略性的示警行为。
(选自《新发现》2018.02.01,有删改)
生命的声音
①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事件中的故事。
②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③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④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⑤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⑥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垃圾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⑦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⑧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⑨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⑩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⑪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肢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⑫他如老僧入定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⑬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⑭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⑮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⑯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⑰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⑱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⑲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⑳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安静极了→→百感交集
①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②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河中石兽
(清代)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①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②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