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20 创造宣言同步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刘根生

    ①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的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的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②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的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后主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③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④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荷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心念苍生、以苦为乐,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力量。

    ⑤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比如用新瓶装旧酒,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

    ⑥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舐毛驴的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毛驴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驴终于轰然倒地。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区。这种舒适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

    ⑦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的目标伟大。高远的目标,寄托着理想和信仰,能激励精神、催人奋进。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艰难地踏上新征程。面对生命这棵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敬业与乐业》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甲】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你永远拥有两个世界
游宇明
①任何一个人都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手中的世界,一个是心中的世界。手中的世界是你已经掌握的世界,比如你现在从事的职业、你目前所处的地位、你当下的亲人朋友……心中的世界是你未曾掌握却时刻梦想获得的世界,比如你希望从事的事业、你渴望获取的财富、你渴盼争得的荣誉、你企望得到的人际关系……这两个世界构成了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容纳了你所有的心血和汗水。
②人无疑应该善待手中的世界,手中的世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它可以让你呼吸、给你温情。但人永远不能放弃心中的世界。人有一点与动物不同,那就是,若是为梦想活着的。没有梦想,人就没有朝气,就不会想方设法开发生命的种种潜能,就可能终生碌碌无为。心中的世界就像一座我们从来没有走近去的山,里面藏满了无数价值连城的珍宝;就像一条我们从来不曾趟过的河,里面充满着迷人的波涛。手中的世界只是我们走向心中的世界的一个基地,却不是我们停步的理由。
③我们想走向心中的世界,需要带几个伴侣上路。
④第一个伴侣是自信。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够创造某个辉煌、抵达某种高度的心理素质。人先要相信自己,才能超越自己。一个过于自卑的人很难实现生命的辉煌。
⑤世界总是多角度的,生活中有阳光、云霞,也会有风雨、泥泞。抵达过心中的世界的人,在只有手中的世界的时候,无不遭逢过靠山山崩、靠水水流的日子。鲁迅先生一生的创作成就够高了吧,可他在民国教育部做公务员时,曾因支持学生运动,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开除过;写《哈利·波特》的乔安妮·凯瑟琳·罗琳现在够出名了吧,但她曾经离婚之后又碰上失业,最穷窘的时候连一日三餐都成问题。这两个人后来之所以能够走向美丽的心中的世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忍耐力这个好伴侣。向往心中的世界的人与一般人的区别在于:面对失败,一般人会想,我这人太笨,注定干不成这个事,干脆算了吧;向往心中的世界的人则认为,我这么聪明,眼前这点困难算什么,换个方向再试几次,我就不信突破不了。结果,他们真的取得了成功。
⑥我们还应该极力地培育自己的才华。人固然要有梦想,然而,如果你缺少抵达梦想的起码的才华,梦想再多也是废纸。
⑦自信、忍耐力与才华的关系,好比一条河的奔流,自信、忍耐力提供的是河床,才华是实现河流流动的势能——没有河床,河流自然流得不那么痛快;没有势能,河流根本就流不起来。
⑧没有一个人不想踏平手中的世界的围栏,拥抱花红柳绿的心中的世界,但生活无时不在告诉我们:心中的世界不是高蹈于云端的极乐福地,它其实是一个人在手中的世界里不断出发、抵达的结果。

阅读

学会拥有“黎明的感觉”

①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

②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在学习经验会上有个发言,我自己至今不忘,每一次上课都会发现新大陆,要带着神秘感走进课堂。这可以说是我的第一个独立的学习观、读书观

③这就是我这些年经常说的,读书、学习、研究,在本质上就是对未知世界的“发现”。这里有一个我和世界的认知关系问题。世界是无限丰富的,还有许多未知的世界等着我去认识:我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同时又是无限的,这就充满着对未知自我的期待和好奇。学术研究所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未知世界,是一切创造性学习、研究、劳动的原动力。

④我们说的学术研究中的发现,不仅是对研究对象的发现,更是一种自我发现

⑤怎样使自己始终如一地处在探讨、发现的状态,并由此获得永恒的快乐,这是我的人生道路、研究生涯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这里我想介绍林庚先生的一个观点以及对我的影响。那是1984年左右,中文系已经退休的老师要来做公开演讲。于是就请来了吴组缃、林庚、王瑶、朱德熙这样一些一流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那真是一次辉煌的“演出”。

⑥我记得林先生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几易其稿。那一天,他的穿着看似朴素,很有风度,他一站在讲台上,就把大家给镇住了。讲完以后,走出教室,是我把他扶到家里去的。他回去就病了一场。他是拼着命来讲这一课的,讲完了人就倒了。正是在这次课上,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

⑦我当时听了,心里为之一震:这正是说出了学术研究,以至人生的真谛啊!“永远处于婴儿的状态”,去倾听,去阅读,这样才能有不断的新的发现。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怎么使自己永远处在一种婴儿状态。

⑧后来我们的《新语文读本》选了梭罗《瓦尔登湖》里面的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作“黎明的感觉”。“黎明的感觉”就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你的生命开始新的一天,就有了黎明的感觉:一切对你来说都是新鲜的,日日新,又日新。”这样一种新生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最理想的学术境界、人生境界。我们讲“赤子之心”,就是指这样的状态与境界。

⑨我很同意梭罗说的另一句话,他说,人无疑是有力量来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的。外界的环境我们管不了,但你可以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小环境。

⑩直到今天我还形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总是给自己设置大大小小的目标,或者读一本书,或者编一套书,甚至是旅游,带着一种期待、想象,怀着一种激情,以获得写诗的感觉。我强调生命的投入,全身心投入,要玩你就拼命地玩。”这样,你就可以使自己的生命达到一种酣畅淋漓的状态。我追求这种生命的强度和力度

阅读弗朗西斯·培根的《谈读书》,回答问题。

谈读书

弗朗西斯·培根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生有困境,阅读是良方

王开东

①人有三种困境。一是人生来只能做自己,而且与他人注定无法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二是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意味着焦虑;三是人生来不想死,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亡,这意味着恐惧。

②为了解决这三大困境,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阅读。通过阅读,与圣贤促膝对话,我们解决了孤独;通过阅读,我们有了大量的沉淀,稀释了无端的欲望;通过阅读,我们的心灵不断丰富,精神不断走向高迈,逐渐摆脱了死亡的恐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是灵魂的壮游,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③模仿莫言,我也讲几个故事。

④第一个故事,关于中国著名作家肖复兴。七八岁的时候,肖复兴偶然读到了《少年文艺》中的一篇小说:小镇上两个穷孩子为了看马戏,帮马戏团搬东西换入场券,结果马戏开演时,却因劳累睡着了……

⑤小说的名字叫《马戏团来到了镇上》,这个故事多么简单,但两个孩子渴望看马戏最终没有看成,却格外让肖复兴感到异样。一种莫名的惆怅,一种夹杂在美好与痛楚之间忧郁的感受,随着和肖复兴差不多大的两个孩子的睡着而弥漫开来,竟然弥漫到肖复兴的整个生命里去。

⑥肖复兴从此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希望搞清楚那个让自己惆怅和忧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他省吃俭用,找到了好多《少年文艺》,去找那个《马戏团来到了镇上》作家的文章读,找不到就读别的文章。慢慢地,他的阅读范围不断扩大,视野不断开阔,由阅读而写作,终于成为一个大作家,现在是北京作协副主席。

⑦为人生的困惑而读,阅读改变人生,肖复兴即是一例。

⑧第二个故事,关于清朝中兴之臣曾国藩。据说,曾国藩小时候很笨,没有天赋,脑袋瓜不灵,常常被人嘲弄。有天晚上,曾国藩又用功了,一篇300多字的《岳阳楼记》,他念了20多遍,还是结结巴巴,背不下来。正好这天他家来了一个贼,躲在屋梁上,准备等曾国藩睡熟之后偷点儿东西。贼等啊等啊,谁知曾国藩太笨了,始终背不出来,要命的是,他还与这篇文章耗上了,背不出来誓不罢休。午夜时分,所有人都酣然入梦,曾国藩还在颠来倒去,嘴里念念有词。那贼实在忍无可忍,霍地跳下来,冲曾国藩大吼:“我听都背熟了,你这种笨人还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一字不落地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⑨故事引人深思。那贼聪明则聪明矣,却只能做一个贼。曾国藩笨则笨了一些,却有一股子韧劲。人家读书,他就啃书;人家读书而已,他却知行合一,一定要把读到的做出来,活出来,最终凭着对自己的狠劲,成就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⑩人之病并不可怕,人之愚最难疗救,唯阅读可以治愚。

⑪第三个故事,关于“聊斋”中的书生。“聊斋”里都是鬼故事。某天,一个书生在书房中看书,读了一篇又一篇,文章被他圈点得密密麻麻。一个鬼正好游荡到这里,想吓唬他,结果书生沉迷在阅读之中,充耳不闻。鬼怒气冲冲把一张大脸伸到书生眼前,谁知书生微微一笑,翻开书,问鬼道:“你认识字不?你会阅读不?”鬼沉默良久,一张脸红得发紫,紫得发黑,黑得发亮,无言而退。

⑫人生而恐惧,阅读让人胆大,阅读者无所畏惧。

⑬显而易见的是,阅读不是为了做一个行走的书橱,而是为了心灵的创造。当心走得更远,脚步自会前行。

⑭阅读,乃灵魂的壮游。

(选自2023年5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